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选修1习题单元质量检测卷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18879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选修1习题单元质量检测卷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1习题单元质量检测卷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1习题单元质量检测卷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1习题单元质量检测卷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1习题单元质量检测卷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选修1习题单元质量检测卷二.docx

《学年人教版选修1习题单元质量检测卷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选修1习题单元质量检测卷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选修1习题单元质量检测卷二.docx

学年人教版选修1习题单元质量检测卷二

单元质量检测卷二

(测试时间:

90分钟 评价分值:

100分 考查范围:

第三至四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C.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

解析:

D项属于主观条件,符合题意。

答案:

D

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

“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这里的“胡汉豪族的威权”具体是指(  )

A.建立郡县制B.采用宗法制

C.宗主督护制D.实行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北魏基层组织建设。

北魏建国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由当地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其造成了地主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的现象,故出现“胡汉豪放的威权”现象,故C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

C

3.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吏治清明

B.粮食产量增加

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

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俸禄制和均田制作用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可知本题共涉及孝文帝的两项改革措施:

俸禄制和均田制。

A项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C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

俸禄制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规定农民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项。

答案:

D

4.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

此举旨在(  )

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解析:

从材料“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中可以看出,北魏政权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凸显自身政权的正统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的恢复,故A项排除;材料“四夷馆”和“四夷里”说明B、C两项错误。

答案:

C

5.下面是封建社会实行的均田制示意图,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均田制始于隋唐

B.均田制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C.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D.均田制下的农民必须对国家承担义务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均田制。

均田制开始于北魏孝文帝时期,A项说法错误;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但并未完全杜绝,故B项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均田制的性质是封建社会下的土地国有制,C项说法错误;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这说明均田制下农民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故D项说法正确。

答案:

D

6.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解析:

均田制的推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均田制的实行推动着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故选B项。

答案:

B

7.钱穆在《国史大纲》指出:

当时北魏政府,虽则逐步汉化,而一般鲜卑人,则以建国已瑜(逾)百年,而不免暮气渐重。

孝文太子恂,既南来,深苦河、洛暑热,每追乐北方。

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观意图是(  )

A.消除鲜卑贵族对汉化的阻挠

B.有利于经略南方、统一中国

C.缓解平成粮食供应紧张的危机

D.促进鲜卑人生存方式的变革

解析:

由材料“当时北魏政府,虽则逐步汉化”可见对汉化的阻挠不明显,故A项错误;北魏主要是以学习汉族为主要目的,统一中国的意图不是主要的,故B项错误;由“深苦河、洛暑热”看出主要是生活方式不习惯,不是粮食供应问题,故C项错误;由于生活方式的差异,鲜卑总是想到北方去,所以南迁以改变传统的生存方式为主要目的,故D项正确。

答案:

D

8.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

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答案:

D

9.崔浩是北魏的辅国元老,他出身于当时第一流高门清河崔氏。

他想按照汉族世家大族的传统理想,整理和分别规定门第的高下,但遭到鲜卑贵族的不满。

这说明当时(  )

A.鲜卑贵族对汉族文化仍存在歧视态度

B.鲜卑贵族对汉文化的吸收采取了科学态度

C.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有深刻矛盾

D.鲜卑贵族从根本上排斥汉族文化的一切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崔浩想按照汉族世家大族的传统理想,整理和分别规定氏族的高下,遭到鲜卑贵族的不满,体现鲜卑贵族对汉族文化仍存在歧视的态度,A项正确。

答案:

A

10.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这是因为这次改革(  )

A.结束了分裂状态

B.为民主制的发展奠基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改变了国贫现象

解析:

材料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结合改革措施可知原因在于其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C项。

北魏孝文帝并没有结束当时中国分裂的状态,A项错误;B、D两项与“统一”并无关联。

答案:

C

11.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机构重叠,官职混滥 ②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赋税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

“冗”指的是多余,地主隐瞒田产、逃避赋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与冗费无关。

答案:

D

12.“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

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

”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  )

A.淘汰冗员B.改革贡举

C.减轻徭役D.重视农桑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范仲淹使“儒立”主要是通过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B项就是这方面的措施,A项是整顿吏治方面的措施,C、D两项都是农业经济方面的措施。

答案:

B

13.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是(  )

A.以整顿吏治为改革中心

B.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标

C.都触犯官僚地主的利益

D.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变法人才

解析:

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而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B、D两项均属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答案:

C

14.北宋中期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认为北宋贫困的症结在于(  )

A.冗官冗兵导致冗费

B.中央集权过度导致地方无权

C.生产少及土地兼并

D.长期战争费用及缴纳“岁币”

答案:

C

15.“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

”这段话反映出(  )

A.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解析:

“强制分派”等字眼说明材料意在强调官吏是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B项符合题意;A项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官府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C项不符合题意;是以青苗法聚敛财富而非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16.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成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  )

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

B.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C.逃避免役法的义务

D.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

解析:

保甲法规定,农户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练兵参与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让成婚的儿子分家而过,就是为了减少家中的男丁数,以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答案:

B

17.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  )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定地方教育高于太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不经科举考试就可任官,反映出王安石已经认识到科举制度不能完全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

故选A项。

答案:

A

18.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

“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解析: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由于用人不当,确实存在着不足之处。

司马光作为王安石的反对派,对其攻击之词不免有些夸大,但有些也确实反映了客观现实。

答案:

C

19.北宋旧制,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

故,包拯权治开封府时规定,告状者可直接到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

这一做法有利于(  )

A.根除官吏贪腐B.改变“三冗”局面

C.精简司法机构D.提高司法效率

解析:

据题目可知,包拯的做法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行政效率,故D项正确;不能是“根除官吏腐败”,故A项错误;同样,这也不能改变“三冗”里面的冗官现象,故B项错误;包拯的这一做法,只是在减少办事环节,并不是在精简司法机构,故C项错误。

答案:

D

20.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  )

选项

变法措施

评价

A

梭伦改革:

解负令

废除所有债务,消除了财产等级差别

B

商鞅变法:

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限制旧贵族特权,促进官僚制度的发展

C

孝文帝改革:

租调制

均田制实施的基础,形成编户齐民制度

D

王安石变法:

市易法

节省政府购买和运输物资的财政开支

解析:

梭伦改革确立了财产等级制,按财产的多少来划分社会等级,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奖励军功,从而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推行县制,实际上取消了分封制,限制了旧贵族特权,以任命制取代世袭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均田制是租调制实施的基础,而不是租调制是均田制的基础,故C项错误;市易法由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而D项考查的是均输法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详定北人姓”,共一百二十姓(见下表)。

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

项目

皇族

功臣

其他

……

……

——《魏书·官氏志》

材料二 (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并强制性地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及鲜卑勋臣八姓之首穆氏之女为妃。

孝文帝以后,宣武帝同样严格控制宗室诸王的联姻家族。

——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

祖——以北族人墓志为中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姓族”改革的特点。

(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姓族”改革的政治影响。

(10分)

解析:

(1)问“特点”,依据材料一“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可知诏令强制推行(诏令、强制),依据材料一“制定姓族”可知以族定姓,依据材料一“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及表格可知改用汉族单姓(写成:

改用汉姓。

或:

单姓),按姓氏划定政治等级。

(2)问“政治影响”,积极方面,依据材料一“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和“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可知加快了北方各族汉化(封建化或促进了民族融合),依据材料二“(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并强制性地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及鲜卑勋臣八姓之首穆氏之女为妃。

孝文帝以后,宣武帝同样严格控制宗室诸王的联姻家族”可知加强汉、鲜卑贵族联姻,巩固了北魏政权;消极影响,依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门阀制度(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滋长腐败。

答案:

(1)特点:

诏令强制推行;(3分)以族定姓;(2分)改用汉族单姓(写成:

改用汉姓。

或:

单姓);(2分)按姓氏划定政治等级。

(3分)

(2)影响:

加快了北方各族汉化(或:

封建化。

或:

促进了民族融合);(3分)加强汉、鲜卑贵族联姻,巩固了北魏政权;(3分)门阀制度(或:

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3分)滋长腐败。

(1分)

22.(20分)阅读材料:

材料 封建社会后期的改革,必须打击维护旧传统、旧官僚体制,才能造成社会进步的政治环境。

张居正明白,依靠明朝后期那个只尚空谈,不办实事的庞大腐朽的官僚集团来推行他的改革,就意味着寸步难行。

他不得不精简官僚机构,裁减名实不符的官吏达官僚总数的20%—30%。

对在职官员用“考成法”进行严格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吏部判定官吏勤惰的依据,官吏的“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

他整顿吏治“杜绝贿门,痛惩贪墨”以达到“私门闭、公室强”。

在用人和选才方面,他大破常格,唯才是用,精选和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吏如张学颜、潘季驯、王宗古、戚继光等,对改革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它并未超出官吏传统的吐故纳新的范围。

——熊家利《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张居正政治改革的影响。

(12分)

答案:

(1)主要内容:

精简官僚机构;严格官员考核;反对贪污腐败,严惩贪官污吏;破格用人,唯才是用。

(8分)

(2)影响:

打击了腐朽势力;带来了吏治清廉、能办事、效率高的政治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封建专制制度;未能达到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目的;为后世改革提供范例。

(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