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学 很好的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45932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0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地质学 很好的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区域地质学 很好的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区域地质学 很好的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区域地质学 很好的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区域地质学 很好的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地质学 很好的资料.docx

《区域地质学 很好的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地质学 很好的资料.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地质学 很好的资料.docx

区域地质学很好的资料

地球科学大辞典区域地质学区域地质学

洲际地质

【亚洲地质】geologyofAsia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在地质上是一个年轻的拼合大陆,由欧亚古陆与多个源自南地球冈瓦纳大陆的陆块拼合而成。

总的可分成六个地台和四条挟持其间的巨型造山带(见图)。

地台自北向南分别为:

①西伯利亚地台,一个基底由太古宇组成、古元古代出现最早地台盖层的前寒武纪克拉通。

中石炭世以后以陆相沉积为主,二叠纪—三叠纪有大规模的暗色岩喷发。

②中朝地台,基底由太古宇—古元古界组成,古元古代吕梁运动后形成克拉通,中、新元古界发育坳拉谷,普遍缺失晚奥陶世早石炭世沉积。

中生代以来受环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而大规模活化。

③塔里木地台,为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原来规模更大前寒武纪克拉通的残留部分,晋宁运动后固结,构造演化历史与扬子地台关系较为密切。

④扬子地台,是晋宁运动后形成的地台,晚二叠世有大面积溢流玄武岩喷发。

⑤阿拉伯地台,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北边缘,新元古代通过一系列的岛弧向东侧向增生而生成。

⑥印度地台,是东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南部地盾区出露太古宙深变质杂岩,其中印度半岛东侧东高止造山带中的孔兹岩系——被认为代表当时的古风化壳——的命名地点。

古、中元古界为浅变质沉积岩或火山沉积岩系,新元古界已属盖层沉积。

地台西北部覆盖着大面积的地幔柱成因的德干暗色岩,时代为晚白垩世—古近纪。

亚洲围限地台的造山带自北向南分别有:

①北极造山带,位于西伯利亚地台北侧,从泰梅尔半岛向东延伸到楚科奇半岛,是晚中生代才最终拼接的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之间的碰撞造山带。

②乌拉尔中亚造山带,挟持在东欧地台、西伯利亚地台与塔里木、中朝地台之间,呈弧形分布的宽阔、由不同时代消减增生杂岩和相应的深成岩带组成,中间挟持规模不等的陆块,如图瓦蒙古地块、额尔古纳地块、布列亚佳木斯地块和兴凯地块等,记录了古亚洲洋的演化历史。

消减增生杂岩的时代大致对称分布,从造山带两侧向中间变新。

洋盆在早二叠世最终闭合,主缝合带沿额尔齐斯到贺根山一线分布。

③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从高加索经科佩特山脉、兴都库什延伸到青藏高原南侧,包含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两个世代洋盆的演化。

中国境内塔里木地台、中朝地台和扬子地台之间的昆仑祁连秦岭造山带,是晚古生代古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

喜马拉雅造山带是欧亚大陆和印度地台和阿拉伯地台之间新生代初碰撞的产物,现在还在强烈活动。

④环太平洋构造活动带,是晚中生代以来因库拉板块等古大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东缘之下消减而发展起来的现代沟弧盆系,呈北东向从科里亚克山脉向南经锡霍特山脉、朝鲜半岛东南、中国浙闽沿海到越南南部,与大陆边缘平行而斜截下伏不同时代的老构造单元。

从大陆内侧向外分别发育晚中生代安第斯型陆缘火山弧、从鄂霍次克海到南海的现代弧后盆地、千岛群岛至菲律宾的岛弧系和更东侧的海沟系。

亚洲大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中东地区是全世界最主要的油气产区。

它的外围从西西伯利亚、南里海到塔里木盆地也有大量油气田分布。

中国的稀有金属和钨、锑,从云南到马来西亚的锡矿带以及哈萨克斯坦穆龙套的金等,也居世界首位或前列。

西伯利亚雅库特是世界少数几处产金刚石的前寒武纪克拉通之一。

中国辽东半岛和山东也有金刚石产出。

亚洲构造略图

(据都城秋穗,1982)

