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教师的天职范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33571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奉献教师的天职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奉献教师的天职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奉献教师的天职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奉献教师的天职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奉献教师的天职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奉献教师的天职范文.docx

《奉献教师的天职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奉献教师的天职范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奉献教师的天职范文.docx

奉献教师的天职范文

奉献教师的天职范文

作者于漪

在我的心目中,教育是一块圣土,教师在这块圣土上耕耘,应该以生命投入,奉献青春、心血和智慧,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人无志不立。

从中学时代起,我就立志当一名中学老师。

理想的种子是中学老师在我心中撒播的。

我有幸碰到许多位人品端正、学识厚实、教艺精湛的好老师,至今他们教学的眼神、手势、板书、气韵常在我脑海中浮现。

数学毛教师的严密的逻辑推理,精炼的教学语言使我刻骨铭心:

语文黄老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的讲解使我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欢乐。

由于老师那么爱护我们,那么有真才实学,我崇敬他们的感情不仅充盈胸际,而且萌发了当教师的念头,把做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合格教师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

做了教师之后,由于党的教育和长期的教育实践,我对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认识深化了。

教师的职业非同寻常,她是神圣的事业,“传道、授业、解惑”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国家建设事业发展的水平与后劲,肩上挑的是千斤重担,要尽力,更要尽心,不能有丝毫松懈。

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要深刻理解基础教育的长效性。

万丈高楼平地起,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做的是“地底下”的工作,从事的是人的素质的基本建设,根子扎得正、扎得深、扎得牢固,学生将来的发展就有广阔的前途,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就能陪伴终生。

教师的活儿是良心的活儿。

任何人只有一个青春,青春是无价宝,国家把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学生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教师的极大信任。

中学阶段虽然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小段,而这一小段正是长觉悟、长知识、长能力、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会影响一辈子的生活道路。

教师要把心贴在教育事业上,培育学生健康成长,不辜负人民的嘱托、祖国的期望。

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永恒的职业。

人不可能自然成才,总要靠培养,即使在未来的“学习社会”中,学校教育仍然是每个人学习的基础。

传递人类文明,开发学生智力,塑优美心灵,促进社会进步,仍然是教师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教师的职业与祖国宏伟事业紧密相连,和提高民族素质紧密相连,和家家户户紧密相连,和孩子的现在与将来紧密相连,因此我对当教师情有独钟,深感当一名中学教师神圣而自豪。

教师胸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

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心中点燃理想之火,塑造优美的心灵。

这种激情对*忠贞不二的信念,对为国为民的无数先烈、无数英雄人物的由衷爱戴与崇敬。

有了这种信念和激情,受挫折更刚强,有使不完的劲。

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为了做一名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合格教师,我在以下方面作了许多努力。

一、锤炼感情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对学生只有丹心一片,才能心心相印。

要把幼苗培育成材,不倾注心血,不花费劳动,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一个心眼为学生。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有一个艰苦的锤炼感情的过程。

就我而言,主要是过三个关:

一个过怕烦的关,二是过怕难的关,三是过偏爱的关。

教中小学,日常的事情细小、烦琐,什么地方考虑得欠周到,指导得欠具体,什么地方就容易出问题,因而往往花费许多精力。

比如班里搞卫生,有时地没扫干净,已经是灰尘迷漫,你得耐心地告诉他们息样握扫帚,臬由前到后、有条不紊,如果洒水,该怎么洒、洒多少,千万不能扫帚往上扬,等等。

扫地是一件具体的小事,但其中有育人的大文章,如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热爱集体的思想,培养认真、严格、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懂得热爱劳动的成果,懂得如何与别人友好协作。

人的心灵就是通过一件件平凡而具体的事进行雕塑的。

千件、万件,把它们串在育人这根红线上,就觉得忙得应该,忙得其所,忙得有意义,因而手勤、脚快,乐此不疲。

二是克服怕困难的思想。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过”不等于“教会”,“教过”容易做到,每天总要上课下课,45分钟时间不会停留,而要教会每个学生,绝非易事,非要把心扑在上面不可。

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思想、性格、智力、兴趣、家庭情况、周围环境不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艺术品”,发把他们教会,得精心塑造,不怕困难。

就以使用标点符号来说吧,这在小学已基本教过,但不少学生仍用得比较乱。

我曾教过一名学生,作业、作文从不使用标点符号,一次次谈心,一次次个别辅导,反反复复,好不容易才纠正。

原来其中有我教学不得法的问题,有对学生了解得不深入的问题,当然也有学生的认识问题、习惯问题。

由此我领悟到,教过不等于教会,教会是很难的。

有时,我几乎是手把手地教,恨不得把心掏出来,可有的同学还是不会。

这说明自己还没有对准钥匙口,还没有把锁开对,要想方设法动脑筋,使学生开窍。

要经常变换位置,设身处地为学生想想,我们自己学点知识、学点本领,也是极其不易的,要是教学不难的话,要我们教师干什么呢?

