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4872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一、设计理念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

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

(1)范读录音;

(2)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科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

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

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

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

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

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

1.百草园生活。

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

要求:

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

百草园生活:

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

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

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

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

(提示:

从不同角度概括。

参考:

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

利用多媒体展示:

(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3.齐读第二节,思考:

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

(提示:

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

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

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主题

2.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

3.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二、教学步骤

(一)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

菜畦鉴赏确凿臃肿轻捷人迹罕至人声鼎沸

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

(二)指名读过渡段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

练习二

(2)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

(明确:

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讨论:

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

如:

(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

(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质疑问难:

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

(明确:

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延伸:

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

(四)总结:

归纳中心,完成练习一,交流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提示:

(1)与百草园比照:

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与三味书屋比照:

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

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附: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百草园生活:

自由快乐无限趣味乐园:

色彩形状声音趣事

写景:

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

第二课时

对比:

1.百草园:

自由丰富有趣──热爱

三味书屋:

束缚单调乏味──不满

2.玩耍时:

静悄悄

读书时:

人声鼎沸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比照结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从……到……”的结构形式写出了一个儿童入学前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不同心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欢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了不满。

比照,在这里是比较对照的意思。

文章正是由于将入学前后的生活两相比较对照,才使主题突出起来。

对文章的比照,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理解。

其一是生活环境的比照,其二是生活事件的比照。

先说生活环境的比照。

入学前,“我”的活动天地是百草园。

这是一个“很大的园”。

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有鸣蝉、黄蜂和轻捷的叫天子;还有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和蜈蚣、斑蝥之类,在儿童幼小的心灵里,他们是那样的可爱,令儿童们玩赏起来十分有趣。

所以说,是“我的乐园”一点不假。

作者在写到这些的时候,用了一组词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既写出了园中乐趣无穷又写出了儿童喜欢玩耍的心态。

但是入学之后“三味书屋”就不同了。

作品中是这样写的: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

三味书屋。

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这个场面在一个儿童的心目中是多么单调乏味,憋闷得慌,即使有新奇感又能维持多久呢?

书房后面也有一个园,但很小,这在儿童的内心世界里占不上多大位置而失去了吸引力和趣味性。

整日把天真活泼的小孩子拘限在这里,难道不是禁锢?

其二是生活事件的比照。

入学前,在百草园中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和事情,如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可以牵连不断地拔何首乌的根,致使弄坏了泥墙也在所不怕。

冬天可以在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之后用闰土的父亲传授的方法支筛捉鸟。

作者在描叙这些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轻松喜悦的感情。

入学之后又能干些什么呢?

“只要读书”!

在书房后的那个小园里虽然也玩着折腊梅花、捉苍蝇喂蚂蚁之类的把戏,但必须是“静悄悄地没有声音”,而且玩的人不能太多时间不能太久,甚至被先生呼唤回屋里也不敢一齐同行。

虽然也有的在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或画画儿,但那也只是在文章读也读不懂时的无聊所为,那也只能是在先生读书入神无暇顾及他们时的偷偷所为。

在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关于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

许多参考书只是从故事的好坏性质上谈它的可批判性,甚至有的觉得这一部分是多余的累赘,他们完全忽视了其在文章内容结构上的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而事实上,越是妖魔鬼怪的故事越容易吸引人,特别是对那些天真烂漫的小孩子更觉得有神秘感。

这个故事看似信笔插入,而实质上决不是作者枝枝蔓蔓地旁逸斜出。

它正是和“我”入学后向先生询问何谓怪哉形成结构上的鲜明比照。

这里用大段的文字详尽地描写美女蛇的故事,虽然美女蛇同怪哉一类东西一样是虚无的,但在一个儿童的内心里却产生一种满足胜过恐惧的快感,满足了一个天真儿童的求知欲。

可是当这种心理在入学后萌发而去询问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他只能被面带怒气的先生呵斥而碰一鼻子灰。

一个是可以在神秘的太空里畅想,一个是只要读书而不许有读书之外的好奇。

两相比照中,一个突出了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一个反映了死读书的枯燥,禁锢儿童的可恶。

所以,美女蛇的故事也就不单单是作者思路的简单生发。

插入闰土父亲教授捕鸟一事,也是此意。

你想,“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哪里还有时间去雪后捕鸟呢?

这不正是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不满又是什么?

比照,是这一篇文章的结构特点,它的内容由“从……到……”关联起来,如果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抓住了这一特点,也就抓住了文章的要害,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苏教版

 

抛砖引玉

1.本课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笑调,描绘了童年生活学习的画面。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描述百草园部分是教学重点,描述三味

书屋部分是教学难点(一是难在内容的理解,二是有难解的词语),教学时要处理重难点之间

的关系,对教学难点的处理要多斟酌。

2.学习本文要继续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感受和领会课文表现的思想感情;同

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学会真切具体描写、状物、叙事、写人的本领。

为此,可确定几幅图画作为突破口。

(1)百草园里的图画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本部分展示了两幅图画:

一是园中的景物,二是雪天捕鸟。

中间由传说园中有赤练蛇而

引出美女蛇的故事。

可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和复述训练,以感爱作者所描绘的童趣;然后点拨

学生体会作者从多种感官上去描写,既写出了动物的体态、动作和生活习性、又写出了植物

的形状及果实的特点,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心理。

而美女蛇的故事

又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由此引起的遐想,反映了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三味书屋里的画面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本部分有对私塾先生的描写,有对课堂学习情况的介绍和描绘;还有儿童忙里偷闲,到

屋后园子里和在课堂上玩耍的情景。

解决本部分的教学难点,由于时代和观念的差异,可从多方面进行启发诱导。

设疑:

问“怪哉”是怎么回事时,先生就生气。

这对求知的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副作用?

(挫伤求知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②询问碰壁之后,“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这样一天到晚把孩子们关在教室的,他会有怎样的感受?

③先生有体罚的规矩,这会对儿童造成哪些危害?

④学生所读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是否有联系?

⑤孩子们偷玩是什么背景下的行为,其背景与我们今天的现状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只要型通这些问题,学生就能感悟到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的呆板和枯燥及封建教育的弊端:

“读死书,死读书。

”领会作者流露出的对束缚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指点迷津

摒弃串讲法,通过速读识图、交流讨论、揣摩领会等步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设置问题,串起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从细微入手,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采用点拨

法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精读某些段落,体会遣词造句及描写方法。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学习本课,同学们要熟记鲁迅的简介,结合“预习提示”作充分的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后,再抓住重点段研读。

1.“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前八自然段,体会一下作者笔下百草园里

有哪些乐趣。

提示:

(1)看“乐”,饱人眼福。

百草园景色丰富、美丽诱人、“有无限乐趣”。

①色美:

“碧绿”耀人眼,“紫红”撩人心。

②音美:

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齐奏齐鸣。

③状美:

黄蜂肥胖,何首乌与木莲缠络,形状各异。

④味美:

覆盆子酸甜,令人垂涎。

(2)听“乐”,饱人眼福。

曲折、惊险、离奇的美女蛇故事,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找“乐”,用心体验。

雪后捕鸟,乐在其中。

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