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环境影响控制措施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9757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控制措施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控制措施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控制措施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控制措施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控制措施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控制措施研究.docx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控制措施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工程环境影响控制措施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控制措施研究.docx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控制措施研究

 

题目: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控制措施研究

 

内容摘要

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原则在水利兴建过程中,要求我们要处理好工程与人类、自然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证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过去单纯的施工管理,转变为施工、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

全面规划,科学安排。

生态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使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能力。

 

关键词:

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分析对策

 

目录

内容摘要

前言1

1我国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体现2

1.1水资源承载力问题2

1.2生态环境承载力问题2

1.3公平约束问题3

1.4技术约束问题3

2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内容3

2.1环境状况调查4

2.2环境影响识别4

2.3环境影响预测4

2.4综合评价5

3关于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对策的探讨6

4结语8

参考文献9

 

前言

在我们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和谐发展。

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广泛,许多影响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逆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而生态工程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是我国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艺技术。

为解决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工程建设必须服从生态经济区域的整体规划,并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特别是生态工程这一重要工艺技术以及传统工程管理的有效经验,以期获得较高的工程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不但可以获得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还丰富了水利工程施工理论和生态工程理论。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非常广泛,并且十分具体.在我国,兴修水利工程对生态平衡以及环境的影响开始重视始于50年代后期。

为此,国务院专门规定今后凡规划大型(中型)水利工程,必须同时要考虑到环保问题。

 

1我国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体现

通过分析,水利工程的投入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水资源承载力问题

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

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

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

如长江流域,虽然水资源丰富,但也经不起无节制地开发利用。

长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到底有多大,对这个问题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

因此,“十一五”规划首先就是研究透这个问题,否则,整个水利建设的布局就无从谈起。

在摸清楚水资源家底的基础上,要对水资源配置有一个初步的说法。

所谓配置,也不是计划经济下的“一平二调”,要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不能无偿调用一个流域的水资源。

如果大家头脑里都没有经济的概念,调水越多,越助长资源配置不公,也会助长资源浪费。

而按照市场机制来配置,一个最根本的前提是要明确水权。

现在,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还没有起步。

许多同志总是对长江流域要不要搞初始水权的分配有犹豫。

现在不能犹豫了,要抓紧开展工作。

明确初始水权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有现状因素,有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节水行为的影响,更有这个流域最大可用水量的制约。

在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时,要把节水考虑进去。

1.2生态环境承载力问题

河流的治理开发不能破坏生态,尤其是水库的建设。

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

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

因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首先是要维持河流自身的生态需水量,这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条件。

生态需水量包括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即维持河流系统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最少水量;包括河流输沙排盐需水量,即维持河流形态和盐分的动态平衡,在一定输沙、排盐要求下所需的水量;还包括湖泊洼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即维持湖泊洼地水体功能而消耗于蒸发的水量。

生态需水与河流流量变化高度相关,美国1978年在估计每一个水资源分区内水生生物用水量时,以分区河流出流点的月流量作为判断,提出评判标准:

①河道内径流为多年平均值的60%,这是为大多数水生生物提供优良至极好栖息条件所推荐的基本径流量;②河道内径流为多年平均值的30%,这是保持大多数水生生物有好的栖息条件所推荐的基本径流量;③河道内径流为多年平均值的10%,这是大多数水生生物短时间生存条件所推荐的瞬时径流量。

在水能资源开发上,过去的规划,按照流域梯级开放模式,往往追求100%的开发率。

由于移民和耕地的补偿费用会越来越高,考虑到库区的环境承载力,在规划时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开发目标。

1.3公平约束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五个统筹”,都要求我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地区间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原则。

我们不能以牺牲一个地区的利益,来获取其他地区的利益;我们也不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获取其他人的利益。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水库移民安置经历了安置型和开发型两个阶段,尽管人均移民经费提高很多,但是很多问题仍然没有处理好。