教师要在克服困难中磨炼自己热爱学生的感情。

第三是过偏爱的关。

刚开始做教师时,我对两种学生特别喜欢,一是很聪明的,一是长相逗人爱的。

但是,学生不是工厂里一个模子造出来的,个性迥异,各有特色。

爱学生,就是要为每个学生着想,教好每个学生。

学生都是我们的接班人,都要千方百计地把他们培育成才。

我教过许多调皮的学生,曾对一名女学生出言不逊,这已成为我终生的遗憾。

这名学生有优点,但闯祸不断,家访、谈心,不知花了多少时间,然而总不风效果。

一天早操时,她又捣乱,提醒多次皆无用,于是我脱口骂了一句,胡闹是制止了,但引起了同学的不满。

言为心声,自己教育无方,黔驴技穷,才会有此下策。

在班级里我剖析了自己的过错,深刻领悟到感情来得半点虚假,须自觉锤炼,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爱每一个学生。

我带过不少乱班,但不管怎样,我总是耐心开导,循循善诱,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记得70年代初期带学生下农村劳动,半夜一位女同学突然发高烧,腿抽盘不能动,当时医疗条件差,交通极不便。

为了使这位同学及时得到治疗,我和另一位女同学顶着初冬的寒风,背着生病的同学,步行十几里去镇上医院。

那年,我已人到中年,腹部刚动过大手术,背了个人走那么长夜路,十分困难,刀疤疼痛,棉毛衫都湿透了,但是,学生得到及时治疗,我打心底里高兴。

从这件事我领悟到:

人有很强的忍受力,也有很大的潜力,只要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就会有毅力,就会超越自我。

做教师必须不断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我非常爱清洁,怕脏。

可是,不清除脏,哪来的清洁?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自己在这方面也得到锻炼。

别说工农业劳动中不怕脏了,就是学生突然呕吐的脏物,我也能心甘情愿地及时清除。

学生急性阑尾炎发作,来不及通知家长,就遵医嘱给学生及时通大便,力争尽快手术治疗。

学生身上的事就是我教师的心上事,这样做,我感到生命十分充实。

对学生的爱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要身体力行,用行动检验。

我只有一个独生子,身体极坏,多次病危。

有次孩子患败血症,每日发高烧40℃以上,生命垂危。

我虽心急如焚,夜里陪夜,但白天照常上班。

谁没有亲子之爱?

看到孩子被病魔折磨得痛苦万分,我多次想请假,但我教的学生面临高三毕业,怎能耽误他们呢?

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我的岗位在学校。

于是,我咬咬牙,坚持上班,不动声色。

几十年来,*为家庭私事脱过一节课,包括母亲病帮和婆母逝世。

这样做,我觉得心里很踏实,对得起学生。

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爱,就必须做到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来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

教师对他们情深似海,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开窍,就会飞快进步,就能茁壮成长。

当然,爱不是姑息,不是迁就,爱是“严”的孪生兄妹。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个规矩就是党的教育方针,要以此为准绳培育学生。

爱是对事业的忠诚,对莘莘学子的无限期望。

教师锤炼感情,净化感情,就能师爱荡漾,爱满天下。

甘为红烛燃自身,甘为泥土育春花,这是我当教师的信条。

二、夯实功底

教育的效益往往是滞后的,分数难以衡量学生德、智、体、美发展的全部情况。

为此,教师不能为分数所困扰,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真本领。

俗话说得好,打铁要靠本身硬。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体素质,教师就须具备真才实学。

大学毕业文凭只说明学历水平,具不具备教师的资格,岗位水平如何,还要看肯不肯下功夫在岗位上锻炼。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的学习不可能一次完成,要做到“清如许”,就须天天学,坚持不懈地学。

教师只有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以涓涓清泉滋润。

心田,在教学中才能像长流水一般进行灌溉。

如果知识贫乏,孤陋寡闻,那就难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我是改行教语文的,功底不厚。

教学时常感知识不够,教起来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我深深感到自己功底浅,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经不起问,深不下去。

课如果只教在课堂上,那就会随着声波的消逝而销声匿迹,课应该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有效部分。

对教材只打“外围战”,不能深究,就会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课必然上得“飘”。

教师主要耕耘的园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教得不理想,怎可能期望获得好效果?

