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23129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docx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docx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籍,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序】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

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信】———————————————

  你是谁?

她怎么会知道?

不用说,她的名字叫苏菲,但那个叫做苏菲的人又是谁呢?

她还没有想出来。

如果她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呢?

比方说,如果她叫做安妮的话,她会不会变成别人?

这使她想起爸爸原本要将她取名为莉莉。

她试着想象自己与别人握手,并且介绍自己名叫莉莉的情景,但却觉得好像很不对劲,像是别人在自我介绍一般。

  苏菲站在石子路上想着。

她努力思考活着的意义,好让自己忘掉她不会永远活着这件事。

然而,这实在不太可能。

现在,只要她一专心思索活着这件事,脑海中便会马上浮现死亡的念头。

反过来说也是如此:

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

这两件事就像钱币的正反两面,被她不断翻来转去,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外一面也随之变得大而清晰。

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

  苏菲一直认为这个花园自成一个世界。

  事实上,我们就是那只被人从帽子里拉出来的小白兔。

我们与小白兔之间唯一的不同是:

小白兔并不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

我们则相反。

我们觉得自己是某种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们想了解其中的奥秘。

  :

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做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

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善与恶之间脆弱的平衡……

  ——————————【神话】——————————

  所谓神话就是有关诸神的故事,其目的在解释为何生命是这一番面貌。

  索尔(Thor)与他的铁锤的故事。

在基督教传入挪威之前,人们相信索尔时常乘着一辆由两只山羊拉着的战车横越天空。

他一挥动斧头便产生闪电与雷声。

当天空雷电交加时,便会下雨,而雨对北欧农民是很重要的。

因此,索尔又被尊为象征肥沃、富饶的神。

  ——————————【理性】——————————

  “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

  我们最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些早期的哲学家找出了哪些答案,而是他们问了什么问题、寻求何种答案等等。

我们对他们的思考方式较感兴趣,而不是他们思考的内容。

  ……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

  赫拉克里特斯说:

“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

”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

当我第二次涉水时,无论是我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从前不同了。

  人类虽然思想不见得永远一致,理性也不一定同样发达,但世上一定有一种“普遍的理性”指导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帕梅尼德斯说:

1.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

2.因此我们的感官认知是不可靠的。

  赫拉克里特斯则说:

1.万物都会改变(“一切事物都是流动的”)2.我们的感官认知是可靠的。

  ……爱使得事物聚合,而恨则使他们分散。

……

  原子(atom)这个字的本意是“不可分割的”。

  不过,现代科学家已经发现原子可以分裂为更小的“基本粒子”。

我们称之为质子、中子与电子。

也许这些粒子有一天也可以被分裂成更小的粒子。

但物理学家一致认为这样分裂下去,一定会有一个极限。

一定有一个组成大自然的“最小单位”。

  诡辩学家:

最重要的事就是要精通演说术,也就是说要能够用令人信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诡辩学家普罗塔哥拉斯:

当有人问他是否相信希腊的诸神时,他答道:

“这个问题太复杂,而生命又太短促了。

”一个无法确定世上是否有神的人,我们称他为“不可知论者”。

  借着假装无知的方式,苏格拉底强迫他所遇见的人们运用本身的常识。

这种装傻、装呆的方式,我们称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所谓哲学家就是那些领悟到自己有很多事情并不知道,并因此而感到苦恼的人。

  ……正确的见解导致正确的行动“知善者必能行善。

”……

  ——————————【苏格拉底】——————————

  巴特农(Panhenon)的意思是‘处女之地’,是为了崇奉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娜(Athene)而建造的。

  苏格拉底与诡辩学派关心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

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是由于它与人类道德与社会理想及美德之间的关系。

诡辩学家认为每一个城邦、每一个世代对于是非的观念各不相同。

因此是非的观念是“流动”的。

苏格拉底认为世间有所谓永恒、绝对的是非观念存在。

  恩培窦可里斯与德谟克里特斯两人都提醒世人:

尽管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但世间一定仍有“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如“四根”或“原子”)。

  ——————————【柏拉图】——————————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所以世间才没有不会分解的“物质”。

属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做成。

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对柏拉图而言,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柏拉图因此得出一个结论:

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

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

”这种独树一格的观点我们称之为“柏拉图的理型论”。

  其中一个是感官世界。

我们只能用我们五种并不精确的官能来约略认识这个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件事物都会流动”,而且没有一个是永久不变的。

