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54010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9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docx

《浙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docx

浙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

浙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C卷

一、选择题(共2题;共4分)

1.(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水是生命之源。

在文学创作中,灵感来源于水的作品经久不息。

B.好朋友遇到困难,他却爱莫能助,不能施以援手,内心感到十分遗憾。

C.一些家长曲解了学习的目的,将考上大学当作孩子上学的不二法门。

D.他的演讲抛砖引玉,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引发了现场听众的热烈讨论。

2.(2分)与下列作品有关的内容连接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渡荆门送别》——杜牧——唐代    

B.《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代    

C.《昆明的雨》——汪曾祺——当代    

D.《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法国    

二、默写(共1题;共8分)

3.(8分)用课文原名填空。

①大漠孤烟直,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④________,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⑤苏轼《浣溪沙》中,最能表现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性格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抒发古代仁人宏伟抱负、表达作者高远志向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三、其他(共1题;共15分)

4.(15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日前,武汉理工大学将体育综合测试纳入期末考试成绩,长跑、仰卧起坐等多项考核标准提高,结果遭到学生(A报怨B抱怨)。

一时的怕累,结果可能是长久的负担。

有研究显示,良好的身体素质与duàn炼习惯,主要成型于青少年时代。

否则,步入职场后,多少人大腹便便、亚健康,也只能无奈地胖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校园体育在各国颇受青睐的原因】。

在日本的大中院校,枯(A燥B躁)的马拉松却总受到热捧;而在英国的伊顿公学,学生甚至被要求每天下午全练体育。

如此获益终身的好事,国内的大学生缘何不买账?

分析个中阻力,并没有升学考试的因素,更多还是一种精神力量的疲软。

对此,有论者指出,中国体育的本质功能,仍被局限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样一个单纯的生物学观点。

长跑等锻炼很容易被视为个人肉体之私事,结果很可能就只被当做一种任务,应付了事。

由是而言,唯有改变浮(A躁 B燥)的功利心,才能让体育回归培育完善的社会公民的“马拉松精神”。

当然,“没有一口吃成的胖子”,改革者也须构建起“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的渐进思维。

改变高考指挥棒,只是第一步,按照三中全会的改革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逐步唤醒全民健身健心的意识,激发社会拼搏向上的动能,方为治本的良策。

(节选自周人杰《长跑比高数还难吗》,有删减)

(1)请用正楷字将语段中画横线的文字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者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字母即可)。

duàn

________(AluănBruăn)

________炼

疲软

(3)根据语境,在下面横线处选择正确的字词(填字母即可)。

①长跑、仰卧起坐等多项考核标准提高,结果遭到学生________(A报怨 B抱怨)。

②在日本的大中院校,枯________(A燥 B躁)的马拉松却总受到热捧。

③由是而言,唯有改变浮________(A躁 B燥)的功利心。

(4)文中“【】”中的句子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

这也是为什么校园体育在各国颇受青睐的原因。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6分)

5.(6分)端午节即将来临,老师将组织同学出两期以“走进端午节,感受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

每期由两个板块组成:

“传统空间”“激情端午”。

(1)在“传统空间”板块,编辑者提供了以下两则材料,请从青少年角度概括其主要信息。

【材料一】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丰厚遗产,蕴含着祖先的智慧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目前,由于现代时尚对传统民俗的冲击,青少年对圣诞节等“洋节”津津乐道,而对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缺乏认知,缺乏热情。

我们期待着广大青少年能借助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喜爱,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项目

【材料二】关于端午节、圣诞节的调查表

节日

认知程度

热情程度

老年人

中年人

青少年

老年人

中年人

青少年

端午节

圣诞节

(2)在“激情端午”板块,一位同学饱含激情地写了下面的文字:

它从汨罗江的波涛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每一条河川都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一位同学读了这段文字,想根据其内容撰写一副对联,请为他补写出下联。

上联:

插艾叶清香缕缕飘九州

下联:

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49分)

