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8313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

2018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

1.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稳定型种群的数量不可能突破K值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种群密度不能反映出种群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

解析:

选C。

稳定型种群的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所以稳定型种群的数量可能突破K值,A错误;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J”型,B错误;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正确;森林植物的垂直结构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D错误。

2.通过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下列对该鸟种群的描述正确的是(  )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长速率

0.66

1.24

2.81

3.67

2.94

1.65

0.03

A.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B.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C.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解析:

选A。

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会受到种群密度的制约,故A正确;由表格分析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应呈“S”型曲线增长,故B错误;种群的年龄组成应是增长型,故C错误;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在种群数量最多的时期,即第7年,故D错误。

3.调查发现某种蜣螂不仅吃粪便,还捕食蜈蚣、千足虫等。

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蜣螂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蜣螂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D.这种蜣螂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

选B。

蜣螂是动物,以粪便为食,属于分解者,捕食蜈蚣、千足虫,属于消费者,不可能为生产者,A项正确;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B项错误;据题意分析可知,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有差异,但没有研究它们之间能否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代是否可育,故无法说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C项正确;科研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项正确。

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Ⅰ~Ⅳ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⑧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的碳循环路径是完整的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①过程实现的

C.图中以CO2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①⑥⑦⑧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②③④⑤

D.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解析:

选B。

图中Ⅰ、Ⅱ、Ⅲ、Ⅳ分别为大气中CO2库(或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

图中缺少Ⅱ、Ⅲ直接到Ⅰ的碳循环路径(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细胞呼吸),故A项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①(如光合作用)固定的,B项正确;图中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C项错误;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Ⅳ,D项错误。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信息

B.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来自无机环境

C.动物通过嗅觉发现天敌属于行为信息的传递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

解析:

选A。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信息,A正确;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是无机环境或生物,B错误;动物通过嗅觉发现天敌属于化学信息的传递,C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6.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水底养着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蔬菜,水面上方黄瓜藤枝蔓茂盛。

漂浮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来自螃蟹的排泄物,大棚里同时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起驱虫作用。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只需输入太阳光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该生态系统中螃蟹、漂浮蔬菜、黄瓜构成了生物群落

D.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和黄瓜也可以作为分解者

解析:

选B。

该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人的作用很关键,不仅需要太阳光能,还需要人为投入能量,才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故A错误;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是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功能,故B正确;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故C错误;蔬菜和黄瓜是生产者,故D错误。

7.下列关于捕食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食物网中,如果某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则该食物网中至少有2条食物链

B.食物链中相邻两营养级的生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是不同步的,且前一营养级的密度更大

C.食物网越简单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D.处于捕食食物链顶端的一定是消费者,而处于捕食食物链起点的不一定是生产者

解析:

选A。

在一条食物链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固定的,若存在捕食和竞争,则最少存在两条食物链,A正确;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种群的个体数量,生物的数量不一定符合正金字塔形,因此上一营养级的密度不一定比下一营养级密度大,B错误;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C错误;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D错误。

8.在辽阔的蒙古大草原上发生着如图所示的捕食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兔猫头鹰

A.猫头鹰与食虫鸟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B.草原生物群落只有水平结构无垂直结构

C.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还缺少的是分解者

D.若猫头鹰的能量

来自兔,

来自食虫鸟,则增重1克,至少需要消耗草75克

解析:

选D。

分析图可知,猫头鹰和食虫鸟只有捕食关系,而无竞争关系,A错误;草原生物群落不仅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B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按2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猫头鹰至少消耗草0.5÷(20%)2+0.5÷(20%)3=75克,D正确。

9.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

C.D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10%~20%

D.C处在第三营养级

解析:

选D。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碳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故图中大气中的气体X代表CO2,故A错误;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由太阳能转化的活跃的化学能提供,故B错误;捕食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D是分解者,不是捕食食物链,故C错误;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C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故D正确。

10.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D1=A2+C2+D2

B.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

C.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

D.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2+B2+C2+D2

解析:

选C。

根据能量流动关系,D1=A2+B2+C2+D2,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图中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B错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流经这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C正确;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包括其自身的同化量(A2+B2+C2+D2)与其粪便中所含能量之和,D错误。

