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叶圣陶作品精选精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80741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叶圣陶作品精选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叶圣陶作品精选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叶圣陶作品精选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叶圣陶作品精选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叶圣陶作品精选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叶圣陶作品精选精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叶圣陶作品精选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叶圣陶作品精选精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叶圣陶作品精选精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叶圣陶作品精选精练

叶圣陶作品精选精练

苦菜

叶圣陶

我家屋后有一亩多空地,泥土里时常翻出墙砖的小块来。

我想空地废弃来免可惜,向热识的农人说:

“我要雇一个人在那里种菜,兼做些杂事,看有相当的人可以荐来试试。

劳动是人生的真义,从此可以得到精神上真实的愉快,我热烈而深切地期望着。

农人福堂因此被荐到我家来了。

他紫赤的皮肤,粗糙而有坚皮的手,直视而不灵动的眼睛,嘴周国短而黄的胡子,都和别的农人没甚分别;但他还有一种悒郁的神情,将农人固有的浑朴无虑的特征笼罩住。

“我从小就种田,米麦菜豆都种过,都会。

”他的语音很诚恳,欲将自己的经历称述得详细而动听,但是他仅能说这么一句。

“那很好,我屋后那片空地将由你去种。

他去察看了他新的工作地:

“那里可以划作二十哇,二十天之后,每哇可出一担菜哩。

”我也想:

土地真足赞颂呀,生生不息,取之无尽。

福堂带来一柄四齿耙,五斤多重,他举起高出头顶一尺光景,用力往下垦,四齿齐没入泥里。

他那执柄端的左手向上一捉,再举起把来,泥土便松了一方,砖瓦的小块一显露。

他工作了两个多钟点,把空地的六分之一翻松了,坐在阶上吸黄烟休息。

我希望、艳羡的心情,在他下第一耙的时候已欲进溢而出,人生真实的愉快的滋味,这回我可要尝一尝了。

他一停手,我急急地执着耙的柄,学着他那姿势和动作工作起来。

但是那柄耙似乎不服从我的样子:

我举它起来时,它在空中只是前后左右地摇晃;着地时它的四齿入土仅一寸光景;我再用力将它举起,平而结实的泥土上只有四个掘松的痕迹。

我绝不灰心,再下第二把,第三……不到二十耙,我再也不能举起了。

呼吸急促了,外面的空气钻入我的鼻管,几乎容受不得。

福堂在石阶上敲去烟管里面的烟灰,说道:

“这个不是先生做得来的,你还是捡砖瓦罢。

待我先耙成几畦,你就可以下菜秧了。

我服从他的指挥,况且检砖瓦一样是一种劳动。

那句“就可以下菜秧”又何等地可喜,何等地足以勖勉我。

我两手不停地拾起砖瓦,投在粗竹丝编的大畚其里。

他继续先前的工作,手里那柄耙-上一下,着地的声音沉重而调匀,竟像一架机器。

泥土的气息一阵一阵透入鼻管,引起一种新鲜而快适的感觉。

我看福堂造哇,心里很佩服他。

他不用尺量,只将耙轻轻地爬别, 自然成了极正确的长方形的哇,而且各个畦的面积都相等呢!

至于下秧是我的工作了,插满了一哇,我又提一桶水杂灌溉。

莱因里再没有繁重的工作了。

每天展晚福堂都去浇一回水,有时他蹲在哇间捉食叶的小虫。

我家事务简单,他常常大半天闲着,于是只是坐在廊下吸烟,一管完了又一管,他那副枢都的神情和烟管里嘴里缭绕的烟气总将他密密地笼罩住。

教书之余,我天去看亲手种的菜,距下秘的时候已有十五六天了,叶柄还是细细的,叶瓣也没有长大许多,这个很引起我的疑惑。

福堂懒懒地向我说:

“大约这里是生地的垛故。

但二+天之后,三棵一斤总有的。

”他这句话,超过预料的成熟期有半个月,成色又打了三折,不由我不动接对他的坚信。

这里是生地,他来时不是不晓得。

他从小就种策,根据他的经验推测种植的成绩,也不至相差到三分之二。

究竞为什么呢?

我细看叶辩,几乎瓣瓣有小孔,前几天固然也有发现,但如今更是普遍而稠密了。

有些瓣子上多孔通连,成为曲线描绘的大窟座。

我满腔的惋惜,不禁责备福堂道:

“你捕虫大不留心了,菜竟被吃到这般地步。

何以他竟不负职务.上的责任,对于菜的不发育和被侵害又全无同情心呢?

