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95202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天津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天津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天津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天津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科技发展规划.docx

《天津科技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科技发展规划.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科技发展规划.docx

天津科技发展规划

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5〕44号)精神和要求,支撑和引领天津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指导我市未来15年科技发展与创新。

序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科技竞争的焦点不断前移,科学的交叉融合和技术集成趋势明显,新的技术群和新的产业群蓬勃发展,信息、生物、纳米、海洋科技等领域正在孕育一系列重大突破。

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整合,国内外对科技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区域中心城市对创新资源聚集作用日益增强。

未来15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这为我市科技创新提供了基本方向。

国家将规划和建设好滨海新区作为振兴环渤海区域经济和全国发展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一环,为我市集聚创新资源、加快科技进步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进一步发展集聚了巨大的能量。

2005年,人均GDP已突破4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了依靠科技创新追求更高水平、更加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引领与支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巨大需求和动力。

市委、市政府一贯重视科技进步的战略地位,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科技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对外开放促进了创新资源的流动,聚集了一批跨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移动通讯、汽车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发展与世界同步。

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较完备的工程与技术学科体系和多层次的科技人才队伍,一批技术领域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集聚区。

创新、创业和产业化的环境明显改善,科技发展和创新已经具备实现腾飞和新跨越的良好条件。

但是,我市未来仍将长期面临着资源和能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土地和资金供应日趋紧张、引进关键技术难度加大的严峻形势。

同时,科技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不足,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不强,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重要产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一些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薄弱,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创新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未来十五年,我们必须更加突出科教优先发展,更加突出科技自主创新,在一些重要的领域和方向上超前部署,迎头赶上,使科技进一步肩负起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

第一章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体制机制,广泛集聚创新资源,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强原始创新,突出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支撑和引领天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紧紧抓住未来15至20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满足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巨大需求,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标志为:

水平高、消耗省、环境优、体制活。

——水平高。

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显著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支撑经济发展高水平;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支柱产业的技术自给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成为我国主要产业创新基地,保障自主创新高水平;增强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创新能力,建立与国际化港口城市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城市管理高水平。

——消耗省。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显著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根本转变,循环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环境优。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改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与人文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城市的健康安全水平,成为社会和谐、环境优良的宜居城市。

——体制活。

拥有国内一流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资源的集聚与辐射功能显著增强,成为创新创业的活力城市。

到2020年,科技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掌握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

——掌握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基本实现资源重复利用,重点行业和滨海新区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取新水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掌握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数字内容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技术,提升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为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物流中心、航运中心提供技术支撑。

——掌握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产品深加工等农业领域的关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为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技术支撑。

——掌握重大疾病防治、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临床诊疗和医学研究中心,城市公共健康安全设防严密,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完善,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

——城市建设和城市安全关键技术的开发与集成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成较为完备的城市信息安全、交通安全、防灾减灾等公共安全应急和技术保障体系。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继续保持国内前列,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于国内前列,学术论文以及被SCI/EI收录和引用的数量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人才队伍建设国内领先,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居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公众科学素养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形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创新效率高、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真正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一批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具备国际竞争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

三、总体部署

1.满足紧迫需求,确定若干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技术,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培育一批新兴科技产业,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2.把握科技发展趋势,超前部署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增强发展后劲,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加科技投入,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组织与制度保障;

4.突出滨海新区研发和转化基地建设,优化科技布局,加强区域科技合作,增强科技资源整合、集聚与辐射能力。

四、远景展望

2021至2050年,进一步提升知识创新与知识集成应用能力,加速城市知识化进程。

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国际知名的研发机构、知识创新型企业,知识创造、传播、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增长,使知识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到2050年,基本建成知识型城市。

第二章重点领域

为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按照中长期科技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对未来重点发展领域及优先发展技术进行规划和布局。

重点发展领域是指我市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重点社会发展领域,优先发展技术是指重点领域中任务比较明确、基础较好,能够实现突破的技术群。

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优先发展技术的原则:

一是紧密结合我市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定位、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需要;二是具备较好的基础和优势;三是能够进入国家层面,实现与国家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的衔接。

