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二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12003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二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二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二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二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二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二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最新中考二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二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考二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最新中考二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中考综合模拟测试

语文试卷

(时间:

xx分钟总分:

xx分)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座号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分)

(1)求之不得,________。

(《诗经•关雎》)

(2)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3)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

(白居易《卖炭翁》)

(4)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

(5)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6)子夏曰:

“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7)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其一)

(8)白头搔更短,________。

(杜甫《春望》)

(9)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

(《孟子》)

(10)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自己对名利淡泊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

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B.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郭沫若称赞他的著作《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

D.契诃夫,俄国短篇小说大师。

他在《变色龙》中,用夸张手法使警察“奥楚蔑洛夫”这一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6分)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中各行各业的城市信息化高级xíng①(A.型B.形)态,我国于2012年提出了首批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已进入新阶段,一座座更高效、更灵敏、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正在【甲】(A.应天顺时B.应运而生)。

智慧城市规划为城市的正常运行建立“中枢神经”,使城市治理更加信息化、智能化。

数据监测遍布城市的每一条“毛细血②(A.xuèB.xiě)管”,实现了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乙】(A.感知B.感应)。

在提升城市“智商”的同时,_________。

(1)根据拼音为文中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文中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只填序号)(2分)

①________②________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

(只填序号)(2分)

【甲】________【乙】________

(3)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也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生活场景

B.挑战与机遇也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

C.也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市民的幸福感

D.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将会越来越严格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5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词以“狂”为词眼,“狂”奠定了全篇高昂激越的基调。

B.词的上阕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是粗犷豪放;词的下阕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是委婉纤柔。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作者以冯唐自比,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D.该词风格豪放雄壮,意境浑厚,运用典故,抒写豪情壮志。

(2)词的下阕画线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鳣粥④不继,日昃⑤固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适:

古时指女子出嫁②世家:

家世③南都:

今河南商丘④鳣(zhān)粥:

稠粥⑤昃(zè):

日偏西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

①往往鳣粥不继________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________

③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

④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B.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C.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D.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5分)

①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________(2分)

②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________(3分)

(4)理解文意,回答问题。

(4分)

①文中表明少年范仲淹身世的句子是:

________(2分)

②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哪些可贵品质?

(2分)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12分)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葛剑雄

①在激荡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空前严峻的传承危机。

②因为面临危机,所以需要传承。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我认为,“传承”分“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

对于传统文化,“传”的基本含义就是将其尽可能地保存原样。

“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

③“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我们这样讲,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

也要保护。

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产加以保护留存呢?

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部分。

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通过它真切地感受到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④进一步思考,我们知道,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比如金字塔的产生、玛雅文明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理解,甚至以为是迷信,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理解。

如果让传统文化匆匆消亡而不加保存,那我们就永远失去了理解古人智慧的机会。

这也是我们建议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有些国家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

⑤目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主要问题仍然是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功利性。

以非遗为例,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或者可以拿到市场上换钱的,我们对它就比较热心,反之则比较冷漠。

这样一来,有现实利用价值的非遗可能会得到较好的保护,而暂时没啥实际用处的非遗便会无人问津。

另外,一些非遗传承人,为了在市场上赚钱养活自己,往往会随意改变非遗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这种保存也是不周全的。

在传统文化的保存我们可以向一些国家学习。

比如日本,某项传统文化项目一旦被列为保护对象,其传承人就会像“国宝”一样,完全由政府供养,不需要他(她)想办法养活自己,他(她)的任务就是“传”——带徒弟,把掌握的东西教给徒弟,教会了,任务就完成了。

在我看来,传统文化的“传”,就应该这样。

⑥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不仅是人类记忆和人类历史的一部分,而且还可能蕴含着今人还无从知晓的智慧,再加上由于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而正面临消亡的危机,所以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尽最大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先保存下来,这就是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传”。

(1)第⑤段中加点词“它”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2分)

(2)第②段﹣⑤段,作者围绕传统文化的“传”,依次写了“传”的基本含义、“传”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

(3分)

(3)联系全文,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分)

(4)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有问题,请说说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4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22分)

雪事

孙光利

①进入冬天,几次预报中的雪却都只是吝啬地飘了点雪花。

盼雪的心情就这样被吊了起来。

②印象中,城市里曾有几年是没有雪的,那种年份真让人扫兴。

有的年份,雪下得也算挺有气势,但与记忆中老家的雪却仍是大相径庭。

③其实,我对雪的记忆一直停留在久远的乡下。

那时,雪大得出奇,整整一个冬天,野外都是白茫茫一片。

还没等上一场残雪消融殆尽,下一场又飘得漫天皆白了。

④清晨,屋里还黑着呢,我就得起来去上学。

一推门,堆在木门上的雪就落在我的棉袄领子里,顿时,一种沁凉之感流进心底。

嗬!

