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餐饮用具设计文献综述.docx
《儿童餐饮用具设计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餐饮用具设计文献综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餐饮用具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工业设计
儿童餐饮用具设计
一、前言
现今社会,儿童越来越受关注,越来越受到保护,可以说,儿童已经成为了在成人监护下的独立群体,而且是重要群体。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喜好,自己的行为方式,但各个年龄段都不一样,对事物的感知,对知识的学习,对喜恶的表达……所有这一切都随着他们年龄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着。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早得进入到了校园的集体氛围中,开始独立又团队的生活,他们须越来越早的学会自我照顾。
在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时,自己进食是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儿童的餐饮用具就显得尤为重要,孩子有孩子的人体尺寸,孩子有孩子的心理,为了养成他们良好的独立性及健康卫生的饮食习惯,儿童餐饮用具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主题
儿童的成长是分阶段性的,而各个阶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也都是不断成长的。
在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情绪、感知能力、对颜色形体的选择偏向性、对事物的五官感受能力、拿捏物件的方式、身体构造等都是有着不一样的变化的。
不同阶段儿童的餐饮用具必须有针对性的设计。
(一)儿童认知事物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心理特征
儿童认知事物的方式主要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几种手段,其中视觉其了相当大的作用,也是儿童感知事物的最直接方式。
从出生开始,随着儿童的成长,其心智与行为的变化非常大,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在不断变化。
美国心理学家H·加德纳根据对儿童绘画心理的研究提出了审美认知发展的五阶段理论中,2-3岁,婴儿知觉期,这时婴儿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他人和几何形体,发展最初的知觉能力。
一般地说,这时的儿童还缺乏与艺术品的直接联系,但这时他们能够注意光源、趋向明暗对比强烈的物体,有了偏爱,甚至也流露出对组织的形式(如方格图案的棋盘)的偏爱。
3-7岁,符号认知阶段儿童开始掌握图像、手势、声音、数、形式和语言等多种符号的意义,对符号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儿童进一步理解艺术的整体特征的基础,因为符号及其意义是艺术品的基本语言。
但因相应知识不足,这时儿童还不易掌握艺术品的整体特征。
他们已能区分色彩和线条的表现性。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伍尔夫(DennieWolf)1987年提出了审美认知的发展。
用来解释儿童审美认知的发展。
1.第一阶段:
4-7岁理解绘画符号阶段
幼儿对感觉、惯例以及期望的贮存都偏向实用的目的。
2-5岁随着对母语中的数字以及音乐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他们就逐步的趋向与人所特有的符号,从而有可能成为地道的图像读者,与图像制作也发生较深刻的关系。
这意味着他们开始领悟图像再现的要求和力量。
2.第二阶段:
8-12岁,理解视觉系统阶段
对于这时的儿童来说,熟悉特定文化所规定的一定范围内的视觉语言或系统是相当关键的,因为达到这一步必须以他们对一般符号组织的理解为基础,即对于特定视觉语言的理解力的培养有赖于一种把审美性的图像看做是色彩班驳、细节繁多的图像的不自觉倾向。
3.第三阶段:
12岁,理解艺术性选择阶段
年龄的增长和生理上的变化使儿童能够敏感于独立和个性的意味,抽象思维的发展明显地推进了他们审美思维的发展,如想象的新颖性和细腻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对于视觉经验来说,这种审美思维有助于理解和欣赏表现的选择。
对选择强有力的形式来表达感受或观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是这一阶段的孩子的主要特点。
他们尝试用象征来表现和平、自由、羡慕和邪恶等,从而对色彩、形式、构图、机理和惯例性图像也给以相应的注意。
