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7488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如何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如何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如何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如何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docx

《如何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docx

如何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何上好一堂课?

我认为教师的备课应朝着如下目标努力:

一、教学目标明确

课堂教学应设计好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不应该脱离这个目标,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结构严谨,节奏适中

课堂教学按照不同的课型可以分为若干部分,如新课教学一般来说有引入、讲授、探究、课内训练、总结等部分。

各部分应该有机整合,整合成一个严整的结构。

从气氛上看,好的课堂在结构上类似一部好电影,有开头的引人入胜,高潮部分的群情激扬和结尾的余音绕梁。

要引起全体学生的共鸣,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至少让大部分学生觉得有所收获而要完全掌握还有待于课后进一步巩固或研究。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调查和研究学情。

节奏的合理还包括对难度的把握。

对于高中物理课,我想最佳的尺度应该是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所收获,让成绩中等的学生受益匪浅,让成绩落后的学生也能理解绝大部分内容。

当然,这里所说的“成就落后”指的是相对较差,而不是一无所知。

三、活动恰当

一堂好课一定是学生活动较多的课堂,这一点毫无疑问。

新课标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具体来说,就是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吸收、消化课堂所要传授的知识点。

现在人教版的课本设计非常好,大部分内容都是非常适合学生自学的。

课本在内容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在新知识的阐述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对于逻辑性要求则作了相对的淡化。

所以,对于大部分课本内容,学生理解是不成问题的。

教师要做的事情主要是对知识难点的点拨,以及提供一个直观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教师始终应该定位好自己作为引导者的这一角色,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合作探究所能把握的内容最好不要越俎代庖。

课堂一定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这样才能提高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习题课而言的。

要学好高中物理,学生应具备如下基本能力:

归纳能力、计算能力、探究能力、思维的发散能力、空间想象力,等等。

习题课不应该是单纯地讲解习题。

要上好习题课,教师应该统计出学生的错误率,这些错误的地方体现了哪方面能力的不足,在课堂上以及课后的训练中来力求让这种能力得到训练。

这对教师的选题方面要求很高,对于习题课所需要的变式训练,教师首先要进行海选,然后去粗取精,精益求精,力求让学生通过有限的变式训练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五、这种解题方法的总结和训练

这一点也是主要针对习题课而言的。

高中物理题千变万化,浩如烟海,学生见过的毕竟有限。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对一类题型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解题方法。

当然,掌握一类题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训练,但课堂上应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和有限的训练中让学生有一个最起码的基本思路和思考的切入点。

这也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总结,在习题选择上也要努力去粗取精。

六、授课方式具有创造性

对与学生而言,每一节课都是新鲜的课。

但对于赛课而言,创新非常重要。

课堂的创新是为了让学生对基本教学内容充满好奇,让平凡的课堂通过新的仪器、新的教学手段等让学生充满兴趣,进而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师既定目标。

如何让授课方式具有创造性?

这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要设计出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师本身必须要具有创造性。

另外,集体的力量也是不容置疑的。

一个人的思路和想法比较单一,让众人的灵感汇聚,融合到一个课堂中去,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是一节充满创造性的、精彩纷呈的课堂。

创造性也不仅仅是一时的灵感,教师在平时备课过程中也应该多积累,多学习,多接触新的思想,学习新的知识,这样才能对基本的教学内容有足够的拓展能力。

七、应变自如

一节好课中,学生在思想上应该是开放的。

如此,课堂上不可避免会有生成的问题。

对于生成的问题,教师必须有能力驾驭,这要求教师与本学科知识面比较广。

对与生成问题能够应变自如,也是教师成熟的标志之一。

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广积累,才能做到这一点。

   如何上好每一堂物理课

 

     如何上好每一堂物理课,使全体学生的物理成绩都有所提高,是广大物理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树立教师的威信,争取学生的配合。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争取学生配合,尤为重要,而学生肯不肯配合老师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信不信任教师,因此要想很好地调动学生,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较高威信。

因此教师任何时候跟学生说话无论眼神、表情、语气和身体动作都有充满自信和果敢,要给学生肯定唯一的回答,不能模棱两可,犹豫不决;并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说到底教师最终还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征服学生。

     二、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充满激情和爱心。

     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的重要的法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爱心,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学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时时处处都为学生着想,让学生都感受到的教师的爱,他们也会爱自己的教师,所谓“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也就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功课了。

     三、加强教法探索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大家都知道,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并不算太难,难的是长时间地维持这种学习热情,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学生的学习得法,那么学生学起来就相对轻松,学习的效果就好,学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下去。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法探索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调动学生学好物理是十分重要的。

一方面教学上应该通过丰富的语言艺术、生动感性的实例,深入浅出,突出重点、难点,注意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力争课堂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包括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选参考书,如何掌握学习各个环节的学习技巧等。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主动、轻松、针对性强,学习效果自然大大提高,积极性也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如何上好一堂物理课

上传:

毛红霞    更新时间:

2012-5-520:

39:

39

一、活跃气氛,培养兴趣

  物理课堂教学中,常出现教师一人讲得多,占的时间长,学生发言活动的时间短,内容少,课堂上学习气氛沉闷。

而在讲授中有机地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就会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惯性”的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们讨论:

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一名乘客在车厢里竖直向上跳起,对于落在何处,有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落在原处;一是认为落在跳点的后方。

你认为哪种说法正确?

