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2)固知一死生
虚诞,_______。
(____【作者】《兰亭集序》)
(3)杜甫的《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
”一联,叹其功之不能成,凭吊最深,赞誉诸葛武侯的同时也抒写了诗人自身的抱负。
【答案】①.亦余心之所善兮②.齐彭殇为妄作③.王羲之④.出师未捷身先死⑤.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能力。
易错字有:
殇、妄、捷、襟。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选择。
(1)请为下则材料选择一项最适合的新闻标题()
_________________
2021年10月16日凌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灯火通明。
灯火之外的暗夜里,隐没着无边无尽的广阔大地。
比大地还要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加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与梦想——今天,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中国航天员乘神舟十三号再征太空,开始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
这是充满勇气的探索,这是携着梦想的远征。
A.少年需有凌云志不负黄河万古流
B.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C.心在九天路在脚下
D.月下棹神舟星夜赴天河
(2)以下不能用来证明“自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一系列跨越和突破”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B.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C.航天时代以来,仅有苏联、俄罗斯、美国和中国掌握了独立自主的载人航天技术。
D.我国将与各国继续开展国际合作,使中国空间站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
【答案】
(1)D
(2)D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
A.“少年需有凌云志”中“少年”一词不契合新闻事件中航天员的年龄段,排除。
B.意思是“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帆如梭逐浪飘”,表现的是水天相接的景观,与航天的内容背离。
C.“路在脚下”强调脚踏实地,与航天远离。
D.“月下”“星夜”“天河”(银河)契合新闻语段的内容,可以作为标题。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ABC均属于我国自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实现的一系列跨越和突破,即航天科技的成就。
D.属于我国和各国合作的信息,中国空间站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强调的是我国的作用,而不是跨越或突破性的成绩。
故选D。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道德的人是理性的吗?
马湘一
①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或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符合道德的行为看起来对自己较为不利,人们似乎不是基于理性,而是受内心强烈情感的推动,做出某种不顾个人利益,甚至自我牺牲的利他行为。
但道德行为真是表面上“冲动”的代名词吗?
真相没那么简单。
②从生物进化论观点来看,个人理性的终极价值在于进化优势。
但自我牺牲的道德行为损害了个体的生存优势,为什么没被淘汰?
有人用“亲缘选择理论”进行解释——即人类和动物会优先对自己的亲属做出利他的道德行为,优先照顾血亲同类,道德基因带来生存竞争优势,会使得拥有“道德基因”的族群具备遗传优势。
但亲缘选择理论在动物界所能观察到的证据非常少,而人类的道德行为远超越血亲受益的范畴,这无法完全用亲缘选择理论来解释。
③有人提出“自我牺牲基因假说”,即:
一个族群被敌对群体消灭的威胁足够大时,如果个体为群体牺牲将增加群体存活可能,那么个体就会选择牺牲,其牺牲的成本也将从整体族群的存活里得到补偿;和平状态下,自我牺牲的基因就会逐渐消失;战争状态下,个体会留下更多的自我牺牲基因。
④因而,从基因进化角度看,道德行为并不是完全非理性的,至少对群体生存大有裨益。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量而产生的投机行为,可为个人带来更多的利益,符合个人理性选择。
那么,道德秩序为什么没有被个体基于理性动机的投机行为破坏呢?
