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42895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题.docx

《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题.docx

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题

【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数据和结论符合实际的是

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B.通常情况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于340m/s

C.人感觉到温水的温度大约为40℃

D.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是35℃

2.四季分明的江阴地区热现象随处可见,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薄雾缥缈C.秋天,露水晶莹D.冬天,霜打枝头

3.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特征“音调”

B.“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

C.“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

D.“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高于一般炉火火焰温度

4.追踪考查动物种群分布的科学家发现了一大型动物在沙滩上留下的一组较深的脚印,随行的工作人员用蜡块熔化后浇铸成脚印的模型来判断动物的身高、体重等.图中最能正确反映蜡块物态变化过程的图象是

A.

B.

C.

D.

5.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

B.

C.

D.

6.如图所示,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小明同学没有把薄玻璃板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无论如何移动蜡烛B,发现()

A.蜡烛A的像总是与蜡烛B完全重合

B.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上方

C.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下方

D.蜡烛A的像与蜡烛B的像总在同一水平面上

7.下列光学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说明远视眼的患者需要佩戴凹透镜

C.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能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8.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照镜子时,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虚像越大

B.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鉴别其真伪的

C.光与镜面成30°角射入到平面镜上,其反射角为30°

D.在有些街头的拐弯处安装凹面镜,是为了扩大视野

9.下列关于生活实际应用的描述中,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照相机拍照时,来自物体的光能够在底片上成像,说明凸透镜能成实像

B.透过凸透镜观察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说明凸透镜能成倒立的实像

C.通过放大镜观赏邮票起到放大的作用,说明凸透镜能成正立的虚像

D.使用投影仪时,看到屏幕上所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10.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cm处,则可在另一侧得到一个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

11.在利用航空摄影拍摄到的我市城区一角时,如果拍摄时所用照像机的镜头焦距是50mm,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应

A.大于100mmB.大于50mm小于100mm

C.小于50mmD.等于50mm

12.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的介绍有一项不切实际,它是(  )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B.照相时,被照着与相机的距离是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之内

C.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略大于一倍焦距

D.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这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13.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14.蜡烛放在如图所示位置,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小红画了图中的光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红画的光路是正确的B.透镜成的是虚像

C.透镜的焦距小于10cmD.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

15.小明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中成的是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

B.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

C.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l倍焦距以内

D.甲图中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变小;乙图中凸透镜远离书本,成的像也变小

二、填空题

16.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___(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前人们并没有感知到.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___发出声音,被及时获救.

17.舞蹈“千手观音”是我国佛教文艺形式的精品,给人以美的熏陶,善的启迪。

(1)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她舞蹈者,这是因为光的________的缘故。

(2)佛光普照,梵音如丝。

佛光是舞蹈者手上的饰品发出的,饰品______(填“是”或“不是”)光源。

(3)我们能分辨出究竟是何种乐器在发声,因为不同的乐器发声,其______是不同的。

(4)舞台上云雾缭绕,宛如天庭,它们是干冰_____时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而产生的效果。

(填物态变化)

18.某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这种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熔化的时间是__________min.

19.“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在这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中,有“雾、露、雪、霜”,其中雪和霜的形成过程属于_____现象;露和雾的形成过程要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0.星期天,小明约小刚逛公园。

在游玩时看见了一些现象,他俩从物理角度议论起了下列问题:

(1)阳光下,小明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在自己的西边,则此时是_______(填“上午”“下午”);看见公园中红色的花朵,是因为花朵______(填“反射”或“吸收”)红色光的缘故。

(2)来到湖边,小刚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

若湖中的水深1m,则白云形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________1m。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这些“倒影”看起来比景物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有一部分光发生_______进入了水中。

21.我们从电视中看到的五颜六色的画面都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色光按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强度混合而成的。

在没有其它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舞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演员裙子的颜色是_______色。

22.下图甲是一支常见体温计的示意图,它是利用液体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分度值为0.1℃,由此可知体温计的测量结果比实验用温度计更精确。

但由于液柱太细难以准确读数,所以体温计具有特殊构造,其横截面如图乙所示,a为向外凸起的弧形玻璃面,要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就应沿_____方向观察(填“A”、“B”或“C”)这是因为体温计在设计时应用了_________(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

甲流期间的一天清晨,量出小明同学的体温如下图甲所示,则他的体温为______℃。

23.用激光测距仪来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现测得激光从地球射到月球表面再反射回地球共需2.56s,则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为_______m。

激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4.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其中入射角等于__°,折射角等于___°,界面___边是玻璃。

25.某小区楼道设有多功能电子门铃,此装置可以通过其内置摄像镜头来识别来访者,该摄像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经摄像镜头所成的是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若镜头的焦距为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_____cm.