同学们各抒己见,相互讨论。

由于都想弄明白“谁对”“谁错”同学们便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在学习新课时,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后,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经过一阵热烈讨论后,众说不一,气氛活跃,对此,我不急于加以评说,而是通过演示,让学生从中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同时我还指定结论正确的小组代表阐述理由,一人说,大家补充,直至说好为止。

这样得到的“惯性”概念,学生理解的深,掌握的好。

为保持课堂讨论的“恒温”,设立“团结协作小组奖”、“口头表述优秀奖”、“进步奖”等。

对于物理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讨论中多鼓励,多奖励,从此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自信,成绩就会稳步提升。

二,反馈信息,矫正概念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单凭教师讲授学生听,这是单项交流,其信息反馈量小;教师问,学生答,气氛虽好,然而捕捉的反馈信息质量也不是很理想,大多数学生往往只是听少数优等生的,人云亦云的弊端不易排除,作为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如何很难从集体回答中判断好,而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分组讨论,一人回答,大家评论,从各自的发言讨论中教师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师生交流是多向的,传递信息是“立体式”的,学生可从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中受到启迪,长期困扰的问题和疑惑常常在讨论中迎刃而解。

  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同学们对定律中“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叙述难于理解,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某一时刻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处于什么状态?

过一段时间后处于什么状态?

2.以10米/秒的速度运动的物体,当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撤消后,它将怎样运动?

3.某一时刻物体的速度是6米/秒,过一段时间后增大到8米/秒,此时同时撤消物体受到的外力,物体将怎样运动?

4.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某一时刻的速度是8米/秒,方向向东,此时同时撤消物体受到的一切外力,物体将怎样运动?

通过讨论,同学们弄清楚了定律适用的范围、条件及结论,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在不受力”的条件下,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仍保持原来的速度运动。

“原来”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那一瞬间,“保持”指速度不变大、不变小,也不改变方向,因而是匀速直线运动。

讨论还巩固了“惯性”的概念,还为应用定律解答有的问题扫除了障碍。

三,训练思维,提高素质

  课堂讨论是体现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民主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课堂讨论能将每一个学生个人潜在的竞争意识,求胜心理,尊重协作都充分地调动起来,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为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为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一方沃土。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和把握讨论的问题,要相信学生的思考能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进行讨论,自由发表见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合作精神和提高创新素质的目的。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黄慧军,来自南县茅草街镇中学。

我说课的题目是:

《运动的描述》,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

下面我就按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五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这是学习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

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这方面学生有体验,如:

乘坐汽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

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求知欲望,培养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能用实例描述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是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难点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位置的变化包含距离和方向的变化。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因为运动是普遍的现象,所以学生有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表面化的,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知识场景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观察实验,探究运动──互动讨论,引出参照物──做一做,判定运动──说演结合──学科渗透,全面发展──课堂小结,形成结构──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这种设计是让学生从大量的运动现象中有序地过渡到科学地对运动描述上。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通过观看一段录像,导入《运动的描述》课题。

意图:

课题的引出,围绕问题“如何描述运动”展开,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运动的普遍性

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地面上奔驰的汽车;江河中航行的船只等都在运动,生活中看似不动的物体也在运动,从而得出“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机械运动的概念

学生实验:

利用桌面上的四轮小车,电动风车,让他们运动起来,并思考如何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

意图: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运动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发展的人,做有责任心的人。

   3.参照物的概念

  

(1)教师播放“乘客动与不动”视频,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师生交流,得出参照物的定义。

意图:

通过讨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2)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活动:

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

  如果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如果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和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如果以文具盒为参照物,课本和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师生交流,总结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

意图:

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学生实验,分析得出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学生自学教材,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自学课本第29页想想议议下面到30页的问题,包括四幅图片,思考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相对性,然后小组互相交流,可以选取书上的一幅图片,也可以选取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3)小组代表发言

 (4)学生设计场景、表演,解释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设计一个场景,几名同学到前面表演,一名同学进行解说,说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意图: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物理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学科渗透与生活链接

  1.教师出示“古诗词、歌曲”中的诗句,利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体会意境。

 

(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天体间的“运动与静止”

  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

意图: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用物理知识来科学解释自然现象。

四、当堂检测

意图: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教师出示课件总结。

意图:

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升为一种能力,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利用知识发生迁移,成为新的知识的生长点.