下大雪了。

⑤院里已经是一片白了,只在各个屋门口或小小的窗户上才露出斑斑点点的黑。

清晨,大地真安静,哪怕是最细微的声响,只要你仔细听,就能听到动静。

比如雪,我就听到了它簌簌落着的声音。

⑥我踩着积雪小心地向前走着,每走一步便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一落脚,便陷进厚厚的雪里;一抬脚,一个深深的脚窝就拓印出来了。

走不了多远,回头看看,那一个个脚窝已经被随后落下去的雪掩埋了。

此时,我的棉衣上也是白白的了。

落在脸上的雪即刻融化了,然后就顺着领子流进了棉袄里头。

⑦学校就在村中央,路并不长。

出门不久,遇见了同去上学的小伙伴。

他们也如我一般,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走在雪上。

走的人多了,就不是脚窝了,而是一条雪之路。

现在想起来,雪就是上苍献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⑧几年前,我在一个小镇上呆过一段时光。

那年,雪来得有些早。

上午,正干着活,就有人说:

“下雪了!

”可不,雪花正随风在天空中飘着呢。

慢慢地,越下越大。

向外望去,就见那雪真如鹅毛般在风中翻卷着。

惊喜慢慢淡了,寒冷多了。

大伙终于撑不住了,几个人就把大门关上,还是冷,冷得直跺脚、打颤。

那时的心境,哪还有什么诗意?

只有彻骨的冷。

雪,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

⑨我小时候,父亲在乡拖拉机站工作。

有时趁下着雪,或者在雪后,我就悄悄出门独自一人走着去父亲那里。

从家到乡拖拉机站约有六七里路,踩着雪一路走去,倒也不觉得寂寞。

不一会儿,就走得满头大汗。

等走到父亲那里,父亲并没责怪我自个儿偷跑出来,只顾帮我清理身上的雪和泥巴。

等我歇一会儿,他便领我去饭堂里吃白面馍。

那一刻,我心里乐着呢,跑了那么远的路,不就是为了吃两个白面馍吗?

⑩那时候,玩的地方可多了。

有时我会去村后的树林子里。

宝柱哥自己做了个弹弓,冬日里闲来无事,他就在树林子里打鸟。

特别是雪后,他必定在那里。

远远地,就见他正倚在柴草垛上瞄准,听到动静,回头见是我,他就“嘘”一声,示意我动静小一点儿。

每次他的弹弓一拉,石子飞出,就有一只小鸟惊叫着落地,而树上的积雪也簌簌地落着……

⑪痴想着那些久远的雪事,心中的雪依旧保持着往事的姿势落着,而窗外的雪已悄然褪去了诗意。

这雪,空自一场雪罢了。

如今的车太多、人太多、杂物太多,几个来回,白雪变成了一路烂泥。

这雪,怎么就成了如此模样呢?

⑫此刻,我就坐在窗前,室内的暖气已超出了春日之暖。

置身此种境地,就更感觉雪越来越遥不可及了。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偏爱老家的雪是因为城市的雪缺乏气势。

B.文章围绕“雪”展开叙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C.文章语言庄重典雅,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D.作者写白雪变烂泥意在引发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2)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6分)

童年“雪”事

“我”的情感

①________

欣喜

独自踩雪找父亲吃白面膜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赞叹

(3)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4)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

①“进入冬天,几次预报中的雪却都只是吝啬地飘了点雪花。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3分)

②“这雪,空自一场雪罢了。

”请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分)

(5)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感觉雪越来越遥不可及了”?

请简要分析。

(4分)

(五)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材料一】数字经济常被称作互联网经济或网络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

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7.51亿,居全球第一;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2.58 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二,占GDP的比重达到30.3%;2016年网络零售年均增长30%,中国电商交易额全球占比超40%,达到26万亿元;过去5年间,中国互联网消费复合增长率32%,排名世界第一。

【材料二】数字经济改变了什么?

