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创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gj****cr 文档编号:5563308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7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创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区创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区创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区创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区创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创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doc

《区创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创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doc(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创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doc

区创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基石和关键支撑,是省市领跑全国发展、跨越攀高的核心所在、关键所系。

作为全省发展的排头兵,制造业基础好、底子实、主体优、创新力强,在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其他地区更早遇到了土地利用低效、空间布局零散、资源配置错位、动能转换偏慢、质量效益不高等一系列发展中的烦恼,亟需加快理念创新、路径创新、体制创新、工作创新。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创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既是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的战略之举,也是做强先进制造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之策,更是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标杆区的强基之本。

一、把牢方向,明确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关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和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工业全域整治、空间全域布局、要素全程优配为主攻方向,以结构性改革、体制性改革、数字化改革为关键抓手,大力推进制造业全地域、全领域、全产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治理和赋能新生,联动促进未来小城市空间重组、产业重布、功能重塑、生态重修、治理重构,加快形成创新势能高、发展动能强、转型蓄能快、数字赋能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争创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二)主要目标

到2022年,成功创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基本构建,突破一批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集聚一批推动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的高端资源要素,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在全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先行试验成果。

到2025年,成为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现代化产业链条、集约型产业平台、引领型头部企业、便捷化营商环境等系统形成,制造业创新活力、内核动能、产出质效等关键指标跻身国内一流水平。

——空间整治高标准,实现发展空间变“散”为“聚”。

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纵深推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等合理统筹,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有效建立,“散、乱、污、弱”空间利用现象基本消除。

到2022年,建立健全“2+4”现代产业园区体系;到2025年,盘活各类低效用地和闲置用地约5000亩,复垦复绿面积超过5000亩,累计整治提升低散乱工业区块超300万平方米,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1400家,打造中河、姜山等一批未来工业社区,80%以上工业企业入驻工业集聚区和小微企业园。

——亩均产出高效益,实现产出效益由“低”变“高”。

“亩均论英雄”改革持续深化,工业企业、重点楼宇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全覆盖,审核准入、评估监管、奖惩激励等机制建立健全,园区和企业容积率、投资率、产出率、贡献率“四率”显著提升。

到2022年,新增产业项目亩均投资强度达到500万元;到202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至27万元/人,规上工业企业亩均增加值达到170万元,一级集聚区和小微企业园亩均税收达到53万元,重点楼宇单位面积税收产出达到2000元每平方米,力争实现亩均税收5万元以下企业清零。

——转型升级高水平,实现内生动能由“旧”变“新”。

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系统推进,传统产业、落后产能、低端业态等全面整治,新设施、新技术、新应用等深度融入,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装备等加快运用。

到202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0%,“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到2025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6%,打造“未来工厂”2家以上、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0家以上,创建市级及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以上、企业上云突破20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6%,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5%,成为全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全优生。

——产业链条高能级,实现产业体系由“点”变“链”。

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做大做强,上下游产业市场主体、资源信息等有效衔接,强链、补链、畅链、护链协调推进。

到2025年,力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累计突破15家、省隐形冠军企业数量突破10家;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超过15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省级及以上领军人才和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分别达到120人和300个,“154”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0%,培育形成软件信息服务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家电5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关键基础件、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节能环保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三)工作原则

——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推进。

牢固树立系统思维,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与大力实施“五大战役”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与工业全域治理、未来小城市集成开发、城中村改造、精特亮工程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的协同共进。

——坚持改革先行、体制创新。

主动顺应新形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思想大解放,推进体制大创新,着力突破一批制约发展的体制性、素质性、结构性的矛盾问题,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质效集成提升。

——坚持规划统领、全域治理。

牢固树立规划为先理念,一盘棋统筹国土空间、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各类规划,打破区域之间、平台之间、行业之间的规划隔阂,避免各自为政、互不相容,全面提升规划精准性、统筹性、引领性。

