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论述89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93413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论述89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论述89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论述89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论述89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论述89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论述89题.docx

《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论述89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论述89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论述89题.docx

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论述89题

1.试述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行政决策学和立法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重要区别

2.试述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可区分的几个层次

3.试述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主要贡献

4.试述学习公共政策学的必要性或直接意义

5.结合实际,阐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6.试述理论与时间的中间环节是政策的认识论本质

7.对于获得法的形态者来说,法与政府强调的重点不同。

试述这种不同如何体现于问题付诸实行的过程中

8.政策工具的类型学研究的意义,即有分类的缺陷以及如何进一步推动政策工具的类型学研究

9.试述政策系统与政治制定系统制定者的关系

10.试述公共政策的客体与客体系统

11.试述公共政策在政府推行政治统治和实施社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12.试述公共决策的规则

13.试述社会团体、人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及消极影响

14.试述大众传播与政策执行的监控

15.试述进行公共政策研究时需要借助于模型的原因

16.试述改革过程的专业化包含的内容

17.试述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包含的内容

18.试述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的类别

19.试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

20.试述一项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和障碍

21.试述公共议程的各种构建模型

22.试述公共政策抉择主体的主要类别

23.试述政策论证的要素

24.试述政策论证的模式

25.试述创新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机制

26.试述造成公共政策偏差的主观原因

27.试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与机制

28.试述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应该重点建立、健全的制度

29.试述公共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

30.试述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

31.试述公共政策调整的作用

32.试述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有哪些

33.试述要顺利完成政策终结的策略

30.试述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的含义及其相关联系。

35.试述当代中国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

36.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

37.试述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

38.试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39.试述立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

30.试述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及内容。

41.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

42.试述政策接续与政策维持、政策调整、政策终结和政策创新的不同之处。

五、论述

1大众化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3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

4举例说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出台实行和调整。

5简述史密斯模型。

6简述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

7简述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

8简述政策环境因素及其基本特征:

9举例说明浴盆模型。

10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

11简述追踪决策的特点。

12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什么作用?

13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

概括起来看,它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素:

14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

15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有哪些:

16系统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17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内应遵循的原则:

18系统分析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19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通常包含:

20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含以下四个步骤:

21系统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

22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有:

23简述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24简述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征:

25论述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

26联系实际,论述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推动作用。

27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义。

28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

29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联系:

30为什么说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31公共机构的特性:

32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的现实挑战:

33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34如何全面地认识公共问题:

35如何培育公共文化?

36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

37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38试论述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

39渐进思维和剧烈思维是矛盾的吗?

40、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职责:

41、政府、政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42.举例说明简单矩阵思维法。

43.有人认为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试简述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44.举例说明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在现实公共决策中的运用。

45.试论述如何将系统分析应用于公共政策?

46.论述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

47.试论述你如何理解燃油税的迟迟未出台?

 

1.试述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行政决策学和立法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重要区别

(1)作为决策科学研究对象的决策,指的是包括企业、交通系统、军队、学校、医院、公共组织等在内的各种组织在管理中形成的决策

(2)作为行政研究对象中的行政决策,属于管理决策的一种,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做出决定的活动(3)作为立法学研究对象的法制制定,指的是有关的国家机关按照依法权限和程序,制定各种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文件的活动。

它不仅包括立法机关依法制定法律和专门活动,而且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次级国家行政机构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活动(4)而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2.试述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可区分的几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任何一项单个的公共政策都可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单体研究才使公共政策学充满了活力

(2)政策群和政策链。

公共政策学不仅研究具体的个别的政策,而且把政策群和政策链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3)政策一般。

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这就是政策一般、公共政策的概念、命题、理念,通常都是建立在对政策一般的认识之上的。

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过程,是对政策一般的反映和摹写,是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一般规律的阐释。

3.试述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主要贡献

(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一些无趣

(2)指出了美国正常科学进入新阶段的发展方向(3)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

4.试述学习公共政策学的必要性或直接意义

(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3)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5.结合实际,阐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管理功能

(2)引导功能(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

6.试述理论与时间的中间环节是政策的认识论本质--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政策的本质被界定为理论与时间的中间环节,因而政策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因而政策兼具理论与时间的二重特征。

从政党实现其理念追求和政府实现治理的途径来看,理论指导时间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同时实践基本上也是通过政策而上升为理论的

(1)政策与理论:

政策与理论的基本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理论是实践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

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或指导思想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理论的内容影响和决定政策的内容,理论依据的不同造成政策的基本差别②理论的正确与否,决定政策的成败。

正确的理论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可以指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路线,以它为依据制定出来的政策就有可能取得成功的结果

(2)政策与实践:

政策与实践的基本关系同样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政策是实践的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