1中新生代造山带;2古生宙造山带;3地台;4元古宙地盾;5太

古宙地盾;Ⅰ塔里木地台;Ⅱ.扬子地台;Ⅲ.中朝地台【欧洲地质】GeologyofEurope以波罗的地盾和东欧地台为核心,欧洲大陆总体上向西南方向增生。

依次形成元古宙、古生代和新生代造山带,一直到地中海欧亚和非洲板块之间的活动过渡带(见图)。

覆盖了陆壳发展的全部时间范围,包括:

①东欧地台,时代老于25亿年的太古宙萨姆群和古元古代白海群花岗片麻岩和低压麻粒岩沿波罗的地盾出露。

科拉半岛至奥涅加湖地区最老的卵圆形花岗片麻岩穹窿年龄超过36亿年,被形态不规则的绿岩带隔开。

世界上第一口深度超过12000米的科拉超深钻揭露了包括康拉德不连续面在内的陆壳下部的组分和结构。

在19亿~18亿年期间,整个东欧地台第一次遭受钾质花岗岩侵位活动,它们的广泛产出标志着成熟大陆壳以及统一克拉通基底的形成。

古元古代的耶杜里系砾岩、长石砂岩和镁铁质熔岩以及中、新元古代的瑞芬群(18.7亿~16.4亿年)和哥特群(11亿~9亿年)石英岩、叠层石灰岩、层状铁矿和基性火山岩是最早的似地台盖层。

在16.5亿~15.5亿年的更长环斑花岗岩侵位幕以后,15亿~14亿年未变质的地台盖层约特尼砂岩不整合在不同时代基底之上。

苏格兰西北的赫布里底群岛出露的古老结晶基底属加拿大地盾的一部分,大西洋中生代裂陷使其与北美大陆分离。

②加里东造山带,自挪威经不列颠岛折向德国北部、波兰,到黑海西海岸,从西面环绕东欧地台展布。

这里的下古生界已普遍变形和变质,其中苏格兰的达拉德群硬砂岩、细碧岩和泥质岩系,随着变质温度升高而依次出现的绿泥石、黑云母、矽线石变质带等,是巴罗式递进变质带的命名地区。

未变质的泥盆纪陆相红层到处不整合在下伏变质基底之上,组成了著名的老红砂岩大陆。

③乌拉尔造山带,从东侧围限东欧地台,其位置与欧洲、亚洲界山乌拉尔山脉一致,近南北向延伸约2500千米,总的可分西乌拉尔外带、主乌拉尔断裂带和东乌拉尔内带。

西乌拉尔带代表东欧地台古生代的被动大陆边缘,东乌拉尔带主要是古乌拉尔洋中的岛弧和增生杂岩。

主乌拉尔断裂带代表东欧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的碰撞缝合带。

造山带的历史始于早奥陶世的裂陷,在志留纪出现洋盆,经一系列的消减和弧陆碰撞,两侧大陆在古生代末最终拼接。

④海西造山带,在加里东造山带以南从英国最南部和西班牙伊比利亚地块向东横贯整个中欧。

泥盆纪、早石炭统是岛弧火山岩、深水复理石等,已遭受强烈变形和变质,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出现海陆交互相沉积,上二叠统转为陆相磨拉石。

从三叠系起的中、新生代蒸发岩、浅海碎屑岩、沼泽相褐煤以及特征的白垩层等已属新生的地台盖层沉积。

它和以北的加里东造山带以指向北的欧洲构造略图

(据Muelleretal.,1989)

1地盾;2地台;3中间地块;4加里东造山带;5海西造山带;6阿尔卑斯造山带;7断层;8俯冲带。

a伊比利亚地块;b阿莫利地块;

c法国中央地块;d阿登地块;e波希米亚地块逆冲前锋为界,在康沃尔莱茵地块北部,缓倾的薄皮叠瓦岩片向北可推掩到晚石炭世磨拉石盆地上面。

⑤阿尔卑斯造山带,在欧洲南部,从西班牙南部和非洲西北缘的阿特拉斯山向东经西西里岛—亚平宁半岛至瑞士—奥地利和匈牙利—罗马尼亚,再折向巴尔干半岛到高加索,平面上以高度弧形转折为特征。

造山带的历史始于晚三叠世的裂陷,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分离,侏罗纪时出现皮蒙特洋,可以看到侏罗系深海红色瘤状灰岩和放射虫硅质岩直接盖在浅水灰岩之上。