——坚持数字变革、整体提升。

坚定不移推进数字变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拓宽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对象、应用领域与应用场景,推进设备、工厂、市场、物流等重要环节整体互联,加快要素循环、产业循环、市场循环。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参与。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升政府统筹谋划、政策引导、高效服务等能力,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多渠道搭建市场资本参与平台,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坚持三生融合、绿色发展。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域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等要素,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创新推广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模式,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二、突出重点,实施六大专项行动

1.着眼空间布局优化,实施国土空间提质行动。

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按照工业空间容量只增不减、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原则,系统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着力解决“产业往哪里聚”问题。

调优规划红线。

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环保“三线一单”划定为契机,科学布局生态、农业、城镇“3类空间”,精准调整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从源头上减少规划对空间治理的不合理制约。

加强规划衔接。

坚持多规合一、高效配置,积极推动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与产业发展、城市开发、镇村建设、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协调,一体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从源头优化产业空间的形态布局、功能划分、周边配套。

明确规划重点。

按照省市产业控制线划分要求,科学编制未来工业社区建设规划和低效工业区块改造提升计划,形成以2个“万亩千亿”产业大平台为龙头、4个产业集聚区为支撑,若干个专业化、链条化的小微园区为补充的“2+4”现代产业园体系,引导和推动土地、项目、产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

2.着眼存量资源盘活,实施低效区块改造行动。

坚持集中开发、集约利用,结合未来小城市集成开发、城中村改造,实施工业用地“退二优二”“退低进高”,系统改造低效、低端、低质工业用地,提高低效区块亩均产出。

加强土地整合盘活。

坚持化零为整、规模经营,在全区统筹规划工业空间布局的前提下,推动大小不一、零星分布的工业园区抱团连片,提高工业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探索工业地产模式。

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的前提下,鼓励由区属国资公司或其他企业采取工业地产开发模式,新建和改造低效工业区块,项目建设容积率原则上不设上限,下限不低于2.0,推动土地空间利用模式由平面式向立体式转型。

加快小微园区建设。

始终把村级工业园作为低效工业区块改造的重点,按照“一园一方案”标准,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小微园区,创新运用工业棚改等方式,优化小微企业园空间布局,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3.着眼产融平台打造,实施工业社区建设行动。

围绕“工业形态城市化、产城融合发展”,探索打造未来工业社区,开辟工业发展新路径。

拓展功能定位。

主动顺应都市工业发展新形势,改变过去工业园区单向发展、单一形态的建设模式,创新建设一批未来工业社区,集聚科研、生产、金融、居住、商服等多种功能,实现有机融合。

创新开发方式。

按照“成片开发、特许经营、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要求,积极探索一二级联动开发、混合用地带方案出让等方式,撬动实力社会资本、优质市场机构等参与园区有机更新。

优化集成服务。

针对未来工业社区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大胆探索新型集聚区社区化治理改革,充分发挥物业管理的主体作用,集成供给企业党建、招商引资、人才招引、政策咨询、公共卫生等服务,营造内部良好发展氛围。

4.着眼发展动能增强,实施投资创新倍增行动。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千方百计扩投资、优结构、强后劲,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抓紧产业链招商。

精准聚焦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绘制全区招商资源地图,建立城乡统一的工业用地招商引资平台,加大机构招商、驻点招商、以企引商等力度,精准争抢一批强链补链延链的产业项目。

抓实大项目攻坚。

围绕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投产,加大前期谋划、征迁清零、项目争速等力度,建立完善重大项目精准跟踪服务机制,对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省市县长项目,优先予以用地保障,加快增量投资转化为增量产出。

抓好新技术改造。

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在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基础上,向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拓展,大力支持建设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全自动生产线,以新技术创造新产能。

5.着眼发展提质增效,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行动。

以“数字化、集群化、服务化”为方向,打造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

壮大一批特色集群。

深入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系统构建“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服务环境”的产业集群生态圈,打造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5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培育一批单项冠军。

坚持“一业一策”,重点围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等细分领域,建立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应用和赋能,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快速成长。

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坚持依法依规、多管齐下,加强环保、能源、质量、安全等领域联合执法,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散乱污”企业整治。

