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稳定性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6850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稳定性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银行稳定性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银行稳定性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银行稳定性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银行稳定性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行稳定性研究综述.docx

《银行稳定性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稳定性研究综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行稳定性研究综述.docx

银行稳定性研究综述

 

姓名:

黄金琳

学号:

B09040306

专业:

市场营销

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的综述

■黄金琳(经济与贸易系B09040306)

摘要:

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对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影响银行业稳定性的因素有制度层面和运行层面;银行系统的资本金、不良资产和银行总贷款占GDP的比重是衡量银行业稳定性的三个指标,为增强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必须加强银行安全网建设。

关键词:

银行体系银行危机稳定机制

前言

银行系统作为国家金融的命脉,对一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13世纪欧洲第一个银行城——佛罗伦萨的18家银行相继倒闭到1997东南亚危机中韩国的5家商业银行、印度尼西亚的15家金融机构关闭足以说明,银行体系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金融体制很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证券、保险等行业的发展还很不完备的情况下,银行系统对经济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银行体系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

我国的银行体系从建国初经过没收和赎买资本家的银行等方式初步建立成型至今,就一直处于国家的控制和保护之下,国家强制性的管制使我国的银行体系躲过了诸如东南亚金融危机这样的灾难。

但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按照世贸协议的规定条款,金融业正逐步开放。

这就意味着国家不能再任意干预银行业,也不能再充当银行的保护人,我国的银行能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银行相竞争,另一方面以足够的实力来抵御国际投机家发起的金融攻击,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是指银行所在的国家经济、金融环境是稳定的,即关于银行的法令健全、监管适度得力等。

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国家经济有所影响的的因素,诸如利率、社会法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陷阱皆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从微观角度讲,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等各类银行有一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能够使银行在经营环境恶化的时候,最大限度的减少银行危机,而所谓抵御风险的能力,可以由银行资本金的充足情况、不良贷款的数量以及其他指标综合的加以反映。

也就是说,衡量评价银行系统风险的各个指标,能够对一国银行的稳定状况做出预测。

通过比较我国银行体系这些基本指标在最近几年的变化,并将这些指标的数值与发达国家的指标值相比较,可以判断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情况。

一、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对银行产生影响的宏观因素是指对银行的运行起到规范、组织、指导、监督以及控制的各种因素。

这样的因素很多,可以大致分为制度层面的因素和运行层面的因素两种。

处于制度层面的因素,本文将其定义为:

由于国家的产权和制度的安排所导致的金融法令、政策、监管方式以及一些对银行体系产生影响的特殊经济环境。

运行层面的因素则是指在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中,一些对经济起到杠杆作用的因素,它们对银行的日常运行起到了调节和指导的作用。

(一)制度层面的因素

我国的银行体系与西方国家的银行体系差别很大,表现在我国的利率并非完全由市场自由决定、而是由政府来控制的,汇率要受到政府的管理和控制,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等方面,银行受政府的管制更多于受市场机制的约束。

所以,在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我国银行体系受制度层面的因素影响更多。

目前学术界对此方面的讨论多集中于我国在金融行业中的产权安排和银行内部的治理结构,以及基于这样的制度安排,国家对银行业所制定的法令、规范和监管措施等方面,对于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本文就不再赘述。

在人世后,国家仍然要对银行进行监管,但是银行的运行不再依靠政府管制,而是在社会信用制度的基础上由运行层面的因素来调节,国家的法令、政策的作用主要在于保证银行营运环境的规范化和

公平性。

因此,今后我国银行体系的构建重点应放在信用体制之上。

马克思将信用界定为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中产生的借贷关系,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银行的职能之一便是充当信用中介。

可见,信用关系是商品经济中的一种基本关系,它维系着各种商品经营活动。

然而我国的信用体系是处于缺失状态的,基本的信用网络还没有构建起来。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信用体制随着其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完善并形成了发达的信息获取及提供的网络体系。

美国1860年在布鲁克林成立了第一家信用调查公司,如今,其三家主要的信用调查公司作为中介体系联系着全美庞大的信用网络。

(二)运行层面的因素

刘遵义提出了影响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八项标准,用来说明能够产生金融风险的因素:

实际汇率、实际GDP增长率、相对通货膨胀率、国际国内利率差变化、实际利率、国内储蓄率、国际贸易平衡和国际经常项目平衡。

Demirguc—kunt和Detragiache对45个国家采集了从1980~1994年间的数据,利用多元逻辑特模型(multivariatelogitmode1)作出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较低的GDP增长与银行发生危的可能性是高度相关的;

(2)银行体系易受到名义和实际利率的冲击;(3)M与储备的比率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是高度相关的。

至于汇率、对外贸易等因素,对于银行业的稳定性是会造成影响.

