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影视欣赏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71761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低段影视欣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低段影视欣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低段影视欣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低段影视欣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低段影视欣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低段影视欣赏教案.docx

《小学低段影视欣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低段影视欣赏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低段影视欣赏教案.docx

小学低段影视欣赏教案

排队进退,服从指挥;安静观看,不留垃圾。

(可让孩子们跟着念几遍)

三、课堂总结:

电影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和艺术表达方式。

真正好看的电影不管谁看了,都觉得好看。

我们在观看他们的同时,也要保持有自身独立的思考,善于观察,敢于批判。

二:

电影《冰雪奇缘》

——玩转打脸游戏

内容概述:

美国迪士尼在2014年2月份推出了他们的第12部公主电影《冰雪奇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此次的鉴赏能帮助同学们回忆以前所看过的迪士尼好片,我们不仅仅是要深究《冰雪奇缘》背后的价值所在,同时也能借此对西方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询问上节课观看的电影的名字或是内容,引导同学们要学会去记住自己看过的影片名字(英文名)和内容。

二、内容讲述

(1)主题(主旨,由高到低):

爱、亲情、战胜恐惧。

(2)影片的艺术之美:

根据网上XX百科的信息,这部电影至少花了9亿元人民币。

全片融合了芭蕾、歌剧和油画,使得影片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如果制作团队里没有对这些比较了解的人才,是做不出这样的作品的。

(3)迪士尼经典之作的内容概述及其重复的故事模式

从《米老鼠和唐老鸭》引入公主电影

1937年《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1950年《灰姑娘》,辛德瑞拉

1959年《睡美人》

三部公主电影的共同之处:

1.这几位公主软弱无力,都得借助他人的帮助。

不是女巫有什么魔法就是王子要多亲几下。

2.王子都是站在公主这边,并最后和公主成亲了。

3.王子和公主认识不到一天,就要互许终身。

一男一女,认识不到一天竟然就要结婚了。

这里可以再和同学们回顾一下迪士尼有哪些经典之作。

(4)迪士尼打脸行动

结果王子竟然想杀了安娜和爱莎。

迪士尼在此打了你们一巴掌,叫你喜欢白马王子。

然后你们又觉得那个车夫可以救她,于是车夫就赶忙回来,却没赶上。

她姐姐反倒是最后救了她。

迪士尼在此打了你们第二个巴掌。

告诉你们,所谓爱情不一定是真爱,但血溶于水的亲情绝对是真爱。

(5)该片与迪士尼之前所作的差别(可以用来当作问题问同学们)王子首次在《冰雪奇缘》中学坏

公主终于拥有了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的能力

公主有个妹妹

(6)浅谈交流一些有趣之处

在中国,4是不吉利的数字;而在西方,13是不吉利的数字。

恰巧王子是家中的第13个王子,暗喻了其永远都不可能当上国王,也让王子的首次学坏变得合乎情理,而安娜是迪士尼的第13位公主,这更是为王子和安娜公主之后的分手打下基础。

爱莎的这个魔法就是指代了我们成长的恐惧,对自己可能无法控制力量的恐惧。

这一直是她要对付的敌人,尽管她的父母告知了她,爱能克服恐惧,但她当时太小了,根本听不懂。

魔法初次暴走的时候,喷泉就冻成了一副狰狞的样子,而在最后却化成了一只华美的凤凰。

手套是自我掩饰的一种象征。

爱莎脱下手套就解放自己,施展魔法。

王子脱下手套就做回自己,成为反派。

安娜公主之所以第一次找爱莎劝解失败,是因为那个时候她还以为她的真爱就是王子,而直到保护爱莎的那一刻才知道爱莎是自己的真爱。

(7)人物分析——雪宝

雪宝他天性乐观,渴望夏天。

他最早出现的时候是在片子开头,当时他还没有活过来。

但活过来之后打招呼时却说着和爱莎一样的话,由此可知其实他就是爱莎和安娜感情深厚的象征,虽然姐妹已经很久都没有一起玩过了,但这种深厚的纽带却是剪都剪不断的。

而他对夏天的渴望也正是爱莎自己内心对夏天的渴望

(8)拓展——女权主义(如果时间充裕就可以讲讲这个,这个比较高深,一般不讲)