⑤此时,“利他惩罚机制”或许能说明问题。
有一个“公共利益”的实验,分组进行游戏,每位组员拥有相同数量的筹码,经过一系列游戏,结束时以筹码多者胜。
游戏开始,组员既可选择自己保留筹码,也可选择把筹码贡献到小组公共的罐子里,最后公共罐子里的筹码将加倍返还给每位组员。
组员贡献越多,最后小组成员得到的回报也越大。
但实验过程中,有人选择了保留自己的筹码而专门分享他人的贡献,这无疑是做划算的做法。
实验设计了另一个环节:
组员在游戏结束后可看到其他组员的贡献,并有权利行使惩罚。
组员可以罚没未贡献成员的三个筹码,但惩罚对方的前提是必须拿出自己的一个筹码。
这种惩罚行为无疑损害了惩罚者自己的个人利益,是不理性的,但结果表明,百分之八十受试者至少行使过一次这种看起来对自己并没有好处的惩罚。
⑥而随着惩罚的实施,各组内投机行为均大幅度减少,团队合作快速提升。
由此看来这种惩罚机制能促进诚实及合作等道德行为,道德规范的固化使群体受益。
表面上,自我牺牲的利他惩罚是非理性的,因为不确定对方就此悔改,而好处也无法由实施惩罚者独享,但实验表明,人类天生就热衷正义,不道德的行为会招致人们强烈的反感情绪和惩罚意愿,情感和愿望的实现能让人的内心获得巨大的满足和回报。
随意背叛远非表面上看起来的轻松和有利可图。
建立适用于一大群无血缘关系的个体所组成的大群体社会规范,并通过利他制裁来实施这些规范,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个明显理性特征。
⑦以上观点都是从基因的角度做出的分析。
不过,人类与其说是基因的奴隶,倒不如说是情感的仆从,个人的道德选择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共情行为。
人的良知受到外界和他人的影响,自我的道德意识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显现的,因此只有在群体层面才能实现对个体行为的道德性的完整判断和认知。
情感的纽带将“我”与他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个人理性主义的利益计算并不能带来持久而深厚的人际关系。
⑧当人们谈论道德是否理性时,内心真正想解决的其实是想象中的可怕情况——个人出于友善和共情的利他行为,遭遇可耻而卑劣的背叛。
因为痛恨背叛、欺骗、搭便车等等出于个人理性计算的非道德行为,即使人类社会的合作和信任关系已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仍然普遍地焦虑着道德的堕落和同道者的孤单。
3.第④段中的“投机行为”在第⑤段中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4.根据第③段“自我牺牲基因假说”,以下选项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个体不选择自我牺牲,那么群族就会被消灭。
B.为群体存活做出自我牺牲的个体未必会得到补偿。
C.当今时代仍有自我牺牲,说明现在
非和平年代。
D.威胁群族的战争是自我牺牲基因存在的必要条件。
5.以下各项中,属于文中所说“利他惩罚”的一项是()
A.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族长用乡规惩罚违反道德规范的人。
B.见义勇为的公民在危急关头,不顾个人安危,将歹徒制服。
C.基于“亲亲相隐”原则,有人为了袒护亲人而举报了他人。
D.《复活》中聂赫留朵夫为救赎玛丝洛娃而牺牲了自己的荣誉。
6.本文按照“生物进化—利他惩罚机制—共情行为”的顺序展开阐述,分析这样安排的理由。
7.《乡土中国》的作者认为,在差序格局中“中国传统思想里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这与本文所涉及的观点是否矛盾?
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3.保留自己的筹码而分享他人的贡献。
4.B5.B
6.先从生物进化角度,肯定道德行为并不是完全非理性的。
接着用“利他惩罚机制”阐释个人理性投机行为为何没有破坏道德秩序。
最后,用“共情行为”解释利他道德选择的根本原因,揭示讨论道德理性的意义。
生物基因是最基本的层面,因此最先讨论;但人不是基因的奴隶,探究利他惩罚机制,是进入了更深层次的讨论;最后,由因溯果,揭示道德理性的本质原因。
层层深入,符合认知逻辑和事理顺序。
7.示例一:
并不矛盾。
差序格局理论认为,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推的过程里最基本的是亲属,道德因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有不同程度的伸缩。
