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情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2522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链情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产业链情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产业链情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产业链情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产业链情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链情况.docx

《产业链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链情况.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链情况.docx

产业链情况

总公司近日更新->>浏览

  

返回

  标题:

  服务三农工作专刊(宿州直属库产业链建设情况简介)

  点击率:

  223

  密级:

  

  发布时间:

  2011-07-07

  维护部门:

  轮换处

  附件:

  第3期.doc

  正文: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服务三农工作专刊

第3期

(总第14期)

中储粮总公司购销计划部2011年7月7日

 

编者按:

宿州直属库面粉厂因为粮源质量、供应不稳定等问题,也曾面临困境。

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属库从订单农业入手,依靠加强服务,逐步引导农民改种优良品种。

通过让农民见效益,企业收粮源,产品有市场,直属库已经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现将其产业链建设的经验材料予以刊登,供大家参考借鉴。

 

抓好良种繁育发展订单农业

打造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

——中央储备粮宿州直属库产业链建设情况简介

中央储备粮宿州直属库依托自有面粉加工厂,从1997年起开始探索产业化发展之路,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掌控一手优质粮源,带动地方种植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满意。

收购的小麦既满足了轮换需求,也为下属的东方面粉公司提供了优质粮源,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近几年,按照总、分公司完成“两个确保”目标、履行“三个维护”职责的要求,宿州直属库全力打造从田间到餐桌产业链条,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企业发展情况

宿州直属库面粉厂前身为1993年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安徽省东方面粉厂,原仅有一条生产线。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安徽省东方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现拥有日处理小麦200吨和年产5000吨的挂面生产线各一条;参股40%建设的安徽坤润东方面业有限责任公司,日处理小麦400吨,现已试生产,可以生产各类食品专用粉。

企业从田间源头抓起,视产品质量为生命,成功打造了“东鼎”这一“全国知名品牌”,先后荣获“国家质量免检产品”、“全国首批放心面”、“全国挂面知名品牌”、“安徽省名牌产品”、“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等荣誉称号,“东鼎”商标成为“安徽省著名商标”。

公司多年来被评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全国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示范加工企业”,“全国应急商品重点联系企业”和“安徽军粮定点加工企业”。

目前,企业已经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产品知名度、用户满意度较高;经营状况良好,东方面粉公司年均实现利润均在200万元左右。

二、产业链建设是企业发展的保障

宿州地区原有小麦品种单一,面筋质含量低,加工面粉的竞争力不强。

宿县地区农业部门曾经组织推广小麦优良品种,但是没有成功。

主要原因:

一是没有给优质商品小麦找到合适销路;二是没有和专用粉加工厂联合,小型面粉厂没有加工硬质小麦的生产工艺,生产出的面粉质量差,销售困难,优质小麦卖不到合适价格,农民也就不愿再种了。

当时的东方面粉厂也曾与康师傅集团开展合作,因为面粉面筋质含量低而未能履约。

为了企业的生存,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库领导班子不等不靠,积极搜集信息,寻找可以替代进口高筋小麦的新品种,最终选择了皖麦38高筋小麦品种。

1997年开始同市科委一起,选择种植条件较好、农民积极性高的乡镇进行宣传动员,以“公司+农户”形式开展“订单农业”。

先后与灵璧县灵西乡、宿县灰古镇签订了3000亩优质麦种植收购合同,由面粉厂按高于普通麦市场价5%~10%的价格进行收购。

合同还规定,根据小麦的质量和数量进行“二次返利”,以提高农户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和履约率。

当年采用此品种开发出的面包、饺子专用粉投放市场后,产品很受欢迎,市场销售价比普通面粉高40%左右。

企业与农户初次尝到了“订单农业”的甜头,更增强了企业坚持走粮食产业化经营的信心。

实践证明,全产业链建设是加工企业发展的保障,优质品种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并依靠龙头加工企业带动,才能加快其产业化的发展。

按照总公司轮换向两头延伸的要求,特别是包总提出中储粮要“打造从田间到餐桌流通主导产业链”后,库里更加坚定了信心,拓展了思路,更加深入、扎实地投身到产业链建设工作中。

2009年度,库里发展订单农业25万亩,2010年度订单农业达到35万亩,几年来,通过订单累计收购一手粮源100多万吨,吨粮轮换利润达到100元/吨左右,通过面粉加工增值实现利润40元/吨左右,

三、产业链建设的主要做法

宿州直属库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积极引导农民种植市场需要的新品种,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民增收。

通过订单农业保障企业所需优质粮源,扭转了企业经营形势,使企业走出了困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积极争取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为更好地引进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种植的优质品种,推广“订单农业”,实施产业化经营,宿州直属库在1999年8月就向当地政府提出了《关于在宿州市推广种植优质小麦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市政府在推进种植优质小麦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专门下发文件在全市推广种植优质小麦。

在全市秋种工作会议上宿州库与8个乡镇签订了10万亩优质麦种植收购合同。

牛文俊主任总结撰写的《对粮食产业化经营的认识和实践》一文,也在当年的《中国粮食经济》上发表。

通过示范带动,目前,宿州全市优质麦种植面积实际已经达到390万亩,小麦优质率达到75%,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直属库也因此多次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