这里面存在的都是一些生生灭灭的事物。

  另外一个领域则是理型的世界。

我们可以用理性来确实认识这个世界。

我们无法用感官来察知这个理型的世界,但这些理型(或形式)是永恒不变的。

  根据柏拉图说法,人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生物。

身体是“流动”,与感官的世界不可分割,并且其命运与世界上其他每一件事物(如肥皂泡)都相同。

感官是以身体为基础,是不可靠的。

但我们同时也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则是理性的天下。

由于灵魂不是物质,因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

  柏拉图同时认为,灵魂栖居在躯体内之前,原本就已经存在(它和所有的饼干模子一起躺在橱柜的上层)。

然而一旦灵魂在某一具躯体内醒来时,它便忘了所有的完美的理型。

  当人类发现自然界各种不同的形式时,某些模糊的回忆便开始扰动他的灵魂。

他看到了一匹马,然而是一匹不完美的马。

(一匹姜饼马!

)灵魂一看到这匹马,便依稀想起它在理型世界所见过的完美“马”,同时涌起一股回到它本来领域的渴望。

  柏拉图称这种渴望为eros,也就是“爱”的意思。

此时,灵魂体验到“一种回归本源的欲望”。

从此以后,肉体与整个感官世界对它而言,都是不完美而且微不足道的。

灵魂渴望乘着爱的翅膀回“家”,回到理型的世界。

它渴望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

  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头、胸、腹。

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三种能力。

“理性”属于头部的能力,“意志”属于胸部,“欲望”则属于腹部。

这些能力各自有其理想,也就是“美德”。

  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

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

  ——————————【亚理斯多德】——————————

  柏拉图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以及灵魂)中那些事物的影子。

亚理斯多德的主张正好相反。

他认为,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

因此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

  亚理斯多德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质料”总是可能实现成某一特定的“形式”。

我们可以说“质料”总是致力于实现一种内在的可能性。

亚理斯多德认为自然界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实现”的结果。

  “质料因”是在空气冷却时湿气(云层)正好在那儿。

“主动因”是湿气冷却,“形式因”则是水的“形式”(或天性)就是会降落地面。

不过假如你只提到这三者,亚理斯多德会补充说,天空下雨的原因是因为植物和动物需要雨水才能生长,这就是他所谓的“目的因”。

  当亚理斯多德将人类的生活做一番整理时,他首先指出: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被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石头、水滴或土壤等无生物,这些无生物没有改变的潜能。

亚理斯多德认为无生物只能透过外力改变。

另外一类则是生物,而生物则有潜能改变。

  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与人类)都有能力吸收养分以生长、繁殖。

所有的动物(禽兽与人类)则还有感知周遭环境以及到处移动的能力。

至于人类则更进一步有思考(或将他们感知的事物分门别类)的能力。

  亚理斯多德问道:

“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人需要什么才能过良好的生活?

”我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

“人唯有运用他所有的能力与才干,才能获得幸福。

  突然间,苏菲问道;“妈,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会活着?

”“因为我现在知道答案了。

人活在这个星球上是为了替每件东西取名字。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世间只有植物和动物,就没有人可以区分猫和狗、百合与鹅莓之间的不同。

植物和动物虽然也活着,但我们是唯一可以将大自然加以分类的生物。

  ……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

  ——————————【学派】——————————

  犬儒派学者强调,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如丰裕的物质、强大的政治力量与健壮的身体——之上。

  到了今天,“犬儒主义”这些名词的意思变成是对人类真诚的轻蔑不信,暗含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与行为。

  到了今天,我们仍用“斯多葛式的冷静”(stoiccalm)来形容那些不会感情用事的人。

  西塞罗(Cicero,公前106年~公元前43年),所谓“人本主义”(一种主张以个人为人类生活重心的哲学)是由他创立的。

同为斯多葛学派的塞尼卡(Seneca,公元前4年~公元65年)表示:

“对人类而言,人是神圣的。

”这句话自此成为人本主义的口号。

  伊比鸠鲁学派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时,必须同时斟酌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普罗汀认为,世界横跨两极。

一端是他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接受不到任何来自上帝的亮光。

不过,普罗汀的观点是:

这个黑暗世界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缺乏亮光照射而已。

  一位印度的神秘主义者有一次如此形容他的经验:

“过去,当我的自我存在时,我感觉不到上帝。

如今我感觉到上帝的存在,自我就消失了。

  塞伦西亚斯(Silesius,公元1624年~1677年)则另有一种说法:

“每一滴水流入海洋后,就成为海洋。

同样的,当灵魂终于上升时,则成为上帝。

  “你当爱邻如己,因你的邻人就是你,你是在幻觉中才将他当成别人。

  古印度人尊奉的天神是戴欧斯(Dyaus),希腊文称他为宙斯(Zeus),拉丁文称他为朱彼得(Jupitter)(事实上是iov—pater,或“法父”之意),古斯堪地那维亚文则称之为泰尔(Tyr)。

  ——————————【中世纪:

民族文化】——————————

  印欧民族认为历史是循环的。

他们相信历史就像四季一样会不断循环。

因此历史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不过在无尽的生生死死中有不同的文明兴亡消长罢了。

  印欧民族乃是多神论者,但闪族一开始就相信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这就是所谓的“一神论”。

犹大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是一神论的宗教。

  闪族文化另外一个共同的特色是相信历史乃是呈直线式发展,捷句话说,他们认为历史是一条不断延伸的线。

神在鸿濛大初时创造了世界,历史从此展开,但终于有一天它会结束,而这一天就是所谓的“最后审判日”,届时神将会对所有生者与死者进行审判。

  对印欧人而言,最重要的感官乃是视觉。

而有趣的是,闪族文化中最重要的感官则是听觉

  上帝与以色列订的“旧约”已经由耶稣代表上帝与人类订的“新约”所取代。

  如今英文‘medieval’(中世纪)这个字仍被用来指那些过度权威、缺乏弹性的事物,具有贬意。

  希腊罗马文化如何分裂成三种文化,并分别在其中存活。

这三种文化分别是:

西边的罗马天主教文化、东边的东罗马帝国文化与南边的阿拉伯文化。

大致上,我们可以说新柏拉图派哲学在西边承传了下来。

柏拉图与亚理斯多德的哲学则分别在东边与南边承传了下来。

  当时,哲学与神学并没有明显的区分。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说圣多玛斯将亚理斯多德加以‘基督教化’,就像中世纪初期的圣奥古斯丁将柏拉图‘基督教化’一样。

  所谓‘基督教化’的意思只是把这两位希腊大哲学家的观念,用一种不至于对基督教教义造成威胁的方式加以诠释。

  在希腊文中,上帝女性化的那一面被称为‘苏菲亚’(Sophia)。

‘苏菲亚’或‘苏菲’(Sophie)就是智慧的意思。

  “我们不能让自己被历史的浪潮冲走,总得有人收拾河岸边留下来的东西。

  ——————————【文艺复兴】——————————

  在漫长的中世纪,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从神的观点来解释,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切又重新以人为中心。

当时的口号是‘回归本源’,所谓本源主要是指古代的人文主义。

  希腊哲学脱离了属于农民文化的神话世界观。

同样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中产阶级也开始脱离封建贵族与教会的势力。

  我们不仅是人,更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这种理念导致人们无限崇拜天才。

理想中的人是我们所谓的‘文艺复兴人’,就是艺术、科学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重建罗马是他们的文化责任,而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在圣彼得的坟墓上建一座圣彼得大教堂。

  在整个中世纪期间,人们过度迷信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则认为研究大自然现象必须以观察、经验与实验为基础。

我们称之为‘实证法’。

  十七世纪的大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Galilei)说:

‘我们要测量那些可以测量的东西,至于那些无法测量的,也要想办法加以测量。

’他并表示:

‘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的。

”’

  文艺复兴运动也使得人们对大自然有了新的看法。

这时候的人们比较能够尽情享受生活,不再认为人活着只是为死后的世界做准备,因此他们对物质世界的看法也完全改观了。

  自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类就不再只是创造物的一部分,而开始干预自然,并按照自己的心意来改造大自然。

说真的,‘人是多么了不起呀!