7.对于获得法的形态者来说,法与政府强调的重点不同。

试述这种不同如何体现于问题付诸实行的过程中

(1)政策注重于“要做什么,怎么做”;法则注重于“不能做什么,做了给予什么惩罚”

(2)法的执行过程除刑事诉讼和违宪审查外,司法机关一般不主动地加以干预,但是,恰恰是在司法机关不主动行为的这个领域里,政府却主动地进行政策实施,政策对象是否要求或反对实施政策,政策对象是否请求给予以及请求多少,都不是影响政府行为的根本因素(3)法规定了人民

-

的权利和义务,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政策,就各项具体的政策而言,政策对象的权利和义务往往是不对称的(4)法的使用必须力求统一,因此对法律使用来说名法律,明文优于法律精神、不得偏离法律的明文成为公认的原则;政策执行则强调精神优于条文、实质重于形式(5)虽然政策和法都具有强制性,但是政策执行的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如果越限国家就要依法惩处(6)政策和法都要求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二者相比较,政策更为灵活,能更快地应对客观形式的变动(7)法和政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有广泛的干预。

但是二者相比较,政策干预的范围更大、更深入。

8.政策工具的类型学研究的意义,即有分类的缺陷以及如何进一步推动政策工具的类型学研究

(1)政策工具的类型学研究的根本意义,在于政策工具的分类是政策果农根据的比较、选择和配置的基础。

没有科学的类型划分,就不能准确地把握各种政策工具的特性,也就不能准确地把握各种政策工具的特性,也就不能对症下药地对政策工具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合理的配置,在政策的执行中就不能有效地促成政策目标的实现

(2)既有的政策工具分类的主要缺陷是:

①这些分类大多只适用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所使用的政策工具,而对政治决策、文化决策、教育政策、科教政策、传播政策等使用的政策工具,则缺乏考察和分类②既有的政策工具分类过于重视正式的、有形的(硬的)、静态的政策工具,而看轻甚至无视非正式的、无形的(软的)、动态的政策工具,因此无法比较明确地推断出一定类型的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的因果关系③有些分类过于简括或过于庞杂,有些分类则纯属主观臆想(3)进一步推动政策工具的类型学研究有:

①重视政策工具箱的建设②坚持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路线③在对政策进行类型划分时,要认真考察每一类型的政策工具的基本假设、预期效果、成本与收益以及政策结果。

使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实现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化、明朗化,为政策工具的选择和配置奠定基础。

9.试述政策系统与政治制定系统制定者的关系

(1)作为政策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任何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都是相关政策行为者频繁互动的结果

(2)政策系统又为政策行为者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设置了框架和平台。

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虽然是该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或政策行者的功能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但是政策系统的作用总是大于组成该系统的各个行为者个体作用的简单相加。

各政策行为者的角色与行为必定受制于政策系统的结构,政策系统既有的制度规则,也直接影响着各行为者谋求谋求利益的方式和意愿以及他们努力的成功程度。

因此,必须准确界定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各政策子系统或政策行为者的性质、特征和功能,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它们与政策系统总体之间的联系方式,以达到进一步优化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之目的。

10.试述公共政策的客体与客体系统==公共政策客体是相对于汉族体而言的,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

公共政策是针对特定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群体而特定的行为准则。

因此,可以从“事”(政策索要处理的公共问题)和“人”(这个发生作用的对象,即社会成员)两个角度来认识公共政策的客体。

(1)公共政策问题。

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客体就是政策问题。

只有那些被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涉及相当多社会成员利益的社会或公共问题,才能成为公共政策的客体

(2)目标人群。

从“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的客体是目标人群。

公共政策的所要调整和规范的对象就是这些具有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利益要求的社会成员间的关系(3)客体系统。

由公共政策的客体组成的系统就是政策客体系统。

客体系统存在于政策系统之外。

当有关客体系统的信息输入到政策系统之内,而且政策主体系统经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最后决定针对客体系统制定政策时,客体系统才被内化为政策对象。

而在被内化以前,客体系统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则是正常系统的环境构成的一部分。

11.试述公共政策在政府推行政治统治和实施社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1)公共政策是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

政治统治不是这两大阶级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

公共政策常常被用来表达和维护统治阶级总体的、长远的、根本性利益。

政府权力还以国家暴力机器为后盾,来加强政策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2)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政府权力通过关注民生和促进经济的繁荣,扩大其合法性基础。

另外,政府权力还通过公共政策,对各种经济关系进行协调,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对民众的政治行为以及各种权利和权力关系进行规范,并对各种社会政治组织进行监督。