无论是加德纳还是伍尔夫的三阶段论,都表现出儿童的审美能力具有的三大倾向:
即从具体到抽象,从题材到形式,从形式刺激到形式表现。
儿童对审美对象的把握和喜爱,首先是具体化的。
下面主要通过儿童对颜色、图形与空间的几种特殊感知特征来进一步阐述儿童观察事物的特点[1]。
由此可知,儿童的餐饮用具也要因所针对得阶段而异,找出必须把握的阶段性心理特征,产品为哪个阶段的孩子设计的就要了解该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针对性的进行合理而又富有特色的设计。
(二)各阶段儿童对颜色的选择倾向
儿童的色彩审美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变化,由鲜艳、对比强烈向协调、柔和方向转变。
如表2-1[1]。
表2-1
年龄
对色彩的反应
喜好的颜色
0-1.5岁
可辨别色彩和非色彩
对红色具有强烈的反应
无
2-3岁
鲜明的色彩,能辨认基本的色彩:
红、蓝、绿,对一些混合色橙、紫等和色度不同的色彩:
粉红、大红、深红还不能很好辨认
红、黄、绿、橙、蓝白、黑、紫
3-6岁
能发现各种色调的细微特征,对红黄绿辨认率最高,其次是橙、白、浅蓝、紫、深棕、品红、蓝、深绿等等
暖色
6岁以后
出现性别差异
男:
黄、蓝,其次是红、绿
女:
红、黄,其次是橙、白、蓝
由鲜艳对比强烈向协调柔和的色彩转变
由上表可以看到,对于儿童餐饮用具的设计而言,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在进行设计时,色彩的运用是有规律可寻的。
上表所示的是一个基本的用色原则。
当然,这并非是唯一的准则。
这其中还有其他诸多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
据丁秀玲(1993年)研究儿童色彩感受结果表明:
65%的4岁儿童能感受到色彩的冷暖性,随着年龄增长,5-6岁儿童色彩感受度己达到74%和77%,但就整个学前阶段儿童而言,儿童普遍表现为喜欢暖色调。
儿童从4岁开始就己具有相当明显的先天直觉美感,因而对色彩均衡和谐也有较好的感觉。
其百分比为4、5、6岁儿童分别为78%、61%、70%,从中不难看出4岁儿童比5、6岁儿童具有更强的审美感受。
另外,儿童的审美趣味会伴随年龄增长表现为由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向协调、柔和方向转变。
因而,为年龄大一些的儿童作设计时色彩对比应有所调整[1]。
(三)各阶段儿童对形态的选择倾向
6-7岁儿童的空间知觉一般已有所发展,在形状知觉方面,他们一般都能辨认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菱形、三角形等等。
当儿童接触到产品自身或包装上的图形时,总是和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来认识,他们常把不熟悉的抽象图形与具体实物联系在一起认知。
如果是熟知或熟悉的图形,他们马上会迷上一段时间去观察和想象其情景内容。
当我们在研究儿童的视觉特点时会发现由于人的视觉具有对圆形优先把握的特点,因此儿童总是能从一堆形状不同的物体中挑选出圆形形状的物体,即使预先向他们提出要求说,必须从中挑出棱形的物体,他们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把圆形挑选出来。
这说明,知觉对简单的圆形是多么偏爱这也是儿童早期绘画中大量充斥着圆形的主要原因。
当儿童尚处在圆形式样为主的阶段时,他们还根本不能分辨形状。
因此对于这些儿童来说,圆圈并不代表圆形性,而是代表一切形状的总体,代表事物的更为普遍的性质[1]。
由此,我们对儿童餐饮用具的形态设计上应该有一个大体的方向性,只有把握了这个方向,才能使设计出来的产品和儿童的心意,让他们爱不释手。
(四)儿童拿捏物件的方式
在长期行为的过程中,人们会逐步逐步养成一种拿捏物件的习惯,捏筷子的方式、拿勺子的姿势、喝水的动作等等一系列的习惯都是在长期重复不断的动作和不断总结的过程中养成的。
而儿童则处在一个不断学习和变化姿势的过程中,尤其在10岁之前,儿童的很多手势都是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在物件的构造、成人的指导纠正和自己的总结中不断改变着,因此,为儿童设计的产品必须符合他们的行为习惯,便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姿势。
而且儿童时期,孩子在不断成长,身体结构还没成长完成,比较脆弱,因此,他们所使用的东西必须符合他们的人机工程,以免造成孩子的后天骨骼等的畸形形变或生理伤害,尤其是对幼儿而言。
对于幼儿这类人群来说,由于其特殊的生理要求,往往在拿东西时处于本能,会将手中的物体紧紧握住以确定它的存在。
但是,由于年龄小,孩子的手通常不具备自由弯曲的能力,因此,他们往往还不能抓取笔直的物体。
但在幼儿餐具的设计上,设计师常常会忽视这一问题的存在。
由于市场上的这类产品多为成人餐具的缩小版,使得幼儿难以紧握,这就使他们不得不总是依赖母亲喂饭而不能单独自己用餐具进食,从而对幼儿建立自信心和早日自立造成了不利的应影响[2]。
我们要使儿童尽早独立,树立较强的自信心,语言上的教育是不够的,改善他们的生活用具也是十分必要的。
