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论文热门推荐8篇社会保障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78058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险论文热门推荐8篇社会保障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社会保险论文热门推荐8篇社会保障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社会保险论文热门推荐8篇社会保障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社会保险论文热门推荐8篇社会保障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社会保险论文热门推荐8篇社会保障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保险论文热门推荐8篇社会保障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

《社会保险论文热门推荐8篇社会保障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险论文热门推荐8篇社会保障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保险论文热门推荐8篇社会保障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

社会保险论文热门推荐8篇社会保障论文社会学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热门推荐8篇)-社会保障论文-社会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保险行业在经济社会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

时至今日,一方面商业保险是中国居民转移风险,稳定生活预期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所掌握的保险金体量巨大,这一部分资金经过合理的投资运作,会成为稳定金融秩序、促进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下面是社会保险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社会保险论文第一篇:

社保基金存在的风险点与控制措施

  摘要:

社保基金是国家为举办社会保险事业而筹集的,用于支付劳动者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时所享受的保险金和津贴的资金。

社会保险事业是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的利民举措,社会保险基金(以下简称社保基金)的健康运营有利于社会安定和谐。

社保基金风险贯穿于核算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化解社保基金风险已迫在眉睫。

本文从社保基金风险防控的意义、社保基金存在的风险点及其表现、社保基金风险防控的对策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探索如何降低社保基金风险,发挥其民生之本的作用。

  关键词:

社保基金;风险防控;风险预警;

  社保乃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社保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分别按照缴费基数的一定费率缴纳并交由法定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及投资运营。

如何识别并防范社保基金风险,不仅关系到民众的利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加强社保基金风险防控的重要性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保基金的健康运营,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扩大征缴覆盖面,规范社保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的要求;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到要采取多种方式扩充社会保险基金,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

  社保基金涉及多个险种,主要有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这5个方面都与民生息息相关,关系到民众生、老、病、死等各方面。

截止2018年12月底,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42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45亿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96亿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2.39亿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2.04亿人,社保基金是以上人员最后的保障线,起到减震器、稳定剂作用,它能解决家庭和个人困难,减轻劳动者负担,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

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和经济运行下行影响,社保基金稳增长、保发放的压力与日俱增,这一切都要求不断完善社保体系,加强社保基金风险防控管理,降低社保基金风险,确保社保基金安全完整。

  二、社保基金存在的风险点及具体表现

  社保基金在管理及核算等环节存在多个风险点,其中较为典型的是:

保费征缴风险、待遇审批风险、基金收支和结余管理风险、票据管理风险、使用风险。

  

(一)保费征缴风险

  征缴环节风险主要表现:

一是企业人工成本占比增加,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能力受到挑战,可能会出现企业因资金紧张而拖欠、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费的问题,严重影响社保基金的征收。

二是社保部门征收力量薄弱且不是执法单位,社保基金征收缺少强制性,对故意拖欠社会保险费的单位或个人无法要求银行强制扣款。

三是国家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行减税降费政策,企业缴纳社保的费率降低,从客观上导致了社保基金收入减少。

  

(二)待遇审批风险

  

(1)审批环节面临多种欺诈问题。

审批环节面临多种诈骗、冒领、骗保、多头领取待遇等问题。

以养老保险为例:

一是部分参保人跨地区、多部门参保,分别在不同参保地重复领取同种养老待遇,或同时领取国家规定必须二选一的待遇;二是审批退休不严格,不符合退休条件的办理了退休,浪费国家养老金。

三是数据信息共享程度低,不报停、判刑入狱不上报,继续领取国家退休金等问题。

  

(2)待遇审批涉及多部门。

按目前机构设置,医保和生育已划入医保局管辖,养老、失业、工伤仍由社保局管辖,即便在同一个单位也下设多个处室,如养老处、失业处、工伤处,不同险种的待遇由不同处室分别审批,审批流程不同、标准不同、信息操作软件也不同,导致信息共享程度低,审批效率不高。

  (三)基金收支和结余管理风险

  

(1)收入环节的风险。

收入环节的风险主要表现:

一是未严格按照业务单据进行征收或录入错误征缴数据,出现多收、少收、收款单位不一致、收款账户不一致、基金进错账户等情况;二是未按照业务单据开具基金收据,出现多开金额、少开金额、收款单位不符等情况。

  

(2)支付环节的风险。

支付环节的风险主要表现:

一是未认真审核拨付单据,出现漏签或越级签字,审批手续不完善,导致违规支出;二是未执行岗位分工制度,导致不相容职务由一人担任,导致基金错拨;三是未履行拨款复核职责,导致基金待遇错拨;四是未认真审核报销的合法性、未核实报销人是否享受该级别报销资格,致使社保基金待遇支出虚增。