这部电影还可能暗喻了女权主义的崛起,所谓女权主义,就是认为女性应该和男生做同样的工作,赚同样的钱,有同等的地位待遇。

爱莎这个公主终于是拥有魔法,可以保护自己和他人,不再是求助于女巫或是王子。

外国有首歌叫《辛德瑞拉》就唱到:

我宁愿自己拯救自己(idratherrescuemyself.)。

三、课堂总结

迪士尼深知他们的动画片对于儿童是有教育意义的,他们的每一部片子都是力求经典,精益求精。

观看他们的电影,我们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体验,艺术上的熏陶,同时还能在欢笑中明白一些道理,发泄自己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

【篇二:

影视欣赏教案

(1)】

1.定义:

影视鉴赏就是观众在观看电影电视的过程当中,对一部电影电视的体验、感悟、欣赏与评判的精神活动及其审美活动的全部过程。

2、影视鉴赏的特点(讨论电影与电视差异性)

(1)、声画传达的瞬间性与影视观赏的一次性

(2)、观赏对象的丰富性与内容选择的多元性

(3)、观赏目的的求真性与观赏感受的亲和性

二、为什么要学习影视欣赏

1、影视欣赏是进行影视评论的基础,同时也是推动影视创作的动力。

(实现求真目的)

2、影视欣赏是实现影视社会作用的前提。

(实现至善目的)

3、影视欣赏能使观众得到审美愉悦和知识教益。

(实现唯美目的)

三、怎样进行影视欣赏

1、以文学和影戏的方式欣赏影视作品(影视文学鉴赏)

2、以影像和试听的方式欣赏影视作品(影视艺术鉴赏)

3、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相结合的方式(欣赏影视作品)

欣赏儿童经典影视片《三毛流浪记》

【欣赏目的要求】

1、了解故事背景,明确故事主题,欣赏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三毛流浪记》讲述了孤儿三毛的辛酸遭遇。

理解在极度凄苦无依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

三毛的故事激起了一切善良人们的共鸣。

【欣赏前准备】

1、可以建议学生平日多观看一些儿童片,经典影视片,陶冶性情。

2、课堂要求:

欣赏时要做到:

肃静,不许嬉笑;相关资料要做好记录;不许睡觉或做与课堂无关的事。

剧情介绍

(根据张乐平连续漫画改编)

讲述了孤儿三毛的辛酸遭遇。

在解放前的上海,三毛是旧上海的一名流浪儿童,他没有家,没有亲人,无家可归,衣食无着。

吃贴广告用的浆糊,睡在垃圾车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

为了生存,他卖过报,拾过烟头,帮别人推黄包车,但总是受人欺侮,但他挣到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

只有与他命运相同的流浪儿关心他,给他温暖。

一天,他在路旁拾到一个钱夹,好心的三毛把它交还了失主,而失主反诬他是扒手,打了他一顿。

流氓爷叔见三毛年少不懂事,便利用他做坏事。

等三毛明白自己受了爷叔利用时,宁可饿肚子,也不再乾爷叔教他的坏事。

一个有钱的贵妇人收养了三毛,给他穿上皮鞋,对他进行管束,天性散漫的三毛不愿在富人家过寄生虫般的生活,在一次为他举行酒会的时候,他捣乱酒会,脱下华丽的衣服,披上麻袋片,又回到流浪儿队伍中来。

和往日一起讨饭的小伴一起,走向属于他们的流浪生活。

解放后,他结束了流浪,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教学后记】

1、其代表作《三毛流浪记》无情地鞭挞了旧社会人间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

颂扬了在极度凄苦无依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

三毛的故事激起了一切善良人们的共鸣。

张乐平和他的三毛活在几代中国人的心里。

张乐平被誉为“三毛之父”、“三毛爷爷”。

在观看了本片后,学生深有感触。

2、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

3、鼓励学生多接触经典影视片,丰富情感,陶冶道德情操非常重要,今后应该经常关注并引导学生。

【篇三:

影视欣赏教案

(2)】

除了个人喜好,还要我们对影片的了解和欣赏。

二、新授

1、新课导入先简单提问什么是电影?