6.(25分)阅读文段《人生的老师》,回答下列小题

人生的老师

卞杰

①少年梁实秋的老师姓徐,脾气大,学生给他起一绰号——“徐老虎”。

②徐老师虽凶,但极敬业,他自己选辑教材,刻成蜡版,油印分发给学生。

内容有古文,有白话,新旧兼收,这在当时是很开通的做法。

所选文章篇篇文思精警,辞采斐然,说实话,梁实秋从心里喜欢国文,虽然有点怕徐老师。

③徐老师之“凶”,还表现于批改作文上。

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他是不用的,提起笔来,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后,所余无几。

梁实秋初次遭此斧削,很觉灰心气短。

这时徐老师一改凶相,在办公室很耐心地对他解释:

“你拿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趴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梁实秋静下心来,细一揣摩,果然。

就在这删削之间,见出老师的功力。

小小梁实秋由埋怨而钦服,乃至成名后仍念念不忘:

“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这位老师的教诲。

④如果说梁实秋的老师是严师,那么陆文夫童年的老师几乎就是慈父了。

老师姓秦,乡间塾师。

陆文夫原名陆纪贵,老师嫌缺少文气,给他取了现在的名。

陆文夫聪明好学,在蒙童中被老师另眼相看。

秦老师到外面处馆也要带上他,将之作为“附学”。

“附学”的饭食也是由主家供给的,可抵偿束脩的一部分,老师宁可少些收入。

⑤在馆舍,秦老师并不逼他死读章句,除了经史,也教他吟诗填词,习字作画,并允许看闲书。

秦老师桌上有许多不属于课本之类的书,其中还有小说。

傍晚散学后,陆文夫便可翻看,诸如《精忠岳传》《施公案》《七侠五义》《三国演义》等都拿来看了。

晚间无事,秦老师兴致一来,爱和他神侃,讨论书中的故事,臧否人物的忠奸,品评文辞的优劣,师生之间,无拘无束,谈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每至夜深。

“这些都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生下了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⑥后来,私塾取消,秦老师回家种田,日子过得很艰难。

但他没有忘记他的学生,常来陆文夫家,将他的藏书送给他,有古文,有诗词,还有碑帖。

⑦一代宗师金庸的启蒙老师是谁呢?

陈未冬。

⑧陈未冬是金庸上小学时的班主任,教国文,也教历史。

一次上历史课,讲到鸦片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清军将士虽然奋勇抵抗,但刀矛枪剑怎抵得坚船利炮?

他边讲边悲愤不已,情绪激动,突然掩面失声,金庸和同学们也都跟着哭了。

这件事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他从小就感受到爱国激情。

⑨金庸功课好,作文出色,陈老师十分赏识他。

金庸喜读课外书,尤爱古典小说,但那时社会还很保守,《红楼梦》《水浒传》被视为诲淫诲盗,在班上,陈老师唯独允许金庸一人看,金庸有写作天赋。

陈未冬在《我的故事》中说:

“我对他的每篇作文都细加圈点,认真批改,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评析。

我曾把他的作文本交给《诸暨民报》的骆文华,他看后认为很不错,还选了几篇在《诸暨民报》上刊登了。

⑩陈未冬还让金庸跟他一起编校刊。

金庸从组稿到修改、誊清,干得不知疲累。

开头出半月刊,后改为旬刊、周刊,小小校刊办得有声有色。

金庸一生笔耕不辍,倾力办报,大约正得益于这初始的锤炼。

⑪这三位文学大家的启蒙师,除陈未冬外,其余两位“已归道山”,一生籍籍乎无名。

“乡曲儒生,老死翰墨,名不出闾巷者,曷可胜道!

”但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启蒙师点燃了文学大师幼时的文学心灯。

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后他们仍要作文怀念,倾注深情。

⑫其实,不独文学家,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总有一个或几个老师令我们感恩,并铭心不忘。

(选自《新青年》2015年11期)

(1)选文写的三位老师性格特征鲜明,请用简洁语言分别概括。

(2)阅读第③段,梳理出梁实秋的心理变化。

(3)阅读第⑧段中的画线句子,说说你从这一细节描写中读到了什么?

