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黄河颂》有关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70835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黄河颂》有关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精选《黄河颂》有关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精选《黄河颂》有关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精选《黄河颂》有关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黄河颂》有关资料.docx

《精选《黄河颂》有关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黄河颂》有关资料.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黄河颂》有关资料.docx

精选《黄河颂》有关资料

《黄河颂》有关资料

《黄河颂》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怒表达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8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我怎样写《黄河》(冼星海)】

《黄河》的创作,虽然是在一个物质条件很缺乏的延安产生,但它已经创立了现阶段新型的救亡歌曲了。

过去的救亡歌曲虽然发生很大效果和得到广阔群众的保护,但不久又为群众所唾弃。

因此,“量”与“质”的不平衡,就使很多歌曲在短期间消灭或全失效用。

《黄河》的歌词虽带文雅一点,但不会伤害它的作风。

它有伟大的气魄,有技巧,有热情和真实,尤其是有光明的前途。

而且它直接配合现阶段的环境,指出“保卫黄河”的重要意义。

它还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怒、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

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1、《黄河船夫曲》:

你如果静心去听,你可发现一幅图画,像几十个船夫划船,画面上充满斗争的力量。

歌曲有两种情绪是值得注意的:

开首的紧张情绪,是船夫们渡黄河时和波涛挣扎的情形,他们唱“划哟冲上前”,“乌云遮满天……”,“浪花打进船,伙伴哪!

睁开眼!

舵手啊!

拉住腕!

……拼命哪!

莫胆寒!

”“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

”最后一段是比拟轻快一点。

在他们没有渡过黄河以前,他们充满愉快与光明。

经过他们一阵大笑以后,情绪已到达抚慰和安心的境地,气也可以喘一喘了。

2、《黄河颂》:

是用颂歌的方法写的,大都带有奔放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

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

3、《黄河之水天上来》:

是一首朗诵歌曲,我用三弦作伴奏,歌词的内容全由三弦表达出,不是大鼓的伴奏方法,也不是普通的京调伴奏方法。

欧洲有一种歌词与伴奏独立的歌曲,由曲作者沃尔夫(Wolf)的提倡而完成。

但中国歌曲用三弦来伴奏而表达歌词的内容,又可独立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尝试。

三弦的调子里,除了黄河的波浪澎湃声外,还有两个调蕴藏着:

一个是《满江红》,另一个是《义勇军进行曲》。

但只有一点,而没用全曲(这是由于曲调组织的关系)。

4、《黄河对口曲》:

是用民歌形式(用山西音调)写的,最后三段二部合唱是用甲乙的主调配合起来的。

三弦和二胡代表甲乙的对唱和合唱。

还有,过门比拟轻松而有趣。

唱的人宜用动作去帮助歌曲的传达,更觉生动。

5、《黄水谣》:

是齐唱的民谣式歌曲。

音调比拟简单,带痛苦和呻吟的表情。

但与普通一般只是颓废不同,《黄水谣》里面还充满着希望和奋斗!

6、《黄河怨》:

代表妇女被压迫的声音,被污辱的声音。

音调悲惨缠绵,是含着眼泪来唱的一首悲歌。

假设唱的人没有这种感情,听众必然没有同感的,而这应是值得注意的。

7、《保卫黄河》:

是一首轮唱曲,从两部起至四部轮唱。

每一句开头都要有力,而且要健康地、乐观地唱出。

这是全用中国旋律写的。

到三部至四部轮唱时,内中有“龙格龙格龙”,是轮唱的伴唱,唱时要唱出风格才有趣。

整个是非常有力和雄伟,一起一伏,变化无穷,只是要留意不停地把旋律唱出。

8、《怒吼吧!

黄河》:

是一首四部的大合唱,里面有二、三、四部不同声部的组合。

曲调是诚恳和雄厚,但充满热血和鼓励,是《黄河》一个最重要的主调。

最后两句:

“向着全中国受难的群众,发出战斗的警号!

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们,发出战斗的警号!

