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高三政治《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复习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5835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高三政治《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复习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范文高三政治《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复习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范文高三政治《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复习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范文高三政治《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复习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范文高三政治《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复习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文高三政治《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复习学案.docx

《范文高三政治《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高三政治《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复习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范文高三政治《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复习学案.docx

范文高三政治《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复习学案

高三政治《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复习学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目标:

  .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等基本概念。

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作用。

  2.能够运用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交换问题。

能够运用价值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的、普遍的经济现象。

  3.进一步熟悉和领会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作用。

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科技意识,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引发的商品交换比例的变化、价值规律的实现(等价交换的实现)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

  商品的含义

  ▲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的产生时间:

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而出现。

  3.商品经济产生与存在的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商品经济的内容:

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总和。

  5.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

商品经济发展至今日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新型的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的关系

  ▲先有商品生产还是先有商品交换

  ▲送给别人的礼品是不是商品?

为什么?

  ▲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的区别和共同点.(略)

  ▲

  先有商品生产还是先有商品交换: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是先有商品交换,后有商品生产.;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是先有商品生产,后有商品交换.

  ▲

  送给别人的礼品是不是商品?

为什么?

  商品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只存在于流通领域,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则成了消费品,也就不是商品了。

  如某人在商店里购买某物,这是一种买卖关系,在这里某物是商品。

但当某人把某物作为礼品送给别人,某人和接受礼品的人的关系,不是买卖关系,因而在这里这件礼品不是商品。

  二、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这一事实充分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普遍性质。

要善于用辨证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同种物品的多种使用价值总是被人们不断的发现和利用的.

  把斧子=15千克大米

  把斧子为什么需要同15千克大米大米相交换?

  把斧子为什么能同15千克大米大米相交换?

确定这一交换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2)商品的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2、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出来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把斧子=15千克大米

  一把斧子的价值是通过15千克大米表现出来的,15千克大米是一把斧子的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是在商品交换中,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商品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辨证统一的

  ▲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的.其对立表现在.两者的含义、属性和体现的关系不同,同时也表现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无论是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属性是缺一不可的。

这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对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于:

在购买商品时,要从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来考察,要追求“物美价廉”。

  作为商品生产者,要想顺利地将商品销售出去实现其价值,就必须树立提高产品质量,多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真正树立质量观念和效益观念。

  能力训练:

针对市场上假冒伪劣盛行这一情况,有识之士指出,不打假就是打“真”,不打劣就是打“优”。

  

(1)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结合当前社会现实,说明为什么要打假?

  

(2)如何理解“不打假就是打‘真’,不打劣就是打‘优’”这句话?

  三、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的含义

  

(1)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价值量当然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

  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者不止一个,那么谁的劳动时间可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呢?

如果商品的价值量可以有每个商品生产者自己的劳动时间来决定,会出现什么结果?

  

(2)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界定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解

  ▲“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当时某一生产部门中,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条件,而不是绝大多数生产者的生产条件。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商品生产者的竞争和价格的波动而形成和确定的。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界定

  如:

某一时期,社会上的纺织行业一天总共生产出10万尺布。

分别由5家机器织布的企业和95家手工织布的企业生产。

其中7万尺是用机器生产的,每尺布的平均劳动时间是5分钟.3万尺是用手工生产的,每尺布的平均劳动时间是50分钟。

而此时机器织布的企业只有5家,而手工织布的企业却有95家。

  问:

生产每尺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

  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键是要确定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什么?

  ▲“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当时某一生产部门中,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条件,而不是绝大多数生产者的生产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机器生产就是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因为用机器生产的7万尺布在该类总产品中占绝大多数。

  在上例中,机器生产是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那么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则是指在机器织布的条件下,平均生产1尺布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也就是说不能把这种平均看成是全行业范围内的平均.因此,上例中每尺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5分钟.因而每尺布的价值量是5分钟.

  3、劳动生产率

  ⑴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有两种表示方式.

  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形式.

  ⑵社会劳动生产率也指“部门劳动生产率”或叫行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是指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⑶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缩短了,从而使这种商品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可见,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与劳动生产率变化有关的几组重大比例关系的变化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无关,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但不会改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下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算一算

  劳动生产率

  单位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单位时间生产使用价值量

  单位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总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减少

  增加

  减少

  不变

  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不变

  增加

  不变

  增加

  课堂练习:

  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以同一价格出售,有人赚钱,有人亏本。

这是因为他们生产同一种商品的(

  )

  A、劳动积极性不同

  B、产品质量不同

  c、劳动生产率不同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

  4、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引发的商品交换比例的变化

  例1计算:

  如果一双皮鞋等于4件上衣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现在生产皮鞋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而生产上衣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却将降低一倍,那么,l件上衣可以换

  A

  A.1双皮鞋

  B.2双皮鞋

  c.4双皮鞋

  D.8双皮鞋

  例2:

如果1只羊=2袋米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

试计算

  、如果生产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养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1只羊可以交换几袋米?

如果养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1只羊可以交换几袋米?

  (1:

4)(1:

1)

  2、如果养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生产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1只羊可以交换几袋米?

如果生产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1只羊可以交换几袋米?

  (1:

1)(1:

4)

  3、如果养羊和生产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时增加或减少一倍,情况如何?

(1:

2)

  4、如果养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生产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却减少一倍,1只羊可以交换几袋米?

反之呢?

(1:

8)(1:

0。

5)

  5、如果养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两倍,生产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1只羊可以交换几袋米?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⑴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⑵“等价”的含义:

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因而,等价交换就是交换双方的两种商品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的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的价值就表现为价格.等价交换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正确理解等价交换原则

  等价交换是指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相等,货币产生后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

  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但这一原则并不是存在于每一场合,而是从整体上讲的。

  等价交换是在动态中实现的,是借助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等价交换并不体现在每一次的具体的商品交换中,而应是在一个较长时期,通过无数次商品交换,或社会的总体商品交换来体现的。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要求交换双方的两种商品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的交换.但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并不总是与价值相一致,甚至可以说,经常是不一致的.这是因为: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由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

  ▲价格波动曲线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学道理。

这里应把握好三点:

  ①供求变化影响价格,使价格上下波动,引起商品的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反过来价格也影响供求关系,价格的波动会引导商品生产者增加或减少、停止该种商品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