本文所阐述的“亲缘选择理论”中人类和动物会优先对自己的亲属做出利他的道德行为,与之完全吻合。
后文所述“自我牺牲的利他惩罚”,也可以理解为把“己”的范围向外推至更大的圈而已。
示例二:
部分矛盾。
在差序格局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是由“己”作中心而往外推的。
而推的过程里最基本的是亲属:
亲子和同胞。
本文所阐述的“亲缘选择理论”中人类和动物会优先对自己的亲属做出利他的道德行为,与之完全吻合。
但是本文后半部分所述“自我牺牲的利他惩罚”则与之相反。
差序格局下,为自己可牺牲家,为家可牺牲族,费孝通认为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
这与“自我牺牲的利他惩罚”并不一致。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根据第④段“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量而产生的投机行为,可为个人带来更多的利益,符合个人理性选择”可知,“投机行为”是个体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量而产生的,可为个人带来更多的利益,符合个人理性选择。
这种“投机行为”在第⑤段“但实验过程中,有人选择了保留自己的筹码而专门分享他人的贡献,这无疑是做划算的做法”,这种行为是利己的,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是理性的选择。
故第④段中的“投机行为”在第⑤段中具体指的是“保留自己的筹码而分享他人的贡献”。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A.“如果个体不选择自我牺牲,那么群族就会被消灭”错误。
原文的表述是“如果个体为群体牺牲将增加群体存活可能,那么个体就会选择牺牲”,即个体的牺牲可能为增加群体存活可能,但并不意味这个性选择不自我牺牲就会导致群族的灭亡。
C.“当今时代仍有自我牺牲,说明现在是非和平年代”错误。
原文只是说和平状态下,自我牺牲的基因就会逐渐消失,并非不存在。
D.“威胁群族的战争是自我牺牲基因存在的必要条件”错误。
原文的表述是“战争状态下,个体会留下更多的自我牺牲基因”,“战争”是个体留下更多自我牺牲基因的原因,不能说明战争是自我牺牲基因存在的必要条件。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利他惩罚”是建立适用于一大群无血缘关系的个体所组成的大群体社会规范,并通过利他制裁来实施这些规范,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个明显理性特征。
A.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是血缘社会,不属于利他惩罚。
C.“为了袒护亲人而举报了他人”不符合“无血缘关系的个体”,不属于利他惩罚。
D.“聂赫留朵夫为救赎玛丝洛娃而牺牲了自己的荣誉”不符合“通过利他制裁来实施这些规范”,不属于利他惩罚。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小题的能力。
文章的结构安排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要紧扣中心,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本文围绕中心话题“道德的人是否是理性的”,按照“生物进化—利他惩罚机制—共情行为”的顺序展开阐述。
首先,由“从基因进化角度看,道德行为并不是完全非理性的,至少对群体生存大有裨益”可知,文章先从生物进化角度,肯定道德行为并不是完全非理性的。
这是因为生物基因是最基本的层面,因此最先讨论。
其次,由“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量而产生的投机行为,可为个人带来更多的利益,符合个人理性选择。
那么,道德秩序为什么没有被个体基于理性动机的投机行为破坏呢”“此时,‘利他惩罚机制’或许能说明问题”可知,作者接着用“利他惩罚机制”阐释个人理性投机行为为何没有破坏道德秩序。
这是因为从基因层面分析阐述问题是低层次的分析,人类不是基因的奴隶,故探究利他惩罚机制,是进入了比基因更高层面的分析,讨论道德和理性之间的关联意义。
最后,由“不过,人类与其说是基因的奴隶,倒不如说是情感的仆从,个人的道德选择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共情行为”可知,用“共情行为”解释利他道德选择的根本原因,揭示讨论道德理性的意义。