【材料三】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前景:

2025年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移动通讯网络国际领先无缝覆盖,届时海陆空立体覆盖的国家信息基础体系将更加完善。

经济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成为重点,2020年核心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商交易规模38万亿,信息消费6万亿。

未来5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40%,2020年分享经济占GDP的比重10%,分享经济将成为数字经济的最大亮点。

(摘自新华网)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B.数字经济作为新生业态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C.到2025年,中国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移动通讯网络国际领先。

D.到2020年,中国电商交易规模将比2016年增长12万亿,成为一个经济增长点。

(2)结合材料一、三,简述材料二所传达的主要信息。

(3分)

(3)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前景有何特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六)名著阅读(5分)

(1)填空题

水泊梁山马军五虎将,分别是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霹雳火________、双鞭________、双枪将________。

(2)阅读下面《水浒传》的选段按要求作答。

(2分)

宋江也不回话,一径奔上楼来。

那婆娘听得是宋江回来,匆忙把鸾带、刀子、招文袋,一发卷做一块,藏在被里,紧紧地靠了床里壁,只做齁齁假睡着。

宋江撞到房里,径去床头栏干上取时,却不见了,宋江心内自慌。

为什么宋江会“心内自慌“?

请简述。

三、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迈出蹒跚不稳的脚步,第一次走进校园,第一次背起行囊逐梦远方……无数个这样的第一次,构成了我们对人生最真实的体验,而成长,就是勇敢地拥抱“人生第一次”。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人生第一次”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

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答案与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分)

(1)求之不得,________。

(《诗经•关雎》)

(2)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3)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

(白居易《卖炭翁》)

(4)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

(5)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6)子夏曰:

“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7)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其一)

(8)白头搔更短,________。

(杜甫《春望》)

(9)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

(《孟子》)

(10)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自己对名利淡泊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寤寐思服

(2)不畏浮云遮望眼(3)晓驾炭车辗冰辙(4)角声满天秋色里(5)蜡炬成灰泪始干(6)博学而笃志(7)闲来垂钓碧溪上(8)浑欲不胜簪(9)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10)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背诵,诗句均出自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解答时要结合诗句的引申义理解作答。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

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B.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郭沫若称赞他的著作《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

D.契诃夫,俄国短篇小说大师。

他在《变色龙》中,用夸张手法使警察“奥楚蔑洛夫”这一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6分)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中各行各业的城市信息化高级xíng①(A.型B.形)态,我国于2012年提出了首批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已进入新阶段,一座座更高效、更灵敏、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正在【甲】(A.应天顺时B.应运而生)。

智慧城市规划为城市的正常运行建立“中枢神经”,使城市治理更加信息化、智能化。

数据监测遍布城市的每一条“毛细血②(A.xuèB.xiě)管”,实现了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乙】(A.感知B.感应)。

在提升城市“智商”的同时,_________。

(1)根据拼音为文中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文中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只填序号)(2分)

①________②________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

(只填序号)(2分)

【甲】________【乙】________

(3)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也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生活场景

B.挑战与机遇也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

C.也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市民的幸福感

D.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将会越来越严格

【答案】

(1)①B,②A

(2)【甲】B,【乙】A

(3)C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5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词以“狂”为词眼,“狂”奠定了全篇高昂激越的基调。

B.词的上阕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是粗犷豪放;词的下阕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是委婉纤柔。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作者以冯唐自比,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D.该词风格豪放雄壮,意境浑厚,运用典故,抒写豪情壮志。

(2)词的下阕画线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

(1)C

(2)描绘了一个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答】

(1)C项,“作者以冯唐自比,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有误,作者自比魏尚。

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2)下片由实而虚,描绘一个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

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下片第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

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鳣粥④不继,日昃⑤固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适:

古时指女子出嫁②世家:

家世③南都:

今河南商丘④鳣(zhān)粥:

稠粥⑤昃(zè):

日偏西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

①往往鳣粥不继________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________

③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

④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B.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C.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D.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5分)

①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________(2分)

②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________(3分)

(4)理解文意,回答问题。

(4分)

①文中表明少年范仲淹身世的句子是:

________(2分)

②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哪些可贵品质?

(2分)

【答案】

(1)①接续,吃饱,②终于,③妻子和孩子,④在……之前

(2)D

(3)①有时他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

②不分日夜地刻苦学习,五年未曾脱过衣服睡觉。

(4)①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②勤奋刻苦,胸怀天下,忧国忧民

【解析】

参考译文:

范仲淹两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了长山朱氏。

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地刻苦学习,五年未曾脱过衣服睡觉。

有时夜晚疲倦了,往往用冷水洗脸。

他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太阳偏西才吃第二顿饭。

终于,他领会并精通了六经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范仲淹刻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自保自养罢了。

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12分)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葛剑雄

①在激荡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空前严峻的传承危机。

②因为面临危机,所以需要传承。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我认为,“传承”分“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

对于传统文化,“传”的基本含义就是将其尽可能地保存原样。

“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

③“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我们这样讲,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

也要保护。

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产加以保护留存呢?

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部分。

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通过它真切地感受到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④进一步思考,我们知道,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比如金字塔的产生、玛雅文明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理解,甚至以为是迷信,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理解。

如果让传统文化匆匆消亡而不加保存,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