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郭.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7501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7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郭.docx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郭.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郭.docx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郭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

安徽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5

研究方向:

传世文献整理与研究

郭翠丽

导师:

周怀宇

内容摘要

现存明代实录体文献《明实录》,凡2925卷,1600余万字,由明王朝十五朝史官、史家相继编修而成。

这一鸿篇巨著自诞生时期,就受到历代学人关注。

其文献的史料价值和文献学价值及其历史价值,受到充分肯定。

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关于《明实录》的“类纂”“类编”“新编”“选辑”“资料选编”等系列成果,更是给人耳目一新,使《明实录》资料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

但是也有人提出批评,指出“《明实录》所记,偏重于政治事件、制度,而缺乏社会经济方面内容”。

本文通过对于《明实录》考查与研究,认为应该全面认识《明实录》文献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尤其是重新认识其社会经济史料的丰富内容,以利于客观评价《明实录》的学术地位和历史意义。

本文在客观总结《明实录》文献价值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四个问题:

第一部分,论述和总结国内外研究《明实录》的概况。

第二部分,论述《明实录》的原始编纂概况、现代学术界对于《明实录》的重编与选编的重大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第三部分,以《明实录类纂·安徽史料卷》为基本材料,梳理其“安徽地方史”、“徽州地区史”、“淮河流域史”、“安徽历史人物”等专题史料,阐明《明实录》在研究地方史、专题史等方面的功能和意义,进而论证《明实录》史料的丰富性。

第四部分,阐述《明实录》的学术价值。

主要从文献学的分支学科校勘、考据、编纂及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

《明实录》:

史料价值;学术价值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明实录》研究综述·.....................................................1

一、明清时期研究·....................................................................1

二、上个世纪研究·....................................................................1

三、本世纪研究·.......................................................................2

四、海外学者的研究·.................................................................3

第二节论文的写作意图与思路·.....................................................4

第二章《明实录》的史料价值总结·............................................6

第一节十三部《明实录》文献编纂概况简论·...................................6

一、三次编修的《太祖实录》......................................................7

二、并行修纂的两部《实录》......................................................g

三、明代中期《实录》的修纂......................................................g

四、中后期《实录》的修纂.........................................................9

五、完成于崇祯时期的三朝《实录》.............................................9

第二节当代学术界对于《明实录》研究与重编·................................11

一、类纂、类编、选编的《明实录》.............................................11

二、重编《明实录类纂》史料价值分析·.........................................13

第三章《明实录类纂·安徽史料卷》史料价值分析·....................17

第一节丰富的安徽地方经济史史料·............................................17

第二节汇集了“徽州”“淮河流域”等专题史料·.............................24

一、徽州地区的史料·.................................................................24

二、淮河流域的史料·.................................................................29

第三节聚集众多的安徽历史人物史料·.........................................31

第四章《明实录》的学术价值总结·............................................35

第一节《明实录》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35

第二节文献学方面的意义·........................................................36

一、校勘方面的功能·...........................................................36

二、考据方面的功能·.................................................................38

第三节《明实录》编纂方面的意义·...............................................42

一、坚持以年月日顺序为编写原则·...............................................42

二、体现纲常伦理的政治原则·.....................................................44

三、吸纳传记体和本末体的优长书法·............................................44

四、兼具典制体的书法特征·........................................................46

五、明确的编纂思想·.................................................................47

第四节《明实录》的历史意义·.....................................................48

一、极其珍贵的文化典籍·...........................................................48

二、深藏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资料·...............................................49

三、对于考古学、文学方面的意义·............................................50

结束语....................................................................................................52

主要参考文献·.............................................................................53

附录·.........................................................................................58

后记·.........................................................................................5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明实录》研究综述

一、明清时期研究

《明实录》是我国实录体中的一部成功之作,是现存最早而且体例最完备的大型实录体史书。

《明实录》是明代汇集各种史料而纂成的国史长编,是有明一代最系统、最基本的史料。

在明史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明代实录最初收藏甚秘,外人难以得见。

万历时首辅申时行命诸学士进行校仇,明实录便从“金匮石室”中被携归私邸转相抄录,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一些学者对《明实录》进行了最初的研究。

王世贞的《史乘考误》、杨慎《史说》、胡应麟《史书占毕》中的史考、钱谦益《太祖实录辨证》、潘怪章《国史考异》、黄景防《国史唯疑》等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明实录》研究的部分成果。

清代史家对《明实录》的学术价值有一定的认识,万斯同就对《明实录》的价值推崇备至,方苞《望溪先生文集》卷一二“万季野墓表”有记:

“吾少馆某氏,其家有列朝实录,吾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也。

长游四方。

从故家求遗书,旁及郡志邑乘杂家志传之文,莫不网罗参互,而以实录为指归。

盖实录者直载其事与言而无所增饰者也。

因其世以考其事,豪其言,而平心察之,则其人之本末,十得八九矣。

然言之发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则非他书不能具也。

凡实录之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之诬且滥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

虽不敢具谓可信,而是非之枉于人者盖鲜矣。

”清朝政府在编《四库全书》时也大量援引《明实录》的资料对明代的著作进行考据。

清代学人对《明实录》有很深的研究,但是,《四库全书》却未收《明实录》,《四库全书总目》也没有著录。

这一学术文化现象令人费解,也说明了清代《明实录》研究存在着局限。

二、上个世纪研究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对《明实录》开始了整理。

1930年开始,先后有傅

斯年、王崇武、黄彰健等史家问津《明实录》,1942年,中国《明实录》的第一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获—《明实录》史料、学术价位研究

部印刷本影印成册。

接着,凝结了几代人心血的“台湾本”终于由“中研院史语所”于1962年陆续影印出版。

最早对明代十三朝《实录》作综合论述的是吴晗的《记明实录》,全文分为评鹭、史官、仪制、掌故、传布五部分,剖析入微,钩玄提要,为研究《实录》必读的杰作。

新中国建国以后,学术界不断有人对《明实录》进行大规模整理和考订,有关《明实录》的文献研究的学术成果渐渐问世。

从《明实录》中辑录有关边疆地带少数民族的史实资料辑也不断问世,为边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此外,黎帮正、黎明的《明实录的修纂及史料价值评估》,以及以《明实录》作重要依据对《明史》进行考订的山东大学黄云眉的巨著《明史考证》,也是这一时期的力作。

值得重视的是80年代,以华中师范大学为领头一批学者组织了对《明实录》重新分类编纂的工程,成为这一时期《明实录》研究整理的突出成就。

这一工程集中全国文献学界的力量,经过8年研究与整理,共计出版《明实录类纂》系列的文献21巨册。

上述这一时期取得的成果,大大便利了学者对《明实录》的利用。

其中安徽大学历史系部分学者王鑫义、李修松等教授共同承担了《明实录类纂演徽史料卷》的辑录整理工作,这不仅是对古籍整理的一份贡献,而且为我们研究安徽古代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比较权威的论著还有台湾学者黄彰健在领导史语所校印台本过程中,发表的有关明实录版本的三篇文章:

《明末实录书成誊写四份说》、《明实录校勘记引据各本目录》、《影印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明实录并附校勘记序》;还有对各朝《实录》的专题研究,王崇武对国初二朝的研究最为卓著,著有《明本纪校注》、《奉天靖难记注》、《明靖难史事考证稿》等,此外,黄彰健、陈学霖、邢义田等都有文章问世。

三、本世纪研究

2003年4月,安徽大学傅玉璋、王鑫义教授在前期《明实录》研究的基础上,又编辑了《明实录安徽经济史料类编》,对明代安徽的经济史料进行了分类,共计有农业、工商业、赋税摇役、仓储、交通运输、灾荒与贩济六大类。

在该书辑纂的史料中“灾荒与贩济”占了很大的比重,不仅进一步证实明代安徽地区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又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自然灾害史,提供了丰富可靠的资料。

2003年5月出版的谢贵安的专著《明实录研究》,其文主要从文献学和史学史的角度对明代列朝实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探究,正好填补了史学界在这一方面的历史空白。

该书分九章分别介绍了《明实录》的国史地位、《明实录》的学术渊源、《明实录》的修纂机构—明史馆、明代列朝实录的修纂过程、明代列朝实录的修纂人员、明代列朝实录的修纂程序、《明实录》的体例与主题、明代列朝实录的版本与收藏、《明实录》的价值与缺陷九个方面。

是一部研究明实录的开山之作。

四、海外学者的研究

日本学者关注《明实录》研究居多,主要有小田省吾《半岛现存。

皇明实录‘:

就‘、二》,《青丘学丛》13,14(1933年);松浦嘉三郎《沈阳图书馆藏明实录忆就‘,二》,《满州学报》6(1941年):

岛田好《明实录。

刊行(z};}o》,《书香》140号(1942年);三田村泰助《明实录。

传本忆就‘._),《东洋史研究》8:

1(1943年);浅野忠允《明实录杂考:

影印本含中心己L乙一》,《北亚细亚学报》3(1944年);间野潜龙《皇明实录私考》,《神田博士还历纪念书志学论集》1957年:

间野潜龙《明实录。

研究》,《明代满蒙史研究》,京都,1963年。

此外,还有马来西亚学者傅吾康的《明代(1368-1644)的实录》

以上是国内外关于《明实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明实录》的宝贵价值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以中央官方政府为代表的对《明实录》史料的改编及大批“类纂”“类编”以及“新编”等体例的《明实录》编纂出版,关于《明实录》分类“索引”的编纂,也是对《明实录》重要性的认可。

更为可喜的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制作的《明实录》大型数据库已经出版发行。

这种基础性工作的完成,大大便利了研究者,也加大了《明实录》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胶—《明实录》史料、月卜洲片价位.戈开究

第二节论文的写作意图与思路

明代(1368-1644)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朝代。

这个历史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农民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外交往频繁,出现了空前的新局面,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令人钦佩的爱国主义人物,贡献卓著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旅行家等,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整个世界来看,明代正是中国与国外广泛加强相互联系的时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的来往进一步密切,加紧历史上国际关系的研究,将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件事情。

深入研究明朝的历史,对中外学者来说,都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明实录》比较原始地记载了明王朝的历史,留下来这方面重要的史料,是为一部宝贵的历史文献。

在明代所著的最全的书目黄虞租的《千顷堂书目》中,实录被放在了第二类(史部)的开头有名为“国史”的细目的首位。

张舜徽也说:

《明实录》是明代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历史史料”,该文献是“汇集各种史料而纂成的国史长编。

不仅详载了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和大臣们的业绩,更包括了一代政令法制、职官科举、人口丁壮、钱粮财赋、封疆建置、军备征战、外交封贡、文化典籍以及自然灾异等各种历史资料。

”①陈高华、陈智超在《中国古代史料学》中,把《明实录》放在明史史料中“基本史料”的首位②,足见学者看重《明实录》在明史研究中的地位。

《明实录》这部历史文献从诞生时期,就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

学术前贤围绕《明实录》做了不少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积累了很多成果。

但是历史上的这些研究成果远远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就《明实录》学术研究而言,也存在很多不足。

诚如著名学者谢贵安在《明实录研究》中所总结的:

对《明实录》所作的工作,从整体上来看,是整理多于研究,事实考订多于体例探讨,研究的角度要么属于古籍整理,要么属于明史考证。

再者,《明实录》这部文献比较浩繁,体量很大,多达1600万字,尽管前人己经有很多研究,仍然有继续挖掘、加以整理研究的巨大空间。

取其精华,客观地服务于明史研究和中华学术研究是一项仍需要继续的学术活动。

特别是关于《明实录》的研究中,尚存在不同

①张舜徽:

《张舜徽学术论著选》,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②陈高华、陈智超等著:

《中国古代史料学》,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的认识。

有些学者批评“《明实录》所记,偏重于政治事件、制度,而缺乏社会经济方面内容”。

①还有的学者认为《明实录》史料价值的优点之一便是“政治、经济的材料最为丰富全面。

制度变迁沿革,经济发展变化,土地占有情况都超过其他任何书籍。

特别是经济资料,由于是按时间先后记载,使变化情况清晰可考,可以帮助解决《明史》及其他史书中不易理解的问题。

”②本文在前人整理的《明实录》“类纂”“类编”“新编”“选辑”“资料选编”等系列成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明实录》的资料价值,通过对于《明实录》考查与研究,认为应该全面认识《明实录》文献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尤其是重新认识其社会经济史料的丰富内容,以利于客观评价《明实录》的学术地位和历史意义。

《明实录》是明代各种史料的汇编,《明实录》的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史料记载对于研究地方史、区域史、专题史等都有极高的价值。

《明实录》在学术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实录体史书,《明实录》的性质及内容决定了其史料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所以《明实录》的史料在文献学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明实录》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份宝贵的财富。

在《四库全书》对《明实录》没有著录的情况下,《明实录》能得以保存下来,并且其中的许多文献史料能为我们今天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明实录》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明实录》这部历史文献尚有许多值得开发的新领域、新课题。

对《明实录》的再开发,也有利于深入研究明代历史。

①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②黎邦正、黎明《明实录的修纂及史料价值评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古籍整理研究专刊》。

第二章《明实录》的史料价值总结

《明实录》的史料价值从它诞生时期就显示出来,稍稍考察其编纂背景,就可以清楚认识这一点;明清时期的史家治史无不征引《明实录》资料;当代学者对于《明实录》的研究、整理和重新编纂,深刻激活了《明实录》的史料学功能,也进一步说明了这部文献在当代史学研究中的史料价值。

