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普通地质学与矿床学历年真题答案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90528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8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科院普通地质学与矿床学历年真题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科院普通地质学与矿床学历年真题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科院普通地质学与矿床学历年真题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科院普通地质学与矿床学历年真题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科院普通地质学与矿床学历年真题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科院普通地质学与矿床学历年真题答案doc.docx

《中科院普通地质学与矿床学历年真题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科院普通地质学与矿床学历年真题答案doc.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科院普通地质学与矿床学历年真题答案doc.docx

中科院普通地质学与矿床学历年真题答案doc

普通地质学6

一・名词解释6

二.简述题11

1.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联系与区别11

2.火山的喷发方式及其产物是什么11

3.河流冲积物的特征11

4.简述湖泊的生物沉积作用12

5.冰蚀地貌12

6.

12

13

13

湖泊的成因类型

7.化学风化作用及其主要方式

8.简述河流沉积作用发生的原因

9.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13

10.什么是地球内热?

其来源是什么14

14

11.什么是大气圈?

研究大气圈有什么地质意义14

12.简述地质学思维的方法论

13.岩浆喷出过程会产生哪些气体产物

15

14.什么是稳定同位素?

哪些属于稳定同位素

15

 

15

15

.简述风蚀地貌

16.褶曲的野外识别方法15

17.地下水有哪些主要类型16

18.地壳中常见的七种造岩矿物16

19.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演化关系16

20.海地扩张有哪些证据17

21.河流阶地的成因分类17

22.显生宙时期生物进化的主要阶段18

23.世界火山的分布18

24.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18

25.火成岩的构造19

26.冰川的类型20

27.冰殖物的特征20

三.问答题21

1.如何判识断层的存在及其形成时代21

2.板块划分的依据是什么21

4.深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23

5,浅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24

6.滨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25

7.半深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25

8.海洋沉积物的来源26

9.显生宙以来发生的生物大灭绝26

10.概述威尔逊旋回27

11.概述相对地层(质)年代确定的方法28

12.概述地层(或岩石)的接触关系29

13.概述鲍温结晶分异过程

30

14.野外如何识别火成岩

30

15.论述沉积岩形成的主要阶段

31

16.论述黄土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32

17.沉积构造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32

18.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及其旋回性

33

19.试回答构造地震及其成因?

全球地震是如何分布的

34

20.引起地下水化学沉积的主要原因及地下水化学沉积类型

34

2L区域变质作用有何特征?

其形成环境是什么?

由哪些因素引起

35

22.地球内部地晨波速度突变的主要界面

36

23.控制岩石风化特征与风化速度的因素

37

24.影响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

38

38

25.河流沉积的主要类型

矿床学41

一・名词解释41

二・简答题47

1.成矿元素在矿石中的存在形式47

2.决定矿床经济价值的主要因素

47

3.矿体产状包括哪些内容

48

 

4.按成矿温度划分,热液矿床可分为哪几种主要类型48

5.控制接触交代矿床形成的构造条件主要包括哪些48

6.外生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有哪些49

7.矿床受变质作用后产生哪些变化49

8.变成矿床与受变质矿床主要有哪些区别50

三,论述题50

1.矿床学研究的主要方法50

2.举例论述岩浆岩成矿专属性51

3.简述围岩蚀变的概念,研究围岩蚀变有何意义,列举四种蚀变类型并说明

El

■Cj

 

52

其特点与矿物组合

4.简述金矿床或铅锌矿床或铜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并就其中某一类概述其

53

基本特点

5.矿床的次生变化及次生富集,并举例说明

56

6.简述岩浆岩与金属矿床的成因联系

57

7.试述矽卡岩矿床的形成条件及矿化阶段

57

8.试论述VHMS型与SEDEX型矿床的成矿背景异同点59

9.气水热液的概念与了解成矿气水热液成分的主要途径60

10.简述确定成矿时代的主要方法及其测年对象61

11.斑岩铜矿的概念与围岩蚀变及矿化分带特点62

12

62

.层控矿床的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13.简述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

