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22625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docx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docx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辩证施护。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以脏腑,外络于肢节”

人体于自然界的统一,与四时,昼夜等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

施护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扶正祛邪

•护病求本

•标本缓急

•三因制宜

预防为主

•中医护理程序

•1、中医护理评估

•2、中医护理诊断

•3、中医护理计划

•4、中医护理实施与评价

中医护理计划。

包括:

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药物应用护理及特殊护理等。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

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或主观感觉,而是一组征候群,也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

“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

“证”是从分析症状和体征着手,归纳成为比症状更能说明疾病本质的概念。

  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

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纳挈领作用。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都可以归纳于八纲之中,疾病总的类别,有阴证,阳证两大类;病位的深浅,可分在表在里;阴阳的偏颇,阳盛或阴虚则为热证,阳虚或阴盛则为寒证;邪正的盛衰,邪气盛的叫实证,正气衰的叫虚证。

因此,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按照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这种朴素的两点论来加以分析,使病变中各个矛盾充分揭露出来,从而抓住其在表在里、为寒为热、是虚是实、属阴属阳的矛盾,这就是八纲的基本精神。

[编辑本段]

一、表里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

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

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

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

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

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寒热、汗、舌苔、脉象的变化,以区别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表寒证,无汗,恶寒重,发热轻,苔薄白,脉浮紧;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或有汗,苔薄黄,脉浮数;表虚证,恶寒或恶风,有汗或微汗,苔薄白质淡,脉浮细无力。

•2、生活起居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病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忌寒凉闭汗或汗出当风,以免邪遏于里不得外达。

患者一般应注意休息,症状较重者应卧床。

愈后应注意经常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饮食护理

•宜食清谈、细软、易消化食物,忌肥甘油腻、生冷之品,以免恋邪伤正。

表寒证,可用姜、葱、蒜、胡椒等作为调味品,以辅助药力散寒祛邪;表热证患者可适量饮用清凉饮料或食用水果。

要注意避免病人吃得过饱。

•4、用药护理

•解表发汗药多属于辛散之品,不宜久煎,药宜加水浸透后武火急煎,沸后5—10分钟即可。

•药宜温服,服药后应静卧覆被并饮适量热粥(汤)以取汗。

•服药后应观察汗出情况,以微汗为宜,不可过汗以免伤及正气。

如汗出热退,表解身凉,不必再进解表药;汗出不彻,寒热不退,为表证未解,应继服解表药;如汗出过多,应停服解表药。

•年老体弱者发汗过多易出现虚脱。

“疮家”、“淋家”、“衄家”、“出血家”禁或慎发汗,阳虚或阴虚者禁单纯发汗。

  1.表寒证

  主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

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

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

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

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

麻黄汤

  2.表热证

  主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

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

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

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

热伤津而口渴。

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

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

银翘散。

  3.表虚证

  主证:

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

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

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

桂枝汤。

  4.表实证

  主证:

发热、恶寒、身痛、无汗。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

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治则:

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

麻黄汤。

  辨别表寒证与表热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据。

表寒证是恶寒重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薄白而不润,脉浮数。

此外,风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成表热证,外邪侵入肌表后容易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可以转化为里热证。

  辨别表虚证与表实证,结合病人体质,以有汗无汁为依据。

表实证为表证而无汗,年青体壮者多见;表虚证为表证而有汗,年老体弱或久病者多见。

  

(二)里证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肝病的眩晕、胁痛,心病的心悸、气短、肺病的咳嗽、气喘,脾病的腹胀、泄泻,肾病的腰痛、尿闭等。

因此,里证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凡非表证的一切证候皆属里证。

里证要辨别里寒、里热、里虚、里实(在寒热、虚实辨证中讨论)。

辨别表证与里证,多依据病史的询问,病证的寒热及舌苔、脉象的变化。

一般地说,新病、病程短者,多见于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常见于里证。

发热恶寒者,为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均属里证。

表证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见于舌边尖红;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脉沉者,为里证。