  (3)基金结余管理的风险。

基金结余管理的风险主要表现:

一是社保基金投资运营能力差,缺少投资运营渠道,不能实现基金保值增值;二是随意挪用结余资金,违规从基金结余中计提各种费用,未做到专款专用。

  (四)票据管理风险

  

(1)基金专用收据的风险。

基金专用收据的风险主要表现:

一是未执行社保基金专用收据规定,导致收据遗失、损毁;二是未按规定进行基金专用收据领用、作废、保管、核销。

  

(2)银行支票的风险。

银行支票的风险主要表现:

一是未执行银行支票管理规定,导致银行支票遗失、损毁,给单位带来经济损失;二是未按规定对作废支票进行销毁;三是银行支票金额填写错误,导致社保基金流失。

  (五)使用风险

  使用的风险主要表现:

一是将加盖在空白支票、证明文书等法律文件上造成表见代理风险;二是使用没有严格执行单位审批程序、内控制度等带来的社保基金误拨风险;三是没有专人保管,或保管不当致使遗失、损毁、被盗、被私刻等风险。

  三、加强社保基金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加大征缴力度,确保社保基金应收尽收

  征缴部门应对长期欠费的参保单位进行清理,催促欠费单位尽快补缴,同时应加大征缴力度、扩大征缴面,确保社保基金保值增值。

  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应将所有险种全部移交税务征收,税务机关在降低征收成本、提高征收效率、促进缴费执行、保障资金安全、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可进一步减少社保基金被拖欠的问题。

但由于各省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各险种纳入税务征收的范围并不相同,目前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已纳入税务征收,但其他险种的纳入进度参差不齐,建议尽快统一移交税务。

  

(二)建立风险防控机制,降低待遇审批风险

  社保待遇审批是社保经办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完善待遇审批风险控制机制,维护参保人的切身利益。

一是加强部门沟通交流,不论是单位内部业务处室还是同级别社保单位之间,针对异常的待遇支付项目应及时对接处理。

二是建立联动审核机制,在不同险种审批信息系统之间架设联结环节,参保单位在申报其中一项待遇支出业务时,系统会自动将其他险种有异常或有冲突的待遇支付项目弹出,方便社保经办机构及时发现并堵塞漏洞。

三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加强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力度,特别是与退休审批、丧葬补助、异地就医报销等密切相关的数据,需要公安、民政、卫生、、公立医院等多部门通力合作,保障待遇审批准确无误。

  (三)完善财务内控制度,降低基金收支和结余管理风险

  第一,严格依据各险种业务征缴单进行收款工作,认真核对征缴单据和银行收款明细是否一致、征缴单据和业务系统数据是否一致、收款单位账户信息及金额是否正确,在完成所有核对工作后,方能开据基金专用收据。

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应完善计信息化建设,由银行直接从参保单位账户代扣社会保险费,减少人工填写支票、进账、核对等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失误。

同时,应敦促参保单位严格按业务征缴单上的金额,及时准确将本期社保费交纳到指定的社保基金收入户中。

  第二,严格按照国家《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实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如制单人不得兼任复核人员,出纳不得兼任会计人员等。

对未按规定审批签字的支付单据一律退回相关部门要求其完善审批手续,对不符合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票据,一律不予以报销。

严格控制银行支票和现金的使用,除特殊原因不能通过网银拨付的单位,支付业务一律使用网银结算,减少人工填写银行支票带来的失误;根据付款金额范围设立多级复核岗位,由出纳制单并自查后分别交一级、二级、三级复核人员按规定进行复核;网银U盾及密码必须由本人保管,特殊情况下须经财务负责人同意方可将制单与复核U盾交由指定他人操作。

  第三,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规定,对社保基金实行分账核算、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不得随意挪用、列支、违规计提、截留社保基金。

同时,加强对结余资金的管理,除按规定预留部分周转金外,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相关规定开展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

社保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对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实施严格监管。

  (四)完善票据管理规定,降低票据管理风险

  在本单位建立票据管理规定,设立专人保管各种票据。

一是领用人应严格执行票据领用登记规定,在领用票据前应当检查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号等情况,一经发现应及时向票据专管员报告。

二是使用人要定期向专管员报告票据的使用、作废、结存情况,定期对已经使用的票据存根联、记账联进行分类整理并装订成册,对作废票据妥善保管,按规定定期核销票据。

三是出纳人员在使用银行支票时应仔细核对支票上的时间、收款人名称、金额大小写、印鉴章等信息是否正确,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银行转账业务。

  (五)制定管理规定,降低使用风险

  在本单位建立管理规定,严格按规定操作。

一是明确本单位管理的人员、权限、使用范围、加盖流程,严格按照禁止性管理原则办理业务,具体为:

用印批准人不得兼任管理人;禁止对外提供带有本单位的空白纸张、支票、介绍信、便函、证件、凭证等文件;禁止对外提供本单位各类财务及法人的扫描件、复印件,确需提供的,请对方提供相应依据并报财务分管领导审批;原则上不允许外带使用,确需外带的,报财务分管领导批准,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员工共同监督使用,并在使用台账上登记注明。

二是提高财务人员管理意识,使用过程中,不得违反单位各项规章制度,不得损害单位集体及他人合法利益,不得同财务会计制度相冲突。

三是管理人员要妥善保管,出现遗失、损毁情况时,要及时上报领导并补救。

  四、结语

  社会保险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保障制度,它关系着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而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环节,是社会保险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社保基金的风险防控更是重中之重。

虽说目前社保基金风险防控仍存在不足,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建立合理的风险防范机制,健全监管和内控制度,提高从业人员安全防控和守法意识,那么社保基金的风险将会降低,进一步发挥其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海燕.关于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探讨[J].会计审计,2017(12).

  [2]方芳.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6).

  [3]刘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现状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9(4).

社会保险论文第二篇: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演变历程与机理分析

  摘要:

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经历30多年的制度变迁,留下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为了更好地贯彻政策,本文回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利用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制度变迁的机制,希望从中提炼出有用的经验。

  关键词:

制度变迁;养老保险;路径依赖;

  一、引言

  回顾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初步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方案,但是由于种种因素,这一制度并没有大力发展下去,到20世纪末出现了大量退保现象。

2009年《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的出台,意味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实施,破除了老农保停滞不前的局面。

2014年2月下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决定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养老保险经历了多年的制度变迁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承担了不同的任务,为农村居民解决了养老问题。

如今我们回顾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变迁过程,从中分析制度变迁的机理,有利于为改善农村养老保险总结经验。

解决好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有利于为农业的发展奠定稳定的社会基础,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在新时期,我们为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和城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应该提高中国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完善制度建设。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变革的过程,也可理解为对原有制度进行帕累托改进,还可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活动的制度结构的改善过程。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是由诺斯所着的阐述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的着作,该书指出: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形塑人们互动关系地约束。

制度通过其对交换与生产成本的影响来影响经济绩效。

当制度的供求出现不均衡,预期的收益会大于成本时,制度就具备了发生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有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这两种基本的变迁方式。

  

(二)文献回顾。

  孟芳、葛笑如(2008)认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家庭规模趋于缩小化,劳动力人口向城市流动,消费模式也不再是单一的自给自足,所以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需要根据这一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做出改变,因此推动了建立统一城乡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柴瑞娟等(2005)认为,日益社会化的政府职能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并完善它,是政府发挥社会职责的体现。

冯兰(2013)对新农保供给行为进行了成本和收益的分析,她认为当攻击行为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该政策会收获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常亮(2016)认为养老价值观是福利文化中最有民族性和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它源自一个国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一国养老保障制度形成的文化基础和不同于别国的重要影响因素。

以往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运用到了公共产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公共财政理论等等,但是目前对其变迁的动因还有研究的空间,所以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农村社会保险的变迁历程,希望为这一研究做出贡献。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历程

  

(一)老农村养老保险阶段。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工作逐渐恢复蓬勃生机的状态,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兴起,提高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和农民的个人收入,为农村社会保险的开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农村居民原本依靠家庭养老的方式,在老龄化程度加深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时期,变得不合时宜,所以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险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我国政府开始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探索工作,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老农保经历了探索、试点及推广、停滞这三个阶段。

  1986年,在江苏沙洲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会议决定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我国挑选了一批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村进行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并对试点地区跟踪分析,挑选其中的成功案例进行经验推广。

1991年,颁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指出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并对参保对象、筹资方式、基金管理方面做出了规定,第二年一月一日起,老农保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在1992年到1998年期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得到迅速开展,但是这一时期内,由于农民个人缴费压力太大、基金管理不严等问题的出现,参保人数大幅下降,还有大量农民退保,整个制度陷入困境,难以开展正常工作,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陷入停滞,停止接受新业务,对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采取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过渡。

  

(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阶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扩大的变化,农村养老问题日益严峻,过去停滞不前的老农保以及少量的商业保险无法给农村覆盖范围广、保障力度大的养老保险,因此农村养老保险该如何解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居民对此也是有着强烈的需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给予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很大的支持。

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颁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就此展开。

  相较于老农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更广、政府的补贴力度更大、组织管理更体现政府的主体性、缩小城乡差异。

在覆盖范围上,老农保的参保对象是非城镇户口,不由国家供应商品粮的农村人口,而新农保的参保对象是全体农村居民,此外新农保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纳入到参保对象中去了。

