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先锋现代文阅读作文指导.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8114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先锋现代文阅读作文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考先锋现代文阅读作文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考先锋现代文阅读作文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考先锋现代文阅读作文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考先锋现代文阅读作文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先锋现代文阅读作文指导.docx

《中考先锋现代文阅读作文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先锋现代文阅读作文指导.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先锋现代文阅读作文指导.docx

中考先锋现代文阅读作文指导

第23课时概括情节、梳理脉络

第24课时分析人物形象

笫25课时品味文章词句、段落

第26课时理解分析标题

第27课时评析写作方法

第28课时判断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

第29课时分析说明方法

第30课时体味说明语言

第31课时理解内容、提取信息

第32课时概括论题、论点

第33课时分析论证方法、论证过程

第34课时评析、补充论据

一、文学作品阅读

文学作品按体裁主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戏剧、现代诗歌虽然在中考中偶有出现,但概率非常低。

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的文体主要是小说和散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七至九年级学段对文学作品阅读方面的要求是: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23课时概括情节、梳理脉络

知识梳理

所谓文章脉络,指的是写作时作者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章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在小说中,脉络是指故事的发展;在散文中,脉络是指散文的线索。

梳理文章脉络,是阅读理解的基础。

阅读一篇文章,要明白作者的思路,要看文章是怎样开头的,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并且要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思路理不清,就不可能理解文章内容。

(一)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故事虽来源于生活,但通过整理、提烁和安排,小说所描绘的故事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展现人物性格、表达中心的主要载体。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发展是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主要矛盾最终激化的关键时刻,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结局是情节发展的结果,人物性格的塑造已经完成,矛盾得到解决。

(二)散文的线索

散文的选材主要靠线索来贯穿,线索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前提,也是文章发展的脉络。

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种:

1.事物线索。

在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中,常用此类线索。

2.人物线索。

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作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

3.情节线索(事件线索)。

在叙事类散文中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写下去,构成文章。

4.情感线索。

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也就是围绕作者情感的变化来组织材料,串联成文。

5.空间线索。

用于写景状物的叙事类散文中。

6.时间线索。

在生活中,有些事物从时间进程的维度去表现,更容易表现出性质的严重性、内涵的深刻性或者美的丰富性。

因而,写这类事物散文的枸思,往往最适宜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文章线索往往不止一条,有时会明线和暗线并存,线索可以从题目中找,也可以找文章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语等。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推动情节的发展。

考点与题型

(一)概括文章内容或情节的常见题型

1.概括文章内容、主题或语段中心。

2.概括、补充故事情节。

3.分析情节的作用。

(二)梳理文章脉络的常见题型

1.概括线索、小标题。

2.归纳人物的情感变化。

3.找出散文的行文线索。

4.分析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

方法指导

(一)概括文章内容稚情节的主要方法

1.串联要素。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楚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或情节的主要内容。

2.合并段意。

先概括备段的大意,然后把各段的大意整合起来,进行分析取舍,得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情节。

3.标题追溯。

就是根据标题去阅读,看看作者围绕标题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4.问题概括。

读一篇文章,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

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5.原文提炼。

就是借助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或段落来总结概括。

(二)梳理文章脉络的方法

1.根据文章的内容确定线索、脉络的方向。

记人为主的文章,要抓住主要人物,人物主要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叙事为主的文章,要明确主要事件的发展变化;写景的文章,要把握景物的特点。

2.快速定位散文线索一般分为四步:

一是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二是关注文章标题,因为有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包含了线索的要素;三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也显示文章的脉络层次;四是找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情”“恩”通常是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三)分析情节的作用的方法

1.明确所涉及的情节的位置。

如果情节在开头发展阶段,其作用一般是提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设悬念等;如果位置在中间,其作用多半是推动情节发展;如果位置在结尾部分,一般是回应前文,和前面情节对比,等等。

但不论在什么位置,情节的安排都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突现文章的中心主题服务的。

2.要从小说的要素寻找思路,明确情节构思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来思考。

答题格式可参考:

……这一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形象(特点),表现了……思想感情(内容)。

第24课时分析人物形象

知识梳理

人物形象,是作家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而又饱含着作家感情的对象。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能深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反映社会状况。

中考语文对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考查,尤其是小说的阅读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是必考题。

(一)人物的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

肖像(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1.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

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

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立体地凸显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等,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对成年闰土的肖像描写,使读者感受到旧社会广大农民所经受的饥荒、苛税和兵、匪、官、绅的种种重压,感受到他们身心所忍受的无限的痛苦与摧残。

神态描写指对人物脸部表情、脸部各部分的动作的描写。

神态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喜上眉梢;内心痛苦,往往就眉头紧锁。

2.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的具体动作和对话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描写方式。

动作描写给读者鲜明的视觉印象,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生动化;语言描写则易表现行动所不易显示的细微情感、态度等。