•1、病情观察根据里证中的一些常见证候给予相应的观察。

•2、生活起居护理病室应安静整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增减衣被。

注意休息,注意皮肤及口腔的卫生。

•3、情志护理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有的放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精神护理。

•4、饮食调护里寒者,饮食宜温热,忌食生冷;邪热内盛者,应适量饮用绿茶、西瓜汁、绿豆汤等,以清热生津止渴;阴液亏虚者,可多食滋阴养血等食品。

•5、对症处理

  (三)半表半里证

  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间,而出现的既不同于表证,又不同于里证的证候,称为半表半里证。

  主证:

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思饮食,目眩。

舌尖红,苔黄白相兼,脉眩。

  病机:

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互有胜负,故寒热往来。

邪犯半表半里,胆经受病,故胸胁胀满,口苦。

胆热而肝胃不和,故心烦,目眩,欲呕,不思饮食。

  治则:

和解表里。

  常用方剂:

小柴胡汤。

  (四)表里同病(表里夹杂)

  表里同病是指表证和里证在同一个时期出现,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

二是发病时仅有表证,以后由于病邪入里而见里证,但表证未解,也称为表里同病,三是本病未愈,又兼标病,如原有内伤,又感外邪,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等,也属表里同病。

治疗原则为表里双解。

[编辑本段]

二、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

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辨别寒热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一)寒证

  寒证是感阴寒之邪(如寒邪、湿邪)或阳虚阴盛、脏腑阳气虚弱、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表寒证已以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寒证。

  主证:

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

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病机:

阳虚阴盛,病人寒化,故畏寒肢冷,脾胃寒冷,故腹痛喜暖,阳气不振而脉沉迟。

  治则:

温中祛寒

常用方剂:

附子理中汤

•护理原则

• 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寒热喜恶,肢体温凉,口渴与否等情况。

•病人居处宜向阳、通风、洁净、室温应适度偏高。

平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忌冷,根据具体病情适当加盖衣被。

对病程长,病情较重的患者,要注意安定患者的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保持气机调畅。

•4.饮食护理

•寒证患者宜温热性饮食,忌生冷;卒中寒邪所患的表寒证或里寒证,可用姜糖水趁热服下,或在食用的蔬菜中多加些姜、葱、胡椒粉等辛散之品,以助驱邪外出;虚寒证患者,可食用温补类药膳,以助阳散寒。

•5.用药护理

•寒证多用辛温燥热药,应中病即止,以免辛热之品过用伤阴。

药宜温服

  

(二)热证

  热证是感受阳热之邪(如风邪、热邪、火邪等)或阳盛阴虚、脏腑阳气亢盛和阴液亏损、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热证和热证,表热证已在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热证。

  主证:

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咳痰黄稠,腹痛喜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脉数。

  病机:

阳热偏盛,故发热喜凉,热伤津液而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

热盛故见脉数。

  治则:

清热法。

常用方剂:

白虎汤等。

•1.病情观察

•观察发热,汗出、神志、食欲、二便、斑疹、出血、舌苔、脉象等。

•2.生活起居护理

•应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凉爽通风,温度适宜,清洁卫生。

患者衣被应勤更换。

里证热重者,可予冷敷。

对感受时邪疫疠的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相互染易。

高热神志不清者,要注意预防褥疮及意外事故的发生。

•3、情志护理

热证病人情绪易于激动,应注意安定其情绪,以利康复

•4、饮食护理

•饮食宜新鲜清凉,忌食辛辣、滋腻动风之品。

烦热口渴者,可多饮清凉饮料,或多食西瓜、梨及蔬菜等。

应鼓励病人多饮水。

•5、用药护理

•清热解毒之剂宜凉服或微温服。

如辛凉之品煎煮时间要求稍短。

  (三)实热与虚热

  由于感受热邪所形成的实热证,与机体阴液亏损或机能亢进所致的虚热证,其临床表现及治则都是不尽相同的。

实热证发病急,病程短。

高热,怕热,大汗出。

神昏谵语,甚则发狂。

烦渴引饮。

  咳吐黄稠痰、脓痰、或咳血。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面红目赤。

舌红,苔黄厚。

脉洪数。

热邪炽盛。

多由热邪引起(如感染)。

治以清热泻火。

虚热证发病缓慢,病程长。

低热,骨蒸潮热,盗汗

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口干,但饮不多。

痰少,痰粘,或痰带血丝。

大便量少,小便黄、量少。

两颧绯红。

舌红,少苔或无苔。

脉细数。

阴液亏耗,虚损内呈。

多由机能亢进所致。

治以滋阴清热。

• 

  三、虚实

  虚实是辨别人体的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纲。

一般而言,虚指正气不足,虚证便是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而实指邪气过盛,实证便是由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候。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若从正邪双方力量对比来看,虚证虽是正气不足,而邪气也不盛;实证虽是邪气过盛,但正气尚未衰,表正邪相争剧烈的证候。

辨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一)虚证

  虚证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

  主证:

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

  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失禁,舌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

  临床上由于气、血、阴、阳不足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由于脏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脏腑的虚证(如肺气虚、心血虚、肝阴虚、脾气虚、肾阳虚等)。

 

•1、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汗出、疼痛性质、二便、舌象及脉象的变化,以区分表虚、里虚、虚寒、虚热等。

如精神不振,面色淡白,少气乏力,畏寒肢冷,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嫩,脉微或沉迟无力为虚寒证;心烦不眠,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大便干结,舌红,脉细数为虚热证。

2、生活起居护理虚证患者居处宜安静,空气新鲜,光照充足,温湿度适宜。

防止感冒;生活有规律,做到起居有常,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情志护理虚证患者体弱,病程长,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工作应主动热情,态度和蔼亲切。

应鼓励他们乐观、开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抑郁思虑等精神刺激。

•4、饮食调护阳虚、气虚、血虚病人,宜食温补之类的膳食,如肉、蛋等,忌寒性食物及瓜果生冷;阴虚或血燥的病人,宜用清补之类的饮食,如百合,银耳等,忌辛辣、油炸、煎炒等温燥动火伤阴之品。

•5、用药护理虚证患者,服药时间长,有厌药心理,故中药当浓煎,可少量多次服。

服药应在餐前或餐后1~2小时温服,以免影响食纳。

气虚和阳虚的共同症候是:

面色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纳少,舌淡胖,脉无力。

不同的是气虚气短,乏力动则气急等症明显,脉虚无力。

治则益气,常用四君子汤等。

阳虚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迟。

治则补阳,常用肾气丸、参茸丸等

  血虚和阴虚的共同症候是:

消瘦,头晕,目眩,失眠,心悸,脉细。

不同的是血虚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手足麻木,口唇指甲淡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治则养血,常用四物汤等。

阴虚低热或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舌红绛,质瘦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常用六味地黄丸等。

  从上面可以看出:

气虚和阳虚,属阳气不足,故临床表现相似而都有面色白,神疲乏力,自汗等症状,但二者又有区别,气虚是虚而无“寒象”,阳虚是虚而有“寒象”――怕冷,形寒肢冷,脉迟等。

血虚和阴虚属阴液不足,故临床表现相似而都有消瘦,头晕,心悸、失眠等症状,但二者又有区别,血虚是虚而无“热象”,阴虚是阴液亏损不能约束阳气而导致阳亢,故为虚而有“热象”――低热或潮热,口干,咽燥等。

  

(二)实证

  实证的形成,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

临床表现由于病邪的性质及其侵犯的脏腑不同而呈现不同证候,其特点是邪气盛,正气衰,正邪相争处于激烈阶段。

常见症状为高热,面红,烦躁,谵妄,声高气粗,腹胀满疼痛而拒按,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或有瘀血肿块,水肿,食滞,虫积,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病情观察注意观察患者神色、寒热、疼痛的性质,二便、汗出、脉象等情况。