二、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

马克思针对1877年经济危机中银行大量倒闭的现象,提出了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认为货币在它产生时就已经具有了特定的脆弱性,并表现在:

商品的价格经常地与价值背离;货币的购买力总是处于升降的变化之中;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有可能导致债务链的断裂。

明斯基认为,形成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特征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代际遗忘,即今天的借款人忘记了产生危机的历史过程和痛苦经历;二是竞争压力,即贷款人出于竞争的压力,为了赢得顾客和市场,而做出许多不谨慎的贷款选择。

按融资结构的不同,他将企业划5-)为三类:

套期融资企业、投机融资企业和庞氏融资企业,其中第一类企业最为安全,第二类企业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I1"务恶化,而庞氏融资企业风险最大,时刻都有可能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川。

沿此方向,克勒格尔从银行角度研究了信贷市场的脆弱性,提出了安全边界说,指出银行不恰当的评估方法是信贷市场脆弱的主要原因。

赫莫希洛以经验数据表明,只有同时考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和资本充足率,金融稳定评价体系的评估才有统计意义上的依据。

高新宇认为导致银行体系脆弱性加剧的因素有:

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问题、金融创新与“倒金字塔”型经济结构、内部管理不善内部控制不严、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管制的放松等,而我国银行体系存在不良信贷资产高、资本充足率低、效益不佳、资产结构不合理等内部问题,同时存在国有企业的软约束机制、政府行政干预过多等导致银行不稳定的外部因素。

银行体系的这种内在脆弱性被认为是引发银行危机的根源。

三、衡量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指标

银行体系在运转中有一些基本的指标可以对各方面的经营情况进行量度和预测,这些指标数值的变化可以反映一国银行体系的稳定与否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

1、银行系统的资本金

资本金是银行存在的先决条件。

其含义有二:

(1)银行的信誉与自身的资本实力密不可分。

有资本金充足的银行,公众才会有足够的信心将资金存放于此,从而保证银行业务的展开,免除公众挤兑的风险。

(2)银行的经营运作需要依靠自身的资本金来维持。

人世后,我国的银行不仅要在国内银行间竞争,还要与发达国家资本雄厚的老牌银行竞争,这都需要银行持有充足的资本金。

对于银行资本金应当保持多少的问题,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1998年国际清算银行委员会通过的《巴塞尔协议》。

我国根据该协议以及本国的情况对资本金的数额作出了限制,资本金的标准与该协议1992年的规定一致。

《协议》将银行资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核心资本,另一类是补充资本。

核心资本包括普通股、永久性优先股等,补充资本包括到期日的优先股、呆账准备金等。

协议规定,银行资产按规定的风险权数加权平均后,总资本与风险资本的折比率至少要达到8%。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银行总资本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为了增加银行体系的资本金,我国政府特意发行了国债予以补充,但在与国际大银行竞争之中,资本金仍是一个仍令人堪忧的问题。

2、银行的不良资产

银行的不良资产一般是与企业之间发生借贷关系时所产生的,由于我国政府对银行和企业的管制致使这种情况在我国更加普遍。

企业和银行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国有企业因为向银行借了大量的款项,从而企业的经营状况与银行的利润紧密相关,而又因如此,银行只有不断的满足企业的借款要求使企业免于破产,才能在未来有收回贷款的可能性。

这样的共生关系,使银行中的不良资产不断增加。

银行中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韩国为14%,泰国为18%,在国际投机家对其进行冲击时,经济的困境会使企业破产率上升,造成的不良资产使银行处于困境,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相比之下,一些不良资产所占比重较小的国家和地区,诸如新加坡(2%)、香港(2.1%)等,在东南亚危机中就免受了波及。

我国的不良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达到20%,根据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的估计,1997年我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约为人民币1.66万亿元。

根据多恩布什和吉瓦齐的分析,我国银行业重组的宏观经济成本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推算我国待处理不良资产可能在0.83~2.07万亿元之间(苏同华《银行危机论》,2000)。

巨额的不良资产,使我国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增强。

3、银行总贷款占GDP的比重

我国总贷款占GDP的比重,1995年达到0.86,而到了1997年,银行总贷款首次超出了GDP的数值,而且该数值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我们知道,国内生产总值从使用角度测算,是由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库存和净出口四方面加计而成的,而贷款的用途,也不外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

这就意味着我国银行贷款的数量虚增了国内生产总值,前文提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基础,所以我国过高的银行总贷款影响着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此外,银行贷款的偿还需要企业——银行的借贷链条一直循环下去,如果有一个环节失利,就会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

我国银行的总贷款超出了年GDP,说明企业生产等活动很大一部分都是由银行贷款支持的,一旦企业的清偿能力发生了问题,银行就会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