第一节十三部《明实录》文献编纂概况简论

《明实录》,也称《大明实录》、《皇明实录》。

明代的“国史”,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

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实。

崇祯朝有后人补辑本十七卷。

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所以全书共十三部。

有明一代,对修撰实录颇为重视,新帝登基即诏修前朝实录,由朝廷委任总裁,翰林院修撰、编修、检讨等任纂修诸官,由礼部指令中央及地方官府探辑前朝事迹。

朝廷并派人至各布政司、郡、县搜访探集各类章疏奏议、抄存邸报、碑志行状、前朝遗闻等材料,汇聚送交史馆。

明代实录的材料有广泛的来源,从皇帝为实录所写的《序》及史臣所上的《进实录表》中,我们可以得知,明代实录更多地取自原始档案和第一手材料,在内取于诸司部院保存之奏章,在外则历朝派遣官分赴各省采辑先朝事迹,益以留中之奏疏、传抄之邸报。

《明实录》的史料带有更多的原始档案的性质。

众所周知,《明实录》修成后抄录成正副两本,正本嘉靖前藏于内府,嘉靖十三年(1534)后,藏于皇史展。

副本初藏于古今通集库,后改藏于内阁,底稿则由史官于正式进呈前焚于太液池旁芭蕉园。

万历中期始传写流布,抄本达十数种,卷轶、内容皆略有异同。

根据《明史.艺文志》记载,全书共有2909卷。

今通行本一是1942年据江苏国学图书馆藏抄本影印,附有清人补辑《崇祯实录》25卷,凡500册,2925卷,其中错讹字较多。

另一是1962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缩微胶卷陆续影印出版的《明实录》,由黄彰健等人作校勘,历经30年始得完成,除正文外又附校勘记29册,以及《崇祯实录》、《崇祯长编》、《皇明宝训》,凡183册,3045卷,正文约28000余页,1600余万字,系现今所见最全之本。

这15朝13部实录包括:

(以下所列卷数以1962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的《明实录》为准)。

一、三次编修的《太祖实录》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二百五十七卷,凡三修。

建文元年(1399)礼部侍郎董伦等修。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命李景隆、解给等重修。

永乐九年(1411)又改令姚广孝、夏原吉、胡广等再修,十六年修成(1418)。

记事起元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讫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首尾四十八年。

万历时,允科臣杨天民请,附建文帝元、二、三、四年事迹于后。

今所见《明太祖实录》即三修本,前二修本则均己不得见其书。

朱棣三次重修太祖实录,删去了明太祖的过失以及建文朝遗臣对成祖的指斥,又歌颂朱棣“靖难”之功,以图自解于天下后世。

《太祖实录》是明代诸朝实录中曲笔较甚的一部。

但是仍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举例说明之。

如明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于洪武十七年制定了科举考试通则,这在许多史籍中都有记载,例如《明史》、《国榷》、《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春明梦余录》《弇山堂别集》等。

上述这些记载,都是裁剪自《太祖实录》卷160“戊戌条”,有的几乎是抄录。

且看《明史》卷七十《选举二》中是这样抄录的,“后颁科举定式,初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

《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

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

其后,《春秋》亦不用张洽传,礼记止用陈潞《集说》。

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诏、浩、表、内科一道。

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廷试,以三月朔。

乡试,直隶于京府,各省于布政司。

会试,于礼部。

主考,乡、会试俱二人。

同考,乡试四人,会试八人。

提调一人,在内京官,在外布政司官。

会试,礼部官监试二人,在内御史,在外按察司官。

会试,御史供给收掌试卷;弥封、誊录、对读、受卷及巡绰监门,搜检怀挟,俱有定员,各执其事。

举子,则国子生及府、州、县学生员之学成者,儒士之未仕者,官之未入流者,皆由有司申举性资敦厚、文行可称者应之。

其学校训导专教生徒,及罢闲官吏,倡优之家,与居父母丧者,俱不许入试。

试卷之首,书三代姓名及其籍贯年甲,所习本经,所司印记。

试日入场,讲问、代冒者有禁。

晚未纳卷,给烛三枝。

文字中回避御名、庙号,及不许自序门第。

弥封编号作三合字。

考试者用墨,谓之墨卷。

誊录用殊,谓之殊卷。

《国榷》卷八记曰:

“三月戊戌朔,颁科举条例。

五经皆主古注疏,不专宋儒。

”《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清朝人俞械在《茶香室丛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