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3413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学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学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学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学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材料.docx

《教育学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材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材料.docx

教育学复习材料

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教育学概念

1、教育学:

是研究人类社会教育现象及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广义:

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等活动

※3、狭义:

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段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研究对象:

中小学教育现象

三、研究内容

1、广义:

教育和教育以外事物,教育在社会处于什么地位

2、狭义:

研究教育内部

四、学习要求:

学思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生:

1632年,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二、发展

(一)萌芽阶段

1、特点:

教育学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同其他意识形态混杂在一起,研究政治、历史等其他事务时顺便研究教育

2、《学记》乐正克战国时期孟子的学生1229字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教育专著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学中应如何做原理:

启发式教学

3、《论演说家的教育》昆体良欧洲最早的教育专著,比我国晚近300年

4、孔子(前551-前47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

(二)独立形态时期(1632-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特点: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其他意识形态中分离出来

2、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创始人《大教育学论》近代最早教育学著作

3、赫尔巴特18世纪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普通教育学》(以心理学、伦理学为基础,西方教育史上科学教育学创始人)

4、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民本主义与教育》“儿童中的主义”“做中学”“学校是雏形社会”“社会有什么,学校有什么”

(三)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及发展阶段

1、特点:

每一种理论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2、

(1)凯洛夫《教育学》用阶级分析观点(科学的教育学)第一本社会主义教育学专著

(2)布鲁纳课程结构理论“发现法”有基础知识教育

(3)赞可夫教育发展理论20世纪60年代“高难度高速度教学”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生:

(每种论点的内容)

1、“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法国,社会学家)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在动物界就有教育现象

观点是错的,将本能当作教育的结果,否定教育的目的性

2、“心理起源论”孟禄(美国学者)

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观点错误同利托尔诺模仿是无意识的

3、“劳动起源说”教育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正确的

4、教育的基本职能:

——填空

(1)传递社会生产经验(自然科学)

(2)传递社会生活经验(人文科学)

5、教育的特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填空

二、教育的发展(再认,提内容,反应是什么社会)

1、原始社会,特点

(1)教育具有原始性,没有固定的教师,没有固定的内容和场所

(2)教育具有全民性,所有的儿童都可以接受教育

(3)教育同生产劳动呈原始状态的结合

2、奴隶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产生了学校:

夏朝,有学校教“庠”、“序”西方最早:

“青年之家”

注:

学校产生的条件

①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脑体分工——老师

②产生文字,科学知识的积累达到了能编辑成册的程度——教材

(2)教育具有了鲜明的阶级性,统治阶级的子女才能到官办学校接受教育

(3)教育同生产劳动开始分离,不培养劳动者

(4)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官吏,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封建社会的教育

A西方:

教会教育

B我国:

(1)教育具有严格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养仕愚民”内容是“四书五经”方法是“呆读死记”

(3)学校成为科举制度的预备教育

科举:

县(州)试(一年一次)→秀才→乡试(三年一次)→举人(可做官了)→会试(京城)(三年一次)→进士→殿试(下一个月贡生)状元(最大七品官)

4、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1)教育目的具有双重性:

培养有技术的工人(劳动者)培养官吏

(2)自然科学成为学校的必修科目

(3)教育同生产劳动开始结合

5、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1)完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表现在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材的编写,以马克思主义为方法论

(2)教育同宗教分离

(3)是民主平等的教育

※五种总结:

——填空

教育具有历史性(文化、制度、生产条件不同)、阶级性(在阶级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

注意问法不同,如:

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反作用

※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

(1)教育受社会条件制约规律

(2)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条件制约规律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经济发展)的关系——简答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我国第一部义务教育法1986年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并不高

国外:

强迫式的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能促进科学知识的发展和创新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统治集团

(一)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发展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技能、思想)和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1、教育能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需要的人才

2、可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身心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一、人的发展的涵义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填空

身体:

发育、体质

心理:

内容、形式

七情:

喜怒忧思悲怒惊

↓↓↓↓↓

心肝脾肺肾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

1、定义:

也叫遗传素质,人从父母或祖先那获得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特点

2、作用:

物质前提(原因:

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可能)

3、遗传部分可以改变:

神经类型可变

活泼好动——闷闷不乐

神经类型强——弱不灵活

4、遗传决定论:

狼孩只是物质前提

(二)环境

1、自然环境:

有机体的生活圈(身体、心理)

社会环境: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身体观念心理)

2、巨大作用(原因:

影响人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人的方式是潜移默化)

3、关于环境决定论,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积极主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三)教育——主导作用