文章在最后由因溯果,揭示道德理性的本质原因。
层层深入,符合认知逻辑和事理顺序。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观点一:
并不矛盾。
差序格局理论认为,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而推的过程里最基本的是亲属:
亲子和同胞。
道德因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有不同程度的伸缩。
本文所阐述的“亲缘选择理论”中“人类和动物会优先对自己的亲属做出利他的道德行为,优先照顾血亲同类,道德基因带来生存竞争优势,会使得拥有‘道德基因’的族群具备遗传优势”指出,人类和动物会优先对自己的亲属做出利他的道德行为,与之完全吻合。
后文所述“自我牺牲的利他惩罚”,也可以理解为把“己”的范围向外推至更大的圈而已。
观点二:
部分矛盾。
在差序格局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是由“己”作中心而往外推的。
而推的过程里最基本的是亲属:
亲子和同胞。
本文所阐述的“亲缘选择理论”中人类和动物会优先对自己的亲属做出利他的道德行为,与之完全吻合。
但是本文后半部分所述“自我牺牲的利他惩罚”则与之相反:
“表面上,自我牺牲的利他惩罚是非理性的,因为不确定对方就此悔改,而好处也无法由实施惩罚者独享,但实验表明,人类天生就热衷正义,不道德的行为会招致人们强烈的反感情绪和惩罚意愿,情感和愿望的实现能让人的内心获得巨大的满足和回报。
”
差序格局下,为自己可牺牲家,为家可牺牲族,费孝通认为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
这与“自我牺牲的利他惩罚”并不一致。
(二)(1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蝴蝶
①我七岁时,脑子里搁了一幅图景:
春天,一树粉红的桃花遮云蔽天。
祖母坐在柴垛旁的矮椅上,睡着了,花白的头发蒙一层桃花筛落的光斑。
她皮肤干皱,藏青棉袄泛白,颜色接近柴草。
一片花瓣闪闪飘下,一只白蝴蝶飞在祖母和桃花之间。
蝴蝶在桃花下面飞过之后,祖母头上的木簪换成了一枚蝴蝶银簪。
②上年,我在姑爷爷家见过这枚银簪。
姑爷爷住在两里外的珠玑街上,是一个孤老,房屋门楣上挂着“光荣烈属”牌子。
我已晓得那烈士就是我的姑奶奶。
③到了过年,姑爷爷来我家拜年。
他走到祖母面前,拿起祖母的一只手,把银簪放在祖母手里。
祖母看着那银簪,眼泪就哗啦一下奔涌而出。
④祖母告诉我们:
蝴蝶银簪是小姑奶奶的陪嫁,小姑奶奶叫刘春桃,十八岁出嫁,不满十九岁成了烈士。
小姑奶奶刘春桃是一名共产党员“飞毛腿”。
九月间,在一次送信途中,被四个“白匪”追杀。
小姑奶奶从田野朝娘家的湾子跑,实在跑不动了,靠在湾子西头的一棵枣树上喘气,“白匪”冲过去,连刺九刀,小姑奶奶倒在血泊中。
⑤祖母背着小姑奶奶回家,不停地喊春桃。
半路上,小姑奶奶断了气。
祖母不能把小姑奶奶背进屋,怕公婆哭死,直接背到屋前的杂树林歇下。
回家拿了一套干净衣服和一把铁锹,转来,在林中为小姑奶奶更衣、下葬……祖母一直在哭,一直不敢放声大哭,几次差点儿就要闭气。
天黑,祖母拖着铁锹回家,瞎眼公婆问她做什么,祖母说没什么,在家门口栽一棵小桃树。
⑥哥哥和我听到这里,呆望着无边春天的深处。
我问祖母:
“小姑奶奶怎么闹革命的?
”祖母说:
“跟大姑奶奶学的。
”我问:
“还有大姑奶奶?
”祖母说:
“大姑奶奶走得更早。
”
⑦有一天早晨,小姑奶奶打开屋门,屋外明晃晃的,地上歇了厚厚的雪。
禾场上有来去两串脚印,门槛上搁一片纸,纸上压一支蝴蝶银簪。
小姑奶奶拿起来,纸片上写着——
春桃:
告诉姆妈、嫂子和哥哥,我走了,你们不要担心我,我不怕,也不苦。
银簪是姆妈给我的,留给你,等你长大了做陪嫁。
替我照顾好姆妈、嫂子和未来的侄儿。
姐:
春梅
⑧小姑奶奶看完,擦干眼泪,拿着纸片去给不识字的祖母和曾祖母看,念给她们听,把银簪“留给你”“做陪嫁”那句省去,加上一句“同志们接我走了”。
五天后的傍晚,一个陌生小伙子来敲门,确认是刘春梅的家,告知:
你家春梅走的时候,被奸细发现,报告上去,敌人顺着她的脚印追赶,过了毛场,春梅被捉住,就义了。
⑨那个冬天在曾祖母、祖母和小姑奶奶的颤抖中颤抖……三人走过毛场,四处打听刘春梅。
有人说是好心人把她埋了,可大雪纷飞,不断覆盖,坟墓在哪儿呢?
小姑奶奶从毛场回来后,把磨过的菜刀和削好的杪子放到床底下,经常出门打探消息,十六岁时找到组织,开始参加革命活动。
⑩祖母对小姑奶奶说,你能不能再等几年呢?
小姑奶奶说,革命怎么能等。
祖母说,姆妈要是晓得你跟春梅一样,还怎么过日子?