到2022年,累计整治提升落后企业400家以上,拆除改造提升旧厂房超过100万平方米。

6.着眼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新兴经济培育行动。

放大融合的集聚裂变效应,突破制造业的产业分界、传统技术、应用场景,培育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供给。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未来工厂+产业大脑”为牵引,加快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培育壮大数字新制造、数字新贸易等产业,抢占数字经济新高地。

到2025年,数字经济总量突破2200亿元。

大力推进两业融合。

充分发挥“双轮驱动”优势,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推广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再制造等生产模式,支持发展供应链管理、工业设计、航运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两业互融互促互进。

大力深化军民融合。

以升级打造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大力争取航空航天设备、云制造等军工产业化项目在布局,引导“军转民”“民参军”企业共享资源要素,努力变体制机制优势为产业创新优势。

到2022年,全区军民融合产业总产值增长超过50%。

三、聚焦问题,创新八大体制机制

1.创新土地全域整治机制。

围绕争创全省县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试点和政策支持,先行闯出一条破解“空间碎片化、产出低效化”的解法。

拓展整治单元范围。

从全区发展的高度站位,推动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单元范围从一镇、一村向全区拓展延伸,打破村与村、镇与镇之间的行政区划界限,有序对全区范围内退出的工业用地进行系统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农田集中连片、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和谐美丽。

鼓励土地生态修复。

以拆旧复垦政策或增减挂钩政策为基础,探索建立土地票券置换机制,对拆旧复垦指标赋能,分类形成全区流动的土地票券,给予合理的指标和资金奖励,激发镇村复垦复绿积极性。

加强整后开发利用。

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根据不同镇村的资源禀赋,创新“土地整治+”乡村旅游、小微园区、美丽乡镇等模式,加强整治前期工作调研、产业谋划等,提高整治后土地的开发利用水平。

2.创新空间连片开发机制。

坚持集中、集聚、集约,系统整合、有效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消除土地零散破碎利用现象。

“市场流转”一体整合。

在符合法律法规、相关规划前提下,探索建立工业“净地”置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业用地二级市场交易等机制,单一主体收购周边零星地块实现归宗连片再开发,利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建设用地集中流转连片。

“增减挂钩”一体推进。

坚持指标平衡、适度灵活,探索未来工业社区、小微企业园等重点改造区块用地指标增减挂钩、挂账实施,对启动地块用区里的统筹指标予以报批,后续地块采用“增减挂钩”模式,以先复垦后挂钩的形式滚动开发。

“混合开发”一体建设。

精准对接新兴发展业态需求,在特殊区块内对不涉及商品住宅开发的连片开发地块,探索通过混合开发方式改造为融合工业、商服、办公等功能齐备的综合性项目,支持区块、产业、技术等融合发展。

3.创新项目高效供地机制。

创新产业用地供地模式,实施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提升供地精准性与有效性,力争每年出让土地总量中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30%。

深化标准化供地。

纵深推进“标准地”改革,政府事前定标、事后验收,企业对标竞价、按标施建,进一步完善出让土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单位能耗标准等指标设置,一般工业项目新增工业用地100%按照“标准地”供应,遴选高质量项目。

探索弹性化供地。

结合产业类型和产业生命周期,探索实行“租让结合、先租后让、弹性年限出让”的工业用地供给制度,减轻工业企业投资压力,减少政府供地风险。

加强统一化供地。

坚持区域统筹,由属地镇(街道)对零星分散的工业用地进行整合和土地前期整理开发,鼓励镇(街道)统一接管租约到期的土地厂房,实现统一招商、统一经营、统一入市。

4.创新低效用地退转机制。

聚焦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低效闲散土地退出体系,腾挪发展空间。

规范转让一批。

规范建设用地(工业)二级市场交易行为,创新实施工业用地转让产业项目履约承诺制度,明确镇(街道)、工业园区属地监管职责,加强企业股权变更、出让用地出租等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