餐饮用具的人性化设计可以让儿童在愉悦进餐的同时在不自觉中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学会独立进食,获得自信心。
如图2-1和2-2,筷子的设计带着卡通的元素,吸引儿童使用的同时又在筷身做了设计,使儿童使用的时候能够固定手指的位置,是儿童养成正确的握筷姿势,并且手指不会滑动,方便儿童夹取食物,鼓励了儿童在用餐期间自主独立地吃饭,并且积极地帮助儿童树立了良好的自信心,让他们了解到他们也能独立完成吃饭这一过程。
图2-1儿童姿势辅助餐具1图2-2儿童姿势辅助餐具2
(五)儿童的饮食行为习惯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境:
有些幼儿乖乖地坐在位置上自己动手幼儿则要家长追着哄着喂,变玩边吃,这些饮食行为习惯有好有坏,这是由儿童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有关的,当然,边玩边吃,边追边哄边喂的方式肯定是不科学不健康的,这种方式纵容了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心态,也不利于他们建立自我独立的自觉的行为能力,不利于儿童的独立。
如此儿童的饮食行为对其健康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儿童的餐饮用具要根据儿童的喜好做出形态与颜色上的设计,但同时也要避免太过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得儿童将注意力重心放在用具上而不断把玩,边玩边吃,或者玩得忘记了饮食,若出现这样的效果,那么该设计也就失败了,我们必须顾及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
(六)儿童产品的设计原则
人性化设计是为人服务,因此,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关怀。
儿童产品的设计应以儿童为设计对象和设计尺度。
既要满足儿童的生理需求,还要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
同时,创造可以适应儿童的身体和情感关怀的产品,并在产品的各个细节上让儿童得到更多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将对儿童生理上的关怀转化为心理上的感动。
儿童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在进行儿童产品设计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3]。
1.安全性设计原则
在儿童产品的设计中,安全性设计指的是儿童在正常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受到来自产品方面的任何伤害,即使在无意识中进行了错误的操作,也能将伤害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保证儿童的安全。
之所以把安全性原则放在首位是因为儿童的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比一般年龄的人更容易受到外来的意外伤害,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完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他们在使用产品时,任何潜在的问题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安全性原则是儿童产品体现人性化的首要条件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一方面,儿童产品在造型上、色彩上和材料使用上,都不应该给儿童造成任何身体上或心理上的伤害[3]。
2.组合性设计原则
儿童产品随着儿童的成长,淘汰率很高,通常产品的利用率较低,如果能把这些儿童产品设计成可组合、可调节大小、多功能的产品,那就可以减少很多资源的浪费。
随儿童一起成长的概念成为儿童产品的一种设计潮流,通过组合设计、系统设计,将一系列标准组合件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获得完全不同的产品功能,以适应儿童在不同成长期对产品功能的不同要求,从而实现产品的“成长”,一件等于多件,对儿童本身而言,满足其喜新厌旧的心理;对家庭而言,又经济实惠又节省空间;对社会而言,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符合环保要求[3]。
3.趣味性设计原则
人性化设计要满足人的情感需求。
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在使用产品时,人们希望能和产品进行良好的沟通。
对于儿童来说,儿童天生情感丰富,他们喜欢接近一些宜人性和具有亲和力,或是充满生命力的趣味产品。
因此,一些色彩绚丽、造型夸张卡通化;或模仿动物造型的儿童产品,通常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能使他们获得精神的愉悦,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3]。