白垩纪开始的消减作用导致始新世的碰撞,其中北侧的欧洲大陆为仰冲盘,南侧的陆块是从非洲板块分离的亚德里亚楔状地块。

阿尔卑斯造山带平面上的弧形转折和剖面上的双倒向的向外逆冲推覆就是此楔状体在中地壳层次强力楔入的结果。

地中海是今天欧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相互作用的场所,东地中海沿希腊半岛、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岛南侧分布的消减带提示着非洲板块向北下潜。

相反,西地中海却是一个裂陷、地壳减薄和大洋化地区,科西嘉岛以北的利古里亚海到利翁湾之间已出现洋壳,多数意见认为已进入造山带坍塌、岩石圈拆沉阶段。

欧洲大陆矿产资源丰富,乌克兰古元古代的克里沃罗格铁矿是世界最大的铁矿床之一。

从南威尔士向东经法国萨尔、德国鲁尔到波兰西里西亚的晚石炭世煤带分布于海西造山带北侧前陆盆地中;顿巴斯海陆交互相煤田也属同一层位。

北海和里海南部是欧洲主要的油气产地,成矿时代从二叠纪到新生代,以侏罗纪最为重要。

巴尔干半岛的铬矿和塞浦路斯的铜矿则和阿尔卑斯造山带中的蛇绿岩系共生。

【非洲地质】geologyofAfrica非洲大陆除西北缘摩洛哥到突尼斯的阿特拉斯山脉为阿尔卑斯造山带和大陆最南端开普造山带以外,包括马达加斯加岛在内的主体部分都属非洲地台,晚前寒武纪泛非运动后生成。

地台有太古宙陆核组成的四个克拉通:

卡拉哈里克拉通、刚果克拉通、西非克拉通和非洲北部的西尼罗克拉通(见图)。

以南部非洲的早前寒武纪地质记录保存最为完整,研究程度也最高。

卡拉哈里克拉通由卡普瓦尔和津巴布韦两个陆核组成,中间被林波波古元古代造山带隔开。

卡普瓦尔的巴伯顿绿岩带是全球典型绿岩带的发育区,称斯威士兰超群,它和津巴布韦的塞巴奎超群都是全非出露最老的地层,下部是一套以超镁铁质岩为主的火山岩,著名的科马提岩即产于其中;它的SmNd年龄达35.4亿年,但变质程度只达绿片岩相,总的成陡倾的向形,与高级变质杂岩共生,被认为代表地球原始的基性地壳。

不整合在斯威士兰超群上面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30亿~17.5亿年)变质和变形轻微。

其中新太古代多米尼群和维特沃特斯兰德超群都发育含金、铀砾岩。

不整合于其上的古元古代德兰士瓦群是最主要的铁矿层位,条带状含铁建造在层系中部和白云岩共生。

中元古代瓦特堡群不整合在德兰士瓦群和毗邻的布什维尔德火成杂岩上面,是一套夹火山岩的陆相碎屑岩。

非洲中部的基巴拉群和布隆迪群也属盖层沉积。

因此,非洲地台的克拉通化过程到16.5亿年已先后完成。

新元古界主要分布在中非和西非,为陆相和陆非洲构造略图

(据Dallmeyeretal.,1990)

1赞比西造山带;2达马拉造山带;3阿特拉斯

造山带;4开普造山带表海沉积,夹三期冰碛岩。

6亿~5.5亿年的泛非运动使非洲大陆最终一体化,它也是非洲大陆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构造运动。

显生宙阶段非洲地台很少再受造山运动影响。

古生代以来的盖层分散在各个盆地中。

其中西非乍得盆地的上寒武统—奥陶系为含三叶虫和笔石的砂岩、页岩夹灰岩;海相志留系以笔石页岩为主;泥盆系、石炭系为浅海相碎屑岩和含珊瑚和腕足类化石灰岩。

二叠系以陆相为主。

南非晚石炭世到早侏罗世的卡鲁群全部是陆相地层,总厚达6000米,直接不整合在前寒武系基底之上。

其中上石炭统底部含冰碛岩,下二叠统碎屑岩所夹煤系中产舌羊齿植物群。

上二叠统至下三叠统有丰富的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化石,如水龙兽。

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下部为砂岩、页岩夹煤系,上部德拉肯斯山组为产状近水平的高原玄武岩。