11.下表中是几种动物的摄取量、同化量、呼吸量等数据和其他一些栏目。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动物种类

光蝉

盐沼蝗

麻雀

田鼠

摄取量(I)(kJ·m-2·a-1)

172.80

15.52

16.74

30.96

同化量(A)(kJ·m-2·a-1)

115.06

5.73

15.06

28.03

呼吸量(R)(kJ·m-2·a-1)

85.77

2.85

27.61

净生产量(P)

(kJ·m-2·a-1)

同化效率(A/I)

0.67

0.37

0.90

0.91

生长效率(P/A)

R/A

0.75

0.50

1.00

0.99

A.光蝉的净生产量(P)为29.29kJ·m-2·a-1

B.生物量=净生产量(P)×该种群的分布面积×时间

C.动物的生长效率影响着它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的作用

D.畜禽的同化效率和生长效率是影响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

解析:

选B。

光蝉的净生产量为同化量-呼吸量=115.06-85.77=29.29kJ·m-2·a-1,故A正确;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质(干重),故B错误;动物的生长效率是动物净生产量与同化量的比值,所以影响着它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的作用,故C正确;畜禽的同化效率和生长效率越高,养殖效益越好,所以畜禽的同化效率和生长效率是影响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故D正确。

12.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生产者、B、C、A构成了两条食物链

B.①②⑥⑦为CO2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

C.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

D.经③流向B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

解析:

选B。

题图中A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

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A说法错误;图中的②、⑥、⑦表示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①表示生产者固定的二氧化碳,③、④、⑤表示生物之间碳以有机物形式传递,B说法正确;⑤是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是③的一部分,C说法错误;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的碳部分储存在B体内的有机物中,还有部分用于呼吸作用,D说法错误。

13.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芦苇湿地构成了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B.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C.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正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D.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和农业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解析:

选B。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利用,但能量必须不断输入,A错误;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B正确;湿地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C错误;城市污水和农业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需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被芦苇利用,D错误。

14.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过程中,下列方法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

A.建立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防止滩涂被破坏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

C.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

D.建立缓冲带,减少人类干扰,使被破坏的湿地依靠自然恢复

解析:

选A。

建立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目的是保护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以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滩涂湿地生态系统,A项错误;昆虫信息素(性引诱剂)可以吸引交配期的雄性个体,进行诱杀,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种群密度,B项正确;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是在基因多样性层次上保护濒危动物,使其增加生存的机会。

C项正确;人类是破坏生态系统的罪魁祸首,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是减少人为干扰、保护湿地的一项重要措施,D项正确。

1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

B.人造单纯林易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C.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会被破坏

D.只要增加生态系统物种种类,就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

解析:

选B。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低,A错误;人造单纯林易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B正确;在一定限度内,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可以依靠自我调节能力,维持其相对稳定性,C错误;增加生态系统物种种类,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来干扰强度过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D错误。

16.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B.物种①密度上升的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物种①比物种②耐干旱能力低所以逐渐消失

D.在适宜气候条件下该群落最终演变为森林

解析:

选C。

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A正确;依题意可知,物种①表示一年生草本植物,在O→a时间段,物种①的种群密度上升,说明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b→c时间段,群落由多年生草本阶段向灌木阶段过渡,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物种②能耐受弱光,而物种①不耐受弱光,因此物种①逐渐消失,C错误;若气候条件适宜,灌木终将被高大的乔木所取代,该群落最终演变为森林,D正确。

17.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

选B。

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正确;“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故与逐渐上升以至稳定的种群密度变化不呈正相关,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正确;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能减少植物被取食,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减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18.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表现为固定太阳能、调节气候、吸收分解污染物等方面

C.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远超过自然物种形成

D.保护生物多样性也要根据“S”型曲线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解析:

选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A正确;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体现在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生态价值方面,故B正确;生物多样性锐减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故C正确。

19.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标志重捕法以及食物链营养级与所含能量关系等相关知识。

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数量增加,可使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设该农场黑线姬鼠总数量约为x,则