面对这种情况,我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业务,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为此,我在两个方面作持续不断的努力。

一是打业务底子。

由于先天不足,我不得不用超过别人双倍乃至数倍的功夫学习。

从语法、修辞、逻辑到中外文学史,到一定数量的中外文学名著,播业余时间学。

天天明灯伴我过午夜,才取得了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初步发言权。

二是认真备课,一丝不苟。

教师要对学生高度负责,切不可浪费他们的青春。

教材吃不透,学生情况了解得若明若暗,就教不到关键处,讲不到点子上,其结果必须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为此,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绝不做照搬照抄教学参考资料的人,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

依赖别人、依赖现成的资料似乎省心省力,但路会越走越窄,越走越不会自己走。

当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确实不易,有时备一篇课文,推敲词句、查清时代背景、理清作者思路等等须花费很多时间。

记得开始教鲁迅先生的《药》这篇小说时,一个字的读音就大大难住了我: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着”有四个读音,这儿究竟该读zháo还是读轻声呢?

读前青,与现在的语言习惯有区别,现在往往要加时态助词“了”;读后青,似乎不合原意,语意不够。

我查阅了好些注释这篇文章的材料,都没有注这个字的读音,最后查阅了译成的外文本,我才读准了音。

译文不是“sleep”,而是“allwasasleep”。

一个字的读音尚且要花如此气力,要每篇教材掌握得正确,理解得透彻,当然更要广泛学习,反复推敲。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真心实意要把课教好,功夫在课外。

为了备好一堂课,我常常花10个小时。

20个小时,乃至更多的时间。

经过三篇、五篇、八篇、十篇、几十篇、上百篇教材的独立钻研,我开始尝到了“庙丁解牛”的滋味,拿到一篇文章,能看出来龙去脉,关键处。

重点、作者的意图,等等。

我总觉得别人分析教材写的资料,是别人潜。

心钻研所得,可以参考,开阔思路,但对自己来说,总隔了一层,只有经过自己独立钻研,所获得的体会才是真切的。

犹如不知名的小花虽不名贵,但植根于土壤,有活泼的生命力。

拿自己的真切体会指导学生学习,课堂上就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当然,练好基本功还不止这一些。

对教师来说,锲而不舍地坚持学习,扩大视野,提高知识储量十分重要。

教课要能撒得开,纵横自如,更要能收得拢,聚意点睛。

如果视野狭窄,就谈不上登高望远,挥洒自如,教育机智也就无源头活水。

把学生教“呆板’了,教师好当;把学生教“活”了,学生的脑袋里就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使课堂闪现光辉。

教学中我就被同学将过军。

学生学《木兰诗》,口涌心记,很喜爱,正当我表扬时,有同学说:

“不过是吹牛,中国古代女子裹小脚,鞋子一脱,洋相就出来了,怎会不知道是女子?

”在喧闹声中我说了一句:

“那时妇女还不缠脚。

”谁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问:

“那么,中国妇女什么时候开始裹小脚的呢广我从本研究过,回答不出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师不能蒙学生,我老老实实对学生说不知道。

课后我查阅了好些书,最后在赵翼的《院余丛考》中才找到了答案,并把答案告诉了学生。

钻研教材真是没有止境啊!

功底要打得厚实须有股韧劲,以“死”求“活”。

比如我原本教学用语不规范,一是有“呶”的口头禅,二是乱用“但是”。

学生的俏皮话使我震动,我痛下决心,教学用语力求规范。

我把在课上要说的话写成详细的教案,然后自己修改,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删去,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用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不规范的口头语言。

然后背出来,再口语化。

教课以后,详写教后心得,对自己的课评头品足,找缺点、找不足,以激励自己不断改进。

这样去做,我坚持了两年多时间。

语文教师教学生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如果自己的口头语言生动、活泼、优美,就能给学生以熏陶,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

为此,我一直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作为自己语文功底的奋斗目标,以学生上语文课“如坐春风”,知识有所积累,能力获得锻炼,智力得到发展,思想情操受到熏陶的综合效益作为长期追求的境界。