12.试述公共决策的规则==所谓政策规则,就是决策主体择定最终政策方案的程序和方法。

政策制定主体采纳的基本政策规则主要有两种

(1)全体一致规则。

又称“一票否决制”,即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同票,或者至少没有任何规则有两个基本特征:

①决策主体在形式上都能绝对平等分享决策权,任何一个否决行动都会对政策方案的通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②决策结果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即所有决策主体都能因最终的方案选择获得一定的收益,或者说,没有人因此而受损

(2)多数原则。

所谓多数原则,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数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采纳的公共政策的择案规则。

多数规则采取两种基本形式:

①简单多数规则。

也称“相对多数规则”,它是现代决策中应用最广泛、程序最简单、最易于为人接受的一种决策方法。

一般而言,简单多数原则要求决策群体的成员数量为奇数②绝对多数规则。

也称“过半数规则”、“比例多数制”。

绝对多数规则的基本特点是:

①决策过程中无须每个决策者都投赞同票,只要有超过半数的赞同票,决策方案就拿够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因而决策成本较低②采用该规则择定的公共政策对全体决策者都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也就是说,居于少数的反对者必须服从占多数的支持者所做出的决策

13.试述社会团体、人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及消极影响==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政策信息沟通

(2)影响并制约公共决策(3)稳定公共政策秩序(4)角色替代。

一方面有利于解决那些政府管不了、管不好、无力管也不应该管的社会公共事物;另一方面也节省了政策资源。

当然,在肯定社会团体的正面功能的同时,也应当看到一定条件下社会团体对公共政策的消极影响:

(1)社会团体关心管辖权限胜于关心正义

(2)社会团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然采取排他性策略,漠视公共利益,成为曼库尔奥尔森所说的“分利集团”,侵蚀、消解政府权威,甚至替代决策(3)加剧新的不平等并使之固定下来。

14.试述大众传播与政策执行的监控===大众传播对于民众了解和接受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以及监督政策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1)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

大中传播能够通过及时、有效的报到和解读,使政策内容迅速而准确地抵达政策对象,提高公众对决策的知晓度和认同感,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

(2)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大众传播不仅充当着政策对象和公众意见收集者的角色,还能充当监测者和裁判者的角色,对政策效果和质量实施有效监控。

对于因人为因素引起的偏差,通过焦点曝光、道德谴责、社会劝诫和舆论制约等方式,将其全方位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以保障政策的正常执行;对于因客观因素引起的偏差,大众传播则将建议传递给政策执行者,以改进和完善政策。

15.试述进行公共政策研究时需要借助于模型的原因

(1)模型的认识论意义如下:

①由于模型与原型具有相似性,所以就有可能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对所构模型事务的运行结果和发展趋势做出有效预测②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

模型能够使人民从某一特定的视角窥视到万象纷繁的现实事物的奥秘并发现其运动规律,从而使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得以凸显,形成抽象认识③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

(2)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实证性,同时整个研究过程又十分强调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从具体到抽象,强调从中发现有关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或一定的相关性,发现事物运动的规律(3)决策程序是根据模型的特征,人为地编制出的政策制定执行的步骤顺序。

通过它就可以把决策理论、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实施的决策流程图,“以此限制和缩小决策者主观随意性的自由度,减少决策失误,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保证决策的实施的速度和质量”。

16.试述改革过程的专业化包含的内容

(1)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接触范围广、掌握的信息多,具有专业优势和特长,尽管在原则上那些处于最高层次的人有权正式决策,但实际上政策议程的确立常常需要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意见

(2)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咨询参谋。

许多政策问题,如核能、环境、保护、交通、通信等涉及复杂的技术和高深的专门知识,而直接决策者缺乏相应的技术、时间和精力,这给专家在政策方案的设计及其选择上提供了发挥专长的机会,他们的意见常常为政策制定的依据(3)作为行政官僚的专业技术人直接参与政策的执行,他们的价值观、素质与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策的实施效果(4)政策的执行效果一般也需要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进行评估,他们的判断和诊断能对政策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

决策过程的专业化也是公共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

17.试述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包含的内容===就形式而言,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主要包括:

(1)在政策目标确立后,直接决策者要及时征求各部门、各地方的意见与建议,尤其要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

(2)在征求意见时,力求广泛而全面。

除了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还要通过听证会等各种制度化形式,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3)在实际决策过程中,要有一个反复研究和拟订、修改政策方案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完善决策。

18.试述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的类别

(1)政府部门。

由于政府部门是政策制定者,因此它们提出的公共问题往往最容易进入政府的政策议程

(2)政治人物。

这些人往往能够总揽全局,以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各类公共问题,并利用手中的制度授权和自身的影响力适时地向有关组合字和部门提出公共问题(3)政党组织。

