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8286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课程标准]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1)汉初实行郡县、________并存。

(2)内容:

汉武帝颁布“________”。

(3)结果:

王国越分越小,____________得到加强。

2.唐朝

(1)背景:

唐朝中期,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逐步发展为割据势力。

(2)影响:

安史之乱后形成____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1)措施:

①军事上:

宋太祖收________归中央。

②行政上:

由中央派出________担任地方长官。

③财政上: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结果:

改变了自____________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

(1)内容:

地方设____________,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________进行管理。

(2)影响:

①行省制度加强了_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_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巩固

(1)背景:

汉初,丞相集__________、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措施:

汉武帝重用身边作侍从、________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________,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渐形成________体制。

3.隋唐完善

(1)内容:

①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___________、审议和执行。

②在尚书省下设立六部。

(2)影响:

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________,保证了________的独尊。

②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_的重大创造,为此后历朝所沿袭。

4.北宋强化

(1)内容:

①宋初,设立____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为制约宰相,增设____________、枢密使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________和财权。

(2)影响:

削弱了________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进一步强化

(1)内容:

①设________,代替前代的三省。

②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________机关。

③中书省的长官,行使______职权。

(2)影响: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________的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察举制

(1)措施: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____、____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

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

(1)时间:

____________时期。

(2)内容:

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通过九品中正制,依靠________即可步入仕途,而不注重提高才能。

3.科举制

(1)过程:

①隋炀帝时,开始设立________,科举制形成。

②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影响: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扩大了____________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____________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____________。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知识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

“欲天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汉武帝采纳这一建议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封国制

B.推行郡县制

C.实施推恩令

D.剥夺王侯的爵位与封地

2.历史上很多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影响着历史的发展方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是(  )

A.消灭了藩镇割据局面

B.标志着中国古代相权和皇权矛盾的基本解决

C.创立了行省制度

D.标志着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

3.浙江省古称“江浙行省”。

“江浙行省”这一行政设置,最早出现在(  )

A.唐朝B.南宋C.元朝D.明朝

知识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5.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

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它在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6.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7.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8.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

A.召开政事堂会议

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设枢密院,与宰相抗衡

知识点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9.

电影《女驸马》中有这样的一段唱词,“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指的是哪一级科举考试(  )

A.乡试B.会试

C.院试D.殿试

10.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两幅图: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两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哪种制度?

 

(2)上述两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图一、图二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

“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 观察下图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中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

知识清单

一、1.

(1)封国 

(2)推恩令 (3)中央集权

2.

(2)藩镇割据

3.

(1)①兵权 ②文官 

(2)唐末五代

4.

(1)行中书省 宣慰司 

(2)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

二、1.

(1)决策 

(2)秘书

2.尚书省 三省

3.

(1)①决策 

(2)①相权 君权 ②政治制度

4.

(1)①中书门下 ②参知政事 三司使 军权

(2)宰相

5.

(1)①中书省 ②行政 ③宰相

(2)皇位

三、1.

(1)孝 廉 

(2)孝廉

2.

(1)魏晋南北朝 

(2)门第

3.

(1)①进士科 

(2)①官吏人才 ②世家大族 中央集权

对点训练

1.C [“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而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主张通过对诸侯的子弟的再分封,从而削弱王国的力量,消除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仔细阅读材料,材料表明,贾谊主张分割王国封地以削弱其实力,这和“推恩令”的做法相吻合。

因此,符合题意的选项为C。

]

2.D 3.C

4.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正确理解,唐朝三省中,中书省的职责是草拟,门下省的职责是审议,尚书省是执行机构,故而可以确定选项为D项。

]

5.A [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之间的职责以及顺序。

另外还应注意三省之间的协调者以及决定者是皇帝。

]

6.C [唐朝在中央设置三省,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各有分工,又相互制衡,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达到了行政机构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

7.B [北宋前期,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故排除A,C、D两项不符合史实,因此选B项。

]

8.B [要结合唐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史实进行比较,找出二者共同的改革思路。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既将相权一分为三,又实行多相制;宋代虽由中书门下行使宰相职权,但又设枢密院、参知政事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三权。

据此,分化事权以大权统于皇帝是共同的思路。

]

9.D [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殿试的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

]

10.A [导致“重文轻武”现象出现的是宋朝时的政策,排除B项;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的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排除C项;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吏也有很多是贪官污吏,排除D项,A项正确。

]

综合运用

11.

(1)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行省制。

(2)影响:

①三省六部制: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行省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3)矛盾: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12.

(1)察举制度。

推荐。

(2)九品中正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

(3)影响: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教材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思考:

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答案 说明两个问题:

(1)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

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

(2)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 

(1)汉武帝重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③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3)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二、学习延伸

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它有何利弊?