4.易用性设计原则
产品语义学强调设计师应当解决下列三个问题:
不言自明,使产品能够立即被认出来它是什么;语义适应,采用易懂的操作过程构成人机界面的结构;自教自学,使用户能够自然掌握操作方法[4]。
儿童的思维是比较单纯的,其逻辑思维、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儿童的耐心也常常不足,如果一件产品的界面设计过于复杂,使儿童望而生畏,或者操作起来比较繁琐,他们往往会转移注意力、甚至产生挫败感,不再愿意亲近该产品。
要提高儿童产品的易用性,这就需要在力求产品操作界面简洁化的同时,巧妙的对产品符号进行视觉化。
简洁、单纯的东西让人一目了然、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个按键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不必要设计成两个或者更多个按键,这样的产品往往也是用起来十分方便的东西。
而视觉化的产品符号比较直观,方便了操作,同时也可以引起儿童的联想,提高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易用性的儿童产品展现了良好的产品人机界面的人性化交流和沟通,使产品不仅易于学习使用,而且能够满足他们的生理和情感的需要[3]。
如图2-3和2-4。
图2-3儿童木质餐具1图2-4儿童木质餐具2
上图是日本设计师设计的儿童系列餐具,设计中,在不同的地方都刻上了各种不同的图案,能很轻易地告诉儿童什么盘是用来盛放什么菜的,什么位置的餐具是用来吃什么的,用可爱的图形来告诉儿童功能,极富趣味且简单易用。
5.益智性设计原则
儿童的产品使用者虽然是儿童,但购买者却是家长。
因此,人性化的儿童产品不仅要满足儿童的心理,还要满足家长的心理。
当今的家长愈来愈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和智力投资,如果一件产品能获得儿童的认同,让儿童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快乐,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得到家长的赞许,无疑不失为一件好的人性化的儿童产品[3]。
(七)儿童用具的卫生要求和材料要求
虽然儿童对彩色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对鲜艳的器具比较喜欢使用或把玩,但是,孩子的免疫系统并不强壮,他们的排毒滤毒功能并不强健,儿童使用的器具必须十分小心,并不是所有成人可以接受的器具材料儿童也一样可以接受,也并不是所有色泽鲜亮的物体都适合儿童,对于脆弱的儿童,我们必须在各方面加强保护,尤其是从口中进入的东西,有句话叫“病从口入”,我们要尽量杜绝因食用器具的不科学而对儿童造成的伤害,市场上吸引儿童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健康安全的。
印有各式鲜艳图案的奶瓶能使孩子染病,也是许多家长们始料未及的。
不久前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公布了317个品牌塑料婴儿奶瓶的比较试验结果,发现其中几个品牌表面的彩色图案重金属释出量状况令人吃惊,其铅释放量超出欧洲安全标准2-20倍,铬量超出1-5倍[5]。
铅污染对儿童的危害往往是潜在的。
在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之前,往往缺乏明显的典型的表现而容易被忽视。
更为严重的是,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是不可逆的。
上海市曾随访研究43名脱离铅污染环境的学龄儿童,发现虽然血铅已明显下降,但是3年前血铅平均高于0.25毫克/升的儿童,双手动作协调能力依然逊于血铅水平相对低的儿童。
儿童血铅水平超过1毫克/升时,即会对智能发育产生不可逆的损害。
铅目前还是国际公认的有毒物质[5]。
铅是全身性毒物,可造成人体多系统的损害,特别是儿童,他们正处于生长
发育时期,对铅的吸收率高,代谢、排泄和解毒功能尚未完善,生理屏障(如血一脑屏障)成熟较晚,中枢神经系统比较脆弱,对铅的敏感性强,即使极低水平铅暴露也可造成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血液及造血系统和肾脏的损害,可造成儿童智商降低和发育障碍。
研究表明,儿童铅水平每增加100I_tg/L,可导致智商丧失6~7分[6]。
因此,日常生活中对餐饮用具除应注意清洁卫生消毒外,儿童应避免使用过于靓丽的彩釉陶瓷和水晶制品,尤其不宜长期贮存果汁类或酸性饮料饮用,以免“铅毒”暗藏杀机,损伤身体。
此外,婴幼儿的奶瓶、水杯等也不宜用水晶制品及表面图案艳丽夺目的,日常饮食中多吃一些大蒜、鸡蛋、牛奶、水果和绿豆汤、萝卜汁等,对减除铅污染的毒害有一定好处[5]。
儿童用具的选择必须慎之又慎,尤其是那些色彩光鲜亮丽的,看着做摆设还不错,但作为餐饮器具给儿童使用可就不妙了。
现在很多器皿用具都采用塑料、玻璃、陶瓷、金属等材料,为了吸引儿童,更是在花纹和色彩上下足了功夫,比如画上卡通图案,比如涂上鲜艳的红黄蓝绿等各色各样的颜色,可是他们的原材料真的适合儿童吗?