在筹资方式上,新农保依旧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但是政府补贴力度更大,新农保是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其中个人养老金部分的筹资来源主要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基础养老金是待遇发放时政府直接提供的基金。

在组织管理上,新农保吸取老农保的教训,政府更加注重科学管理运营新农保基金,积极开展新农保的政策制定、组织管理和监督服务,促进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

在待遇发放上,新农保秉承着基本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的原则,为农村居民发放待遇,相较老农保时期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都处于城乡二元分割的状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有着城乡差异。

在城镇中,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和有着稳定工作的企业员工都有稳定的养老保险,覆盖面广,且给付待遇基本能够支持日常生活,然而在农村,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待遇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这样的不公平现象有违社会保障的追求,所以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使全体人民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待遇,成为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

  2014年,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合并工作进行了指导。

在并轨基础上,新农保与城居保有着一定的共性,它们的参保流程、待遇支付结构上是相同的,新农保和城居保都是在当地的社保中心办理参保,都是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

但是在缴费档次、保障水平、领取条件、管理经办上存在差异,这也是需要统一的地方,以实现社会公平。

在缴费档次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一了缴费档次,与新农保相比,缴费档次扩大了,农村居民可以按照自己的缴费能力选择合适的缴费档次,与城镇居民有着一样的选择空间。

在保障水平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一了政府补贴的力度,其中政府补贴力度与缴费档次挂钩,没有城乡差异,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都按照缴费档次领取待遇,权利与义务上实现了对应的公平。

在领取条件上,农村居民领取基础养老金不再需要以子女缴纳社会保险为条件,所有参保农村居民都可以领取基础养老金。

在管理经办上,统一之前,新农保和城居保是在两条工作流程上办理的,在行政成本上有所重复;统一之后,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办理流程得到统一,行政成本得到节约。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机理分析

  

(一)制度变迁模型。

  诺斯认为,从制度变迁的主体和因来看,制度变迁方式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致性制度变迁,从制度变迁的速度来看,分为激进式制度变迁和渐进式制度变迁。

从发展历程来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自上而下发生的,每一次的政策变动,都是以中央政府颁布某个纲领性文件或者提供法律支持为起点,然后在地方贯彻落实政策。

从制度变迁的时间跨度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提出改革意见、起草纲领性文件、在若干城市进行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的阶段,有若干年的时间让政策落地。

所以,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变迁模型是强制性和渐进式相结合。

  这样的制度变迁模型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推动力度大。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变迁。

中央政府通过颁布纲领性的文件、政策、法律命令各级政府落实政策,给予了制度变迁强有力的和法律支持。

第二,出台效率高。

为了尽快满足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需求,我国政府用颁布政策的方式建立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这与致性制度变迁相比,节约了许多探索的时间,与初级行动团体自发进行制度创新相比,节约了组织成本、实施成本,具有较大的规模经济。

第三,对旧制度的更替作用大。

以新农保的实施为例,由于新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克服了老农保的缺陷,比老农保有更多优势,所以它的推广实施是迅速的,获得了当时的一致好评和广泛接受,完全替代了老农保的制度。

  

(二)制度变迁的原因

  1、制度供求非均衡。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是对制度需求的回应,改变制度供给不足的现状。

农村养老保险的诞生以及新农保与城居保的并轨,是呼应了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需求。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经济和城镇经济逐渐恢复生机,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青壮年的离开使得乡村出现了许多空巢,农村的养老方式不能仅仅依靠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而是需要稳定的制度性养老保险。

为了呼应这样的需求,解决好农村的养老问题,我国政府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0世纪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是呼应了老农保制度停滞不前亟须改变、城乡居民共享公平的养老保险待遇、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果,农村居民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理应与城市居民共同分享社会收入的再分配成果。

所以国家颁布了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政策,在缴费标准、保障水平、领取条件、经办管理上进行并轨。

  2、社会经济环境发生改变。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受到了经济条件、社会环境、政策追求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升,农村居民更加有实力进行养老储蓄,所以经济条件的改善奠定了农村养老保险诞生的经济基础。

在社会观念上,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居民接受了更多的养老观念,不仅仅局限于土地养老和养儿防老的观念,养老保险的稳定收益吸引了农村居民投保参保。

此外,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动,农村的青壮年人口下降,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不足以支撑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所以对于政府支持的养老保险的需求必然上升。

因此,社会环境的改变促使了政府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在政策追求上,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追求公平共享理念的体现,是追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现,城乡居民的缴费档次、待遇水平、领取条件、经办管理获得了统一,缩小城乡差异,多缴多得,使得养老保险在权利与义务上是对等的,实现了相对公平。

  3、追求利益极大化。

  正如戴维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