依据这些原则,确定以下10个重点发展领域和46种优先发展技术。

一、电子信息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市的第一支柱产业。

但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

未来15年,必须采取自主创新战略,瞄准国内外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前沿,重点发展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大力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积极推动发展空间大、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优先发展软件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与激光技术、数字技术。

1.软件技术

重点发展支撑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政务及电子商务的关键基础软件,支撑传统制造业信息化改造的通用软件、高端制造业嵌入式软件,面向重要领域的应用软件系统。

2.微电子技术

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片上系统(SoC)及关键IP核,面向数字电视、DSL宽带等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射频发射与识别接收、图像与语音处理等领域的芯片设计与开发。

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技术及配套材料与设备方面取得突破。

3.光电子与激光技术

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材料,功率型LED芯片制造与封装关键技术,LED系统设计及应用集成技术;新型激光器件,全固态激光器,激光加工与检测技术;先进传感、光电检测器件与集成技术;全光通信关键器件技术,激光、光网络器件技术;光电显示、光存储材料与器件;高温超导材料及其开发应用技术。

4.数字技术

重点发展数字电视广播技术,数字电视开发与接收技术,新一代数字通信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数字相机开发技术,等离子体平板显示技术(PDP),网络信息家电核心技术。

二、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

生物技术是继信息技术之后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领域,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基因工程、抗体工程、干细胞、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虚拟药物设计与筛选、发酵工程等领域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是我市能够迎头赶上,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领域。

未来15年,要把医药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中药现代化技术、化学合成制药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技术等作为优先发展技术,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做大做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

5.医药生物技术

重点发展基因工程、抗体工程、疫苗虚拟药物设计与筛选、药物基因组等技术;重点突破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化制备与纯化、新型药物运载和给药、生物药物修饰等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6.工业生物技术

重点发展代谢工程、过程控制、生物催化、微生物选育等一批基础性关键技术;重点开发生物催化在食品、化工、环保、石油等行业的应用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生物材料技术。

7.农业生物技术

重点发展农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优质、高产、抗逆等)、单倍体育种、基因克隆和调控技术;发展动物细胞克隆、动物重大疫病检测、动物胚胎分割及性别鉴定、动物生物反应器利用等技术;开发基因工程疫苗、微生物农药与肥料、处理农业废弃物的微生态制剂等。

8.中药现代化技术

重点开发中药生产中的提取、分离、精制和新型制剂技术;研制现代中药,开展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加强生物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重点突破红外指纹快速识别技术、中药DNA分子标记技术、中药安全性评价技术等关键技术。

开展现代中药检验、检测技术和标准的研究与应用,推进中药标准化和国际化。

9.化学合成制药技术

重点发展治疗心脑血管、老年病、内分泌、肿瘤、抗病毒等药物的定向合成、手性合成等药物合成新技术;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皮质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维生素药物和氨基酸药物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生产工艺改进;开发市场规模大的非专利药;开发制剂新技术和药物新剂型。

10.生物医学及工程技术

重点发展医学超声成像关键技术与设备,新型功能成像技术和设备,新型人体生理与病理信号监测分析技术和监护设备;医用纳米生物材料与技术,骨科植入材料和医用塑料技术与产品;重大疾病的物理治疗与康复工程技术研究和设备,激光医疗器械领域关键技术,移动医疗与远程医疗技术与设备。

11.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技术

重点发展干细胞治疗、组织工程、治疗性克隆等技术,重建受损的组织、器官;重点突破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定向诱导分化、生物粘附等关键技术。

三、能源

能源紧缺及能源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节约常规能源,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和技术保障。

我市在新能源与节能方面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形成了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绿色化学电源和薄膜太阳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带动了能源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

未来15年,我市能源领域要坚持保证供应、节能优先、结构优化、环境友好的原则,实施多元化能源发展战略,以节能和能源效率改进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能源高效存储及转换技术、核能安全利用技术等为优先发展技术,重点推进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多样化利用。

12.节能和能源效率改进技术

重点发展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关键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交通节能技术;重点突破高效热交换器和热系统节能技术,煤的经济、高效、清洁开发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工业过程低温余热的高效回收技术。