从1978年评为特级教师以来,我上了数以千计的语文公开课,连续七八年,几乎每节课公开,批改的作文、作业全部公开,听课的少则十多人,多则数百人,压力非常大。

因为始终处在同行、专家的监督与激励之下,我夜以继日地充实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做到了教学相长。

我深深体会到:

教学的路是一条艰辛的路,上面布满了自己的缺陷与不足。

大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这样说:

“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一步。

”我想教学也是如此,不足、缺陷是令人懊丧的,但是认识它、填补它,跨越过去也就迈步向前了。

三、努力创新

教育事业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教育工作的性质与特点要求教师应具有相当程度的职业敏感,应跟随着时代奋力前进。

人类社会已跨越了19世纪的蒸汽机动力时代,又跨越了20世纪初期、中期的内燃机动力时代,今天科学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正向我们招手,伟大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作为一名教师,须学会认识时代的特征,关。

动国内外大事,善于接受各方面尤其是教育、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使自己思考问题、从事教育实践具有对世纪初的时代气息,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

首先是更新教育观念,从思考问题的习惯轨道上解放出来。

现代教育观念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建立在对现代社会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

现代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由学历社会向学习社会过渡。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交换。

分配、使用和消费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类型。

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而从理论形态的知识转为现实形态的生产力离不开教育。

教育要为人的发展提供四大支柱,即学会学习(学习力、理解力、消化吸收能力。

知识系统化能力等)、学会做事(首创精神、协作能力等)、学会共同生活(参与精神、合作精神等)、学会发展(发展个性、潜能、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也就是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使之具有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

从我的教育实践看,我觉得教师常犯三多三少的毛病:

眼前学生看得多,将来建设者的形象、要求考虑得少;知识要求多,能力训练考虑得少;分数看得多,实际才子考虑得少。

这种育人的观念与当今培养目标的要求距离甚远。

许多活生生的事实给我以深刻的教育,使我懂得了:

“育人”不是一般地理解为培养学生,而是应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认识。

教师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德才要求,指导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

做教师的一定要目中有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千万不能“重术轻人”。

任何一名教师都不可能把学生步入社会后几十年中所需要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但如果学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欲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生受益不尽。

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加强改革的意识。

教学内容暂且不说,就拿教学方法来说,传统的做法对工作多年的教师来说,无疑是驾轻就熟的,即使对青年教师来说,也有相当*。

传统教法中合理的精华不可丢,但重知识轻能力,烦琐的讲解,灌输各种各样现成的结论等做法,显然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因此,我花大气力进行变革,变革的核心是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首先是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点拨、开窍。

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

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践。

“心之官则思”,思维能力训练尤为重要,可以说不会思考的人是一事无成的。

其次,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也就是把直线往复式的教学转换为网络式的教学,即把教师与学生的单向型联系转换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多向型联系,教作用于学,学反作用于教,教与学相互作用,能者为师,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训练语文能力与发展智力的场所。

以教《藤野先生》太白杨礼赞》等为例,学生自主学习,全神贯注,对教材、教师作了许多精彩的议论,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

就课堂教学而言,改革的方面甚多,如教学容量、教学节奏、教学技术等,我就不—一阐述了。

改革创新要具有*,走我们自己的路。

既要博采众长,吸取精神养料,又要有主。

心骨,不人云亦云。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使学校工作上台阶,我经常以其他教师为师,以其他学校为师,从他们成功的经验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

*,可以攻玉。

借鉴一定要“以我为主”。

学习外国,开拓视野,十分有益,但要着力在“洋为中用”上。

即使是好学说、好经验,也不可照搬照抄,要拿来为我所用,与我们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的东西,这样才有生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质量。

如果抄袭、照搬,其结果是失掉了自己,当然也就无质量可言。

这些年来,我努力学习,注意知识的不断增进与更新,特别是在“化”字上下功夫,融百家之长,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试着创自己教学的特色。

我的“教书育人”的理论,以兴趣为先导,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课堂教学立体化’.多功能的风格,就是以中外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从语文学科的实际出发,针对中学生的特点,不断探索的结果。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事业是常青的。

教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教师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

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是用生命在歌唱,用生命在实践。

闻一多先生在《红烛·序诗》中写道: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塔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我一辈子追求的就是这种红烛精神,因为奉献是教师的天职。

作者简介:

于漪女,1929年2月7日生,江苏镇江人。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名誉校长及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专长语文教学及学校管理。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中学生作文指引》、《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

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市劳动模范,市优秀党员,市优秀校长,全国及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