以我主观的意见替他想,他过着最有意思最有趣味的生活,就应当勤于他的职务。

何以他喜欢吸黄烟胜于农作?

我再四推想,断定他是怠业了。

福堂依他的老例,坐在廊下吸烟。

我趁着没事,问他家里的状况,他就告诉我以下的话。

“我种四亩田,到今二十多年了。

我听先生说,种田最有滋味,这话不大对。

滋味呢,固然有的,但是苦,苦到说不出!

我夜夜做梦,梦见我不种田了,真有这一天,我才乐呢。

“我终年种田,只有一个念头时时迫着我,就是‘还租'。

租固然是应当还的,但我要吃,我要穿,一还租,那些就办不到了,什么都没有了。

我才明白,他厌恶种田,我却仍使他做老本行,这便是怠业的缘故。

我和福堂做同一的事务,感受的滋味却绝对相反。

我所知于人生的,终究简单而浅薄。

偶尔使一柄耙,种几棵菜,就自以为得到了真实的愉快、认识了生命的真谛,其实不过是虚浮的幻想罢了。

又隔了二十多天,园里的菜真离了土了,叶瓣是薄薄的,一手可以将叶柄捏拢来,平均四棵重一斤。

煮熟了尝新,味道是苦的。

现在的我吃味道不好的菜蔬和果子,或者遇见粗制的器物,就联想到我家园里的苦菜。

1921年2月6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我”找农人来种菜,认为劳动能让人“得到精神上真实的愉快”,既表现了“我”对劳动的期盼,也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B.叶圣陶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着地的声音沉重而调匀”,形象地刻画出福堂劳作的娴熟有力,表现了“我”对他由衷的佩服。

C.福堂两次预测菜地的收成,“每畦可出一担菜”,“三棵一斤总有的”,但结果未达预期,“我”对他渐渐怀疑、失望甚至心生怨恨。

D.文中“吸黄烟”“还租”“息业”等词语富有时代特点,反映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像福堂一样的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劳动心态。

2.本文以“苦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3.《借菜》选自叶圣陶小说集《隔膜》,请结合文本简析造成“我”和福堂“隔膜”的原因。

(6分)

1.(3分)C

2.(6分)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突出形象,使底层劳动者劳而无获、生活困顿的形象鲜明可感;③关涉主旨,寄托了对勤劳又穷苦的底层劳动者的同情。

(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6分)①身份、地位不同:

“我”是知识分子,福堂是底层劳动者。

②经历、状况不同:

“我”教书,很少做农活,雇人种菜做杂事;福堂从小种田,终年劳作,被租税逼迫。

③认识、感受不同:

“我”认为劳动能让人精神愉悦;福堂认为种田很苦,厌恶种田。

(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一个朋友

叶圣陶

我有一位朋友,他的儿子今天结婚。

我去扰了他的喜酒,喝的醉了。

不,我没有喝的醉!

他们玩的把戏真有趣,真有趣!

那一对小新人面对面站着,在一阵沸天震地的拍手声里,他们俩鞠上三个大躬。

他们俩都有迷惘的、惊恐的、瞪视的眼光,好像已被猫儿威吓住的老鼠……不像,像屠夫刀下的牲牛。

我想:

你们怕和陌生的人面对面站着么?

何不啼着,哭着,娇央着,婉求着你们的爹爹妈妈,给你们换个熟识的知心的人站在对面呢?

我想的晚了,他们俩的躬已鞠过了,我又何必去想它。

那些宾客议论真多。

做了乌鸦,总要呀呀地叫,不然,就不成其为乌鸦了。

他们有几个人称赞我那位朋友有福分,今天已经喝他令郎的喜酒了。

有几个满口地说些“珠璧交辉”“鸾凤和鸣”的成语。

还有几个被挤在一群宾客的背后,从人丛的缝里端相那一对小新人,似羡似叹地说:

“这是稀有的事!

”我没有开口。

那几个说我那位朋友有福分的,他们的话若是有理,今天的新人何不先结了婚再喝奶汁?

那几个熟读《成语辞典》的,只是搬弄矿物动物的名词,不知他们究竟比拟些什么?

“这是稀有的事!