  ‘惯性定律’。

伽利略的说法是:

‘如果没有外力强迫一个物体改变它所处的状“态,则这个物体将会一直维持它原来静止或移动的状态。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说宇宙间两个物体相互吸引的力量随物体的大小递增,并随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而递减。

  ——————————【巴洛克】——————————

  “‘巴洛克’这个名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这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

它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要更充满了对照鲜明的形式,相形之下,后者则显得较为平实而和谐。

整体来说,十七世纪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

  巴洛克时期的口头禅之一是拉丁谚语carpediem,也就是‘把握今天’的意思。

另外一句也很流行的拉丁谚语则是mementomori,就是‘不要忘记你将会死亡’。

  “生活的象征。

十七世纪的人说‘人生如戏’。

现代戏剧——包括各种布景与舞台机关——就是在巴洛克时期诞生的。

演戏的人在舞台上创造一种假象,最终目的就是要显示舞台上的戏剧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

戏剧因此成为整个人生的缩影。

  “除了将生命比喻为舞台之外,巴洛克时期的诗人也将生命比喻为梦境。

例如,莎士比亚就说:

我们的本质原来也和梦一般,短短的一生就在睡梦中度过……”

  “你所谓的哲学体系是什么意思?

”“我指的是一套从基础开始创立,企图为所有重要的哲学性问题寻求解释的哲学。

  ——————————【笛卡尔】——————————

  事实上,灵魂(soul)与精神(spirit)这两个字原来的意思就是‘气息’与‘呼吸’。

  笛卡尔宣称宇宙间共有两种不同形式的真实世界(或称‘实体’)。

一种实体称为思想或‘灵魂’,另一种则称为‘扩延’(Ex—tension),或称物质。

  笛卡尔发现了三件事:

一、人是会思考的生物,二、上帝是存在的,三、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

  ‘实体’这个词可以解释成‘组成某种东西的事物’或‘某种东西的本质或最终的面貌’。

笛卡尔认为实体有两种。

每一件事物不是‘思想’就是‘扩延’。

  灵魂可能会时常受到与身体需要有关的种种感觉与冲引的影响。

不过,灵魂也能够挣脱这种‘原始’冲动的控制,而独立于身体之运作。

它的目标是使理性获得掌控权。

因为,即使我肚子痛得很厉害,一个三角形内所有内角的总和仍然会是一百八十度。

  在哲学上,伦理学研究的是过善良生活所需的道德行为。

这也是我们提到苏格拉底或亚理斯多德的‘伦理学’时所指的意思,可是到了现代,伦理学却多多少少沦为教导人们不要冒犯别人的一套生活准则。

  ——————————【史宾诺莎】——————————

  根据史宾诺莎的说法,自然界中的每一件事物不是思想就是扩延。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每一种现象,例如一朵花或华兹华士的一首诗,都是思想属性或扩延属性的的各种不同模态。

所谓‘模态’就是实体、上帝或自然所采取的特殊表现方式。

一朵花是扩延属性的一个模态,一首咏叹这朵花的诗则是思想属性的一个模态。

但基本上两者都是实体、上帝或自然的表现方式。

  史宾诺莎强调世间只有一种存在是完全自主,且可以充分自由行动的,那就是上帝(或自然)。

唯有上帝或自然可以表现这种自由、‘非偶然’的过程。

人可以争取自由,以便去除外在的束缚,但他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意志’。

  这样很好。

可是你是谁呢?

你是苏菲,没错,但你同时也是某种广大无边的存在的表现。

你当然可以说思考的人是你,或移动的人是你,但你也可以说是自然在透过你思考或移动。

这只是你愿意从哪一种观点来看的问题罢了。

  “上帝并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拉动所有的绳子,操纵一切的事情。

一个真正的傀儡戏师傅是从外面来操纵他的木偶,因此他是这些木偶做出各种动作的‘外在因’。

  但上帝并非以这种方式来主宰世界。

上帝是透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

因此上帝(或自然)是每一件事情的‘内在原因’。

这表示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必要性。

对于物质(或自然)世界,史宾诺莎所采取的是决定论者的观点。

  ——————————【经验主义】——————————

  最重要的经验主义哲学家是洛克、柏克莱与休姆,都是英国人。

十七世纪主要的理性主义哲学当中,笛卡尔是法国人,史宾诺莎是荷兰人,莱布尼兹则是德国人。

所以我们通常区分为‘英国的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者就是那些从感官的经验获取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的人。

亚理斯多德曾经说过;‘我们的心灵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透过感官而来的。

’这是对经验主义的最佳说明。

  洛克宣称,我们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反映我们曾看过、听过的事物。

在我们看过、听过任何事物之前,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块Tabularasa,意思是‘空白的板子’。