63

14.综述正岩浆矿床的主要特征,并举例说明65

15.试归纳热液矿床的一般特征66

16.沉积矿床有何主要特点67

17.火山岩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概念和主要特点68

18.常见的侵入岩岩石分类68

前言:

本资料为本人根据07年至13年中科院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地质学与矿床学的历年试题编集而成,本资料中也有部分题目比较重要但尚未考到同样须重视,因时间比较紧,编撬时比较仓促,加之本人水平有限,故错误在所难免,请考生在复习时仔细加以鉴别、比较并进一步完善,另中科院出题比较灵活,填空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课外知识,考生们一定要注意多收集资料、博览群书,才能尽■拿到高分,本资料仅作为参考之一,考生们仍需以教材为依据,多看、全面看、一字不漏的反复看,再结合本资料,应能取得较理想的成绩。

普通地质学

1.层理:

岩石沿垂直方向变化所产生的层状结构。

2.岩浆作用:

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3.平卧褶曲:

轴面近于水平,两翼岩层产状近于水平重叠,一翼岩层为正常层序,另一翼岩层为倒转层序的褶曲。

4.威尔逊旋回:

威尔逊在研究了大陆裂解到大洋开闭的过程后,将大洋盆地的的形成及构造演化归纳为六个阶段,人们称之为威尔逊旋回。

5.砂岩:

一种已固结的中粒碎屑沉积岩,其中粒径0.625-2毫米的砂粒含量占50%以上,其余为基质或胶结物,砂粒的主要成分为石英,其次为长石、云母、岩屑等,胶结物的成分有硅质、铁质、钙质。

6.基性岩浆:

又称玄武岩浆,其SiO2含量为45%-52%,铁、镁氧化物的含量低于超基性岩浆。

岩浆的温度为1000・1200七,粘性一般较小。

7.标准化石:

对于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应该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8.软流圈与岩石圈:

地下从平均为70km深处开始到大约220km深的地带,物质是固态和液态的混合物。

由于混有液态物质,所以这一地带的物质比较“软”,易于发生塑性流动,故称之为软流圈。

软流圈以上的部分物质均为固态,具有较强的刚性,称为岩石圈。

它包括整个地壳及地幔最顶部。

9.球状风化:

几组方向的节理将岩石分割成多面体的小块。

小岩块的边缘和隅角从多个方向受到温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而最先破坏,而且破坏深度较大,久之,其棱角逐渐消失,变成球形或椭球形,这叫球状风化。

它是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联合作用的结果,但以化学风化起主要作用。

11.撞击作用:

撞击作用是指陨星坠落对行星的冲击并使其表面发生变形甚至变质的作用,变形的典型产物是圆形的陨石坑。

12.断层角砾岩与磨砾岩:

断层两侧的岩石在断裂时被破碎,碎块经胶结而成的岩石称为断层角砾岩与磨砾岩。

前者碎块为棱角状,其大小参差常见于正断层,后者碎块圆滑,常见于逆断层或平移断层。

13.地震预报三要素:

何时、何地、发生何种震级的地震。

14.转换断层:

一种横切大洋中脊的剪切断层。

它不同于常见的平移断层,断层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性质在断层的两端发生了转换,由平错变化为拉开,表现为以脊轴为界,左右两侧的地质体整体地作同步的分离运动。

15.等深流沉积:

等深流沉积是细砂、粉砂与泥质物的互层,砂质物分选良好,普遍为水平层理,有时也有递变层理和内部侵蚀的痕迹。

16.滑坡:

块体在重力、水压力、地震震动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沿斜坡向下滑移的现象。

17.非晶质矿物:

内部的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规律性重复排列的固体物质。

18.碱性长石:

钾长石与钠长石因其中含有碱质元素Na与K,故常称碱性长石。

19.结晶分异作用:

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

这种作用称结晶分异作用。

20.递变层理:

同一层内碎屑颗粒粒径向上逐渐变细。

21.动力变质作用:

是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岩石在强烈定向压力下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

(在断裂构造产生的强应力的影响下,发生的一种变质作用。

它使原来的岩石及其组成矿物发生变形、破碎等机械作用,也常有一定程度的重结晶作用。

22.变质作用:

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23.类质同象:

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像。

24.硅酸盐矿物:

为金属阳离子与各种硅酸根相化合而成的含氧盐矿物。

25.晶体:

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

26.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洋底的过渡地带,大陆边缘有两类,一类为稳定大陆边缘;另一类为活动大陆边缘。

27.颜色与条痕:

颜色是矿物吸收了白光中某种波长的色光后所表现出来的互补色。

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

28.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29.风化作用:

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矿物和岩石,通过与大气、水以及生物的接触,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转变成松散的碎屑物甚至土壤的过程。

30.地质学思维方法论:

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未来;活动论。

31.风化壳:

由风化作用形成分布于大陆表面的风化产物所组成的不连续薄壳。

32.浊积岩:

浊流沉积是由砾、砂、粉砂等细碎屑物与泥质物组成韵律交互层,具有清楚的递变层理及印模等构造,由它固结而成的岩石称为浊积岩。

33.喀斯特:

将以主要为地下水(兼有部分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地貌,称为喀斯特。

34.接触变质作用:

发生在火成岩(主要是侵入岩)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带上并主要由温度和挥发性物质所引起的变质作用。

35.混合岩化作用:

当区域变质作用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温度很高时,岩石受热而发生部分熔融并形成酸性成分的熔体,同时由地下深部也能分泌出富含钾、钠、硅的热液,这些熔体和热液沿着已形成的区域变质岩的裂隙或片理渗透、扩散、贯入,甚至和变质岩发生化学反应,以形成新的岩石。

这种作用即为混合岩化作用。

36.片麻岩具有片麻状构造,中、粗粒粒状变晶结构并含长石较多之岩石。

37.板岩具有板状构造。

原岩主要是粘土岩、粘土质粉砂岩和中酸性凝灰岩。

38.岩石地层单位:

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将地层分层,建立起地层系统和层序。

这样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

39.地震:

是指地壳某个部位的岩层应力突然释放而引起的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40地震类型: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41.倾伏褶曲褶曲枢纽向一端倾伏,两翼岩层走向发生弧形合围。

42.复背斜与复向斜大规模的背斜两翼被次一级的(或较小的)褶皱复杂化者,称为复背斜;大规模的向斜两翼被次一级的(或较小的)褶皱复杂化者,称为复向斜。

43.隔档式褶皱与隔槽式褶皱由一系列紧闭尖棱背斜和开阔平缓向斜相间排列而成的褶皱,称为隔档式褶皱;由一系列紧闭的向斜和开阔平缓背斜相间排列而成的褶皱,称为隔槽式褶皱。

44.节理:

在地质作用下,岩块发生一系列规则的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此破裂称为节理。

45.侵蚀基准面与局部侵蚀基准面:

入海的河流,其下蚀深度达到海平面时,河床坡度消失,流水运动停止。

因此,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蚀深度的下限。

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内引伸的平面,称为侵蚀基准面。

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体表面,如湖水水面、主流的水面等为其侵蚀基准面,称之为局部侵蚀基准面。

45.河流侵蚀方式、方向:

方式有溶蚀作用、水利作用、磨蚀作用。

方向有下蚀、旁蚀、溯源侵蚀。

46.流水搬运物质的形式:

底运、悬运、溶运。

47.准平原:

削高填低作用使广大地区形成零星分布、高度不大的剥蚀残丘,整个地区变平坦,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即为准平原。

48.夷平面:

地表演变到准平原阶段后,若地壳重新上升,准平原被抬高并遭受流水切割成为山地,此时山地顶部则残留原有准平原遗迹,它们代表了已被破坏的原来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