这是需要审阅的。
在选择原材料的时候必须将各材料都分清楚它们各自的特性,是否有毒、是否可以剩高温的东西、是否可用于微波加热、是否便于回收利用、可塑性是否好、适用于做何种产品等,设计者必须将这一切性能都考虑齐全,将最科学最卫生最健康的用具交到儿童手中。
生活中的常用餐饮用具的材料主要有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陶瓷类、木质类,而近年来竹等别类植物也被用来作为原材料,这样的材料既环保又可回收利用,且植物本身的再生能力强,这些特性使得它们越来越受重视。
如用竹纤维与食品胶、面粉混合制成的碗、盘、筷子、勺、杯子、饭盒、一次性快餐盒等环保餐具不仅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用具,饿了咬碗吃也不再是笑话。
这是记者日前在四川仁寿县翔龙竹业有限公司采访时了解到的全新竹产业链[7]。
又如近年来,一种以农作物秸杆、稻壳为主要原料的植物纤维餐具骤然兴起,这种一次性餐具在自然界中容易降解,所分解的产物不污染环境,且能增加土壤的肥力,如将其回收粉碎后可做动物的饲料和高级作物的肥料[8]。
材料越是丰富越是会造成混淆,也就越需要进行全面的研究,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充分认识它们,并根据各自的特性科学地派用到各个需要的地方。
儿童用具上更是得注意,餐饮用具都是会直接接触口腔的,若是不稳定或有毒性的材料将直接进入儿童体内危害儿童健康,因此不得不谨慎对待,对材料的分辨能力运用能力也是设计师必备的基础知识。
(八)儿童餐饮用具的可设计方向
1.色彩
人对色彩是相当敏感的。
当他们首次接触一件设计作品时,最先吸引其注意力的,就是作品的颜色,其次是图像,最后才是文字[9]。
色彩的美感能提供给人精神、心理方面的享受,人们都按照自己的偏好与习惯去选择乐于接受的色彩。
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从狭义的色彩调和标准而言,是要求提供不带尖锐的刺激感的色彩组合群体,但这种含义仅提供视觉舒适的一方面。
因为过分调和的色彩搭配,会显得模糊、平板,视觉可辨度差,多看容易使人产生厌烦、疲劳感。
但是色相环上大角度色相对比的配色类型,对人眼的刺激强烈,过分眩目的效果,更易引起视觉疲劳,产生极不舒服的不适应感,使人心理随着失去平衡而显得焦躁不安,情绪无法稳定[10]。
儿童也一样,视觉的冲击是第一的,且儿童更易失去耐心产生疲劳,因此在儿童餐饮用具中,色彩的把握是很重要的,色彩作为主体还是作为修饰,针对何阶段的儿童而设计的,这都是需要讲究的。
2.造型
吸引儿童的产品必定是造型独特新颖的,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新奇的东西必将受到儿童的喜爱。
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己经从以往的吃饱穿暖变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日常生活中美的追求,时尚产品也开始为人们所关注[11]。
在通讯如此发达的社会中,儿童也通过各种渠道感受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潜移默化中也寻求着时尚。
因此,为儿童而设计的餐饮用具也应具有时尚感,将儿童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使儿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3.功能
餐饮用具,用于餐用于饮,有碗碟杯瓶筷勺,无论是用来盛事物饮料还是用来作为吃和喝的工具,不同的用具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属性。
而为了帮助儿童区分物件的功能性,在饮食过程中慢慢学会自己区分,儿童餐饮用具的功能性要十分明显,能够脱离说明书和家长指导而使儿童学会分类。
4.材料
当今社会,工业生产呈现一派蓬勃生机的背后,却是生产、消费带来的环境恶化。
随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民心,绿色设计思想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产品绿色设计包含产品概念形成、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使用乃至废弃后的回收、重新利用及处理的各个阶段,涉及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
所以,要从根本上防止污染,节省能源和资源,关键还是在于材料的设计选择上[12]。
