高三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85275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三10月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农书》强调生产要“顺天之时、因地制宜、存乎其人”,在人事方面,则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

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  )

A.注重农时B.因地制宜

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

2.方勺在《泊宅编》中载:

“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

……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铠(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材料反映当时福建(  )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 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 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 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3.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材料反映了(  )

A.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B.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

C.司马迁的重商思想D.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

4.《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载:

“辨天下之四人,使各专其业。

凡习学文武者为士,肆力耕桑者为农,工作贸易者为工,屠沽兴贩者为商。

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食禄之人不得夺下人之利。

”材料反映了唐朝(  )

A.按出身门第划分四个等级B.开始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C.强化对工商业者经济限制D.明确禁止官员从事工商业

5.荷兰东印度公司享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还被授予开战或讲和、夺取外国船、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

这表明荷兰东印度公司(  )

A.具有商业公司和殖民机构双重性质

B.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垄断了世界贸易并掠夺了发展中国家

D.促成荷兰在18世纪建立了商业帝国

6.下表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1914年世界主要国家平均关税率

国家

百分比

国家

百分比

英国

0

俄罗斯

38

德国

13

中国

5

法国

20

美国(1913)

30

A.中国、德国坚持自由贸易政策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C.英国此前的外贸政策保持不变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7.下表为“近代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销量统计表”,就其反映的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

  类别

年代  

植茶面积

(万亩)

产量

(万担)

内销

(万担)

外销

(万担)

1861

625

312.5

202.5

110

1871

819

409.5

202.5

207

1886

934.9

567.46

205

362.46

A.农业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分不断减少B.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C.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D.商品经济在近代中国得以进一步发展

8.下面是1880年至1930年中日经济增长比较表(据《中国近代经济史》)

国民收入(亿元)

年增长

率(%)

人均收入(元)

年增长

率(%)

1880年

1930年

1880年

1930年

中国

143.43

257.98

1.21

38

51.51

0.62

日本

18.08

149.95

14.32

47.04

216.56

3.10

该表反映的中日经济增长率差异的成因包括(  )

①中国的闭关政策和天朝心态 ②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 ③两国近代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不同 ④中国长期战乱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

9.1922年年底,列宁说:

“我们在集体农场上做了很多愚蠢的事,集体农场不是今日之决策。

”而后来斯大林却大张旗鼓开展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场。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B.苏联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C.斯大林修正了列宁不务实的政策D.苏联开展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资金

10.赫鲁晓夫阐述苏共(布)二十二大的改革纲领:

“忽视物质利益原则,就意味着毁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为了更好地完成计划,应该给予企业更多的可能性来控制利润,更广泛地利用利润来奖励自己为集体良好的工作,来扩大生产。

”据此可知(  )

A.赫鲁晓夫并未真正突破“斯大林模式”B.赫鲁晓夫主张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C.赫鲁晓夫主张恢复列宁新经济政策D.赫鲁晓夫反对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1.中国知识界曾掀起了一股谈论苏联和社会主义的热潮,他们认为“国家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下生产的无规划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混乱和浪费。

”由此判断,苏联当时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12.观察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0

4

17

17

6

1.7

美国

33

20

53

9

6.7

3.5

由此可以判断(  )

A.关税税率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B.自由贸易政策促成了科技革命

C.经济危机冲击贸易自由化政策D.布雷顿森林体系促使税率下降

13.某班学生在探究学习“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这一问题时,得出以下结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罗斯福新政把救济、保险、就业较好地结合

B.战后西方国家建立“福利国家”制度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C.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导致国民资产大量转移

D.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有利于社会和谐

14.1955年11月国家正式印制使用的粮票,具有“第二货币”的美称。

改革开放后,粮票被国家陆续收回销毁,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

粮票的废除说明(  )

A.粮食产量已自食有余B.经济管理体制的巨大转变

C.已经建成了小康社会D.放松了对粮食生产的管制

15.1953~1957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

苏联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到“一五”计划完成时,已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中苏两国经济建设成就均得益于(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指令性计划的实施

C.对农业改造的成功进行D.两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相互支持

16.杨奎松教授把“大跃进”发动的原因归结为两点:

一是过强的民族悲情意识;一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你认为“民族悲情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近百年的屈辱发展历程B.中美关系的破裂

C.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实现D.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缺乏

17.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1978~xx年),分成3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