49.冰川作用、冰期和间冰期:

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大规模发生,冰雪覆盖面积迅速扩大,称为冰川作用。

冰川作用发生的时期,称为冰期。

气候温暖时期,冰川消融,冰川面积大大缩小,称为间冰期。

50.包气带:

地下水面以上的岩石其空隙被气体充滞,液态水不饱和,称为包气带。

51.海进与海退:

海平面上升,海水向大陆漫进,海岸线向陆地迁移,称为海进。

海平面下降,海水后撤,海岸线向外海迁移,称为海退。

52.同质多像:

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形成不同的矿物的现象。

53.科里奥利效应:

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这种作用即为科里奥利效应。

54:

贝尼奥夫带或毕鸟夫带:

在沟弧系中,地震都位于海沟靠大陆一侧,其震源深度的变化规律相当明显,在近海沟处均为浅源地震,远海沟处出现中源地震,到大陆内部出现深源地震,其震源排列呈一个由海沟向大陆方向倾斜的面,这个面即为毕鸟夫带。

二・简述题

1.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前者主要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后者主要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都发生在地球上,都同时受到重力和地球自转力的影响。

正是这些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或明或暗、或急或缓不断地作用于地球并改变地球的面貌。

2.火山的喷发方式及其产物是什么

火山喷发方式有二:

一种是岩浆沿管状通道上涌,从火山口中溢出,称为中心式喷发;另一种是岩浆沿地壳中狭长裂缝溢出,称为裂隙式喷发。

由火山喷发物形成的岩石统称喷出岩,又称火山岩。

它包括火山碎屑岩和熔岩。

岩浆在火山通道内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如组成火山颈的岩石,称为次火山岩。

3.河流冲积物的特征

(1)分选性较好。

这是由于流水搬运能力的变化比较有规律。

2.磨圆度较好较粗的碎屑物质,在搬运过程中相互之间以及碎屑物与河底之间不断摩擦,变圆滑。

3.成层性较清楚。

这是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具有规律性变化。

4.韵律性。

特征类似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沉积物在剖面上有规律的交替重复出现,称为韵律性。

5.具有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

河流沉积物中常见有特征性的波痕、砂丘以及交错层理等原生构造。

4.简述湖泊的生物沉积作用

潮湿气候区的湖泊中生长着大量生物,如在湖岸边浅水地带生长大量沼泽植物,在较深水地带可生长浮水植物,低等的菌类和藻类繁殖尤其快速,为生物沉积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生物来源。

干旱气候区生物沉积作用不发育。

在寒带或温带较冷地区的淡水湖泊中,常有大量硅藻繁殖,硅藻死亡后的躯壳可堆积成为疏松多孔的硅藻土。

5.冰蚀地貌

(1)冰斗雪线附近的围椅状的半圆形洼地,是冰斗冰川的源地。

(2)鳍脊与角峰在平行发展的两冰斗之间的分水岭变得愈来愈窄,形成象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

如果同一山头有三个以上冰斗同时进行溯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峰,称为角峰。

(3)冰蚀谷它是由山谷冰川剥蚀而形成的谷地。

(4)羊背石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且迎流坡较平缓,并有许多冰擦痕或磨光面,背流坡为陡坎。

6.湖泊的成因类型

(1)构造湖由构造运动形成的湖盆。

(2)火山口湖湖盆为火山口塌陷下陷而成。

(3)河成湖湖盆由河流的侵蚀与沉积而成。

(4)冰川湖湖盆由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

(5)海成湖湖盆由海水的侵蚀和沉积而成。

(6)溶蚀湖与陷落湖湖盆经溶蚀而成者称为溶蚀湖,湖盆由地面塌陷而成者称为陷落湖。

(7)风蚀湖湖盆因风蚀作用而成。

(8)堰塞湖湖盆的形成是因河谷被山崩所形成的岩块或火山喷出的熔岩流阻塞,或冰川谷被冰川终磺堵塞。

(9)人工湖一水库由人工筑坝堵塞谷地而成。

(10)冰盖湖分布在南极大陆冰川之下,为巨大的液态水体。

7.化学风化作用及其主要方式

化学风化作用是地表岩石在水、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

它的作用包括以下主要方式:

1.溶解作用水是溶剂,尤其是自然界的水,总含有一定数量的。

2、CO2以及其它酸、碱物质,它们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能溶解大多数矿物。

2.水化作用有些矿物能够吸收一定量的水参加到矿物晶格中,形成含水分子的矿物,称为水化作用。

3.水解作用弱酸强碱盐或强酸弱碱盐遇水解离成带不同电荷的离子,这些离子分别与水中含有的H+和OH-发生反应,形成含OH-的新矿物,称为水解作用。

4.碳酸化作用溶于水中的CO2形成CO32-和HC03-离子,它们能夺取盐类矿物中的K、Na、Ca等金属离子,结合成易溶的碳酸盐而随水迁移,使原有矿物分解,这种变化称为碳酸化作用。

5.氧化作用表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矿物中的某种元素与氧相结合,形成新矿物;另一方面是许多变价元素在缺氧的成岩条件下所形成的矿物中是以低价形式出现的,当进入地表富氧的条件下它们易于转变成高价元素的化合物,导致原有矿物解体。

8.简述河流沉积作用发生的原因

第一,河流的不同部位流速发生变化。

第二,河流流量随气候或季节而变化。

第三,搬运物增加,负荷过重。

第四,如局部地段河底变平坦,涡流减弱等,也能引起河流沉积。

9.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有根本性差别。

陆壳位于大陆,占地壳面积的1/3;陆壳物质密度2.7g/cm3,纵波波速6km/s;其厚度大,平均35km,高山区最厚可达60-70km,平原区最薄近于20km;陆壳的成分接近于中性火成岩,其下层为深变质岩,表层多沉积岩;陆壳的形成年代老,内部构造很复杂。

地壳中最古老的岩石仅产于陆壳之中。

洋壳位于大洋底,占地壳面积的2/3;洋壳物质密度3.01g/cm3,纵波波速7km/s;其厚度小一般5-10km,平均7-8km;洋壳由玄武岩与橄榄岩组成,表层有不厚的沉积物。

其内部构造简单,分布在地球上的洋壳都是中生代以来形成的。

10.什么是地球内热?

其来源是什么

地球内部是热的,而且以各种方式不断向外散热。

在地球形成的早期有大量星际物质向地球坠落,撞击释放出的动能转化成热能。

同时,地球在变得越来越致密的的过程中,其内部物质按相对密度进行分异,重者下沉,轻者上浮,位能便转化成为热能。

由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

放射出来的a、。

质点与丫射线被周围的物质吸收转变为热从而提高了物质的温度。

构造运动或岩石断裂使各岩块相互摩擦生热等。

11.什么是大气圈?

研究大气圈有什么地质意义

大气包围着固体地球,形成地球最外一个层圈,称为大气圈。

大气圈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第一、大气中的成分是许多地质作用得以发生的物质因素。

第二、大气圈是生命的保护层。

第三、由于大气圈存在,地球表面才具有适宜的温度。

第四、风的作用。

12.简述地质学思维的方法论

将今论古这一方法论的基本思想是♦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即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类比过去,认识过去。

以古论今,论未来是地质思维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论。

因为人们今天能够直接加以观察的的地质作用往往只是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而在过去的地质记录中往往保留了某一地质作用的全部过程。

因此,认识了过去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在并且预测未来。

活动论是当代地质学研究的指导理论。

大陆、海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活动和演化的,固定不变的认识是不对的,必须实事求是的去看待和认识地球。

13.岩浆喷出过程会产生哪些气体产物

气体以水蒸气为主,其含量常达60%以上。

此外有二氧化碳、硫化物(硫化氢、硫的氧化物)、硫,以及少量CO,H2,HCL,NH3,NH4CL、HF等。

14.什么是稳定同位素?