答案 

(1)特点:

形成了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体制。

①中央通过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严格控制着地方行政,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使地方分权势力无法与中央对抗。

(2)评价:

①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一方面保证了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②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岳麓版必修1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1)时间:

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于隋唐时期。

(2)机构:

三省是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职权: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4)作用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②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演变

(1)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政,行政权归“中书门下”掌管,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其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

(2)元朝:

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

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3.评价: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深化拓展] 关于中国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调整:

中国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和调整往往是围绕着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进行的,通过中枢机构的调整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

所以,中央机构的调整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二、选官制度

1.秦汉时期

(1)秦和汉初:

基本沿袭战国时期确立的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时期:

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①原因:

军功爵制度不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

②含义:

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③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2.隋唐时期——科举制

(1)背景:

隋统一后,由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形成、完善

①隋文帝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后又分设各种不同科目推举人才。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②唐代不断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3)意义:

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

(1)秦汉:

官员监察制度确立。

①秦朝:

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②汉代:

御史府的长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

汉武帝设立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刺史统属于御史府。

(2)明清时期

①中央:

设有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

②地方:

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

(1)隋唐: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2)宋代:

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3)明清:

已无专门的谏议机构。

3.影响

(1)积极:

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

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易混易错] 监察与谏议二者方向不同:

监察制度是指以皇帝为中心对百官进行监督制约;谏议制度是指官员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2.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主题一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1.唐代三省六部制与秦朝三公九卿制的比较

(1)不同:

秦朝时,丞相作为中枢权力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唐朝时,宰相的权力已被分割。

(2)相似

①特点:

中央官员相互牵制,彼此制约;皇权至上。

②作用:

都加强了皇权。

2.唐宋最高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官制方面的措施有何异同?

(1)相同点:

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朝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2)不同点:

唐朝加强了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宋朝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材料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材料反映了古代宰相的地位如何?

答案 古代丞相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统领百官的重要助手,位高权重;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是,分割了宰相权力,与宰相地位不相符。

 图示从隋唐到宋元时期中央机构的演变

主题二 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1.科举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公开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平等竞争。

(2)考试制度日趋完备,明经、进士是唐代最重要的两科。

(3)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录取标准。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原因

①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地位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②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且具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封建国家的稳定。

(2)趋势

①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成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②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重要依据。

(3)积极作用

①把人才选拔和任免的权力由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以及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②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推动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材料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东汉)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

材料体现了怎样的选官制度?

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 

(1)察举制度。

(2)影响:

①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

②察举制拓宽了选官渠道,使西汉武帝时人才济济,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示法理解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

比较两图最能说明实质问题的选项是(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分散相权而加强君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答案 B

解析 中国古代中央机构调整的实质在于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2.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决策不单纯是皇帝的个人行为,可排除A;此题考查的是唐朝皇帝和三省的联系,故排除B;根据古代中央集权制的特点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故排除D;根据门下省可以封驳审议皇帝经中书省起草的诏令,故应该选择C。

3.张明在图书馆里翻阅《续通志·职官四》时读到:

“■■起于唐末,五代特重其职,至宋而专掌财赋,皆以重臣领之。

”(其中两黑方块为污损不清的字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字应为(  )

A.通判B.三司C.太尉D.藩镇

答案 B

解析 通判是宋代设置的负责监督的官职,与“专掌财赋”不符,排除A;太尉是秦朝设立的协助皇帝管理军务的机构,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C;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D;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时增设三司使(三司的长官),其分割了宰相的财权,故选B。

4.“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后汉书·邓寇列传》)这一现象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

“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B.世袭制C.察举制D.科举制

答案 C

解析 由“累世宠贵”、“侯者二十九人”等信息可知,邓氏家族进入仕途的人很多;又由《后汉书·邓寇列传》可判断这一现象出现在东汉时期。

东汉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5.“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

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

”材料中的“此制”(  )

A.选拔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B.发掘人才也埋没了其他方面的杰出人才

C.人才由地方官考核后任命官职

D.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知是科举制,客观的考试标准,使之能够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其他方面的杰出人才。

A、C、D三项与科举制无关。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管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连称始于战国。

……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

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

(3)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基础巩固

1.唐朝“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三省分工彼此制约和监督,其长官都是宰相

B.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C.三省相互配合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D.三省把相权分割为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三部分

答案 A

解析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削弱,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唐代的最高行政机构是尚书省;相权虽被分割但并不是分成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三部分。

2.《贞观政要》载:

宰相入朝议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据此,“谏官”任职的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