1988~xx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

xx~xx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与三个阶段相对应的关键词是(  )

A.“乡镇企业”“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B.“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民工潮”

C.“民工潮”“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

D.“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民工潮”

18.下表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

《变迁:

从“一五”到“十二五”》的部分主题词摘编

“一五”(1953~1957年)

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年)

“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1981~1985年)

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1991~1995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 改革潮涌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B.“二五”期间工业生产大倒退

C.“六五”期间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八五”期间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19.某国际组织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它内部成员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距很大,是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双赢的选择和结果。

它有大国的主导,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为它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动力,这是它的显著特点。

”该组织是(  )

A.上海合作组织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D.欧洲联盟

20.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指出:

技术与经济一体化的建立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在统一的“世界国家”中,这种一体化能让整个人类协调一致,统一行动。

这个“世界国家”的建立必须与以往的“统一帝国”的建立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

以往“统一帝国”建立采用武力的方式,而“今天这个世界上,武力统一世界的尝试,只能自取灭亡”。

由此看来,汤因比认为(  )

①“世界国家”的建立依赖于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 ②克服全球性危机只能依靠和平而非武力方式 ③“世界国家”的建立使世界各国能获得均衡利益 ④“世界国家”从本质上和传统民族国家没有区别

A.①②B.①②③C.①④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1题14分,22题12分,23题14分,共40分)

21.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

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

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

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

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

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

“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

”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

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6分)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2分)

 

(4)通过上述各国环境污染与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你得到哪些启示?

(2分)

 

22.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中外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

“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

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

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 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

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

……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

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版)

材料三 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

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

1876年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学堂,学习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

(1)以16~19世纪世界殖民霸权的转移为例,说明“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3分)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汉提出“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的原因。

(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海军产生的主、客观因素,依据材料三中筹划海防的目的和具体措施,简要评价清政府的决策。

(6分)

 

23.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

……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由于普遍推广了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大大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在这种繁荣下也潜伏着危机。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三 凡是为了满足你个人和你家庭的切实需要所必须做的,不论什么,都应当尽力去做……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要……多买一些东西。

——凯恩斯《预言与劝说》(1931年初版于英国)

材料四 城市和农村的粮食消费量(1952~1961年)(人均千克)

年份

全国

城市

农村

1952

197.5

1957

203.0

196.0

204.5

1961

180.8

153.5

——据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考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整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

(3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有关。

简要说明它们与经济危机的关系。

这两种关系是否形成悖论,简要说明理由。

(5分)

 

(3)材料四中,1952~1957年和1957~1961年中国的粮食消费量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

 

参考答案:

1.解析:

C “精耕细作”即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尽可能多的人力、物力,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由材料信息“顺天之时、因地制宜”“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可知,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

2.解析:

C 由“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说明②正确;“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铠,下为碓米”说明④正确;①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解析:

C 据材料“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末业,贫者之资也”可知,作者对商业是重视的,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题不符;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解析:

D 材料大意是:

根据所从事的职业将天下人分为四类即士、农、工、商,禁止工商业者入仕做官,“食禄之人”即官员不得从事工商业,与工商业者争夺利益。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时明确禁止官员从事工商业,D项正确。

材料按职业并非门第划分四个等级,排除A项;B项“开始”错误,隋朝时已用科举取士;C项材料无体现。

5.解析:

A 由材料信息“贸易垄断权”“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可知荷兰东印度公司具有商业公司和殖民机构双重性质。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是工业革命;C项表述过于绝对,17世纪上半期,荷兰成为头号贸易强国。

因此,B、C、D三项都是错误的。

6.解析:

C 材料所给1914年(美国为1913年)的国家平均关税率,英国最低,美国、俄国高,此时第一经济大国是美国,排除D;从材料中无法看到自由贸易政策的坚持与放弃,排除A、B。

英国关税率最低,体现了英国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7.解析:

B 据表格材料时间信息为近代前期,这一时期中国植茶面积增多,产量增加迅速,销售额尤其是外销数额呈上升趋势,据此可知A、D两项正确;据所学知识,这时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茶的出口量持续上升,中国逐渐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故C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符合题意。

8.解析:

C 注意时间信息,此时间段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主要和制度、市场有关,此时的中国已经被迫开放,不再闭关,思想也逐渐理性化,不再是天朝心态了;人口基数虽庞大,但不是影响年增长率的原因。

