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古文及其译文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52768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古文及其译文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古文及其译文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古文及其译文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古文及其译文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古文及其译文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古文及其译文汇总.docx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古文及其译文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古文及其译文汇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古文及其译文汇总.docx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古文及其译文汇总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古文及其译文汇总

1.七年级上册

序号

页码

教材中的古文

古文来源

古文译文

1

6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

如果有一日能自我更新,就能日日都自我更新,每日都自我更新。

2

8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

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

3

12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

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金缨:

《格言联璧》

志向所趋,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

意志所向,没有不能攻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抗。

4

13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周书》

取得伟大的功绩,在于志向远大;完成伟大的事业,在于工作勤奋。

5

1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不从一步半步开始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

6

1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不解。

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定。

7

15

季夏之月……鹰乃学习……

《礼记·月令》

季夏六月……雏鹰开始练习搏击……

8

21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

谚语

学习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要努力向前,要不断进取,如果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心如覆水,放出去是很容易的,但是想将心收回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9

2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0

2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工人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先要搞好他的工具。

11

23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相互交流切磋,就会孤陋寡闻。

12

34

从小看大,三岁看老。

俗语

从小孩子的举止言行,能看出他成年甚至年老时怎么样。

13

34

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

葛洪:

《抱朴子·务正》

只要能使用人的长处,事情就不会不成功;只要能避开短处,世上就没有废弃的材料。

14

38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15

43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论语·季氏》

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

16

45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卫风》

你投我木瓜一颗,我解下琼琚回赠。

不是为了报答呵,要的是长存的友情!

你投我桃子一只,我解下琼瑶回赠。

不是为了报答呵,要的是长存的爱情!

你投我李子一个,我解下琼玖回赠。

不是为了报答呵,要的是长存的深情!

17

47

仁者如射:

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

实行仁义的人好比射箭的人,射箭的人先要端正姿势然后开弓,射箭出去没有射中目标,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反过来审察自己的不足罢了。

18

51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千字文》

结交朋友要情意相投,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

19

60

安其学而亲其师。

《礼记·学记》

安心学习并亲近师长。

20

6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

《师说》

老师是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21

66

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

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22

74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论语·学而》

孝悌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23

88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王制》

水火有气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却没有道义,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也有道义,所以是天下最尊贵的。

24

90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阳光掠过空隙,忽然而已。

25

91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还不懂得生,怎么懂得死?

26

96

仁者爱人。

《孟子·离娄下》

仁人爱护他人。

27

97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

人有同情心,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开端;人有羞耻心,这是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开端;人有谦让心,这是社会礼仪和人们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开端;人有是非辨别之心,这是智慧的开端。

28

109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

天的运行刚劲有力,君子应该像它一样,发愤图强,奋斗不已。

2.七年级下册

序号

页码

教材中的古文

古文来源

古文译文

1

27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晁错论》

古代建立大功业的人,不仅有超越当世的杰出才能,而且一定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2

27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己亥杂诗》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3

27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礼记·缁衣》

说话有事实依据而且行为遵循法规。

4

28

行己有耻。

《论语·子路》

对自己的行为能持有羞耻之心。

5

28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

《朱子语类》

只有人认识到了何为羞耻,才可以避免人性的陷落,才会有人性向善的可能。

6

28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

羞耻之心,是义的开始。

7

29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大学里所讲的圣王之道,在于发扬人心固有的光明的德性,在于革新人们的不良习俗,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8

2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小而不去做。

9

30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看见贤者,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

10

31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

《论语集注》

每天都要做自我反省,有错误就改正,没有错误就当作自我勉励。

11

31

(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

“暮夜无知者。

’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后汉书·杨震列传》

(杨震)四次迁升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任时,道经昌邑,以前他所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前来谒见,到夜晚怀揣十斤金送给杨震。

杨震说:

“故人知君,君却不知故人,为什么?