哪些属于稳定同位素

就目前检测技术来说,尚未发现能自行衰变的同位素。

在原子序数小于83,质量数小于209的同位素中,除14C、40K、87Rb具放射性外,其余都是稳定同位素。

如180、170、佑。

、12C、13C、32S、33S、34S、36,等。

15.简述风蚀地貌

(1)风蚀洼地因风蚀而形成的洼地。

(2)风蚀谷和风蚀残丘由暴雨和洪流的强烈冲刷所产生的并因风蚀而扩大的谷地称为风蚀谷。

如风蚀谷不断扩大联结,地面仅残留许多孤立的高地,称为风蚀残丘。

(3)风蚀城层叠状的平顶残丘,犹如毁坏的古城堡。

(4)风蚀蘑菇与风蚀柱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地形称为风蚀蘑菇。

垂直节理发育的岩石经长期风蚀后,易成为柱状,称为风蚀柱。

(5)蜂窝石又称石窝或石格子窗。

它形成于陡峭石壁上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洞穴和凹坑,似峰窝状。

此外,还有风蚀“金字塔风蚀“寿桃风蚀陡山、风蚀洞、风蚀桥等地貌景观。

16.褶曲的野外识别方法

在野外辨认褶曲时,首先判断褶皱是否存在并区别背斜与向斜,然后确定其形态特征。

首先应该知道,地形上的高低并不是判别背斜与向斜的标志。

经过较长时间剥蚀后,地形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地形高低与褶曲形态凸凹相反的地形倒置现象,除了地形倒置以外,有些山岭既非背斜,也非向斜,而由单斜岩层组成,称为单斜山。

另一方面,岩层的倾斜状况亦非判别背斜与向斜的可靠标志。

倒转褶曲、同斜褶曲以及平卧褶曲的两翼岩层则均向同一方向倾斜,如果单从倾向看,会错误地将后三种褶曲当成是单斜。

褶曲存在的标志是在沿倾向方向上相同年代的岩层作对称式重复出现。

就背斜而言,核部岩层较两侧岩层为老;就向斜而言,核部岩层较两侧岩层为新。

据此可以区分出背斜与向斜。

如果进一步观测与比较两翼岩层层序及其倾向与倾角,即可确定褶曲的形态。

除了观察褶曲的横剖面特点以外,常常还需要了解褶曲枢纽是否倾伏,并确定其倾伏方向。

17.地下水有哪些主要类型

一、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划分的类型

(1)包气带水包气带中含有的水。

(2)潜水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

(3)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二、根据含水层空隙性质划分的类型

(1)孔隙水存在于孔隙中。

(2)裂隙水存在于岩石裂隙中。

(3)喀斯特水存在于可溶性岩石的溶蚀裂隙、洞穴、暗河中。

18.地壳中常见的七种造岩矿物

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橄榄石、辉石、角闪石。

19.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演化关系

三大类岩石具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和条件,而环境和条件又随地质作用的发生而变化。

因此,在地质历史中,总是某些岩石在形成,而另一些岩石在消亡。

如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的情况相同)通过风化、剥蚀而破坏,破坏产物经过搬运、堆积而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受到高温作用又可以熔融转变为火成岩。

火成岩与沉积岩都可以遭受变质作用而转变成变质岩;

变质岩又可再转变成沉积岩或熔融而转变成为火成岩。

因此,三大类岩石不断相互转化。

20.海地扩张有哪些证据

(1)地磁场的南北极每经过一定时间就要发生一次交替,称为地磁场转向。

目前已经建立了最近地质时期的地磁场转向年代表。

(2)海底磁异常条带的发现洋脊脊轴两侧玄武岩地磁条带呈对称式分布,而且各地磁条带的宽度与地磁场转向期(含事件)所持续的时间长短成比例,这有力地证明了海底扩张的存在。

(3)深海钻探所揭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