小姑奶奶说,我要是死了,你把我埋在姆妈跟前……
⑪在兜斗湾,是不允许用“砍头的”“遭刀杀的”这类话骂人的。
有一次,一个新媳妇跟人吵架,吵到高潮,一溜儿地骂对方“砍头的”“挨枪子的”“遭刀杀的”“死了没棺材埋的”……有人劝她,吵架就吵架,不要这样伤人。
她掉头跟这人吵起来,又骂回刚才的话。
这时,她公爹冲出围观人群,上去给了她两耳光。
当天半夜,这个新媳妇在公爹和丈夫的陪同下,来敲我家的门。
进了堂屋,她公爹向我祖母和全家人低头道歉,说她不晓得兜斗湾的历史,是个混账坯子。
新媳妇双手左右抽自己的脸,祖母赶紧抓住她的胳膊。
⑫而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图景:
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一只白蝴蝶在祖母和桃花之间飞。
⑬我在七岁的冬天看见过祖母心中的桃花与蝴蝶。
那个冬天的温暖是真实的。
全家人围坐在堂屋的柴火边,房子依旧在兜斗湾南端。
屋外大雪覆盖。
要过年了,在外地做医生的祖父和父亲已回到家里。
柴火是一个大树蔸,由引火柴点燃,树蔸下多处冒出微小的火苗,地上渐渐聚集了火炭,一团鲜活的红光散发着暖人的热气。
祖母、祖父、母亲、父亲以及我们五兄妹,一家九口一个也不少地向着火红的温暖团圆。
树蔸切面上搁有茶水、烟缸和零食。
祖母如泥土一样宁静,但脸颊映着柴火的红光,那红光在灰黄的面容上闪烁。
祖母说,她梦见了大姑奶奶和小姑奶奶也在这儿,她俩这次不是在奔逃,是在先前的一个春天。
⑭祖母嫁来时,知道家里有两个小姑子:
大的十七,小的八岁。
但迎接祖母进家门的人群中没有大的那个,她在武昌念书。
后来,一个晴朗的下午,祖母夹着一盆衣服,牵着春桃的手,去湾子前面的水潭洗衣。
刚下台坡,对面站着一个短发、白净、穿新式学生装的姑娘,两眼亮晶晶的冲她招呼:
“你是嫂子吧!
”。
⑮那是祖母来到兜斗湾的第一个春天。
水潭北岸有一片小树林,树林外花草蓬勃,蝴蝶翩飞,一棵桃树立在树林和水潭之间,岸上和水中各有一树粉红的桃花。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
8.小说多次写到春天桃花蝴蝶的场景,请加以赏析。
9.有时,写文章需用繁笔,因为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请赏析第⑬段画线句运用繁笔的效果。
10.第⑭段写祖母对大姑奶奶(春梅)的回忆,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11.请用《道德的人是理性的吗?
》中“利他惩罚机制”的观点,分析小说第⑪段新媳妇公爹行为的合理性。
【答案】8.开头写到桃花蝴蝶,虚实结合渲染了梦幻似
氛围,引发美的联想,并为下文写银簪的故事做铺垫;在描述了两位姑奶奶的革命故事之后,第⑫段又重复了这一图景,使之注入了具体丰富的内涵;结尾处描写则映衬出大姑奶奶明媚的形象,以景结情,让读者心中充溢美感、崇敬和追思;几处场景同中有异,串联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意境优美而统一。
9.作者用“点燃”“多处火苗”“火炭”等词,细致写出大树蔸点燃后慢慢发出红光和热气的过程,强调温暖的感受;又不厌其烦地写出“一家九口”,是祖母、祖父、父亲、母亲和我们五兄妹,强调团圆的对象;(又细细交代了树蔸上摆放的东西,表明团圆的放松美好。
)非繁笔不足以写出如此温暖真实的团圆,与下文祖母梦中的团圆相照应,突出祖母心中的遗憾与思念。
10.前文对大姑奶奶的描绘,是用全知视角,粗线条描写,大量运用侧面烘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本段则隐含了祖母的视角来具体描绘,在祖母眼中大姑奶奶的青春活泼美好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祖母的主观感情融入画面,给读者以强烈深刻的感受。
前文的蓄势在此处引发了情感的高潮,顿时令人对大姑奶奶产生由衷的赞美之情。