”这句话却有些意思。

然而也不见得是稀有。

“稀有”两字不妥。

哈!

哈!

我错认在这里批改学生的文稿了。

我那位朋友结婚的时候,我也去扰他的喜酒,也喝的烂醉,和今天一样的醉。

这是十四年前的事——或者是十三年?

记不清楚了。

当时行礼的景象、宾客的谈话,却还印在我的脑子里,一切和今天差不多,今天竟把当年的故事重新搬演一回。

我记得那位朋友结婚之后,我曾问他:

“可有什么新的感觉?

他的答语很有趣:

“我吃,喝,玩耍,都依旧;快意的地方依旧,不如意的地方也依旧,只有卧榻上多了一个人,是我新鲜的境遇。

我又问他:

“你那新夫人的性情和思想如何?

他的答语更有趣:

“我不是伊,怎能知道那些呢?

“伊快乐么?

“伊快乐呀。

伊理妆的时候,微微地,浅浅地对着镜里的伊笑。

那时伊颧颊间总含着无限的庆幸、满足、恋爱的意思。

伊和女伴商量装饰,议论风生。

伊又喜欢‘叉麻雀'

,下半天和上半夜的工夫都消磨在这一件事上。

你道伊还有不快乐的一秒么?

后来他们夫妻俩有了小孩子了,便是今天的新郎。

他们俩欢喜非常,但是说不出为什么欢喜……我又傻了,觉得欢喜,欢喜就是了,要说出什么来?

这个欢喜,还普及到他们俩的族人和戚友,因为这事也满足了彼等对于他们俩的期望。

然而他们俩先前并没有什么预计。

论到这事,谁有预计?

哪一家列过预算表?

原来我喝的醉了!

他们俩生了儿子,生活上丝毫没变更。

他吃,喝,玩耍,依然如故。

伊对着镜里的伊笑,谈论装饰,“又麻雀”,也依然如故。

小孩子吃的,是一个卖了儿子,夺了几子的权利换饭吃的妇人的奶汁。

他醒的时候,睡眠的时候,都在伊的怀抱里。

不到几个月,他小小的庞儿会笑了,小手似乎会招人了。

他们俩看了,觉得他很好玩,是以前不曾有过的新鲜玩意儿,一个便从乳母手中抱过来和他接个吻,一个不住地摩抚他的小面庞。

他觉得小身体没有平常抱的那样舒服,不由得哭了起来。

他们俩没趣,更没法止住他的哭,便叫乳母快快抱去。

“我们不要看他的哭脸!

那小孩子到了七八岁,他们俩便送他进个学校。

他学些什么,他们俩总不问。

受教育原是孩子的事,哪用父母过问呢!

今天的新郎还兼个高等小学肄业生的头衔!

他的同学有许多也来道喜。

他们活动的天性没有一处地方一刻工夫不流露,刚才竟把礼堂当作球场踢起球来,然而对于那做新郎的同学,总现出凝视猜想的神情,好像他满身都披着神秘似的。

我想今天最乐意的要算我那位朋友了。

他非但说话,便咳一声嗽也柔和到十二分;弯着腰,执着壶,给宾客斟酒,几乎要把酒杯敬到嘴边来。

他听了人家的祝贺语,眉花眼笑地答谢道:

“我有什么福分?

不过干了今天这一桩事,我对小儿总算尽了责任了。

将来把这份微薄的家产交付给他,教他好好地守着,我便无愧祖先。

我忽然想起,假如我那位朋友死了,我给他撰《家传》,应当怎祥地叙述?

有了,简简括括只要一句话:

“他无意中生了个儿子,还把儿子按在自己的模型里。

”呀!

谀墓

之文哪有这种体例!

原来我喝的醉了……

1920.12

(有删改)

[注]①叉麻雀:

一种牌戏,常用来指赌博。

②谀墓:

指为了死者歌功颂德,在制作墓志铭时不论其功.绩如何,一概夺大其词予以颂扬的行为。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借助“我”的视角和口吻,把一-对小新人的新婚行礼称作“把戏”,含有对封建早婚习俗的讽刺和抨击。

B.小说中的“新鲜的境遇”“这是稀有的事”等语言,看似有欣喜赞叹之感,实则表达出说话者卑琐无聊的心境。

C.“我”的朋友根本不关心他的夫人“性情和思想"如何,表现出庸俗人生思维影响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淡漠。

D.小说运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描写了“我”的朋友父子两代人的人生经历,揭示了他们的

命运悲剧,构思别具匠心。

5.小说中的“我”究竞酒醉与否?