最近有专家建议研究“投资型”移民安置方式。

即库区移民以其享有的居住权和土地使用权等作为资本入股,在电站经营中享有一定的股权,参与水电开发建设,使移民和开发方形成利益共同体,移民能长期共享水电开发的效益。

移民区地方政府和移民代表作为股东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管理。

这一建议值得研究探索。

1.4技术约束问题

这里所说的技术约束不是指传统的水工技术,对传统的水工技术,应当说,我们已经在世界上领先了,但是,基于生态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学有机结合的水工技术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从维持健康生态角度来看,我们的水工技术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因此,在规划河流形态、设计河流断面时,应遵循河流自然演变的规律,科学确定水流主槽、滩地、护岸的功能,包括防洪、生态、亲水性、文化、体育、娱乐等。

在护岸工程设计时,增加亲水空间和生态系统保护空间,建设亲水河岸。

在堤防、护岸工程的材料选择上,应尽量少用硬质材料,多用自然材料,同时注重开发应用生态环保型的建筑材料。

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对鱼类的生长与繁殖,规划设计在这方面相应的研究工作还应加强。

2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内容

一项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环境对工程也常产生影响。

进行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在于针对工程引起各方面环境的改变,和环境变化对工程设计、运用、管理的制约和要求,研究提出使有利影响得到充分发挥、不利影响得到减免或补救的措施,并为选择工程方案提供依据。

2.1环境状况调查

对工程影响范围内自然、社会的环境现状与历史演变进行调查,为分析现状情况和预测今后变化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调查的基本内容,在自然环境方面,主要有水文、泥沙、水质、气候、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水生和陆生生物等;在社会环境方面,主要有人口、人群健康、土地、工业、农业、景观与文物和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设施等。

上述每一项内容都还包含许多环境因子,即构成环境状况的基本因素,如水文有、水位、等因子;气候有气温、降水、蒸发、湿度、风速、风向等因子;人群健康有自然疫源性疾病、虫媒传染病、地方性疾病的发病状况等因子。

2.2环境影响识别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与环境的特性,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子,识别影响性质,选出需要进行分析、预测、评价的主要环境因子,或由这些因子组成的主要环境问题。

识别方法有四种。

①清单法:

先将可能影响的环境因子、影响性质和作用大小列成清单或表格形式,再据以作出定性识别和筛选。

这一方法,又分简单清单法、分级加权清单法和提问式清单法等三种,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②矩阵法:

将环境因子排在纵列上,将环境效应排在横行上,构成阵列。

其中,各项效应对环境因子的正负影响,均按不同等级示出其影响的程度。

通常,还多采取加权的办法,以识别各项因子对整体环境影响的总和。

③网络法:

属一种流程框图的结构,由箭头与方框作有序的组合,用以说明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逐渐影响。

这一方法的特点可形象地反映人类活动-效应-环境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

④叠置法:

其作法是先区分影响类型并分别制成环境质量等级分布图,然后再将各分布图叠置起来,进行识别、筛选。

2.3环境影响预测

对经过识别筛选出的主要环境因子或问题,根据其特性,预测工程兴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

预测的成果,一般有定量和定性两种。

对一些能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子,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作定量的预测估算。

如预测水库建成后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和对水库水质、水温的变化等,已能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估算;预测水库对库区泥沙淤积和对下游河道冲刷的影响,多兼用数学和物理两种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对一些难以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子,则可通过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作定性的预测。

如预测水库形成后对疾病流行的影响,多采取类比分析法,即选择与拟建水库具有相似自然、社会环境和水库特性的类比水库;进行对照并作出判断;预测工程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的影响,多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即针对各类生物对环境要求和对环境变化的适用性,按工程兴建后的环境状况,预测分析其在数量上或种群、群落上的变化。

2.4综合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将工程兴建对各个环境因子产生的影响或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工程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和方案。

由于水利工程对各个环境因子产生的影响错综复杂,环境效应之间又往往具有相关性,因此,综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主要的和较适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如下。