通过对影响银行稳定性的各宏观因素以及衡量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就我国的银行业来说,对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更多一些,因此,加强安全防范尤为重要。

四、国际资本流动下稳定银行体系保障措施

由于固定汇率制度能使政策制定的随意性变得最小,提高了政策的可信度,从而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有些研究成果建议采用固定汇率制度。

但随着布林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全球金融发展趋势,固定汇率制度逐步被取代。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措施,包括:

(1)限制短期资本的流动。

福克兹等人研究得出,限制短期资本流动的政策在短期内对减少资本流人量和改变资本流人的构成能够发挥作用。

(2)建立预警机制。

不同的预警系统在危机的定义、预测方法的设计和预警指标的选择上表现不同。

货币危机的预警较常用的预警系统包括:

弗兰克和罗斯1996年建立的直线回归预警模型,即FR预警系统;卡明斯基等1998年建立的信号预警模型,即KLR预警系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发展中国家研究分部在KLR模型基础上开发而成的预警模型,即DCSD预警系统,以及沙克斯等人1996年建立的预警模型,即sTv预警系统。

这些预警模型虽然是从货币危机的角度来设立的,但也可以用来预警银行业危机。

另外,200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出了《金融稳健指标体系指南(草稿)》,试图通过指标来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进行监控。

该指南将金融稳健指标体系由核心指标(存款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收益状况、流动性风险和对市场的敏感度,简称CAMELS)和鼓励指标(反映存款机构的稳健指标和反映证券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部门、住户部门和房地产市场与金融稳健相关的指标)两部分组成。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尽管有些人认为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会通过弱化市场规律鼓励过分地追求风险,但存款保险制度还是可以在消除存款人恐慌方面起到稳定作用。

另外,曾永艺、姚正春运用博弈论分析了中央银行应采用最后贷款人行动抑或市场退出惩戒的问题,认为最后贷款人行动和市场退出惩戒两种机制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而是互补的,更重要的是,中央银行正是通过对混合战略的选择,而不予于正式的承诺,让“市场去猜测”,最终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执行,金融的稳定,进而提升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幢。

这些研究成果从影响因素到稳定措施为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然而不同的方法、不同时段的数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都不相同,因此,要研究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还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

554—555页。

(2)转引自艾洪德、郭凯、高新宇:

《金融脆弱性、不完全信息、

制度变迁与金融风险》,[大连]《财经问题研究)2oo6年第7期。

(3)高新宇:

《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分析》,[大连]东北财经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苏同华:

《银行危机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第110页。

(5)转引自马卫锋、罗婷、姜磊:

《金融脆弱性产生根源及其启

示》,[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6)邵英昕:

《银行业稳健经营与宏观经济政策》,[北京]《世

界经济)1999年第5期。

(7)转引自王国松:

《财政稳定与金融脆弱性:

理论与中国的

实证研究》,[北京]《管理研究)2004年第7期。

(8)叶欣、冯宗宪:

《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

影响》,[北京]《世界经济)2004年第1期。

(9)转自刘玄:

《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的关系》,[保定]《金融

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10)李狮:

《国家金融风险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版,前言。

(11)沈中华:

《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真是共生的吗》,[北京]

《金融研究)2ooo年第6期。

(12)韩俊:

《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年版,第87—123页。

(13)伍志文:

《中国金融脆弱性分析》,[北京]《经济科学》

2002年第3期。

(14)邹薇:

《银行体系稳定性——理论及中国的实证研究》,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225页。

(15)曾永艺、姚正春:

《中央银行维持金融稳定两种制度选择

的博弈分析》,[北京]《金融与保险)2000年第2期

(16)韩俊.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M1.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17)徐镇南.金融风险与银行管理【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8)FisherIrving,TheGreatDeflationTheoryofGreatDepressions,

Eeonometriea1,1933(10).

(19)KrugmanP.,BubbleBoomCrash:

TheoreticalNotesonAsi·

a’sCrisis.MIME0.1998.

(20)KregelJ.A.,MarginsofSafetyandWeightoftheArgumentin

GeneratingFinancialFragility.JournalofEconomiesIssues,1997(6).

(21)DiamondDouglasW,andDybvigPhilipH.BankRuns,De。

positInsurance,andLiquidity,Polite,Econ,1983(6).

(22)StijnClaessens,AsliDemirgii—Kunt,andHarryHuizinga,

HowDoesForeignEntryAffecttheDomesticBankingMarket?

JournalofBanking&Finance.Vo1.25.2001.

(22)JohnWilliamson,DevelopmentoftheFinancialSystemin

Post—CrisisAsia,ADBInstitueWorkingPaperno.8,March,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