13.可再生能源技术

重点发展高性价比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氢能综合开发应用技术,海上风场发电技术,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生物质发电和液体燃料转化技术;重点突破清洁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拓展应用技术。

14.能源高效存储及转换技术

重点发展新型高容量、高功率、长寿命动力型二次电池制备技术,氢能高效存储与转换技术;重点开发新型电池材料制备技术,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超级电容器技术。

15.核能安全利用技术

重点研究低温核能供热利用技术,核能与海水淡化耦合的应用技术,为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四、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

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正向原材料多元化、生产流程一体化、产品精细化、生产清洁化、产品开发高附加值化等方向发展。

天津是我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发源地,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完整的研发与产业化体系,石化、化工行业已成为我市的重点支柱产业。

未来15年,我市要建成千万吨级炼油和百万吨级乙烯的国际一流炼化—体化装置,成为国家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

要围绕我市石化产业基地的建设和中、下游产业链的延伸,着力解决工艺创新——过程设备优化和工程放大——系统集成三个环节上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石化下游产品,在工艺过程创新、系统集成、节能降耗及节约资源等不同层次上有所突破,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与装备。

优先发展绿色化工过程技术及装备技术、石化下游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开发技术、膜技术与膜材料。

16.绿色化工过程及其装备技术

重点开发清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短流程工艺技术,节能节约资源新技术和结晶、精馏、空分等静态成套化工分离装置及其智能化控制系统;重点突破大规模化工短流程工艺技术及其装置的核心技术,保护资源、节能降耗、降低水耗及减少污染方面的关键技术。

17.石化下游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开发技术

重点开发石化及下游产品的新型催化技术,碳一化工新技术,高性能聚烯烃树脂合成新技术新工艺,合成材料加工及应用技术,清洁汽柴油生产技术,先进的化工分离技术,反应过程强化技术,新型高效乙烯裂解技术及设备,重质含硫原油加工技术;重点突破以煤、天然气及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聚烯烃合成新技术。

18.膜技术与膜材料

重点开发中空纤维膜材料、膜组件、膜装置的制备技术,模块化技术,在线检测技术,成套装备制造及系统集成技术,膜生产与应用过程中的标准化技术;开发复合膜、气体分离膜和管式膜、无机膜等材料制备技术;重点突破膜生物反应器(MBR)和连续流微滤(CMF)装置在饮用水安全保障、污水处理及再生回用、海水淡化前处理、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等领域的工程应用技术。

五、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正向智能化、集成化、绿色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我市装备制造业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自主开发和系统成套能力较弱。

未来15年,振兴天津装备制造业必须增强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开发能力,在技术创新和装备成套上获得重大突破,大力推动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的研发、集成与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天津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优先发展成套装备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汽车及零部件配套技术、先进冶金及高档金属制品技术、高性能高可靠性基础零部件技术。

19.成套装备技术

开发先进工作母机和民航特种装备与系统、新型电力电子装备、精密加工装备、汽车装备、智能化生产线及装备的系统成套技术;重点突破数字技术、自动化控制、计算机信息化智能化与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

20.先进制造技术

重点发展绿色设计与制造、智能自修复与再利用、计算机集成、微机器人、极端加工等技术,制造业信息化综合集成技术。

21汽车及零部件配套技术

重点发展汽车配件制造新技术及汽车零部件配套技术,轿车车身设计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安全技术,汽车环保技术,轻量化材料制造及应用技术,电动汽车开发技术,燃油汽车环保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应用技术。

22.先进冶金及高档金属制品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对钢铁工业长期发展具有影响的前沿技术,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技术,钢管连续轧制过程控制及特殊连接技术,板型控制技术,高档金属材料制造技术及制品,有色金属加工关键技术;开发有色金属再生技术,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23.高性能高可靠性基础零部件技术

重点发展高性能液压、气动、密封元器件和系统的制造、检测技术,特种轴承、高精密轴承及大型轴承设计制造技术,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高速、重载齿轮设计制造技术;重点突破基础零部件产品可靠性关键技术。