盖在卡鲁群上面的始新统—第四系为河、湖相碎屑沉积。

非洲还是探索人类起源的最佳地点,肯尼亚和南非奥兰治洞穴堆积中已发现众多古灵长类的化石。

非洲大陆的岩浆活动主要在前寒武纪和新生代。

著名的津巴布韦大岩墙是古元古代的产物,长480千米,宽8~10千米,由蛇纹石化辉石岩、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和苏长岩等组成,含铬铁矿层。

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大陆东部高原,北从红海沿阿尔法洼地经埃塞俄比亚裂谷向南沿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到莫桑比克赞比西河,新生代的火山作用主要沿裂谷分布,活动一直持续到今天。

非洲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金刚石、金和铝土矿占世界首位,锰、铀、镍、钒、钴、铂、锑和石棉也位居前列。

非洲的金刚石产量占全球的95%,主要集中在南部。

南非的金刚石产自金伯利岩岩筒,外围是后者风化形成的砂矿。

南非的金储量大约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主要产在古太古代维特沃特斯兰德超群的含金铀砾岩中,是全球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矿床。

津巴布韦是非洲第二大产金国。

几内亚的铝土矿属世界第一,属风化红壤型铝土矿。

南非比勒陀利亚的层状褐铁矿和鲕状铁矿是全球最大的铁矿床之一。

德兰士瓦杂岩中含世界最大的层状铬铁矿。

赞比亚和扎伊尔是世界四大产铜区之一,属含铜砂岩型。

磷矿主要产在西北非的摩洛哥至突尼斯和西撒哈拉地区,为古近纪早期的沉积磷矿。

【北美洲地质】geologyofNorthAmerica北美地台位于北美洲中心,造山带环绕地台周边分布。

地史演化总的表现为同心式向外生长的单式大陆(见图)。

北美地台的北部前寒武纪基底大面积暴露,称加拿大地盾。

向南逐渐为显生宙的地台盖层覆盖,称北美地台。

两者共同构成全球最大的前寒武纪克拉通。

北美地台东侧由内向外分别是新元古代的格林维尔造山带和古生代的阿巴拉契亚造山带。

北侧是北极古生代造山带。

西侧是科迪勒拉中、新生代造山带。

老于25亿年的太古宇占克拉通面积的将近一半。

它们大致成两个北东向条带,分别沿加拿大西北的塞隆河大奴湖至美国的怀俄明州,以及格陵兰南端—加拿大东北纳因地区—美国苏必利尔湖分布,由花岗岩绿岩带及其高级变质产物组成。

其中沿格陵兰海岸带出露的伊苏阿表壳岩系时代超过37.6亿年,被认为是全球最古老的岩石露头之一;那里副片麻岩中磷灰石的痕量有机碳比值提示35亿年以前地球上就有生命存在。

霍夫曼(P.Hoffmann,1988)提出北美大陆共有六个太古宙陆核,中间被长条状的古元古代造山带隔开。

20亿~18亿年的沃普迈、潘诺克等构造事件代表它们之间的增生和拼接。

到16亿年前统一的劳伦大陆,即北美大陆生成。

新元古代的格林维尔造山带和更晚的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和科迪勒拉造山带都沿此大陆边缘发育。

寒武系和下奥陶统是地台最早的未变质沉积盖层,从四周向大陆中心缓慢超覆。

东侧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内中奥陶世的塔康运动代表一次弧陆拼接,新生成的山系在北美的东海岸升起。

志留纪时仍保持向西倾斜的古地理格局,从北阿巴拉契亚向西由含铁碎屑岩、礁灰岩和膏盐沉积变为密西西比河以西广布的浅海碳酸盐岩。

早石炭世的阿卡迪亚运动使北美和欧洲碰撞、阿帕塔斯洋北段闭合,新生成的山系从北阿巴拉契亚经格陵兰东部折向北极加拿大的艾尔斯米尔山脉。

下泥盆统大多缺失,中泥盆统为巨厚的红色磨拉石和洪泛平原沉积在这些山脉两侧,并广泛超覆不整合在不同时代基底之上。

大陆东南的石炭系为碎屑沉积和巨大的成煤沼泽。

石炭纪末的阿勒格尼运动使阿巴拉契亚造山带最终生成。

北美大陆西部在泥盆纪后期转化成活动大陆边缘,石炭纪时从爱达荷至内华达州一线出现火山弧和构造高地,海域逐渐演化成以得克萨斯州为中心的内陆海。

中、新生代阶段北美大陆东、西部分构造性质明显不同:

