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9851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docx

《《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docx

《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

《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

师:

板书钟嵘《诗品》: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师:

提问: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下面,请大家看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师: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下面请大家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情感把握,好不好?

生:

好的生:

听课文配乐录音后自己反复阅读生:

分组讨论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生: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师补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生: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师:

在古代诗文中,“芳草”、“兰泽”等鲜花仙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也往往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比如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大量的这样的诗句。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生1:

这是过渡生2:

为下文的黯然销魂作铺垫师: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

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1:

不是,这样写含蓄些生2:

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补充: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生1: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生2: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2019-10-20

师:

板书钟嵘《诗品》: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师:

提问: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下面,请大家看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师: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下面请大家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情感把握,好不好?

生:

好的生:

听课文配乐录音后自己反复阅读生:

分组讨论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生: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师补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生: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师:

在古代诗文中,“芳草”、“兰泽”等鲜花仙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也往往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比如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大量的这样的诗句。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生1:

这是过渡生2:

为下文的黯然销魂作铺垫师: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

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1:

不是,这样写含蓄些生2:

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补充: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生1: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生2: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2019-10-20

师:

板书钟嵘《诗品》: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师:

提问: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下面,请大家看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师: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下面请大家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情感把握,好不好?

生:

好的生:

听课文配乐录音后自己反复阅读生:

分组讨论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生: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师补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生: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师:

在古代诗文中,“芳草”、“兰泽”等鲜花仙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也往往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比如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大量的这样的诗句。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生1:

这是过渡生2:

为下文的黯然销魂作铺垫师: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

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1:

不是,这样写含蓄些生2:

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补充: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生1: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生2: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2019-10-20

师:

板书钟嵘《诗品》: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师:

提问: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下面,请大家看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师: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下面请大家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情感把握,好不好?

生:

好的生:

听课文配乐录音后自己反复阅读生:

分组讨论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生: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师补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生: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师:

在古代诗文中,“芳草”、“兰泽”等鲜花仙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也往往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比如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大量的这样的诗句。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生1:

这是过渡生2:

为下文的黯然销魂作铺垫师: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

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1:

不是,这样写含蓄些生2:

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补充: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生1: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生2: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2019-10-20

师:

板书钟嵘《诗品》: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师:

提问: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下面,请大家看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师: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下面请大家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情感把握,好不好?

生:

好的生:

听课文配乐录音后自己反复阅读生:

分组讨论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生: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师补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生: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师:

在古代诗文中,“芳草”、“兰泽”等鲜花仙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也往往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比如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大量的这样的诗句。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生1:

这是过渡生2:

为下文的黯然销魂作铺垫师: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

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1:

不是,这样写含蓄些生2:

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补充: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生1: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生2: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2019-10-20

师:

板书钟嵘《诗品》: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师:

提问: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下面,请大家看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师: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下面请大家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情感把握,好不好?

生:

好的生:

听课文配乐录音后自己反复阅读生:

分组讨论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生: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师补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生: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师:

在古代诗文中,“芳草”、“兰泽”等鲜花仙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也往往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比如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大量的这样的诗句。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生1:

这是过渡生2:

为下文的黯然销魂作铺垫师: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

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1:

不是,这样写含蓄些生2:

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补充: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生1: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生2: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2019-10-20

师:

板书钟嵘《诗品》: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师:

提问: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下面,请大家看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师: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下面请大家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情感把握,好不好?

生:

好的生:

听课文配乐录音后自己反复阅读生:

分组讨论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生: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师补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生: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师:

在古代诗文中,“芳草”、“兰泽”等鲜花仙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也往往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比如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大量的这样的诗句。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生1:

这是过渡生2:

为下文的黯然销魂作铺垫师: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

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1:

不是,这样写含蓄些生2:

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补充: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生1: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生2: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2019-10-20

师:

板书钟嵘《诗品》: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师:

提问: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下面,请大家看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师: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下面请大家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情感把握,好不好?

生:

好的生:

听课文配乐录音后自己反复阅读生:

分组讨论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生: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师补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