1矩阵表格法:

是下设筑坝和环境委员会推荐采用的一种评价方法。

表格中的横行示出经济、社会、物理、化学、水文、气候和生物等环境因子,纵列示出工程的作用特征,包括工程功能、作用类型、作用区域、改善措施等。

在矩阵表格相关的方格中用符号标出工程对各项因子产生影响的性质、时间、重要性、可能性,及是否需采取措施等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内容方法的实质是把工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分解成一系列便于评价的单个影响,由此能清晰地显示出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全貌。

中国很多工程曾采用这一方法进行评价,并简化了其中的评价符号,如有的仅用影响性质、影响大小和影响发生的可能性三项来评价每一种影响,并考虑了环境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即权重)进行综合评价的估算。

2巴特尔环境评价系统法:

是美国巴特尔-哥伦布实验室提出的一种评价方法。

方法的特点是将各种复杂的环境影响采用统一的可比单位进行计算,即利用评价函数将环境因子估计值转换成环境质量值(由好到坏以数值1到0表示),来反映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评价的步骤为:

选择环境因子;建立环境因子的评价函数;将环境因子估计值转换为环境质量值;确定因子权重;计算环境影响。

其计算式为:

式中E为环境影响;

分别为有、无工程情况时因子的环境质量值;

为因子

的权重;

为因子总数。

巴特尔环境评价系统法是一种较好的综合评价方法泰国在进行湄公河帕姆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时,曾采用了类似的方法。

中国水利部门参照这一方法的思路,对环境因子的确定、权重的估计、评价函数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补充研究,提出了环境质量指标法,并在一些工程的评价中应用。

3关于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对策的探讨

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已成为我国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这也是水利工作者在从事水利事业的同时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不良的生态平衡,兴修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对其进行良性改造,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健康方向发展。

关键是我们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怎样尽最大努力去减小人类对其的不良影响。

这就给工程的建设者们提出了以下任务:

①规划设计的前期,要切实搞好工程所在地的水文资料的收集及地质条件的勘测。

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

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

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如大型蓄水库,重点是水文资料和地质构造,充分考虑大坝的防洪能力、稳定性以及避免地震的诱发。

②规划中还应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为目的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

③施工阶段的任务:

a在施工承包合同的签订时,承包商对施工现场污染物的扩散和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所应负的责任,应写进合同书内,要有环保措施,对各种污染物排放要限制在标准以内。

b施工前要在施工现场建立必要的环保监测机构,进行水质、大气、噪声的本底测定,便于和施工阶段不同时期监测结果进行对比。

c施工人员进入工地后,还要建立卫生防疫机构,以避免施工期数万工人集中在一起,引起流行病的传播和扩散。

这方面的教训,在我国大跃进时期的兴修水利中是十分深刻的。

④施工后期的任务。

特别要对施工阶段破坏的植被景观及时恢复,制订工区的全面绿化规划,以保护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

在工区范围内的生物圈内,研究生物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生产的合理的方式,控制规划人群自身的发展,保持生物种群的恰当比例。

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结语

总之,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势必要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对这一“打破”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人类要生存发展,自然需要打破那些恶性的动态式的生态平衡,使其从“恶”变“良”;同样,也正是因为人类要发展,还需要“打破”那些“良性”的生态平衡,让其向着更有益于“良性”的方向发展,而其中的代价,则正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所应充分注意的对环境保护问题。

因此,观念上的更新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认识前提。

 

参考文献

[1] 陈国阶. 水利工程影响环境若干问题探讨, 环境科学, 1992.03. 

[2]王海云三峡工程与可持续性发展,环境保护,2007(4).

[3]王月霞提晓宇小议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发展研究,2007(6).

[4]水资源的循环性、有限性和区域性-肖长来-2009-02-1616:

01

[5]刘永懋宿华等.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法制研讨,中国海洋大学,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