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72014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 年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唐)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

1.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

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

1.考查颈联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两句,动静

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

当然,也可答视听

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

秋草畦是近景)。

2.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

站旁的树荫下打住。

驿使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

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

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

从结构上看:

此句照应诗题“秋日送客至潜

水驿”,呼应首句“候吏立沙际”。

从内容上看:

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

从表现

手法上讲:

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②,塞上风云接地阴③。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④,白帝城高急暮砧⑤。

[注释]①玉露:

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②兼天涌:

波浪滔天。

③接地阴:

风云盖地。

④催刀尺:

指赶裁冬衣。

⑤砧:

捣衣石。

1.诗中“_____,______”,既是眼前实景,也是国家时局动荡和作者阴沉郁闷心情的写

 

照。

2.说说尾联中“催”和“急”两个字的表达作用。

 

【答案】

1.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2.“催”字写家家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急”字写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

【解析】

1.本题考查诗人情感及借景抒情的写法。

结合写作背景来谈。

“江间”承“巫峡”,“塞

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

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

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

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

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因此应填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赏析。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句内容分析。

《秋兴八首》诗人

寓居四川夔州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

砧”, 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

衣,一个“催”字,写出了家家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之急。

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

传来急促的砧声,一个“急”字,写出了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由人家想到自

家,由他乡想到故乡,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更见艰难。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李贺作诗,工于设色,请结合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简要分析。

2.请从用典角度,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蕴含的情感。

 

【答案】

1.①用“黑”色表现敌军人数众多,黑压压一片,浓重的色彩刻画出敌军气焰的嚣张。

用“金”色表现阳光照耀甲胄时的耀眼夺目,鲜明的色彩写出我军将士的英姿勃发,不可

侵犯。

③用浓重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

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2.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表达将士们忘身报国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

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

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

 

...

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

争紧张的形势。

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

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

状。

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

生,形象感人: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

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诗的

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运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

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经典内容,委婉含蓄地表达

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既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又可以使语言

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黄金

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

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据此理解作

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出猎的壮观场面,表现出词

人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

B.由“为报倾城随太守”可知,词人是为了报答太守而随其出城打猎的,侧面表现了太守

的仗义和词人的知恩图报的品质。

C.本词先写出城射猎,继而由射猎过渡到演武,最后写挽弓“射天狼”,一个“狂生”形

象跃然纸上。

D.本词融写景、叙事、言志、用典于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的胸襟见

识。

2.下阕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答案】

1.B

2.意思:

那时候,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B“为报倾城随太守”描写了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

图,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

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故选 B。

2.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句的理解。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

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

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据此作答。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

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

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皇帝会

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

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

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5.下列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作者人在江南、神驰故乡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

露于字里行间。

B.颔联描写了在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江面,上扬帆乘船顺风疾行的景象,同时也寄寓了

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的象征意义。

C.颈联描绘出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的景象,不仅意

象美妙,还蕴含哲理,凸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尾联与首联呼应,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

的心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

乡之情。

据此,“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的理解是错误的。

 

6.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

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

1.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

人化。

(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

情思。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歌情感。

结合“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分析,表达

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和诗歌明白首、颔、颈、尾四联,确定颈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

旧年”。

结合其意思“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

有了春天的气息。

”分析:

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

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

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

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

舞力量。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修辞角度:

运用典故,借用“临易水”的典故,既交代了战斗的地点,又暗示了此去有

可能有去无回,表现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炼字角度:

“重”“寒”二字,营造了肃

杀的氛围,也暗示将士们内心的沉重。

描写角度:

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战斗的惨烈和悲

壮。

2.表达了诗人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解析】

1.赏析诗句。

可通过分析词语的表现力或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赏析。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

意。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

郁闷低沉。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

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

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

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

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

馁。

答案比较开放,合理即可。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雁门太守行》全诗激昂,浩大的战争场面让人读起来热

血奔腾。

我们可以通过对全诗的通篇赏析,感受鲜活的战争场面,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经历

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在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

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写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诗歌通过歌颂边

关战士誓死为国的壮士,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效忠国家,平定海内的思想

感情。

 

8.古诗词赏析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眦”的意思是______,颔联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特点。

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本诗中决眦入归鸟“眦”的意思是“眼角”, 颔联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

巍峨”特点。

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

的豪迈气概。

【解析】

1.考查对诗歌词语和所写景物特点的意思。

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

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眦:

眼角。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

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

秀美都给了泰山。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

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

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

 

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

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9.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中,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发挥想象,说说诗中画线句描绘出了怎样一幅画面?