东部大陆边缘因潘基亚泛大陆在三叠纪裂解,大西洋在其中生成而拉张成为被动陆缘,墨西哥湾和佛罗里达半岛就是这一伸展过程沉陷填充的产物。

而北美大陆西缘中生代到古近纪是活跃的洋壳消减和弧陆碰撞时期,著名的弗朗西斯科蛇绿混杂堆积和大谷群被认为是典型的弧前盆地组合,代表当时洋、陆板块汇聚边界,科迪勒拉造山带内发生一系列的叠瓦冲断作用和大规模的岩浆活动;这一时期还是地体叠接的高峰,普遍认为北美大陆西缘从海岸向内500千米范围内多由各种外来地体拼接组成。

古近纪末北美西部转化成拉张应力场,科罗拉多高原、哥伦比亚溢流玄武岩和盆岭构造、变质核杂岩等都是在这一阶段生成。

北美大陆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和不同部分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前寒武纪岩浆活动主要在加拿大地盾,包括30亿年前格陵兰的同造山花岗岩幕、25亿年前的后造山钾质花岗岩活动、20亿~18亿年前以萨德伯里岩盆为代表的辉长质层状侵入幕和16亿~12亿年前的斜长岩侵位(如阿迪朗达克)。

古生代的岩浆活动主要沿大陆东缘的阿巴拉契亚带分布,有两期侵入幕:

其中440~415百万年的与塔康造山运动有关,伴随着大规模向西的构造推覆;360~330百万年的深成岩浆岩和当地的区域变质作用同时,都是阿卡迪亚造山运动的产物。

中生代的强烈深成岩浆活动在大陆西部的科迪勒拉造山带中形成长达数千千米的巨大岩基群,它们的方向和大陆边缘平行,单个岩体面积可达上千平方千米,侵位时期主要在晚白垩世。

1980年圣海伦斯火山爆发和阿留申弧的火山活动,表明活跃的板块汇聚仍在持续进行中。

北美大陆矿产资源丰富,石油、煤、铀、铁、镍和贵金属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其中铁和金、铀主要产在加拿大地盾的结晶基底中,金和绿岩带中的变质火山岩有关。

镍产自萨德伯里镁铁质杂岩岩盆。

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和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宾夕法尼亚煤系是北美东部的主要产煤层位。

从得克萨斯到墨西哥湾周缘是北美大陆的主要油气产区,落基山东麓的前陆盆地是另一油气富集带。

有色金属和银则和科迪勒拉晚中生代的岩浆活动有关。

北美大陆构造略图

(据都城秋穗,1982)

1中、新生代造山带;2阿巴拉契亚造山带;3地台;4元古宙地盾;

5太古宙陆核【南美洲地质】geologyofSouthAmerica南美大陆的主体是南美地台及其以南的巴塔哥尼亚地块,西部是纵贯整个大陆的安第斯造山带,它向南通过斯科舍弧和西南极造山带相连。

中生代以前南美和非洲大陆共同组成西冈瓦纳大陆,地层、构造带甚至金属成矿带都可相互衔接。

南美地台是由元古宙至早古生代不同时代活动南美洲大地构造略图

(据马丽芳,1993)

1圭亚那地盾;2中巴西地盾;3巴西滨海地盾;4拉普拉塔地块;5潘帕斯地块;6亚马孙盆地;7巴纳伊巴盆地;8巴拉那盆地;9巴塔

哥尼亚地块;10德塞阿多地块带焊接起来的复合克拉通,有三个前寒武纪地盾:

圭亚那地盾、中巴西地盾和圣弗朗西斯科地盾又称(巴西滨海地盾)。

统一的地台在9亿~7亿年前的巴西运动(相当于泛非运动)后生成。

其中石炭系、二叠系具有典型的冈瓦纳型特征。

巴拉那盆地中生代有大规模的高原玄武岩喷发。

南美大陆南部的巴塔哥尼亚地块连同以东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是古生代拼接到冈瓦纳边缘的克拉通地体,原来不属于南美地台。