六、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通过“运动的描述”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创造性的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教学设计以

(1)思维为中心;

(2)观察为主线;(3)问题为载体;(4)能力为目标。

 七、作业

 1.课本第30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中国飞人刘翔,跑110米栏的运动到底有多快,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下节课交流。

  意图: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和提高,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南县南洲镇新颜中学陈月珍

新课标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经常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能力的培养。

深入地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律,探索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利用学生喜欢交流和互动的天性,喜欢探索和发现的年龄特征,借助于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物理教学“动”起来,“活”起来。

如何在小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

我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反思,有些感悟。

一、教会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在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物理是生活的学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寻找实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物理教学中仅以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教学,学生觉得太理论化、很枯燥,获取知识的面有限,针对具体生活应用问题还是一知半解。

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内化”,拓展知识面和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前,教师让学生带着设计好的问题去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

由于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任务多,时间紧,学生通常不具备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很快捷。

让小组每个成员承担与其兴趣、能力相当的一部分任务,这样可以使个人的优势最大化,以获得最佳的小组总体效果。

对小组而言,尽可能“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这里的“事”就是学习任务。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及时通报进展情况,介绍各自的收获,每个小组长把自己小组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信息甚至成功的实验表演,推荐给全班同学,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这一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资料,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如在教学《电热器》一节时,我让学生课前分组去收集有关电热器的资料(内部结构、铭牌、说明书、发热功率)。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请同学分组去索取其他能转化为热能的设备(如燃气灶、太阳灶等)的相关资料。

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谁去上网,谁去商店,谁最后汇总等等各司其职。

收集的结果拿到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并以小组辩论的形式,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我要求大家以计算和数据为理论依据,比较电热器和其他发热设备的优劣,学生课堂气氛活跃,踊跃发言,整节课情绪始终处于高涨状态,一节课下来,扩大了师生的知识视野,在愉快的合作中,大家轻松地掌握了电热器的知识和与之有关的其它知识。

学生对知识外延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并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物理知识就是对生活现象的归纳和概括,身边处处有物理,物理并不神秘,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对物理现象的敏感。

又如《白炽灯》一节同样可以采用类似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收集的白炽灯和节能灯的材料做进一步交流讨论,如:

区分这两种灯的使用寿命、发光功率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探讨,从而辨识节能灯和白炽灯的优劣。

知识源于生活,而又要回到生活中去,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学会知识,而是会用知识,这也是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

在教授“压强”一节时,学生讨论并解决了关于压强的一些知识后,我提出:

“如果把图钉帽对准墙,图钉尖对准手指往墙上按,会怎么样?

”并要求结合压强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结果,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抢着说明自己的观点,并用切肉的刀钝了,要磨一磨从而增大压强等例子来说明自己是正确的。

这样的练习既能使学生积极思考,挖掘潜能,又能促其抓住重点,轻松突破难点,从而使学生感觉到学而有趣,学必有用。

二、让学生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有位学者说过:

听来的忘得快,看来的容易忘,自己得来的知识一辈子也忘不了。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地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这将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

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得大量的数据,总结出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方法是不错的选择。

如在《阿基米德》一节的教学时,学生对影响浮力的因素比较难理解,为此我将实验由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首先由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因素,接着由他们通过设计实验和动手做实验来解决问题。

由于学生猜想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液体的体积、物体的体积、物体沉入液体的深度等因素有关。

学生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根本无法完成上述任务,而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计划地完成一、两项任务,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获得感性认识,再通过对获取的实验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比较、概括总结出结论。

可见小组合作的进程中,既合理安排了有效的课堂时间,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科学猜想的能力,在猜想与实验证明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真正发挥了物理合作小组学习的功效。

教师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任务,要让学生讨论学习,就要让他们有东西可议,以事实为据。

而不是简单地在一起盲目地乱侃。

因此,合作交流是在一定基础上进行的,它必须要以问题为导引,问题的提出应该是环环相扣,问题的密度要大,难度梯度要小,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纵深。

例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接下来组织学生亲自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在学生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

查资料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怎么得出的?

你能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来解决哪些问题?

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得出你受到哪些启示?

你对牛顿有哪些认识?

你还知道牛顿的哪些贡献?

有了这些系列问题学生就能明确学习目标,也有了合作交流学习的内容了。

这里的问题必须是有意义的,并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所以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说是学生成功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

其次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生围绕主题大胆地想、互相提问、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上从被动的听为主,变成以动手、观察、思考、讨论为主,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能在同一基础上互相提问、讨论、回答,可进一步强化学生积极思维。

因为教学的目的不单是要学生学会知识,还要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创新能力。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生与学生的思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要让他们全面掌握知识不应只局限于点,而要普及到面。

组员之间互相发问,讨论探讨、回答,无疑会使学生对知识较全面的理解。

对较有难度的题,小组可以通过实验、讨论完成。

如:

两人各用3N的力拉一弹簧测力计,问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多少?

有的同学说是0N、3N、6N等答案。

你们就用弹簧测力计试一试吧!

结果就自然出来了。

三、让学生展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在刚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时,每次都用语言给学生加以提示,让学生懂得说话时不但声音要洪亮,要按一定顺序说,还要学会把话说完整、说简练,用物理词语表达清楚。

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发言人代表的是整个小组的意见,汇报时要指出:

我们小组认为……,我们小组有不同的意见等。

这样说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倾向。

教师在学生展示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以利于知识的强化和对学生的激励。

使学生意识到,这完全是自我能力的展示,增强自主学习与探究的信念。

零乱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也不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因此,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梳理”自己一节课当中的知识体系,通过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展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区别,加深理解,形成拔高意识。

四、开展小组间的相互竞争,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