3.“雁”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人可以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

愁和永不褪色的亲情;可以把雁视为传递音讯的“使者”;可以用雁来表达雄浑悲壮或凄

苦伤悲的审美感受……下列选项中,把雁作为传递音讯“使者”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D.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答案】

1.示例:

诗人用“蓬”“雁”自喻,写出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般出使边塞,像北飞的大雁

一样进入胡天,抒发了自己的惆怅、孤寂之情。

2.示例:

茫茫大漠,无边无际,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没有一点儿风声,只有一缕袅袅青

烟,直升天际;一条大河静静流滴,圆圆的落日孤悬,夕阳下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

3.B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思是“(我)

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归

雁”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

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

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作答时要注意突出沙漠的荒凉

和景物的单调。

3.本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

A 的句意为: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

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B 的句意为:

家书

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

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C 的句意为:

千里黄云蔽天日

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D 的句意为: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

 

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

故选 B。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

(2)请对“梦觉流莺时一声”一句进行赏析。

【答案】

(1)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

(2)“流莺时一声”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

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

第一句写午睡的场所,“深深”说明别院深幽寂静,因为寂静,而感到了“清”,体现出

物我之间的通感,使人直观地感觉到在这里午睡的宜人。

第二句写院外的环境。

院内屋中

是一味清凉,窗外榴花盛开,透过窗帘,仍能感觉到它艳丽的色彩。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

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

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

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

 

11.阅读宋代梅尧臣的《春寒①》,完成后面小题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

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

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妻子谢世后次子又病逝。

②“青帘”指酒旗。

1.请你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2.请你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本诗内容,分析标题中“寒”的原因。

 

【答案】

1.颔联运用了对偶、情景交融、一语双关等手法(1 分,三种手法答出一种即可),描写了

初春时节春寒料峭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凄冷。

2.“寒”的原因:

①初春的阴沉沉的天气感到寒冷;②自然界的风雨让诗人感到寒冷;③

作者体弱多病,毫无游兴而感到寒冷;④作者政治处境进入人生低潮;⑤妻子和次子又

亡,让作者感到寒冷

 

..

【解析】

1.赏析诗句。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两句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

征:

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

其中“不开

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叫人想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的诗句来。

表现了诗人此时因改革处于低潮而感情凄苦、心情悲凉的状态。

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读懂诗句大意,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注释)解读。

如中间两

联,写到了自然界的寒冷:

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

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

五六句写压挂在树

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

这四句

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

画出来。

同时要结合注释中“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

潮;个人生活中,妻子谢世后次子又病逝”的背景介绍。

即可归纳出答案:

阴沉沉的天

气,自然界的风雨,体弱多病的身体,政治处境的低潮,妻子和次子又亡。

这种种因素,

哪能不让人感到寒冷?

 

12.古代诗歌阅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①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①十年离乱:

指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

入侵等战乱,使兄弟俩分别已十年。

1.对这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于唐朝战乱期间,都写到了战争使兄弟离散的痛苦。

B.《月夜忆舍弟》首联写边塞秋景,颔联写望月怀乡,引出忆弟。

C.《喜见外弟又言别》颈联写叙旧时间很长,正面表现欢聚喜悦。

D.两首诗都语言凝炼,朴素自然,感情深沉,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答案】

1.C

 

2.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

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

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解析】

1.C 错误,颈联是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说从今夜起进入白露的天气了,

天气开始变冷了,十分想念故乡的明月。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

的主观感情。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

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

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

了对故乡的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