安第斯是一复杂的中、新生代造山带,内部也含前寒武纪地块碎片,如阿雷基帕地块,基底的同位素年龄达19亿年。

晚前寒武系—古生界组成盖层,进入中生代后随着大西洋扩张、美洲西移,其以西的纳斯卡大洋板块向东消减,大陆边缘转化成沟弧系。

侏罗纪至早白垩世出现蛇绿岩系、混杂堆积、蓝片岩以及规模巨大的海岸岩基带。

新生代安第斯山急剧抬升,现在的面貌到晚中新世以后才出现。

南美最老的前寒武系称伊马塔卡杂岩,出露在委内瑞拉境内的圭亚那地盾,为片麻岩、麻粒岩和紫苏花岗岩组成的高级变质岩系,同位素年龄34亿~31亿年,被16.5亿~16亿年的罗莱马组含铁交错层砂岩、长石砂岩、砾岩和页岩不整合覆盖。

中巴西地盾的基底称戈亚斯杂岩,下部为具鬣刺结构的超镁铁质岩和枕状玄武岩,上部为夹流纹岩和碳酸盐岩的碎屑岩系,经受了29亿~26亿年两次构造热事件;古元古界米纳斯超群为含铁岩系,夹基性火山岩,中元古界碎屑岩和中酸性火山岩不整合于其上,是最早的地台盖层。

圣弗朗西斯科地盾(又称巴西滨海地盾)的基底是太古宙的麻粒岩、超镁铁质杂岩和绿岩带;新元古界含冰碛岩和冰海沉积,然后是含叠层石的碳酸盐岩和泥质岩;古生代初安第斯山东部遭受海侵,早-中寒武世灰岩含化石,早奥陶世后期局部有山岳冰川,中奥陶世早期海侵达最大。

以东地台区的古生界从志留系开始,石炭系、二叠系为含冈瓦纳植物群的陆相地层和含澳大利亚宽绞蛤的海相夹层。

早二叠世末的海西运动使海水退出南美大陆,晚二叠世已是广泛的陆相红层。

南美大陆大部分缺失下、中三叠统;侏罗、白垩纪和古新世时东部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为主,西部出现深海浊积岩和基性火山岩。

强烈的造山运动发生在晚白垩世早期。

南美大陆的岩浆活动以前寒武纪和中、新生代为主,前者见于各地盾的基底,后者则集中在安第斯带中,占地表面积15%的是100~15百万年期间侵位的深成岩,从早白垩世晚期到新近纪岩浆活动几乎是连续的。

南美大陆矿产资源丰富,全球两个最大的铜矿床就位于安第斯带西部智利境内总长达3000千米的多金属斑岩型铜矿带中。

东科迪勒拉从秘鲁到阿根廷还有一个钨锡矿带,玻利维亚的钨、锡、锑储量居世界前列。

巴西铁矿储量居世界第二,主要产在古元古代的米纳斯超群或与之相当的含铁层系中。

巴西还是锰矿主要生产国,占世界第三位。

委内瑞拉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国。

【大洋洲地质】geologyofOceania大洋洲的主体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东端,它北部的新几内亚和东部的新西兰分别与欧亚板块及太平洋板块交界。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白垩纪时才从南极洲分离,两者间现以麦夸里脊隔开。

白垩纪以前它们和印度共同组成了东冈瓦纳大陆。

大洋洲陆块的北部陆缘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岛北部,它和以北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以及波利尼西亚岛群是太平洋板块向南消减产生的新生代岛弧和现代岛弧。

澳大利亚的西部和中部是前寒武纪克拉通,其中的皮尔巴拉地块和伊尔冈地块是典型的太古宙花岗绿岩带。

向东元古宙地层大量出露(图a)。

大洋洲的构造轮廓大致以澳大利亚克拉通为中心向外变新,自西向东依次为阿德莱(a)澳大利亚构造略图

(改自郑剑东,1993)德造山带(500百万年)、拉克伦造山带(430~370百万年)、塔斯曼造山带、新英格兰造山带(300~250百万年)和新西兰中生代造山带,总的反映了东冈瓦纳大陆古生代以来的向外生长。