,x=14000只,故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00只/hm2;群落的丰富度强调的是物种的数目,而不是种群密度;食物链中的营养等级越高,物种所含能量越少。

20.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

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解析:

选A。

由图可知,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植物之间的竞争减弱,A错误;石头为蜥蜴提供躲避的场所,远离石头使蜥蜴被天敌捕食的概率增大,B正确;读图可知,随着与石头距离的增加,蜥蜴个体数和植物的生物量减少,蝗虫增多,因此,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正确;石头附近蝗虫的数量较少,在草地上放置石头可以控制蝗虫的数量增加,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

2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C.同种生物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D.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不同水层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选C。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项错误;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而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项错误;同种生物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项正确;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构成的是种群,D项错误。

22.下列关于人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作用

C.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D.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解析:

选D。

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改变了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作用,从而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B正确;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C正确;人类活动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D错误。

23.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某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第1年至第3年期间种群呈“J”型增长

B.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后减

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4年末达到最大

解析:

选B。

图中显示第1年到第3年期间λ值约为1,“J”型曲线其λ值应大于1且恒定,故不属“J”型增长,A错误,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λ始终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加,从第5年中期到第5年末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B正确,C错误。

该野兔种群在第5年中期达到数量最大,D错误。

2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生物总能量(A)和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的变化,下面是据图得出的几个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第10~20年是该生态系统向营养结构复杂化发展的时期

B.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在30~40年期间比20~30年期间强

C.从a点开始,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数量不断增加

D.该生态系统在40~60年期间的生物种类比60~80年期间要多

解析:

选D。

由图可知,10~20年间生物总能量和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都在增加,说明是生态系统向营养结构复杂化发展的时期,A正确;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30~40年比20~30年期间强,是因为营养结构复杂,B正确;从a点开始,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应是消费者数量的不断增加,C正确;该生态系统在40~80年期间达到相对稳定状态,生物种类应大致相同,D错误。

25.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是以鸭子捕食害虫代替农药,以鸭子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鸭子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代替化肥,以鸭子不间断的活动产生中耕混水效果来刺激水稻生长的稻田种养生态系统。

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但没有增加新的食物链

B.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实现了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

C.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比使用农药更为显著

D.叫声唤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

解析:

选A。

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可能也会增加新的食物链,A错误;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不会出现抗药性,比使用农药更为显著,C正确;叫声唤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D正确。

26.某地附近有一周期性泛滥的河流,下表为洪水泛滥期几种小型植食性啮齿类动物数量百分比和受猛禽捕食而造成的不同死亡率:

啮齿类动物种类

普通田鼠

根田鼠

黑线姬鼠

泛滥期种群数量(%)

46.5

8.0

41.0

4.5

猛禽吐出残食中出现的频率(%)

63.5

6.7

12.0

16.0

(1)表中几种啮齿类动物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2)据表中数据分析,洪水泛滥期猛禽捕食________数量最多,________最有可能灭绝。

洪水泛滥期时,啮齿类动物往往集中于未被水淹的“小岛”,在“小岛”上具有良好的隐蔽场所,不易被捕食。

啮齿类动物能否到达“小岛”与其是否具有游泳本领和攀援能力有关,表中可能会游泳或攀援能力较强的啮齿类有________、________。

(3)据题意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

(4)该地的生态系统不会由于洪水的泛滥而被严重破坏,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题意,几种啮齿类动物为小型植食性动物,属于竞争关系。

(2)根据洪水泛滥期猛禽吐出残食中出现的频率可知,猛禽捕食普通田鼠数量最多,洪水泛滥期黑线姬鼠的数量最少,最有可能灭绝。

在“小岛”上具有良好的隐蔽场所,不易被捕食,由表中猛禽吐出残食中出现的频率可知,根田鼠和欧

捕食最少,推测其可能会游泳或攀援能力较强。

(3)题中所示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天敌和气候变化等。

(4)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

(1)竞争 

(2)普通田鼠 黑线姬鼠 根田鼠 欧

 (3)气候和天敌(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4)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27.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________分布。

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严重的草原火灾会破坏生态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