(4)阅读第⑧~⑩段,说说陈未冬给金庸的成长带来了哪些影响。

(5)在写作中,过渡非常重要。

请找出文中的一个过渡句并写下来,简要分析其妙处。

7.(15分)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

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喜获破译

①2006年5月18日,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了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解读人体基因密码的“生命之书”宣告完成。

②在人体全部22对常染色体中,1号染色体包含基因数量最多,块头最大。

其基因数目多达3141个,是平均水平的两倍,破译难度也最大。

一个由150名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历时10年,才完成了1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

历时16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书写完了“生命之书”的最后一个章节。

③据估计,人类染色体大约由2万到2.5万个基因组成。

科学家在破译1号染色体的过程中,至少发现了1000种新基因。

④人类基因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就像一座巨大的金矿。

它将促进生物学的不同领域如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的发展。

人们从中更可以发掘出诊断和治疗5000多种遗传疾病的方法,阻止甚至扭转一些疾病的遗传。

其中,超过350种疾病被认为与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出现问题有关,包括癌症、老年痴呆症等。

⑤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生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人类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解读和研究人类遗传物质DNA的全球性合作计划。

领导1号染色体测序项目的格雷戈里博士说:

“公布人类最后也是最大一个染色体的测序,标志着建立在人类基因测序基础上的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掀起高潮。

(1)从文中可知,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完成了基因研究的什么工作?

(2)第3段中划线词“至少”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3)第4段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8.(9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放任与自制

我们看一个淘气的孩子,在父母长辈的宠爱下,有时会说一些没大没小的话,做一些颠三倒四的事。

家有客人,他更是调皮捣蛋,无一刻安宁,这就是所谓的发“人来疯”’。

当然,儿童的自制力本来就较弱,发一点“人来疯”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为什么有的青年,到了已经懂事的年龄,还不能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呢?

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放任自己。

比如抽烟,在开始不过是抽抽玩玩的,但有的人却从来不去认真想一想为什么要抽烟,而只是盲目地听凭自己抽下去。

于是一根两根,一包两包,直至成为嗜好,积习难改。

这不是从放任自己开始的吗?

如果说,盲目纵欲是自制力的腐蚀剂,那么,反过来自制力是征服放任的有效武器。

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描写的保尔·柯察金戒烟的故事。

有一次,青年们就习惯能不能改掉这个问题发生了争论。

有人说:

习惯比人厉害,养成了就改不掉,抽烟就是一例。

保尔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

人应该支配习惯,但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不然的话,岂不要得出十分荒唐的结论吗?

这时,有人挖苦保尔,说他吹牛皮,因为他明知抽烟不好但并没有戒掉。

保尔沉默了一会儿,从嘴角拿下烟卷,把它揉碎,斩钉截铁地说:

“我决不再抽烟了,要是一个人不能改掉坏习惯,那他就毫无价值。

”从此,保尔果然不抽烟了。

每一个不想使自己变得“毫无价值”的青年,都应该像保尔一样,下决心依靠自制力跟自己的坏习惯作斗争。

(1)这篇短文所谈论的内容是________。

(2)如果说全文可分为两个层次,那么第一层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

(3)作者以“烟”为例来展开全文,其举例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4)文中最后一段的论点句是________。

(5)文中最后一段的结论句是________。

六、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8分)

9.(8分)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②,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①鄙:

边境。

②南海:

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③瓶:

水瓶。

④钵:

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

难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________

汝之不惠                                  惠:

________

帝感其诚                                  感:

________

越明年                                    越:

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海/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面句子。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________

(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

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答:

________

七、命题作文(共1题;共5分)

10.(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龙应台《独立宣言》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人相处才是适合的?

其实,我们生活学习、待人处事等,都需要寻找适合的方式。

请结合你身边的事例,以“适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600字以上。

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④不得抄袭《独立宣言》一文的内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题;共4分)

1-1、

2-1、

二、默写(共1题;共8分)

3-1、

三、其他(共1题;共15分)

4-1、

4-2、

4-3、

4-4、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6分)

5-1、

5-2、

五、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49分)

6-1、

6-2、

6-3、

6-4、

6-5、

7-1、

7-2、

7-3、

8-1、

8-2、

8-3、

8-4、

8-5、

六、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8分)

9-1、

9-2、

9-3、

9-4、

七、命题作文(共1题;共5分)

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