11.表面上,自我牺牲的利他惩罚是非理性的,但是有利于在无血缘关系的个体所组成的大群体社会中建立规范。
这种惩罚机制能促进道德行为,使群体受益。
公爹当众打了新媳妇两耳光,并带她去道歉,这种“牺牲”了自己的面子和利益而对媳妇实施的惩罚,有利于乡亲们尊重革命家庭的群体规范的建立,是一种出于共情的道德选择。
因此,公爹的行为是合理的。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环境描写的能力。
开头是“我”脑子的图景:
春天,一树粉红的桃花遮云蔽天……一片花瓣闪闪飘下,一只白蝴蝶飞在祖母和桃花之间……祖母头上的木簪换成了一枚蝴蝶银簪。
“脑子的图景”本为虚,“祖母的银簪”,又是实有之物,此处虚实结合渲染了梦幻似的氛围,引发美的联想;提到的“祖母的银簪”为下文写银簪的故事做铺垫;
第⑫段又重复了这一图景,是在描述了两位姑奶奶的革命故事之后,桃花之间蝴蝶飞是一幅美丽又空灵的场景,让人不由想到两位为革命牺牲的美好女子,在生机勃勃的春天,她们绚烂的绽放过。
美好的意境映射美好的女子,这一描写具有丰富的内涵;
结尾处描写是祖母初见大姑奶奶的场景,大姑奶奶“短发、白净、穿新式学生装……两眼亮晶晶”,此处描写以景结情,花草蓬勃,蝴蝶翩飞,桃花绚烂,以一幅生机盎然的春天画面映衬出大姑奶奶明媚的形象,让读者心中充溢美感、崇敬和追思;
几处场景都有蝴蝶桃花,一、三处分别有银簪,花草树木,同中有异,这样就把全文内容串联起来,使文章浑然一体,意境优美而统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色的能力。
划线句子写一大家人团聚的场面。
围“炉”而坐,点燃的大树蔸,树蔸下多处冒出微小的火苗……渐渐聚集了火炭……散发着暖人的热气,这些过程性描写强调团聚时屋子的温暖以及团圆的人的温暖的感受;
“祖母、祖父、母亲、父亲以及我们五兄妹,一家九口一个也不少”,一一列出相守的亲人,强调团圆的对象;
“树蔸切面上搁有茶水、烟缸和零食”,又细细交代了树蔸上摆放的东西,表明团圆的放松美好。
这些繁笔细致写出如此温暖真实的团圆,该在的都在!
没在的两位姑奶奶在下文祖母梦中也来团圆,此处描写为此做铺垫,突出祖母心中的遗憾与思念。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的能力。
此处描写照应前文第一次回忆大姑奶奶的回忆。
第一次主要是奶奶回忆小姑奶奶参加革命的过程引出大姑奶奶的情况,以全知视角叙事,其中没有对大姑奶奶的具体描写,而是用了大量侧面烘托,很多内容从小姑奶奶的叙述和陌生小伙子的告知中展开,“禾场上有来去两串脚印,门槛上搁一片纸,纸上压一支蝴蝶银簪”等内容设置了悬念,令人想象执着革命理想,不畏牺牲的大姑奶奶会是怎样的气质形象,从而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本段则隐含了祖母的视角来具体描绘,“短发、白净、穿新式学生装……两眼亮晶晶”,在祖母眼中,大姑奶奶青春活泼,善良美好。
祖母在描述中,把主观感情融入画面,给读者以强烈深刻的感受。
前文引发的想象在这里得到印证,前文的蓄势也在此处引发了情感的高潮,大姑奶奶是一个美丽爽朗、知书达理、心怀理想、无私无畏的时代女性,这顿时令人对大姑奶奶产生由衷的赞美之情。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
《道德的人是理性的吗?
》一文认为,表面上,自我牺牲的利他惩罚是非理性的,但是有利于在无血缘关系的个体所组成的大群体社会中建立规范。
这种惩罚机制能促进道德行为,使群体受益。
也就是说,“利他惩罚机制”具体是指人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惩罚违反社会准则的人。
这种做法是合理的,是有益于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的。
因为儿媳妇违反了大家对革命家庭尊重的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