它往往是超地区、超行业、超血缘联系的社会群体的政治代表,其核心的目标就是争取执政以解决公共问题,维护其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因而它必然是提出公共问题的重要主体(4)利益集团。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益集团也会经常向政府和有关组织提出公共问题(5)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众传媒体在提出公共问题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6)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

它们如今成为现代科学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体。

19.试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

(1)边界分析。

边界分析就是一种对公共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

边界分析往往有三个步骤:

①饱和抽样②诱导性提问③边界估计

(2)多角度分析,即一种通过系统地运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3)类别分析。

类别分析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同样也是公共问题的分析方法之一。

它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分类两个过程(4)层次分析交公共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诉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5)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也称脑力激荡法,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相关者,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

它在问题分析中通常包含如下一些阶段:

①组建团体②意见产出③意见评估④意见排序(6)假设分析。

假设分析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公共问题立论假设创造性地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

它比上述所有分析法都更具有综合性,更适合于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

20.试述一项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和障碍

(1)一个公共问题要进入政策议程应具备的条件有:

①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一些问题必须充分暴露且表现得非常严重,才可能引发社会公众和政府组织的高度关注,从而进入政策议程②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③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应当说,上述两种条件都仅属一些特别的条件,它们并不能经常单独发挥作用,而必须与正常、民主和开放的问题察觉机制与过程相配合才能奏效

(2)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有:

①与上述几方面正向条件相对应的反向条件均可构成政策议程的障碍因素。

例如,事件和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仍处于潜在的状态和轻微的程度上;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未察觉其严重性;社会缺乏正常的、,民主和开放的觉察机制②在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中有双重关卡,一是社群的价值规范,二是制度或程序上的限制。

凡不合乎社会既得利益者价值规范的要求,同样不合乎社会制度和程序要求的问题也很难进入决策核心③一项公共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还在一定程度上与对该问题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等有一定的关系。

21.试述公共议程的各种构建模型

(1)外在创始模型。

外在创始模型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步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

它适用的清净包括:

创始者身处政府结构之外;表达或提出一项需求

(2)动员模型。

动员模型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政策议程的过程。

该模型下的政策问题一般都能顺利的进入正式议程。

显然,该模型企图排除社会大众参与的情形,使得次类问题原理公共议程,社会大众便没有任何参与的机会和希望。

22.试述公共政策抉择主体的主要类别

(1)国家元首。

如政府首脑权、最高军事统帅权等,它就成为国家决策权力的核心

(2)行政首长。

各国一般采取行政首长负责制,即行政首长拥有行政决策的抉择权,并对其抉择行为负责(3)民意代表。

一些公共政策,特别是那些要上升到国家或地方法律高度的公共政策以及那些需要代议机关审议的公共政策,往往必须经过民意代表的赞同和批准才能得以制定(4)法官。

在流行判例法和习惯法的国家或存在违宪司法审查权的国家,如英美法系国家,法官的判案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立法行为,因而法官对公共政策也就有一定的抉择权(5)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

在一些执政党特别强大或政党一元化的国家,执政党在国家决策的实际抉择中往往起着相当直接和极为重要的作用。

执政党的首脑也可能在国家的抉择中起着核心作用(6)一些国家的军事机关及其首脑在国家政策的抉择中也会发挥重要的甚至根本的作用。

23.试述政策论证的要素

(1)政策相关信息,指与所论证的政策方案相关的信息,包括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行动、成本——收益匡算、利益相关者等方面的信息

(2)政策主张,指政策论证的结论,即政策相关信息的逻辑结果(3)立论自由,指政策论证中的假定,这些假定往往是某种公认的事实、原理、定律或常识,它们把政策相关信息与政策主张连接起来(4)立论依据,指用来证明立论理由或驳斥理由成立的根据,这些根据旨在以更深层次和更具说服力的假定或事实来支持、充实立论理由或驳斥理由所作的论证(5)驳斥理由,指的是对为什么理论理由无法被接受的原因、结论、假定所做的分析。

例如,上述理论理由无法被接受的假定可能是“对穷人提供特殊服务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社会不平等,因为纳税人不能享受这类服务”,而驳斥理由就是对这以假定做出的分析(6)可信度,指理论理由及其立论依据压倒驳斥理由及其立论依据的程度。

如果决策者认定立论理由及其立论依据的可信度高而驳斥理由及其立论依据的可信度低,那么支持主张就会被接受。

24.试述政策论证的模式

(1)权威模式。

这是指利用政策论证者自身的社会成就或特殊身份所产生的权威性影响,而作为论证信息的可信度的基础

(2)统计模式。

这是指以如下的统计学假设为基础而进行的政策论证,即对于被作为样本的个体来说真实的东西,对于样本代表的群体来说也同样真实(3)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