26.夜幕降临,岐江两岸华灯初放,火树银花,岐江两岸1000盏造型各异的路灯,勾勒两条蜿蜒流淌的光带,灯光倒映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让人分不清哪里是水面,哪里是岸边,旖旎风光使游客流连忘返.乘客们纷纷举起了手中的照相机,想要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刻。

(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游船上用同一照相机对着前面的大楼摄影,其中大楼离相机较近的是_____图,为了使相片更清晰些,此时镜头应该_____(“往前伸”或“往后缩”).

(2)假期到了,公园里游人如织,其中三位游客在同一地点,分别用不同型号的A、B、C相机,对着同一个亭子各拍的照片如图甲、乙、丙所示.拍照时景物到照相机的距离______(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照相机二倍焦距;照片甲是用_____拍摄的.

三、实验题

27.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时,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如图所示.当在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小华推断,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大于L.

(1)你认为小华的推断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2)为了检验小华的推断是否正确,可将凸透镜向下方的纸张慢慢移近,若观察到纸上呈现的光斑变_____(选填“大”或“小”),则他的推断是正确的.

28.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

(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______(选填“A”或“B”)套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像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图______(选填“D”或“E”)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

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写一个即可)。

(3)小明同学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但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_______。

29.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平面镜M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绕竖直接缝ON翻折。

(1)使用可绕ON转动的硬纸板的目的是_______。

(2)如图,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ON在_______内。

(3)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需要多次改变_______。

(4)实验时从硬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入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硬纸板上发生了_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30.如图,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甲实验中,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如果将点燃的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像将_______玻璃板(填“远离”或“靠近”),像的大小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在甲图实验中,有一个小组的同学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

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B.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C.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D.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3)在乙实验中,图中光屏上成有清晰地像,像和蜡烛相比是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如果将蜡烛逐渐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凸透镜位置不变,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

31.小强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烛焰的像,其原因不可能是_______

A.烛焰、光屏的中心不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B.物距小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

C.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D.蜡烛在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处

(2)探究时,小强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记录了下表所示的数据。

由上表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第3次实验中,在光屏上可得到______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蜡烛的像仍在光屏中心,应将凸透镜向_______移动。

(3)如图所示,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如果去掉光屏,眼睛在A处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这个像。

某同学在凸透镜前再放了一个凹透镜,此时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侧移动(选填“左”或“右”)。

(4)实验时有个小飞虫停在凸透镜表面,则光屏上所成实像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完整的,光屏上能否出现小飞虫的像?

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或“无法确定”)

32.小雷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

(1)他第一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cm.

(2)由1、2次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结论是:

对同一凸透镜,光入射时焦距小些.

(4)探究完成后,小雷和其他同学用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和蜡烛进行成像实验.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16.0cm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9.0cm、13.0cm,与理论像距16.0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次数

1

2

3

材料

玻璃

玻璃

水晶

凸起程度

较小

较大

较大

焦距/cm

 

8.0

4.0

四、作图题

33.完成图中的光路图.

34.如图所示,一束与水平方向成50°角光线从空气射向平静的水平面,请画出这束光线的反射光线,以及它的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35.画出平面镜所成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参考答案

1.C

【分析】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详解】

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故A错误;.故A不符合实际;B.超声波也是声音,所以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也是340m/s.故B不符合实际;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到的温水的温度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故C符合实际;D.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是25℃.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C.

2.A

【分析】

从六种物态变化定义进行判断: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热;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热;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

【详解】

A.春天,冰雪消融,是冰变成水,是熔化过程,熔化吸收热量.符合题意.B.夏天,薄雾缥缈,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不符合题意.C.秋天,露水晶莹,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不符合题意.D.冬天,霜打枝头,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不符合题意.故选A.

