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79794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3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深圳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深圳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深圳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深圳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

《深圳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

深圳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

深圳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假如你生活在半坡氏族公社时期,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将猪腿剁下,你使用的工具应该是下图中的()

A.

B.

C.

D.

2.下列哪一幅图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A.

B.

C.

D.

3.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应该是

A.夏朝建立B.商汤灭夏C.武王伐纣D.国人暴动

4.下图所示为战国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对于其作用,下列说法最准确是

A.防洪、排水B.防洪、蓄水C.防洪、灌溉D.蓄水、防旱

5.下图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

6.“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

”这里的“他”指的是

A.管仲B.齐桓公C.晋文公D.秦始皇

7.从夏商两朝的兴亡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是,统治者应该

A.勤政爱民B.加强刑罚C.发展经济D.重视军事

8.“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以上观点反映了诸子百家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主张,请说出这一学派创始人的代表作()

A.《论语》B.《春秋》C.《道德经》D.《易经》

9.孔子曾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体现了孔子()

A.礼治的思想B.反对苛政的思想C.教育的思想D.民生思想

10.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A.孟子﹣﹣民贵君轻

B.韩非子﹣﹣“兼爱”“非攻”

C.墨子﹣﹣无为而治

D.庄子﹣﹣以“法”治国

11.陕西西安栎阳城遗址是“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经考古认定是商鞅变法的发生地。

该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

A.齐国B.赵国C.秦国D.楚国

12.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

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城濮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13.下列有关我国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启建立了夏朝B.汤灭夏建立商朝

C.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D.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14.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的显著进步表现为

①已采用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

②已使用铁器

③已懂得人工取火

④已开始使用简单的语言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5.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空白框中应填的朝代是()

A.商朝东周B.商朝战国C.战国东周D.战国西晋

16.十九大报告指出: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A.因材施教B.注重道德教育C.有教无类D.仁者爱人

17.好莱坞英雄史诗片《史前一万年》上映时获得不错票房,该片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

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期去体验我国最早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最好选择去

A.云南

B.北京

C.浙江

D.陕西

18.《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这一措施的作用是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

B.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C.开创考试选官制度

D.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19.“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

这体现了孔子的主要思想是

A.“仁”

B.“有教无类”

C.“无为而治”

D.“法治”

20.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空前繁荣,涌现出许多大思想家。

其中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的政治主张是()

A.“为政以德”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以法治国

21.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大致处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22.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说: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材料表明了

A.华夏民族的单一性

B.华夏民族的排他性

C.华夏民族的多元性

D.华夏民族的创造性

23.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

A.宋襄公B.秦穆公C.晋文公D.齐桓公

24.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

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春秋时

A.周王室衰微

B.经济得到发展

C.发生政治改革

D.青铜制作工艺进步

25.下列说法中和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无关的是()

A.起义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B.起义的领导者是陈胜、吴广

C.起义首先在大泽乡爆发D.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二、综合题

26.孔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获得世界人民的尊敬,2011年1月11日,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孔子是哪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

根据材料一,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主张?

这一主张是孔子思想哪一内容的具体体现?

材料二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一个绝大的影响。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说明孔子在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上对教育事业留下了的“绝大的影响”?

(3)西汉时,汉武帝采取了谁的什么建议使该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方面,你有什么看法?

27.民本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意既由民意显露,民心向背就成为政权得失的关键。

孟子曰: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梁治平《民本思想源流》

材料二秦制创造了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以及相应的强大皇权,但秦亡于暴政。

秦亡的惨烈教训,使后世执政者在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从而使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

自汉高祖刘邦开始,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

——摘编自马平安《走向大一统》

请回答:

⑴概括材料一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桀纣”失天下的主要原因。

⑵据材料二,概括“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以汉文帝、景帝为例,说明“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

28.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三:

见下面图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反映的是史前时期哪种更替首领位子的制度?

并请举1例说明。

这一制度后来被哪一制度所代替?

(2)材料二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

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实施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三图示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

图示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其长官的产生方式是什么?

图中①处应该填什么官职?

29.中国历史上一直把“秦皇”“汉武”并称。

两人在巩固、维护国家统一都做了很多尝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

材料一

(思想)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民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经济)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秦始皇开创的政治制度名称是什么?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他推行什么制度?

为了控制思想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这一建议被采纳后对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具有怎样的地位?

(3)秦始皇、汉武帝对儒家思想的态度虽然不同,但根本目的都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张骞出使的西域指今天的什么地区?

公元前60年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经营管理,西汉政府设置什么机构?

该机构的设置有怎样的意义?