引导退还一批。

针对部分停工停产、效益不佳、转型困难的传统老旧工业区块,探索设立工业用地退出补偿资金,灵活采取协商收回、协议置换、退二优二等形式,充分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引导企业自愿退还工业用地。

倒逼退出一批。

针对存在污染严重、亩均产出较低等情况的工业区块,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专项行动,制定差异化的用水、用地、用能等政策,倒逼企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依规回收一批。

针对违法违规、产出未达到协议要求的工业区块,严格按照土地出让前有关产出协议,积极运用法律手段依法关停或回收,加强低效工业区块的回收力度。

5.创新综合效益评估机制。

坚持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全面加强对落地工业项目、企业等主体的效益评估,倒逼转型升级。

全区域数据归集。

开展全区现状工业用地专项调查,建立完善全区工业用地档案,精准绘制“区域、产业、企业”三类基础数据库和可视数据库,为市场效益评估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全过程绩效跟踪。

精准聚焦工业项目招商落地各个环节,建立覆盖工业项目招商落地、竣工验收、投产达产、退出转让等各环节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对项目推进情况、产出情况等进行评估跟踪,作为资金奖励、政策配套、要素配置的重要依据。

全企业亩均整治。

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把评价范围从规上工业企业、3亩以上规下工业企业拓展到全部工业企业,加强亩均效益评价结果运用,逐步整治提升亩均税收5万元以下低效企业。

6.创新数字变革赋能机制。

深入实施数字赋能战略,提高企业生产和政府服务能力,助力产业转型发展。

重配资源要素。

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等平台建设,系统打造“5G+AI+区块链+安全”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鼓励中小企业制造资源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整合上下游资源,延长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

重构生产流程。

结合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全面引导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加快构建覆盖智能技术改造、工控安全、工业网络建设等系统解决方案的工业服务体系,鼓励发展总承包服务模式,改善企业生产流水线,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重塑政府服务。

围绕打造治理有效、服务高效的数字政府,纵深推进政务服务2.0、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集成改革等涉企事项改革,加快行政服务审批速度,实现企业少跑、数字快跑。

7.创新政策引导激励机制。

聚焦难点、痛点与堵点,把创新完善实验区建设政策作为推进工作落地落实的重要保证。

事项重点突破。

按照“跑上去、请下来”要求,聚焦实验区建设比较迫切的空间规划、用地审批、项目报建、快查快办、金融服务等事项,主动寻求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积极争取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打造政策洼地。

资金多元保障。

坚持财政资金与市场资本联动,按经营性土地出让金的1%,提取并设立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制造业全域治理;对改造区块企业产生的市区两级地方贡献实行封闭运作,建立以“工改工”和复垦复绿为导向的转移支付机制,积极争取低效工业区块改造土地出让收益市级统筹部分全额奖励,加强与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的合作,多渠道寻求金融机构和投融资公司支持。

指标精准配置。

以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产出为导向,建立土地指标“绩效挂钩、优用优供”机制,对集约用地、高产用地的镇(街道)和产业园区增补土地指标、优先供给保障,以激励来促进精准用地、高效用地。

8.创新市场合作开发机制。

用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搭建多样化的政府与企业合作平台,支持区属国企、引导央企国企、鼓励民企等共同参与工业区块开发。

项目共建。

科学选择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开发、企业联建等开发主体,鼓励区属国企“一镇一国企”实施未来小城市集成开发和国土空间全域治理,支持区属国企以片区特许开发经营模式参加未来工业社区、工业棚改等建设,积极引进专业开发投资机构,推进政府主导开发项目资产证券化,提高社会参与改造资金的使用效益。

利益共享。

按照“适度让利、积极引导”原则,探索采用股权、基金份额等形式对企业搬迁进行补偿,探索以挂账收储方式实施的“工改工”项目的利益合理分配机制。

对单一改造主体归宗改造项目,在完善用地手续、税收征收等方面积极争取视同政府土地收储办理,减低企业改造成本。

服务共造。

着眼长效管理,积极引进专业化的园区物业服务企业,协同完善园区周边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配套,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四、全面统筹,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1.加强组织领导。