新西兰是侏罗纪出现的中生代造山带,以纵贯南、北岛的阿尔卑斯断裂带为界,以东属太平洋板块,以西属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新西兰以北太平洋板块正沿汤加克马德克海沟向西消减;而南印度洋则沿麦夸里海沟向东消减;阿尔卑斯断裂就(b)新西兰地质略图

(据郑剑东,1992)

1第四系;2白垩系(曼加哈希亚群);3三叠系侏罗系(马里希库超群);4二叠系复理石建造;5托勒斯超群;6哈斯特和奥塔戈片岩;7前寒武系

查尔斯顿片岩;8花岗岩是调节两者的转换断层(图b)。

新几内亚岛的主体连同以南的阿拉弗拉海是大洋洲陆块的一部分,其主脊毛克山脉及其以北是弧陆拼接形成的渐新世造山带。

目前加罗林洋盆正沿其北部的新几内亚海沟向南消减。

皮尔巴拉地块和伊尔冈地块最老的瓦拉沃纳群是变质基性火山岩组成的绿岩带,时代超过34.5亿年。

古元古代的哈默斯利群富铁岩系已属盖层沉积。

中元古代出现镁碳酸盐岩。

新元古代沉积转移到东部的阿德莱德造山带中,为砂、泥质岩、碳酸盐岩、蒸发岩和冰川漂砾;它在塔斯马尼亚岛和金伯莱盆地中的时代为725~670百万年。

澳大利亚的显生宇主要分布在东部造山带中。

其中阿马杜斯盆地中的新元古界寒武系和中奥陶统为连续沉积,系含盐层系,现仍保持近水平产状;它向东相变成复理石和火山岩。

上奥陶统至石炭系主要在拉克伦造山带发育,为复理石、硬砂岩和硅质岩系,向西变为碳酸盐岩。

二叠系、三叠系为含舌羊齿的含煤层系,底部有冰碛层,可和印度同时代的地层对比。

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是澳大利亚的主要成煤期。

晚白垩世起除西部陆缘外都是陆相沉积。

新西兰的地层以古生界和中生界为主。

前寒武系查尔斯顿群片岩仅在南岛阿尔卑斯断裂西侧零星出露,原岩为碎屑沉积,可和阿德莱德造山带的晚前寒武系对比。

古生代奥塔戈片岩夹灰岩在南岛阿尔卑斯断裂以东大片出露,属硬砂岩建造,厚达5000米。

向上的石炭-二叠系托勒斯超群为碎屑复理石。

三叠系-侏罗系马里希库超群沿北岛西缘和南岛的向斜核部产出,为快速堆积的粗碎屑岩夹酸性火山岩。

白垩系为滨海相碎屑岩和泥灰岩。

新生界以火山岩为主,从钙碱性安山岩发展成玄武岩系列。

火山活动延续至今,并伴生大规模的地热田,也是强烈地震活动带,1840年以来超过七级的地震就达22次。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铁、金和铝居世界前列。

哈默斯利赤铁矿的品位可高达68%,储量250亿吨。

奥林匹克坝的铜、金、铀矿和布罗肯希尔的铅、锌和铂也属超大型矿床。

新西兰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热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少数几处成功开发和利用地热的国家之一。

【南极洲地质】geologyofAntarctica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面积约1?

400万平方千米,其中基岩出露面积仅占2%,主要分布在横贯南极山脉、南极半岛和大陆周边。

南极洲的地质研究程度在全球各大陆中相对较低,但它在冈瓦纳古陆的复原中却处于核心位置。

南极大陆由东南极地盾、横贯南极山脉造山带和西南极造山带三个构造单元组成。

东南极地盾主要出露太古宙和元古宙的结晶岩系,东部查尔斯王子山发育有限的显生宙地层。

横贯南极山脉造山带早古生代罗斯运动后生成,泥盆纪到侏罗纪盖层近水平地不整合在不同时代褶皱基底之上。

其中石炭纪到二叠纪初为冰成沉积,多为陆相。

西南极造山带是南美安第斯带的向南延伸(见图)。

东南极地盾的太古宙纳皮尔杂岩为麻粒岩相紫苏花岗闪长岩、紫苏花岗岩和辉石斜长片麻岩系,铅全岩等时线年龄39.5亿年。

向东恩德比地的元古宙雷内尔杂岩是一套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