(5)概括指出两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3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学术思想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

材料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及其所创立的学派。

(2)分别说出材料二中人物的核心思想。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果你生活在该时期,你会学习哪学派的思想,为什么?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氏族公社时期使用的是磨制石器。

选项B是磨制石器,ACD都不是磨制石器,所以答案选择B。

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故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所以②处应该是商汤灭夏,B项符合题意;A项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C项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D项发生在公元前841年。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4.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所示为战国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方升”属于战国中期的量器。

斗呈长方形,直壁,后有长方形柄。

方升外侧有铭文三十二字,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寸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

"大良造鞅"就是商鞅。

故而这件器物被命名为商鞅方升。

从铭文可知此器为商鞅统一秦国度量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

故应选B。

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B符合题意。

管仲不是春秋时期的霸主,A不符合题意。

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但不是第一个霸主,C不符合题意。

秦始皇不是春秋时期的霸主,D不符合题意。

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7.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苦,最终建立了建立了夏朝,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汤重用伊尹等大臣,商国逐渐强大起来,建立商朝。

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由此可知,国君应该勤政爱民,而不能实行暴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意思是:

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以往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因材施教,创立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思想体系。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的品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实的态度)。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民贵君轻,这组搭配是正确的。

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

故A正确。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故排除B项。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故排除CD项。

故选A。

11.C

解析: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促使秦国强大起来。

所以商鞅变法发生地的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故选C。

1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②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③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④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朝末年。

②③正确,故B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①或④的ACD,故选B。

13.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建立夏朝的是禹,约公元前2070年他建立夏朝,启是夏朝第二代君主,A项符合题意;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

BCD项中的叙述均正确,故选A。

14.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3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开始掌握磨光和打孔技术、骨针。

选项①③符合题意;春秋时期使用铁器;北京人已开始使用简单的语言。

②④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桀。

夏朝灭亡,商朝建立,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战国时期开始,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C符合题意。

“因材施教”,是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A不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注重道德教育方面的信息,B不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体现仁者爱人,D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7.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2019年)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体验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生活应该去170万年前的云南,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18.B

解析:

B

【解析】

依据题干的“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可知与秦朝的郡县制有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与秦朝的郡县制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秦朝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故B符合题意;开创考试选官制度的朝代是隋朝,故C不符合题意;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故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说法不是郡县制的作用。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认识题干的“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与秦朝的郡县制有关。

秦朝实行郡县制的作用是有效地控制地方。

19.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

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有教无类”是指教育公平;“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法治”是指法家思想;选项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20.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点:

韩非。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D项符合题意。

A项是孔子的主张,B项是老子的主张,C项是墨子的主张,排除ABC。

故此题选择D。

21.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山顶洞人以前为旧石器时代,商代为青铜时代,战国以后为铁器时代,而半坡人生活时代至商代为新时期时代,尧舜时期正好在此区间,因此属于新石器时代,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请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分析可知,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材料表明了华夏民族的多元性,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

2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D。

24.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在春秋时期的郑庄公作为诸侯,用了本属于天子才可以用的九鼎,说明了春秋时期礼制的破坏,即分封制遭到破坏,是王室衰微的表现,A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发生政治改革使诸侯国势力增强,这是出现题干局面的原因,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

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进步与诸侯用鼎多少没有直接关系;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分析题干现象的出现原因,首先诸侯用天子的礼制,说明天子地位下降;在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社会发展与改革导致的,与鼎是青铜所铸造,青铜工艺进步无关,即可排除。

2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详解】

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最终失败了,没有推翻秦朝统治。

A.B.C项关于起义的原因、领导者和地点的说法均正确,故选D。

二、综合题

26.

(1)儒家;“以德治国”;“仁”的学说

(2)开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继承其优秀的方面,批判拒绝其落后的方面。

【解析

解析:

(1)儒家;“以德治国”;“仁”的学说

(2)开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继承其优秀的方面,批判拒绝其落后的方面。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要以德来感化人民”可知,孔子主张“以德治国”;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仁者爱人。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孔子还是古代大教育家,开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开放性题目,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继承其优秀的方面,批判拒绝其落后的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27.

(1)观点:

民意即天意,得失天下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

原因:

统治残暴,生活奢侈,赋税沉重,施用酷刑,残害百姓等。

(2)主要原因:

后世执政者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训,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

说明:

汉文

解析:

(1)观点:

民意即天意,得失天下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

原因:

统治残暴,生活奢侈,赋税沉重,施用酷刑,残害百姓等。

(2)主要原因:

后世执政者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训,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

说明:

汉文帝、景帝在位期间,“以德化民”,勤俭治国,减免或减少田租赋役,促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导致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出现。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天意既由民意显露,民心向背就成为政权得失的关键”可知,材料反映的观点是民意即天意,得失天下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

根据“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桀纣”失天下的主要原因是统治残暴,生活奢侈,赋税沉重,施用酷刑,残害百姓等。

(2)根据材料二“秦亡的惨烈教训,使后世执政者在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从而使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

”可知,“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的主要原因是后世执政者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训,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

根据“自汉高祖刘邦开始,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景帝在位期间,“以德化民”,勤俭治国,减免或减少田租赋役,促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导致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出现,体现了“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

28.

(1)禅让制;尧传位给推举出来的品行高尚的舜或舜传位给治水有功的禹。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分封制;内容:

①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

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

解析:

(1)禅让制;尧传位给推举出来的品行高尚的舜或舜传位给治水有功的禹。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分封制;内容:

①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

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作用:

保证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秦朝;郡县制;朝廷直接任命;丞相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分析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禅让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如尧传位给推举出来的品行高尚的舜或舜传位给治水有功的禹。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依据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析可知,材料二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

内容:

①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

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作用:

保证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依据材料三的图片:

皇帝、太尉和御史大夫判断,这是秦朝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其长官的产生方式是朝廷直接任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