六、都市农业

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技术体系,加强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对于实现我市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15年,以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技术、健康养殖与安全种植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等为我市优先发展技术。

24.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技术

重点发展农作物育种新方法和新材料技术,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技术,农作物新品种制种、加工、检测等产业化技术,蔬菜、花卉种苗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畜禽新品种改良及繁育技术,名优水产种苗繁育及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

25.健康养殖与安全种植技术

重点发展土壤污染调控与修复技术,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安全使用技术,产地环境监测、外源投入品控制和农田安全信息系统建设、生物防治等关键技术;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控制与修复技术,畜禽、水产养殖过程中重大疫病防治技术,畜禽、水产养殖预警关键技术与质量安全检测关键技术,畜禽粪污无公害处理技术;开发畜禽、水产安全饲料、药物等农业投入品;开发温室设施及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和设备。

26.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技术

重点发展果蔬、水产加工关键技术,畜禽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技术与设备,农产品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开展膜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冷冻干燥技术、微胶囊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发展气调、生物、物理保鲜新技术,农产品运输保鲜新技术;开发保鲜新材料和新装备。

27.农业信息化技术

发展精准农业,推动地理信息、遥感、卫星定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重点发展农作物耕作、播种、除草、施肥、灌溉、产量信息采集处理技术,病虫草害预测预报技术和农业精确喷施技术,设施农业的智能控制技术;发展精细养殖,重点开发畜牧品种核心群管理系统、繁殖管理系统、饲养管理系统、疾病防治系统;开发水产养殖动态监控系统;发展安全农产品可追溯数字技术;开发适用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七、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推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快速提升天津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港口大都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未来15年,要坚持创新为本、应用驱动、分层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大力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影响的现代服务行业,重点突破关键技术,优先发展支撑现代物流的关键技术、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关键技术、金融保险服务支撑技术、城市信息化与信息服务技术。

28.支撑现代物流的关键技术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系统仿真技术,多式联运技术;重点开发数据采集、交换等核心技术,异构数据互联互通技术。

29.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关键技术

重点发展网络安全技术,数据共享技术,信用评估体系及相关技术,新一代数据库技术,移动代理技术,虚拟专用网技术,基于人体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系统关键技术。

30.金融保险服务支撑技术

重点突破与金融保险服务相关的数据管理、共享与分析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核心支撑技术。

31.城市信息化与信息服务技术

重点开发城市建设与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政府信息化、社区信息化领域的技术集成应用技术,数字内容产品为主的信息增值服务;重点开发与城市信息服务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数据管理技术等。

八、资源与环境

资源与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载体。

我市在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基本保持稳定,初步建成节水型城市,建立了国家生态产业园示范区和北方环保科技产业基地。

但是,水资源短缺、生产方式粗放和生态环境脆弱仍是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未来15年,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创新相结合,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相结合,重大工程与产业化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建设生态城市。

优先发展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综合节水技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技术、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

32.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重点开发多水源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估技术,地下水资源开采布局和控采技术,多水源下的优化配置方案和多目标决策支持系统技术;重点突破水资源分质供水与梯级利用技术,再生水安全利用技术,雨洪水调蓄与利用技术,地下水利用与修复技术,微咸水开发与利用技术。

33.综合节水技术

重点突破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关键技术,典型工业企业节水减排技术;推广行业适用共性技术;开发应用工程节水和农艺节水等农业节水技术;开发节水设备及器具等建筑节水技术,给水工程系统中降低管网漏失率技术以及管理节水技术。

34.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

重点开发低成本海水淡化成套技术,突破海水淡化关键设备及多联体耦合设备国产化制造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大规模循环冷却成套技术装备,大规模海水净化工程技术,浓盐水综合利用技术,大生活用海水利用技术,海水新型制盐技术,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技术;研究海水利用的环境影响,制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标准。

35.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技术

重点开发废物最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关键技术;开发典型行业清洁生产工艺及“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重点突破循环经济发展中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废物和废旧产品综合利用技术,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重点开展行业环境技术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展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的模式研究。

(36)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

重点开发区域污染综合调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