•生活起居护理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清洁安静。

病人宜卧床休息,烦躁者要慎防坠床。

情志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耐心、细致的进行解释,解除思想顾虑,增强信心,使其情绪安定,以配合治疗,促进早日恢复健康

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刺激肥腻之品。

腹痛患者,饮食宜有节制。

用药护理实证多采用泻实祛邪之法,服药后应加强观察。

攻下药沉降下行,宜空腹服用,以利药达病所,但应中病即止,以免伤及正气。

   辨证虚证与实证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从发病时间上,新病、初病或病程短者多属实证,旧病、久病或病程长的多属虚证;从病因上,外感多属实证,内伤多属虚证;从体质上,年青体壮者多属实证,年老体弱者多属虚证;从临床症状与体征上,参考下面鉴别:

  虚证面色白、苍白、萎黄无华神疲乏力声低懒言隐痛喜按舌淡苔白或少苔脉虚无力。

治则补虚。

  实证面红烦躁谵语声高气粗剧痛拒按舌红苔黄厚腻脉实有力。

治则泻实。

[编辑本段]

四、阴阳

  阴阳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八纲的总纲,即将表里、寒热、虚实再加以总的概括。

诊病之要也必须首先辨明其属阴属阳,因此阴阳是八纲的总纲,一般表、实、热证属于阳证,里、虚、寒证属于阴证。

阴证和阳证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等已述于表里、寒热,虚实六纲之中。

但临床上阴证多指里证的虚寒证,阳证多指里证的实热证。

  

(一)阴证

  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阴偏盛的证候。

一般而言阴证必见寒象,以身畏寒,不发热,肢冷,精神萎靡,脉沉无力或迟等为主证。

由脏腑器官功能低下,机体反应衰减而形成,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呈现一派虚寒的表现。

  

(二)阳证

  阳证是体内阳气亢盛,正气未衰的证候。

一般而言阳证必见热象,以身发热,恶热,肢暖。

烦躁口渴,脉数有力等为主证。

由脏腑器官机能亢进而形成,多见于体壮者,新病,初病呈现一派实热的表现。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区分并不是单纯的、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错综复杂、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

归纳起来,八纲之间存在着“相兼”、“夹杂”、“转化”的关系。

  

(一)相兼关系

  “相兼”即指两个纲以上的症状同时出现,如外感热病初期,见有表证,还须进一步辨其兼寒或兼热,故可分为表寒证和表热证;久病多虚证,当进一步辨其属虚寒证或虚热证。

相兼证的出现,不能平均看待,而是有主次和从属关系,如表寒、表热证都是以表证为主,寒或热从属于表证,治疗当以解表为主,分别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虚寒、虚热证都是以虚证为主,寒或热也从属于虚证,治疗时当以补虚为主,分别用补阳或滋阴的方法。

至于表里相兼时,以何证为主,须看具体病情而定。

  

(二)夹杂关系

  “夹杂”即指患者同时出现性质互相对立的两纲症状,如寒热夹杂、虚实夹杂、表里夹杂(习惯上叫表里同病)病。

另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假象,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

所以,在辨证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全面分析,去伪存真,抓住本质,以免造成误诊、误治,延误病情。

  (三)转化关系

  “转化”即指某一纲的症状向其对立的一方转化。

表里之间、寒热之间、虚实之间、阴阳之间既是相互对立的,又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如外感风寒见恶寒发热、头痛等表寒证,若因病情发展或治疗不当,则病邪可由表入里,病变性质可由寒转热,最后由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实证可因误治、失治等原因,致病程迁延,虽邪气渐去,而正气亦伤,逐渐转化为虚证,虚证可由于正气不足,不能布化,以致产生痰饮或水湿、气滞或血瘀等实邪,而出现种种实证。

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辨证时必须随时审察病机的转变,及时诊断治疗,避免疾病向恶化方向发展,促进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八纲辨证运用时,首先辨别表里,确定病变的部位;然后辨别寒热、虚实、分清病变性质,了解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最后可以用阴阳加以总的概括。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