材料是整个产品设计过程乃至其他设计领域(建筑、环境、服装、视觉)不可或缺的部分。
它们与造型、色彩共同建构产品的功能与内涵。
材质在物理性质方面给人以软与硬、轻与重、粗与细、干与湿、冷与暖、韧与脆、透明与不透明等实际印象,同时也给人以生命与无生命、鲜活与老化、细腻与粗犷等不同的心理效果[13]。
在儿童餐饮用具的设计中,须结合儿童心理特征,选择安全可靠,并不会对儿童心理产生坚硬危险等信号的材料。
三、总结
儿童的用餐习惯、拿捏方式、对用具的选择都都是从内心的喜好而出发,以自我为中心的。
在迎合儿童的心态上,我们须将儿童餐饮用具设计成儿童喜爱的形式,无论是款式、色彩还是人机尺寸。
但是也不能一味地以儿童为中心,还要结合科学,儿童是自我的,他们分不出什么对他们是最好的,可是设计者却必须会分析。
我们不能一味地迁就儿童,儿童贪玩好奇,我们要设计出足以吸引儿童的用具,但又不能让他们拿着用具只是玩而不是用来吃饭喝水,我们不仅要设计出既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又不会过分分散儿童用餐注意力的餐饮用具,更要设计出健康绿色环保的对儿童不会造成健康伤害的餐饮用具。
这些就需要对儿童的心态、成长、饮食行为特点、儿童餐饮用具材料的特性等做出综合的研究和判断,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设计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靠自己去猜想儿童的需求,让设计受众参与,用集体的能力产生创造思想,而不仅仅是依赖设计师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个体创意来解决设计问题[14]。
因此,与儿童的亲身接触也是设计儿童餐饮用具的铺垫。
这就等于让儿童参与了设计的过程,提供了他们的想法,但是用户参与设计过程,应用在设计的早期阶段[15]。
前期与儿童的接触交流将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设计方向和设计灵感。
本次设计目标是将绿色、环保、操作简单方便、易吸引儿童注意力融合到一起,设计一款适合3-6岁儿童拿捏使用的餐饮用具,解决孩子拿捏姿势不正确无法自主用餐的困境,并不会对儿童造成生理或心理伤害的餐饮用具。
四、参考文献
[1]李晓睿.儿童用品包装的开发与创意[D].青岛:
青岛大学.2009
[2]张成忠、吕屏.设计心理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47-48
[3]罗碧娟.儿童产品的人性化设计[J].包装工程,2006.(02):
213-217
[4]魏长增.张品.工业设计与产品语义学[J].包装工程,2003,24(3):
81-83
[5]沈尔安.儿童餐具并非越靓越好[J].饮食科学,2000,(11):
34
[6]林国桢.广州市儿童铅中毒流行现状以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D].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2009
[7]可食用的碗--竹纤维绿色环保餐具[J].世界竹藤通讯,2009,01:
39
[8]栗明献、张德军、宋红霞.植物秸秆环保餐具材料的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3):
72
[9]李杏花、周晖.浅谈色彩搭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南昌高专学报,2009,24(4):
54
[10]甘金红、李永慧.色彩搭配法[J].广西轻工业,2008,24(11):
84
[11]邱佳佳.当下时尚产品设计方法及其尺度把握研究[D].江苏:
江南大学.2009
[12]张剑、杨向东.根据材料性能选择产品材料[J].科技创新导报,2008,(11):
83
[13]齐丽娜、刘子建.浅析产品设计中材料的质感语义[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12):
6
[14]Joon-SangBaek,Kun-PyoLeeA.Participatorydesignapproachtoinformationarchitecturedesignforchildren[J].CoDesign,2008,4(3):
173
[15]MathieuA.Gielen.Exploringthechild’smind–contextmappingresearchwithchildren[J].DigitalCreativity,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