始终把创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作为推进制造业转型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成立领导机构。

组建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副组长,区政府相关领导任成员,区各有关部门协同分责联动的领导小组,牵头抓总、议事决策、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和重点难题。

成立专门机构。

由区政府分管工业经济的区级领导牵头负责,成立区工业全域治理办公室(简称工治办),赋予牵总协调、综合统筹、专业指导、督促落实等职能,逐步明确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和事务边界,加快建立权责事务清单、业务流程清单、重点任务清单。

同时,根据阶段性工作重点,抽调专业人员,动态设立工作专班或专项小组,集中精力抓好重点任务、重点工作的落地落实。

强化上下联动。

围绕改革创新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建立健全市区两级协同推进机制,各成员单位主动谋、主动抢、主动争,与国家、省市部门进行对接,争取上级试点支持、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为实验区创建提供关键有力支撑。

2.加强能力建设。

主动顺应发展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提升全区上下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

打破思维惯性。

站在服务全国、省市大局的高度谋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摆脱对土地、资金等要素在行政力量上的依赖,善于用改革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方式解决问题,不断创新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提升专业素养。

主动学习最新产业理论、前沿科学知识,全面认识新一轮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制造业的影响,全面提高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改革攻坚、狠抓落实等专业能力,正确有效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3.加强督查考核。

充分发挥考核督查的指挥棒作用,由工治办负责统筹督查各镇(街道)、园区具体工作落实,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

创新督查方式。

坚持问题导向,对标任务清单和时间节点,建立健全专项督查、联合检查、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发挥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协商和社会群众监督作用,加大对各部门、各镇(街道)、园区落实建设任务督促力度。

严格督查问责。

定期对各项重点任务、重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通报,对思想不重视、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不能按时完成的单位和个人,曝光问题、通报批评、问责追责。

4.加强改革激励。

坚持正面引导、典型示范,加大对先进改革个人、改革机制、改革案例的激励力度。

实行容错纠错。

坚持把激发干部实干、担当、奋进精气神放在重要位置,建立改革容错免责、正向激励等配套工作机制,完善鼓励干部敢于担当、尽职免责保障措施,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

正面宣传报道。

加大工业用地全域治理宣传力度,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信息专报和宣传栏等媒介平台,大力宣传工业用地全域治理进展情况和经验做法,全力营造“上下一心、合力推进”的治理氛围。

附件:

1.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任务分解表

2.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需要

重点突破的改革任务清单

—16—

附件1

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任务分解表

序号

重点任务

具体举措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完成时限

1

制定总体实施方案

起草《关于创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实施方案》,明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方向路径、重点举措、政策支持等,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指导。

区政研室

区经信局

区工治办

2021.09

2

开展用地专项调查

对全区现有工业用地边界、各类工业园区精准摸底,重点排摸梳理国有、村级集体所有等不同类型工业园区的现状和底数。

建立全区工业用地基础数据库和可视数据库,并及时加强数据动态更新维护,搭建“工业大脑”。

区工治办

区经信局

区资规分局

各镇(街道)园区

2021.12

3

建立土地票券

置换机制

以拆旧复垦政策或增减挂钩政策为基础,探索建立土地票券置换机制,对拆旧复垦指标赋能,分类形成全区流动的土地票券,给予合理的指标和资金奖励。

区资规分局

区财政局

各镇(街道)园区

2021.12

4

编制工业集聚区规划

结合现有工业园区分布、总量规模、产业发展等实际,对工业园区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形成以2个“万亩千亿”产业大平台为龙头、4个产业集聚区为支撑,若干个专业化、链条化的小微园区为补充的“2+4”现代产业园区体系。

区经信局

区资规分局

各镇(街道)园区

2021.10

5

深化产业用地管控

强化工业研发用地(M0)建设,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健全全区工业用地棕线管理制度,力争每年新增产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高于30%。

区资规分局

区经信局

各镇(街道)园区

全过程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