2、认真抓好订单农业的技术服务工作。

一是选种适宜品种。

针对宿州市不同类型土壤对优质小麦内在品质的影响,聘请安徽省著名土肥专家韩宗友、栽培专家张玉平等对土壤进行认真调查、取样和检测。

经测定,宿州市埇桥、灵璧、泗县等绝大部分地区属淤土地,适宜种植强筋小麦,如烟农19、连麦2号等。

萧县、砀山等部分地区属半沙半淤土地,适宜种植弱筋或中筋小麦,如皖麦50、皖麦52、矮抗58等。

同时,通过对小麦内在品质的检测分析,直属库及时引进新品种,淘汰退化的老品种。

如1998年引进的皖麦38品质不稳定,后及时引进皖麦52、烟农19等优质品种,特别是成功推广的烟农19品种,不仅稳产高产、抗自然灾害能力强,而且适合储备和精深加工需要。

在近几年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中,优质小麦硬度全部达到硬白麦质量标准,每斤比混和麦最高时可多卖4分钱,仅此一项,农民就增收近1亿元。

二是加强培训指导。

在市科委、农业等部门配合下,宿州直属库先后20多次组织农业专家送科技、送服务下乡。

专门邀请皖麦38优质麦培育专家刘伟民、安徽农大马传喜、安徽农科院汪芝寿、江苏农科院的年四军等专家教授,请他们深入到种植优质麦的田间地头,为农民传授种植技术,发放资料,指导农民合理施肥、灌溉,听课农民达到1500多人次。

针对农民播种时,经常把氮、磷、钾肥连种子一起下地的传统种植方法,库里及时邀请农业专家指导农民实施“氮肥后移”,即把30%的氮肥放在小麦拔节时使用。

通过检测分析,后移施肥方法可使优质麦蛋白质含量提高3~5%,改善了小麦的内在品质。

通过几年来技术培训与指导,农民的优质麦种植技术明显提高,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三是打造特色品牌。

2000年我库成功引进富含硒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较高的黑小麦,并开发出黑麦仁、面包粉等黑麦系列功能性保健产品,成品附加值比普通小麦高出60%。

2004年开始将黑小麦成功出口至韩国,并与北京高档面包房长期合作,2010年黑小麦订单面积由2000年的200亩迅速扩大到3000亩,特色品牌做到了“人无我有”,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3、主动组织建设良种繁育基地。

经过几年的摸索,高产、优质、抗灾、抗病虫害,适合本地气候特点的几个品种被筛选确定下来。

为了满足直属库及市场对优质商品小麦的需求,推广扩大种植,直属库主动承担起建立良种繁育基地的工作。

首先组建种植业协会,确保良种推广销售。

良种繁育要具有一定的资质和技术,宿州直属库从2005年开始和安徽德龙种业、宿州胤强种业、安徽金谷种业等公司合作,组建了小麦种植业协会,并设立70多个分会,分会负责良种的推广和销售,为良种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充分调研考察,选择良种繁育基地。

经过多方调研和考察,确定在埇桥区及灵璧县建立良种繁育基地5万余亩。

其中在埇桥区的祁县、永镇、顺河等地繁育烟农19优质良种2.5万亩,在永安繁育皖麦50、皖麦52、皖麦53优质良种1.5万亩,在灵璧县繁育矮抗58优质良种1万亩。

针对分散种植优质品种退化问题,为确保优种优质,在合同中规定连片种植面积不低于500亩。

在推广过程中做到统一品种、统一防治、统一收购,从而有效地延缓了优质麦品种的退化,实现优种优质。

2009年,建立种子繁育基地5万亩,共收购种子粮2.2万吨,实现利润220万元。

2010年,建立种子繁育基地10万亩,预计可收购种子4万吨,实现利润400万元,目前已经收购入库种子粮1.6万吨。

4、顺势拓展种子经营业务

宿州直属库最初与种子公司采取松散型合作方式,每斤种子只获得1-2分钱的经营利润,大部分经营利润为种子公司获取。

为充分发挥直属库的规模和信誉优势,从2006年开始,宿州直属库与种子公司共同开展种子购销业务。

2009年,直属库与种子公司共同制定的良种繁育合同约定,先由种子公司将良种赊销给农户种植,新粮上市后,由种子公司和直属库共同选派人员组织收购,直属库对收购入库的种子粮,就仓进行精选、消毒、包装然后销售,由种子公司负责支付0.05元/斤利润。

对没销售出库的种子作返商处理,就地转为轮换粮。

四、产业链建设的几点体会

经过十多年的产业化发展,宿州直属库已初步形成“良种培育+基地种植+科学储藏+轮换加工”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当地农民得到了实惠,企业掌控了优质粮源,打造了“东鼎”名牌产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对产业链建设,库里的主要体会有:

1、通过种子的繁育,优质粮源的收购、加工,既延长了产业链条,扩展了企业效益增长点,增强了企业实力和市场话语权;又保证了储备粮轮换,确保库存储备粮常储常新常优。

2、引导农民种植的粮食首先要适应本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其次要与市场接轨。

市场需要什么品种的小麦,我们就引导种植对应的小麦品种,必须抓好连片规模种植和过程中的技术服务。

3、直属企业在与种子公司合作经营中,要逐步拥有自己的种子经营资格,例如可以通过买断某个品种的种子经营权,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建设自己的种子繁育基地,打出中储粮品牌。

4、要规避经营风险。

对种子的选育、种植、管理、收购、加工及销售等所有环节都要考虑规避各种风险,稳步发展,不能一蹴而就。

 

 

  

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