如果是第一次见面就加上自我介绍吧。

看看学生们心中对电影的想法,了解一下同学们都看过哪些电影,适时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之后说出我对电影的看法。

问问有多少同学们家里已经有电视机,甚至是电脑。

2、教学内容

(1)从物理上对电影的解释及介绍电影的基本定义。

物理上即指人眼对画面具有滞后性,电视机或是放映机利用这些特性实现了人们对动态画面的观看。

基本定义指的是电影(film,亦称映画、第七艺术)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

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

(2)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基本的一个电影历史,之后再对此进行随机问答,确认同学们对其的了解程度并强调知识点。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世界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的实验电影《火车进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火车进站的场面在幕布上放映时,观众们被吓得惊惶四散。

1905年背景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诞生。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二维到立体。

(3)先向同学们询问有多少人看过《喜羊羊和灰太狼》,再引出我们对电影的分类,进行简单介绍,点到即止。

(一)、电影发展史

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电影艺术是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

由于电影诞生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之后,所以常被人们称作“第七艺术”。

在迄今为止的所有艺术种类中,只有电影和电视是人们知道其诞生日期的两门艺术。

1895年12月28日晚,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放映了他们自己拍摄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短片,这一天被电影史家们定为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标志着无声电影时代的开始。

电影的诞生是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密切联系的

19世纪后期,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基础上,欧美等国的科学技术日趋繁荣,光学、生学、机械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各门科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

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

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

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

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

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的快门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

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根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

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

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

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从而判定科恩赢了。

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

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

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

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生物学家马莱从这里得到启迪。

他试图用照片来研究动物的动作形态。

当然,首先得解决连续摄影的方法问题,因为麦布里奇的那种摄影方式太麻烦了,不够实用。

马莱是个聪明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后,终于在1888年制造出一种轻便的“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这就是现代摄影机的鼻祖了。

从此之后,许多发明家将眼光投向了电影摄影机的研制上。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

中国电影诞生于10年之后,即1905年,当时的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严格意义上讲是一部戏曲舞台纪录片。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难夫难妻》(1913)。

从总体上讲,电影的样式分为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四大部类。

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

电影和电视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首先是新技术的发明,然后才导致新艺术的诞生。

完全可以这样说,影视艺术是迄今为止唯一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姊妹艺术。

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史来看,电影始终是一门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对电影语言的创新,甚至对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

在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三次重大的变革,都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是从无声到有声。

最初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被称为“默片”。

一般认为,有声电影诞生的标志,是1927年美国的《爵士歌王》,这部影片其实是在无声片中加进四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但不管怎样,它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从此,电影由纯视觉艺术成为视听综合艺术,大大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使得音乐、音响和语言都成为电影重要的艺术元素。

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二次大变革是从黑白到彩色。

最初的电影都是黑白片,早期电影曾经采用人工上色的办法,即在黑白电影的胶片上涂颜色,如前苏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就是经过人工上色,使银幕上起义后的战舰升起一面红旗,显然这是一项极其繁重的工作。

1935年,使用彩色胶片拍摄的美国影片《浮华世界》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

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电影正在大踏步地进入高科技时代,这一发展趋势目前正有增无减、愈演愈烈,包括计算机三维动画、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等等高科技手段,以极富想象力的艺术手段和极其逼真的艺术效果,大大增强了电影艺术的魅力。

如在美国影片《阿甘正传》中,主人公居然与肯尼迪总统促膝谈心;《真实的谎言》中,庞大的战斗机在一座座摩天大楼之间横冲直撞;《侏罗纪公园》里奔跑的恐龙和始祖鸟;《泰坦尼克号》里巨大的轮船沉入水中等等。

尤其是《玩具总动员》这部三维动画片,完全是由电子计算机制作的1,500个镜头组成。

可以说,电子计算机高科技给影视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现在仅仅是初露端倪。

尤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电影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技术手段和艺术语言,而且直接影响到电影美学各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声音引入电影,促成了戏剧化电影美学观的诞生;轻便摄影机、高速感光胶片和磁带录音机的出现,使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得以实现“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美学追求,这些事实都是被世界电影界