3.D

【解析】

【分析】

对于诗句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我们首先要弄懂诗句的意义,然后认真分析确定该用哪一方面的知识进行解答。

【详解】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是液化,故B错误;C.“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不是光源,它反射太阳光中的红光照在人的脸上,再从人脸上反射出来,人脸就呈现红色;故C错误。

D.金的熔点高于一般炉火火焰温度,所以才会“真金不怕火炼”,故D正确。

故选:

D。

4.A

【详解】

蜡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图象近似为一条直线;也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凝固图象也近似为一条直线.蜡是先熔化后凝固,所以温度是先升高再降低.故A正确.

5.B

【解析】

【详解】

日环食,手影都是光的直线传播,故AD错误;手指变大是光的折射,故C错误;倒影是光的反射,故B正确。

6.B

【详解】

如图所示,根据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的特点,作出蜡烛A的烛焰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蜡烛像的位置,可知蜡烛A的像与蜡烛B的像不在同一水平面上,蜡烛A的像与蜡烛B不重合,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上方,故ACD错误,B正确.

7.C

【解析】

【分析】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影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应佩戴凹透镜矫正;(3)太阳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从上往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说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不同颜色的光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4)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详解】

A.小孔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符合实像的特征,不是虚像,故A错误;

B.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矫正,故B错误;

C.白光由七色光组成,不同色光通过三棱镜后,偏折角度不同,所以被分解成七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故C正确;

D.只要是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C.

8.B

【详解】

A.照镜子时,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特点知:

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大小不变,不符合题意;

B.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辨别其真伪,符合题意;

C.光与镜面成30°角射到平面镜上时,其入射角为60°,又因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其反射角为60°,

D.在有些街头的拐弯处安装凸面镜,而不是凹面镜,是为了扩大视野

故选B。

9.D

【解析】

【分析】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

【详解】

A.用照相机照相时,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在底片上能成像,说明是实像,故A正确;B.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凸透镜成实像时,都是倒立的,成虚像时是正立的。

故B正确;C.通过放大镜观赏邮票起到放大的作用,U

故C正确;D.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故使用投影仪时,看到屏幕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D.

10.B

【解析】

【分析】

根据阳光聚焦方法得到焦距:

太阳光射到地球上是平行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会聚后得到凸透镜的焦点.再利用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结合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来得到成像的情况.

【详解】

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亮斑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15厘米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这是利用平行光聚焦法测得了透镜的焦距。

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cm处,即现在的物距是40厘米,大于二倍焦距,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B.

11.B

【解析】

【分析】

凸透镜成像,u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详解】

照相机的原理是:

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

此镜头的焦距是50mm,胶片和镜头之间是像距,所以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大于50mm小于100mm。

故选B。

12.C

【详解】

A、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因此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照相机照相的原理是将2倍焦距以外的物体成像在胶片上,所以照相时应该站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因此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因此C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D、因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所以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会聚一点,热量集中,温度较高可以点燃纸屑,因此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此题考查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难度不大,解答时注意看清题目的要求:

选择不符合实际的

13.D

【详解】

A.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与像距相等时,物体放在了二倍焦距的地方,由图像可知,当物距为16cm时,物距与像距相等,故可得焦距应为8cm,故A错;

B.当u=12cm时,物体是放在了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

C.当u=20cm时,物体是放在了二倍焦距以外,所成的像是倒方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故C错;

D.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体移动的方向是相同的,像的大小随物距的增大而会减小,故D正确.

14.C

【详解】

从图像分析,蜡烛在二倍焦距之外,成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u>2f,即20cm﹥2f,f>10cm.故选C.

15.D

【解析】

【分析】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物像同侧.应用是放大镜.

②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应用是幻灯机、投影仪.③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④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应用是照相机.⑤成虚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大,像变大;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详解】

A.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不符合题意;B.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放大镜;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不符合题意;C.甲图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焦距;乙图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不符合题意;D.甲图成虚像,物距变小,像变小;乙图成实像,物距变大,像变小,符合题意;故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