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的。

(3)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

(4)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

导向方式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对人的影响比较系统

2、学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对人的发展影响更加深刻

教育+内因=决定人的发展因素

三、儿童(10-18)身心发展规律

(一)阶段性和顺序性

阶段:

乳儿期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初期

三翻六坐八爬十站十二走

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初中)→辩证逻辑思维(高中)

顺序:

不能跳跌,不能颠倒

(二)稳定性和可变性

(三)不平衡性:

自身发展的速度不平衡

五六个月大脑七八岁十三四岁关键期:

三岁、五岁七岁后几乎不敏感期

(四)个别差异性:

任何人之间的差别

※(五)互补性:

人的某一方面受损,其他方面会弥补不足

四、教育应如何适应青少年发展规律

关键期:

数学:

5岁-5岁半认字:

4岁外语:

3-8岁琴:

5岁游泳:

6个月独立性:

4岁

抓关键期,因材施教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概述

教育目的

1、广义:

社会培养人的要求

2、狭义:

国家(学校)培养人才(人的规格)的总要求,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1906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与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12

制度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未变

(一)客观依据:

一两大规律

(二)主观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理论基础

全面发展:

人的智力(人的精神方面)、体力(人的身体方面的发展)等多方面获得统一的、充分的(尽自己最大努力)、自由的(方式:

自己决定自己,不受任何分工的限制,不受他人的驱使)的发展

所有的潜在素质都发展到自己最好的程度

社会分工

 

1、人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相一致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1)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

(2)脑体对立和重大差别的消失

5、指出了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沿革:

最早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

现在1995年教育法中规定: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

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看关键词)

1、德育:

即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使他们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智育:

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体育:

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美育:

又称赏美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赏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

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受教育者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五育关系:

1、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都是必需的,缺一则其他方面也受损

2、是相互制约的

3、是相互渗透的

对学校的要求:

五育并举,坚持德育是方向,智育是核心,体育是基础,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问就答不问就不答

 

第四章教学

第一节概述

一、意义

P206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

二、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自动化的成效就是技巧)(双基教学)

2、发展学生的智力(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水平)和创造力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

知识高效分化、综合;知识物化期缩短

发展求异思维

思维:

求同思维(聚合)

求异思维(发散)

3、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的基础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4、发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

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具体地说,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的过程——找关键词

2、四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填空

3、(填空)

(1)认识过程说

(2)认识和发展过程说

(3)实践说

(4)认识和实践说

(5)多本质说

(6)交往说

本质:

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特殊性:

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教育性(思想品德教育)、(巩固性)

发展过程——一般、特殊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直接经验(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和间接经验(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统一规律

1、人类总体认识规律决定的,学生的学习必需要感性认识

2、人类个体认识规律——以间接经验为主

3、教学中防止两种倾向:

只要能提供感性认识,就提供感性认识

(二)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统一规律——论述

1、知识和智力的关系

(1)区别:

①知识属于经验系统,智力属于心理范畴

②知识是社会的,智力是个体的

③知识是后天获得的,智力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集

④知识的掌握进程长,智力的发展进程相对较短

(2)联系: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前提条件、依据)

②发展智力又是深入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2、二者不同步

3、知识促进智力是有条件:

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具有启发式的讲授

4、教学当中应防止两种倾向

(1)发展智力、不发展智力

(2)有意识发掘、找机会

(三)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统一规律

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思想品德教育)——原因,简答

(1)是教育(知识技能)目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2)是教材内容的必然反映

(3)是教师本身思想修养的必然体现

2、知识和思想的关系

3、教学中应防止的两种倾向

(1)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进行

(2)脱离教材,另搞一套,牵强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规律

1、教师起主导作用——原因,简答

(1)是由教师的职责决定的

(2)是由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的

(3)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2、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

(1)类似传统教育的认为教师是权威的主体,学生只要服从老师

(2)儿童中心主义(杜威),教学上放任自流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答

1、引起学习动机:

用幽默、故事、社会现象等引出

2、感知课程内容:

对不懂的地方提供感性认识

3、理解课程内容:

将内容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4、巩固知识和技能:

克服遗忘现象

5、运用知识和技能

6、知识与技能的检查与评定:

情感、价值观、过程、方法——统为学科教学论内容

第三节教学原则

一、概述

1、定义:

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是广大教师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2、原则和规律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原则具有主观性,但要遵循规律

※3、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适用所有学科)

(1)直观性原则——论述

①涵义:

教师在教学中跟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为发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

a实事直观b模像直观c语言直观

②依据: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统一规律(规律一)

③要求:

a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b直观教具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C利用直观教具要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2)启发性原则——论述

①含义:

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掌握课程内容的本质,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

②依据:

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统一规律,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性统一规律

③要求:

a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b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c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①含义:

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掌握技能、技巧方面达到熟练的程度,当需要时能很快地再现出来,并能熟练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②依据:

学生认识的特点和规律

*③要求:

a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b及时总结复习和系统练习

c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

(4)循序渐进原则

①含义:

指教师按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步地、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发展

②依据:

科学的特点和学生发展规律

③要求:

教师应按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

教师应跟据学生发展顺序抓好教学

教师既要循序,使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使教学内容有一定难度,这样才能使他们有所提高,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

(5)因材施教原则(共性与个性教育)——这节课教得很好(案例分析)——根据普通年龄

①含义:

教师在教学中应跟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特点,又要照顾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发展

②依据:

学生具有个别差异性

*③要求:

a遵循共性特征

b了解个性特点

c正确对待先进生和后进生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①含义:

指教师在教学中密切结合实际,讲清基本理论,并引导学生把读书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指导学生运用说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达到有知能用

现实社会和生产、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思想实际

②依据: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统一规律

*③要求:

a正确处理感性和理性关系

b正确处理理论联系实际关系

(7)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①含义:

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保证所教内容的科学性,又要保证所采用的方法及教学组织的科学性。

同时要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②依据:

掌握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的原则

*③要求:

a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b要挖掘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c书本知识、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第四节教学方法

一、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方式的总称,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二、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简答

1、教学的目的任务

2、课程的性质及其特点

3、学生的身心特点

4、学校的设备条件

5、教学的时限

6、教师自身的条件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1、讲授法——主要教学方法

(1)概念:

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讲授课程内容的方法

(2)分类:

讲述:

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的对象

讲解:

教师向学生解释与说明概念、论证公式和原理

讲读:

教师在讲述、讲解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参考资料,并进行练习

讲演:

教师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得出科学的结论

(3)局限:

如果运用不当容易形成“满堂灌”的局面

(4)运用的基本要求:

①教师在讲授时,要把高度的思想性和严密的科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②要经常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

③教师讲授时要讲究语言艺术

④教师讲授时,可恰当运用板书或教具

2、谈话法

(1)概念:

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交谈,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教学方法

(2)优点:

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发展能力,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师可得到教学反馈

(3)基本要求

①教师要充分做好谈话前的准备

②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具体、难易适中且富有启发性

③在谈话过程中,要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提出问题,因势利导,逐步引出结论

④教师要掌握提问的技巧

3、讨论法

(1)概念: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教师提出的议题,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弄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2)优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思想;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促进智力发展;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前提:

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及一定的自学能力

(4)基本要求:

①讨论的题目要有价值

②讨论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③讨论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④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

4、读书指导法

(1)概念:

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分类:

指导学生预习、复习教科书,阅读参考书和自学材料等

(3)优点: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可以加速学习进程,提高学习质量为今后打下基础

(4)基本要求:

①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培养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②应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③应指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如何摘录、写提纲、心得,逐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5、演示法

(1)概念:

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各种实物、教具或作示范性实验,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关于事物的感性认识,说明、印证和巩固课堂所讲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

(2)优点:

直观性强,可引起兴趣,集中注意力,印象深刻,易于巩固。

通常作为辅助,配合讲授法和谈话法

(3)基本要求:

①要注意挑选掩饰的时机和内容

②演示时要尽量使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学习对象,以获得深入的感性材料

③演示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进行观察

④要掌握演示技巧

6、参观法

(1)概念: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2)优点:

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培养抓住主要观察对象的能力,加强思想教育

(3)基本要求:

①参观前应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②参观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

③参观后,应注意材料的整理分析,注意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7、练习法

(1)概念: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2)优点:

可以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克服困难和认真扎实的工作态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磨练毅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3)基本要求:

①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明确联系的目的和要求

②练习的难度和数量应恰当,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③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④教师要及时检查和讲评练习的质量

8、实验法

(1)概念: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与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2)优点:

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创造精神和严谨的作风和求实精神

(3)基本要求:

①实验前,要做好必要准备

②实验时,教师要具体指导

③实验后,教师要作总结

9、实习作业法

(1)概念:

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

(2)优点:

实验性、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更强

(3)基本要求:

①教师要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工作

②实习作业中,教师要认真巡视,及时指导

③实习作业结束后,做好实习作业的总结工作

四、国外:

美国布鲁纳“发现法”,保加利亚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

五、教学方法指导思想:

启发式、注入式——填空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我国教学的组织形式——简答

A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1、概念:

也叫课堂教学,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特点

(1)以“班”为学生人员组成的单位

(2)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单位

(3)以“课程表”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周期

(4)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3、评价

(1)优点:

①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班级,使学生成为一个集体,可以互相促进和提高

②教师按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