”要不断地唱三、四、五次,直至听众有了同感才转到结尾。

最好用军号吹奏主调,用战鼓伴奏,更可表现“黄河”的伟大。

它的怒吼启发着全世界的受难群众和劳动的人们。

《黄河》的做法,在中国是第一次尝试。

希望保护中国新音乐运动的群众给我一个指导,使我得了鼓励,更努力去创作。

(摘自《冼星海全集》)

【《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光未然)】

一位朋友自北美来电话约稿,以《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为题,要我为《华语快报》撰文,以配合中国伟大作曲家冼星海的这部艺术作品在香港“黄河音乐节”隆重上演。

围绕这个题目,我早写过回忆录,要说的都说过了。

而盛意难却,虽是限题限时作文,也该再试试看。

我要借此时机,热烈祝贺“黄河音乐节”取得丰硕成果。

香港文化界盛情邀请而我因事未能前往,也借此表示谢意和歉意。

早在1937年春天我和星海在上海结识的时候,他已经大发宏愿,要通过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胜利确实信。

他把这一宏愿灌注到他正在写作的《民族交响乐》中。

抗战爆发

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大合唱第三首)中,我说“如实地写”,因为确实“从十里路外”,可“仰望它的浓烟上升”,它确实“摇动了地壳,冲散了天上的乌云”;这里描述的历史上西北人民无尽的苦难,当时“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穿插在敌人后面”的奇异场面,也都是真实的。

《黄河大合唱》八首歌曲的这个第三首,被写成一首朗诵歌曲,这在词曲作者都是有意的尝试。

星海写道:

“中国歌曲用三弦来伴奏能表达歌词的内容,而又可独立自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的尝试。

”(《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我以为应当这样尝试发挥艺术的效果。

全国解放后,《黄河大合唱》在首都屡次正式演出,都忽略了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我对此表示遗憾。

朗诵歌曲表演时难度较大。

他们怕处理不好,影响了整个演出的效果。

1939年4月在延安首次两场演出,是由我带病朗诵的,当时伴奏条件也比拟简朴。

后来在延安演出,解放前在南北各大城市业余演出,都是八首歌曲一气呵成的完整演唱,并未因第三首难于处理砸了锅。

现在的专业团体的高水平演唱,各方面的条件比过去强得多。

我希望艺术家们克服困难,希望听到大合唱全曲的完整演出。

我现在还记得,1939年2月的一个晚上,延安交际处一个宽大窑洞里,抗战演剧第三队30位同志共度愉快的农历除夕。

我应邀从二十里铺的医院赶来参加这个晚会。

星海同志也应邀参加了。

在明亮的煤油灯下,我站起来作了几句说明,然后很带感情地一气朗诵了全部四百多行的《黄河》歌词。

同志们以期待的眼光聚精会神地谛听着。

掌声刚落,星海同志霍地站起来,把歌词抓在手里,说:

“我有把握写好它!

”接着是更热烈的掌声,杂以欢呼,祝贺这诗与音乐的心灵的契合。

《黄河大合唱》主要是音乐艺术的成就。

歌词为实现作曲家的宏愿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们痛惜天才的作曲家过早地离去!

要是他活到今天──当然是80高龄了,听到他的歌声至今还在大河上下、天南海北鼓舞着炎黄子孙团结奋起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那该多好啊!

要是他还活着,在他正常延续的后40年中间,他该写出多少不朽的时代乐章啊!

想到这里,越发感到我们损失之大!

越发鼓励年轻一代的有志之士,急起直追,弥补我们的重大损失,并且以超越前人的新创造,为新中国增添新的光荣!

(摘自1985年8月28日纽约《华语快报》)

【《黄河》本领(光未然)】

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

在《黄河大合唱》中,展开了一幅壮大的梦想和现实的图画。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此岸。

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高山之巅,出现了时代的歌手,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他的典范,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

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他看见巨人醒来了,掀起他的怒涛,发出他的狂叫,响应着祖国满山遍野的战斗的歌声。

黄河东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幼自得其乐,一旦暴敌侵入,带来了疯狂的杀伤,妻离子散,一片凄凉。

两个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命运,终于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道路。

然而他的妻子,一个乡村妇女,失掉了丈夫,失掉了小孩,自己也遭到野兽的蹂躏,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偷偷地跑到黄河边上,经过一阵悲惨的哭诉,便投身到滚滚的黄河波涛之中。

这时在河东,河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卷起了复仇的巨浪,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怒吼吧,黄河!

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吧!

──我们代表五万万人民为祖国的最后胜利而呐喊着。

(摘自《黄河大合唱》,1939年8月重庆生活书店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