9.解析:

D 实践证明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A说法不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表述错误;从“集体农场不是今日之决策”到“建立集体农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化的推行,农业通过集体化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10.解析:

A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更好地完成计划”以及“为集体良好的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仍是在计划经济框架内的小修小补,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11.解析:

C 据材料“国家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避免了……混乱和浪费”可知,这是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的描述,C项符合题意。

12.解析:

C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经济实力逐渐超过了英国,而从材料可知,在不同时期,英国的关税税率整体上低于美国,故A项不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世界金融体系,与关税税率升降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

从表格信息看,与其他时间相比,1931年时,英国和美国的关税税率都是比较高的,这和两国在经济危机时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

13.解析:

C 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的理解能力。

据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符合史实,故排除;战后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资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税收,高收入者纳税负担相对较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民资产的转移,但不是“大量”,故C项符合题意。

14.解析:

B 粮票的使用反映的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粮票的废除说明我国改变了经济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15.解析:

B 1953年此时中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

对农业的改造的确对两国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后期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过激的行为,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但中国并未对苏联建设有太多支持,排除D项。

中苏两国均实行计划经济,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经济,故选择B项。

16.解析:

A 中国发动“大跃进”运动是为了迅速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民族悲情意识”就是指中国人民对近代以来中国贫困落后的认识,而导致近代以来中国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故答案选A。

17.解析: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初步成效后,1984年起,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出现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现象,“民工潮”涌现;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党和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目标。

18.解析:

D 根据所学史实“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故A项错误;“二五”计划后期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调整,有所恢复和发展,故B项错误;“六五”计划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深化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排除C项。

19.解析:

C 从材料中的“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大国的主导”即可判断选择C项。

20.解析:

A 根据所学史实,经济全球化建立的“世界国家”并不等于民族主权国家,故排除④;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暂时处于不利地位,故③错误,选A。

21.解析:

(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关键信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可以判断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小问美国治理荒漠化措施的特点由材料相关内容归纳得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的变化需联系之前美国有关政策考虑。

(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破坏环境的一些做法;第二小问据“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来归纳材料主要观点;第三小问结合所学谈认识。

第(3)问由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发生氰化物泄漏可知,这是发达国家将重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事例,同时发展中国家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保护也是导致该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

第(4)问要密切围绕上述材料谈启示。

答案:

(1)主要因素:

第二次工业革命。

特点:

国家干预;转变观念;立法保护;综合治理。

(任答两点即可)变化:

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领域的管理;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4分)

(2)原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严重破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关注计划,不关注民生、不注重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观点:

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认识:

环境问题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民众生活带来威胁,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苏联解体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环境问题不是导致其解体的唯一因素。

(6分)

(3)原因: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优势主导地位,一些发达国家将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

(2分)

(4)可从经济体制与环境治理、经济发展方式与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与民生幸福、国际合作与环境保护等方面作答。

(2分,言之有理即可)

22.解析:

(1)问,根据时间范围16~19世纪,概括新航路开辟后,西、萄、荷、英、法等国争夺世界殖民霸权及其结果、影响,特别是对英国的影响进行说明。

(2)问,要注意到马汉著作出版的时间1890年,联系此时西方正在进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长江流域在地理上、经济上具有特殊战略地位及列强的政治经济目的来归纳。

第(3)问,主观上从中国国内洋务思想、洋务运动角度解答,客观上从西方对中国的影响角度出发。

评价从主观目的、措施、客观影响等角度出发,重点应关注其积极意义。

答案:

(1)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进行殖民扩张,获取了巨额财富;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发达,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强国;通过与荷兰、法国的殖民战争,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海外贸易和掠夺为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奠定了基础。

(3分)

(2)西方各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控制中国有利于满足其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要求。

长江流域在地理上、经济上具有特殊战略地位;通过控制长江流域可以从政治上控制中国,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

(3分)

(3)因素:

客观上,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西学东渐。

主观上,洋务派力图通过洋务运动实现自强;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也为创办近代海军创造了条件。

(3分)评价:

清政府筹划海防旨在抵抗列强侵略,具有积极意义;兴办海军和近代教育事业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分)

23.解析:

(1)问据材料一可知“消费社会”的出现是英国生产力发展及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产物,结合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去分析其原因。

(2)问结合材料二、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是导致危机的原因,材料三是克服危机的措施。

两者不形成悖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