这样的设计有怎样的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7.优秀小说的主题往往被隐藏在形象和情节深处,并且具有多义性。

请就此对这篇小说进

行简要分析。

(6分)

4.C

5.(6分)答案示例:

“我”是看似酒醉而实则清醒的人,作者这样设计的好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叙述上,便于对丑陋的事物加以揭露和批判;②语言表达上,便于幻化出奇思妙想的语言,增添作品幽默讽刺的效果;③情感上,借助人物“我”醉与非醉的状态,便于表达出作者对于现实既愤恨又无奈的矛盾心理。

(6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6.(6分)答案示例:

(1)人物形象上:

①孩子从出生到结婚,没有自我,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复制着父辈的人生经历。

隐藏主题:

反对封建,追求个性解放。

②“朋友”的言行举止,反映出他是一个遵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形象,还要把儿子也塑造成自己这样的人。

隐藏主题:

封建礼教对人思想感情的戕害。

③宾客的表现:

成年宾客言行举止,表现出庸俗、卑下、虚伪、无聊的特征。

隐藏主题:

影射了当时国民的醉生梦死和麻木不仁。

“朋友”孩子的同学们表现出的玩闹无知,与新郎官形成鲜明对比。

隐藏主题:

封建礼教对于儿童天性的扼杀。

(2)情节上,家长让孩子早早结婚,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却让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天性;父亲只是按部就班地为了“尽责”“无愧祖先”,孩子是在重复父辈的命运。

隐藏主题:

通过两场婚礼和“朋友"与他的孩子人生经历的虚实呈现,表达出对封建家族意识的批判。

(本题6分,人物形象4分,任选两点作答,意思对即可;情节2分)

客语

叶圣陶

侥幸万分的竟然是晴朗的正午的离别。

“一切都安适了,上岸回去吧,快要到开行的时刻了。

”似乎很勇敢地说了出来,其实呢,处此境地,就不得不说这样的话。

但也是全不出于本心。

梨与香蕉已经买来给我了,话是没有什么可说了,夫役的扰攘,小舱的郁蒸,又不是什么足以赏心的,默默地挤在一起,徒然把无形的凄心的网织得更密罢了,何如早点儿就别了呢?

  并不是懦怯,自然而然看着别的地方,答应“快写信来”那些嘱咐。

于是被送的转身举步了,也不觉得什么,只仿佛,心里突然一空似的。

随后想起应该上船,便跨上扶梯;同时用十个指头梳满头散乱的头发。

  没有经验的想象往往是外行的,待到证实,不免自己好笑。

起初以为一出吴淞口便是苍茫无际的海天,山头似的波浪打到船上来,散为裂帛与抛珠,所以只是靠着船栏等着。

谁知出了口还是似尽又来的沙滩,还是一抹连绵的青山,水依然这么平,船依然这么稳。

若说眼界,未必开阔了多少,却觉空虚了好些;若说趣味,也不过与乘内河小汽轮一样。

于是失望地回到舱里,爬上上层自己的铺位,只好看书消遣。

下层那位先生早已有时而猝发的鼾声了。

  实在没有看多少页书,不知怎么也朦胧起来了。

这不是摇篮里的生活么?

婴儿时的经验固然无从回忆,但是这样只有觉知而没有思想没有情绪,该有点儿相像吧。

自然,所谓离思也暂时给假了。

  仓前山①差不多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

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响,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

  跟着绍虞夫妇前山后山地走,认识了两相仿佛的荔枝树与龙眼树,也认识了长髯飘飘的生着气根的榕树,眺望了我们所住的那座山,又看了胭脂似的西边的暮云,于是坐在路旁的砖砌的矮栏上休息。

渐渐地四围昏暗了,远处的山只像几笔极淡的墨痕染渍在灰色的纸上。

乡间的女人匆匆地归去,走过我们身边,很自然地向我们看一看。

那种浑朴的意态,那种奇异的装束,都使我想到古代的人。

同时又想,什么现代精神,什么种种的纠纷,都渺茫得像此刻的远山一样,仿佛沉在梦幻里了。

  中秋夜没有月,这倒很好,我本来不希望看什么中秋月。

与平常没有月亮的晚上一样,关在书室里,就美孚灯②光下做了一点功课,就去睡了。

  绍虞走来邀我到江边去散步。

水波被滩石所挡,激触有声。

还有广遍而轻轻的风一般的音响平铺在江面上,潮水又退出去了。

便随口念旧时的诗句:

  潮声应未改,客绪已频更。

  七年以前,我送墨林去南通。

出得城来,在江滨的客店里歇宿候船,却成了独客,荒凉的江滨晚景已够叫人怅怅,又况是离别开始的一晚,真觉得百无一可了。

聊学雅人口占一诗,藉以排遣。

现在这两句就是这一首诗里的。

唉,又是潮声,又是客绪!