所公认的。

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引入,给电影美学带来了崭新的课题。

可以预见,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飞速进展,电影在21世纪必将发生更大的变化。

二、电影拍摄的视觉要素

包括五大类:

光、色、人、物、景;

一)、光:

是摄影的艺术;

二)、色:

是美术的艺术;

三)、人:

作为电影的拍摄对象,是视觉形象的主体

四)、景:

1、人工景:

摄影棚和场地外景,纪实与非纪实的美学特征;a.纪实:

北影一条街,刻意追求每一效果、细节;b.非纪实:

《暗恋桃花源》;特点:

随意布置、任意拍摄、可移动、真实性下降;

2、自然景:

自然界山川河流及人类界一切;摄影机的改变与观念的改变(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艺术的真实性;问题:

是根据景写戏,还是根据戏写景;

3、根据操作需要的划分:

内景和外景;操作时强调光的色温、光质、强度;

五)、物:

表现人物个性最有力的工具;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贯穿全剧,起剧作作用的细节;渲染情绪的细节,起叙事作用;传达哲学理念的细节。

三、名作欣赏

一)、《巴顿将军》又名《铁血将军巴顿》

1、剧情介绍

虽有如此战功,他却是个性矛盾的人,也曾因殴打患炮弹休克症的士兵而被媒体围攻甚至勒令道歉,然而在大多数人心中,他仍被认为是美国唯一能够打硬仗的指挥官。

2、作品赏析

《巴顿将军》是一部典型的经典好莱坞电影。

它不是严格的人物传记片,而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战争题材故事片。

它巧妙的把教化功能和艺术性、观赏性结合起来,成为一部成功的好莱坞作品。

(拍摄时代背景略)

《巴顿将军》最为人称道的是开头的6分半钟虽然这是巴顿的个人演说(难得拍精彩),但影片对镜头精心设计,拍出了经典段落。

首先映入人们视线的是一面充满整个画面的星条旗,这是美国的象征。

它使人不由自主地把美国和“大”联系在一起:

巨大、强盛、宏伟。

一个小人从纵深处走来,站定之后,向观众敬礼,镜头切到特写:

威武的军装、华贵的勋章、戒指、马鞭、象牙把手枪、美第三军军徽、四星上将。

这是一个堪与国旗相配的将军形象:

巴顿,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一战期间就率坦克旅建过奇功。

二战期间又屡建奇勋,成为代表美国精神的将军。

巴顿在星条旗前左右踱步,发表了关于战争与英雄的著名演讲(内容略)画面上没有讲坛,也没有听众,观众就变成了听众。

景别从特写、中景到全景不断变化,使观众保持观看兴趣。

开头的6分半钟不仅塑造了高大的巴顿形象,也让观众认可的美国尚武精神,并且在观赏中对巴顿的“劣迹”予以谅解。

巴顿的独特性格无疑是构成影片魅力的重要元素。

他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西点军校的高才生,又是美国最富有的将军。

最重要的是,他酷爱战争,是一个典型的战争动物,没有战争就无法生存的人。

巴顿是一名虎将,一个个性特征鲜明,富于诗意的将军,一个性情中人,是书生意气与将军本色的天然合体。

巴顿的古典气质和书生意气在美军墓地和参谋一起漫步一段中有明显的表达(略)。

用手枪打飞机亦是如此。

巴顿与朱可夫的干杯也是充满戏剧色彩的。

他富于书生意气,又没有外交家的委婉含蓄。

巴顿有书生意气,却更具将军本色。

他常常用粗话骂人,脾气暴烈,喜欢打硬仗,瞧不起懦夫和胆小鬼。

打士兵是巴顿一系列倒霉事件的开始,他为此受到了严厉指责。

战争结束了。

个性鲜明、战功卓著的巴顿却因失言被解除了军职,离开了他视为生命的军队……

影片运用对比手法,将布莱德雷将军、蒙哥马利与巴顿进行对比,突出了巴顿的独特形象。

《巴顿将军》是一部成功的好莱坞影片,观赏性、艺术性和商业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四、回顾本节课所讲重点和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