”王密说:

“夜深无人知道。

”杨震说:

“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

”王密惭愧地离开了。

12

32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

学习和研究事物的道理之后,认识才能明确;认识明确了,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了,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了,自身品德才能修养好;自身品德修养好了,家族才能整顿好;家族整顿好了,邦国才能治理好;邦国治理好了,天下才能太平。

从天子到平民,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13

43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离骚》

长长地叹息眼泪流淌,哀叹这人生多么艰难。

14

4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15

43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从军行》

虽然在茫茫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人,决不返回。

16

4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过零丁洋》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

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17

43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鹊桥仙》

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18

55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淮南子·兵略训》

千人同心,那么就能发挥千人的力量;万人异心,那么就连一人的力量也无法使用。

19

81

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

梁启超:

《呵旁观者文》

谁放弃责任,谁就放弃了人之为人的资格。

20

88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有度》

执行法度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度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

21

93

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篇》

木材打上墨线加工后才能变直。

3.八年级上册

序号

页码

教材中的古文

古文来源

古文译文

1

8

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

康有为:

《大同书》

人因为喜群,自然要爱群,而把群体中彼此间的“相扶相植”看作是一种乐事。

2

8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东林书院门前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都听在耳里;家事,国事,天下事,每一件事都是我所关心的。

3

34

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常常尊重他。

4

3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于别人。

5

36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

《又呈吴郎》

草堂前的枣树你听任邻居去打,因为她是没有食物又没有儿女的一个妇人。

要不是因为困顿穷苦,她又怎么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

那妇人一见你插篱笆就以为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但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不让她打枣呢!

朝廷征收的赋税就已经让她穷到了骨子里了,想到了连年的战乱啊,泪水更是沾满了手巾。

6

37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不学礼就不知如何立身。

7

37

人而无礼,焉以为德。

《法言·问道》

人如果没有了礼,又用什么去养德呢?

8

40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不从一步半步开始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

9

40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

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则不安宁。

10

42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11

66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病起书怀》

我虽然地位卑微,但是从来不敢忘记关心和忧虑国家的大事。

12

90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戚继光:

《过文登营》

海外百国对中国垂涎三尺,潜藏着巨大隐患,在此形势下,不容稍有疏忽,要时刻把国家安危放在心上,绝不虚度年华。

13

90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黄遵宪:

《赠梁任父同年》

一寸土地就是一寸金子般宝贵,是谁把版图一块块割让出去的。

14

90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自题小像》

虽然满腔热诚不被理解,我甘愿以青春的热血奉献给自己伟大的祖国。

15

102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道路虽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虽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

16

109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日知录》

保卫王朝不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臣武将要考虑的事情;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4.八年级下册

序号

页码

教材中的古文

古文来源

古文译文

1

56

百善孝为先。

《围炉夜话》

孝居于一切行为的首位。

5.九年级上册

序号

页码

教材中的古文

古文来源

古文译文

1

2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

那时我料想巫山神女应当一切都很安好,当她看到这人间奇迹,该惊叹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

11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淮南子·汜论训》

    治国有常规,而以利民为根本。

3

13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房玄龄:

《晋书·宣帝纪·制曰》

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

4

30、70

    民惟邦本。

《尚书·五子之歌》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5

30

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

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

6

45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商君书》

法令,是民众的生命,是治国的根本。

7

47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有度》

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也不会长久贫弱。

执行法度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度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

8

53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张居正:

《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大凡国家大事,制定法令条例并不难,难的是有法必依。

9

55

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慎子·逸文》

国家的法律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而是人们根据社会需要制订出来的,既要合民心,又要顺民情。

10

63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

“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

“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齐宣王在他的雪宫里召见了孟子。

齐宣王问:

“有贤德的人也有这种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

“有。

人们享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的国君。

享受不到这种快乐而指责他的国君,是不对的。

作为一国之主却不与百姓共同享受快乐,也是不对的。

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也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百姓也以他的忧愁为忧愁。

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还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没有过。

11

63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唉!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

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也忧虑。

那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他大概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

啊!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12

64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朱用纯:

《朱子家训》

天刚亮就起床,洒水打扫庭院,要求内外整洁;天黑了就休息,注意关锁门窗,必须亲自检查。

13

64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用纯:

《朱子家训》

一碗粥,一碗饭,应想到来得不容易;半根丝线,半根麻线,常想到物力的艰难。

14

64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朱用纯:

《朱子家训》

要趁着天还没有下雨时就把窗户和门修好,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去掘水井。

15

64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

朱用纯:

《朱子家训》

对自己的日常供养必须节约,宴请宾客切莫忘乎所以。

器具质朴清洁,瓦质酒器胜过金玉做的;喝的吃的少而精,园中的蔬菜胜过山珍海味。

16

64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朱用纯:

《朱子家训》

不要营造华美的房屋,不要谋取肥美的好田。

17

64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朱用纯:

《朱子家训》

为人处世要质朴,教育子女要以正确合宜的方法。

18

64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朱用纯:

《朱子家训》

不要贪不属于自己的钱财,不要喝超过自己酒量的酒。

不要去占那些肩挑小贩的便宜,看到贫苦的亲戚邻居要多加体恤。

19

64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朱用纯:

《朱子家训》

轻率地听信揭发他人的言语,怎知不是诬陷,应当耐着性子三思而定;因事和别人争执,怎么知道不是自己的过错,须平心静气地暗暗反思自己。

20

64

施惠毋念,受恩莫忘。

朱用纯:

《朱子家训》

给了别人好处不要记在心上,得了别人恩惠不要忘记。

21

64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朱用纯:

《朱子家训》

别人家有吉庆喜悦的事,不可有妒忌之心;别人家有灾祸疾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做好事只想让别人知道,不是真想做好事;做坏事害怕别人知道,那就是做了大的坏事。

22

70

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

行事讲究和谐,但不盲目附从。

23

70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

天的运行刚劲有力,君子应该像它一样,发愤图强,奋斗不已。

24

70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大道施行的时代,人们公有天下。

25

70

君子喻于义。

《论语·里仁》

君子懂得的是义。

26

70

君子坦荡荡。

《论语·述而》

君子心胸平坦宽广。

27

70

君子义以为质。

《论语·卫灵公》

君子把道义作为行事的根本。

28

70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说话必定有信用,行为必定果决。

29

70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30

70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有德之人不会孤单,必定会有与他亲近的人。

31

70

仁者爱人。

《孟子·离娄下》

仁人爱护他人。

32

7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于别人。

33

70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孟子·滕文公上》

出入要互相作伴,抵御盗贼要互相帮助。

34

70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敬爱自己家的老人,进而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孩子,进而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35

8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36

104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毛泽东:

《菩萨蛮·大柏地》

天上挂着七色的彩虹,而又是谁手持着彩虹在空中翩翩起舞?

37

105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诗经·大雅·民劳》

百姓实在太劳苦,只求稍许的安宁。

38

105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礼记·礼运》

大道施行的时代,人们公有天下。

选拔有德行的贤人、举荐有道德的能人,讲求诚信、修行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是孝敬自己的双亲,不只是慈爱自己的子女,而是使老年人可以颐养天年,使壮年人可以发挥所能,使幼年人能健康地成长,鳏夫或寡妇、孤儿或无后者、残废或生病的人,都可以得到照顾与供养。

使男子各有职业,使女子出嫁各有归属。

财货,厌恶它被任意抛弃在地上,却不必只是自己想占有收藏;力气,厌恶自己有能力却没有用出来,尽力却不必只是为自己。

因此,阴谋被堵住而不能兴起,盗窃、作乱都不会发生,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可以不关闭。

 

6.九年级下册

序号

页码

教材中的古文

古文来源

古文译文

1

7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孟子·滕文公上》

物品之间存在区别是自然的。

2

43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刘向:

《说苑》

上天赐给你的不接受,反而会受到责备;时机来到却不迎接,反而会遭到祸殃。

3

52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司马法》

 国家即使强大,如果好战必定灭亡;天下即使平安,忘掉战争也必定危险。

4

52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隐公·隐公六年》

亲近仁义而和睦邻邦,是国家重要的政策。

5

52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礼记·中庸》

万物共同生长而不互相妨害,万事各依规律运行而不互相冲突。

6

7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学习中时时加以温习,不是很愉悦吗?

7

73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

《荀子·儒效》

学习到了实践就终止了。

实践,就是明达事理。

8

8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

识别他人的人可谓智慧,了解自己的人可谓聪明。

战胜他人的人称为有力,战胜自己的人称为刚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