  点灯以后,居然送来了切盼而难得的邮件,昨天有一艘轮船到这里了。

看了第一封,又把心挤得紧一点。

第二封是平伯的,他提起我前几天作的一篇杂记,说:

“……此等事终于无可奈何,不呻吟固不可,作呻吟又觉陷于怯弱,总之,无一而可,这是实话……”

  似乎觉得这确是怯弱,不要呻吟吧。

  但是还要去想,呻吟为了什么?

恋恋于故乡么?

故乡之足以恋恋的,差不多只有藕与莼菜这些东西了,又何至于呻吟?

恋恋于鹁鸽箱似的都市里的寓居么?

既非鹁鸽,又何至于因为飞了而呻吟?

老实地说,只因一种愿与最爱的人一起的心情,忽然不得满足罢了。

除了与最爱的人一起,人间的趣味在哪里?

因为不得满足而呻吟,正是至诚的话,有什么怯弱不怯弱?

那么,又何必不要呻吟呢?

  呻吟的心本来如已着了火的燃料,浓烟郁结,正待发焰。

平伯的信恰如一根火柴,就近一引,于是炽盛地燃烧起来了……

(有删改)

【注释】①仓前山,位于福建福州。

当时作者受好友郭绍虞之邀,离家前往福州协和大学任教。

②美孚灯,即煤油灯,得名于美国美孚石油公司。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寥寥数笔,既写了交代家人的临别之言,又有依依不舍、郁闷难言的心里话,都照应了标题的“客语”。

B.作者渴望像摇篮里没有知觉的婴儿,暂时摆脱离思之苦,这和朱自清“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C.作者善用比喻,如文中写远山“像几笔极淡的墨痕染渍在灰色的纸上”,写出了暮色苍茫中的远山,抒发了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D.本文风格深沉含蓄,叙事写景中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又夹杂一些议论,带给读者隽永的审美感受。

8.结合上下文,品味加点词语,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唉,又是潮声,又是客绪!

9.文章倒数第二段的一连串问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分析】(7)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

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和语句的含义。

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

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9)本题考查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解答】(7)C.对比喻的表达效果分析不当,“抒发了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分析不正确,结合文章语境,前后文并没有写到对故乡的思念。

(8)“唉,又是潮声,又是客绪!

”是一个抒情句子,集中表现了作者此时复杂的心情,“又是”是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情景融为一体;“客绪”体现出思乡之情,然而如今处境却无法归家,充满伤感和难以排遣的惆怅。

(9)从表达上看,这一连串问句,前五个问句是设问,作者在追问“呻吟”的意义;后三个问句是反问,表明作者已经在挣扎中得出了结论,这是“至诚的话”,并不是怯弱的呻吟。

从内容上看,这是作者在进行激烈的心理斗争,在反复拷问挣扎中说服自己的过程。

从结构上来看,这是文章情感的高潮,此前一直压抑、郁结的情感,因为平伯的一封信,终于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

通过这一连串问句,如洪水般冲泄而出。

为“炽烈的燃烧”的结尾做铺垫。

答案:

(7)C。

(8)“唉”字之叹,包含了潮声引起的浓重的思家之情;也包含了本想借吟诗排遣,却无处可遣的烦闷之情;“又是”“又是”勾连今昔,往事今情,更添惆怅。

(9)从表达上看,既有设问,又有反问,语气强烈,具有浓烈的抒情意味;从内容上看,反映了作者此时激烈的心理斗争,在不要怯弱的呻吟和大胆的表达之间挣扎,最后选择勇敢表达心中“至诚的话”;从结构上看,作者此前一直压抑、郁结的情感终于迸发出来,形成文章的高潮,也为下文以“炽烈的燃烧”作结做了铺垫。

【点评】文学类选择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

(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