  ——————————【洛克】——————————

  “洛调,我们唯一能感知的事物是那些‘单一感觉’。

例如,当我吃一个苹果时,我并不能一次感知整个苹果的模样与滋味。

  我们的心灵除了被动地接收外界的印象之外,同时也积极地进行某种活动,它以思考、推理、相信、怀疑等方式来处理它所得到的各种单一感官概念,因此产生了洛克所谓的‘思维’(reflection)。

  根本上,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有材料都来自感官。

那些无法回溯到一种单一感觉的知识便是虚假的知识,我们不应该接受。

  “洛克将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与‘次要’两种。

‘主要性质’指的是扩延世界的特质,如重量、运动和数量等等。

我们谈的是这类特质时,我们可以确定我们的感官已经将它们加以客观地再现。

但事物还有其他特质,如酸或甜、绿或红、热或冷等。

为‘次要性质’。

在尺寸、重量等性质上,每个人都会有一致的看法,因为这些性质就存在于事物本身之内。

但类似颜色、味道等次要性质就可能因人而异,因动物而异,要看每个人感觉的本质而定。

  洛克的观点是:

为了确保国家的法治,必须由人民的代表制定法律,而由国王或政府执行法律。

  ——————————【休姆】——————————

  据休姆的说法,‘天使’是一个复合的概念,由两个不同的经验组成。

这两个经验虽然事实上无关,但仍然在人的想象中结合在一起。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不实的观念,应该立即受到驳斥。

  “休姆首先断定人有两种知觉,一种是印象,一种是观念。

‘印象’指的是对于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指的是对印像的回忆。

  “休姆进一步强调印象与观念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复合的。

你还记得我们谈到洛克时曾经以苹果为例子吗?

对于苹果的直接经验就是一种复合印象。

  休姆的:

假设我们想象上帝是一个无限‘智慧、聪明、善良的事物’,那么‘上帝’这个观念就是由某个无限智慧、某个无限聪明与某个无限善良的事物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观念’。

如果我们不知道何谓智慧、何谓聪明、何谓良善的话,我们绝不可能形成这样一个对上帝的观念。

  正如休姆说的,这个自我‘只不过是一束不同的知觉以无法想象的速度接连而来,不断改变并移动’的过程。

  你说你相信石头会掉在地上的原因是你见过它发生很多次,这正是休姆的重点所在。

事情发生一次又一次之后,你会变得非常习惯,以至于每次你放开石头时,总会期待发生同样的事,所以才会形成我们所谓的‘自然界不变的法则’。

  ‘自然法则’或‘因果律’,实际上只是我们所期待的现象,并非‘理当如此’。

自然法则没有所谓合理或不合理,它们只是存在罢了。

  我们可以知道:

一件事情跟着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并不一定表示两者之间必有关联。

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

因为,妄下定论可能会导致许多迷信。

  “在伦理学方面,休姆也反对理性主义者的想法。

理性主义者一向认为人的理性天生就能辨别是非对错。

从苏格拉底到洛克,许多哲学家都主张有所谓的‘自然权利’。

但休姆则认为,我们的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的。

”而是由我们的感情来决定。

  “二十世纪的实验主义哲学家罗素举了另外一个比较可怕的例子。

他说,有一只鸡发现每天农妇来到鸡舍时,它就有东西可吃。

久而久之,它就认定农妇的到来与饲料被放在钵子里这两件事之间必然有某种关联。

有一天农妇跑来把这只鸡的脖子扭断了。

  ‘自然神论’是指相信上帝在万古之前创造了世界,但从此以后就没有再现身。

上帝成了一个‘至高的存在’,只透过大自然与自然法则向人类显现,绝不会透过任何‘超自然’妁方式现身。

  ——————————【康德】——————————

  我们所见到的事物首先会被看成是时间与空间里的一个现象。

康德将‘时间’与‘空间’称为我们的两种‘直观形式’(Formofintuition)。

心灵中的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

在还没有经验事物之前,就可以知道我们感知到的将是一个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的现象。

  “康德的概念是:

时间与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

时、空乃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因为人类的心灵不只是纯粹接收外界感官刺激的‘被动的蜡’,也是一个会主动塑造形状的过程。

心灵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就像你把水倒进一个玻璃壶里面,水立刻会顺应水壶的形状一般。

同样的,我们的感官认知也会顺应我们的‘直观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