如《孔乙己》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3.心理描写。

作家在刻画人物的时候,用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

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其实是内心世界的反映和外露,要准确而深刻地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就要把人物的外部形态与内心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

此外,人物描写按特征分类,还包括:

1.“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鲁迅先生非常善于使用白描手法。

如《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翳严九郎的……”语言简洁,让人印象深刻。

2.“细描”,是指对事物进行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细节描写”。

如阿累的《一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先生又细一些: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二)人物描写的方式

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这是一般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正面描写事物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能动性,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2.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

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有:

一是以人衬人,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二是以物衬人,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与其有关的景或物。

(三)典型环境与人物形象

人在一定环堍中生存、活动,事件也总在一定环境中发生、发展。

所以小说通常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1.小说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性格,这种自然环境可以由作者来描写,也可以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眼睛去观察。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对故乡萧条景象的描写,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

2.小说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描写,显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孔乙己》以成亨酒店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描写,不但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而且形象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考点与题型

中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目中,分析人物形象的常见题型有:

1.概括人物形象、性格。

2.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和作用。

3.揣摩人物心理。

4.理解人物情感。

5.联系生活实际,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探究或评析。

方法指导

1.分析人物形象。

解答这类试题的方法有:

(1)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人手。

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人物的活动环境与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进行概括总结,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2)从侧面描写人手。

简要地说,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3)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手。

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韧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人物关系概括人物形

象。

(4)从典型事例人手。

典型事例往往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5)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直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6)结合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揣摩人物心理。

主要解答思路为:

(1)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句子,推断人物的心理状态。

(2)根据人物性格特点进行揣测。

(3)结合当时的环境进行揣测。

(4)运用“代入法”,将自己代入文章的特定情境中,换位思考、体验,把握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3.分析刻画人物方法的作用。

正面描写的作用为以小见大,更真实深刻地突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侧面描写的作用有:

(1)用周围人物衬托主人公的形象,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品质。

(2)用环境、场面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突出人物的个性。

(3)作者对人物的抒情、议论,更具体地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也有升华情感、深化主题的作用。

笫25课时品味文章词句、段落

知识梳理

《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在品味语言方面的要求是:

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文学作品中,对品味语言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散文、小说两种体裁的阅读理解题中。

(一)散文的语言

1.记人叙事性散文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等方面,具体又落在生动的动词和形容词上。

2.抒情性散文的语言美,美在情感和形式。

很务知子往往既是对景物的描写,又是作者某种精神的寄托。

一切景语皆情语”,分析时要注意把描写景物的句子同作者的心境、精神等联系起来,同时要注意分析句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3.哲理性散文的语言美,美在深刻上。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二)小说的语言

品味小说的语言往往要求品味和主题有关的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或者是品味与表现主要人物的品质或心理有重要关系的人物描写。

对景物描写的赏析可以从分析景物描写的四个作用展开:

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交代社会背景。

(三)段落的作用

段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

1.文章开头的作用:

在结构上,起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内容上,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伏笔。

2.中间段落的作用: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总结上文的内容,引出下文的叙述。

3.结尾的作用:

结构上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深化主题,抒发了(表达了、升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与题型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品味文章语言的题目是必考的考点之一,其常见题型有:

1.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2.体会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分析段落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好在哪里)。

4.给文中句段做批注。

5.结合实际谈谈对词句的理解与感悟。

方法指导

1.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就是指在写作中运用某种方法所产生的良好效果。

在中考中,根据文体的不同,“表达效果”题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某个词语、某种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考查,一类是对某种表现方法、写作方法“表达效果”的考查。

分析关键词语,要注意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具体来说,可以围绕以下几种思路:

(1)词句的语境意义+作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3)文章的主旨+具体语句对主旨的体现等。

2.分析体会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1)摘录法:

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2)浓缩法:

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

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一些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4)拼接法:

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题目的要求。

(5)仿写法:

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拟写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题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活译法:

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义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就找到了答案。

3.关于重点段落、语句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从结构上,可根据其所在位置来分析,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总领下文、前后照应等作用;二是从内容上,

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点明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中心等作用。

4.给文中句段做批注。

批注就是“旁批”,是赏析品鉴类试题的变体,作答的思路比较灵活簧批注的内容-般毽括:

(1)分析重点词语的运用效果。

(2)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对句子的修辞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鉴赏。

(3)对具体内容的理解、联想和感受、评价,近似于写读后感、谈感受、写感悟。

5.结合实际谈谈对词句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要明白题目的要求,并按题目的要求理清作答的思路。

其次,根据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或者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这句话的意思。

然盾,组织好语言把自己理解的意思表达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回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体现题目的要求:

或者体现上下文的内容,或者体现自己的生活实际。

第26课时理解分析标题

知识梳理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能新鲜抢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能概括文意,凝聚精华,为读者深入理解文章提供帮助。

因此,紧扣标题本身,着眼于对文章题目进行理解、分析和运用的“标题”类考题,便成为中考试卷上的“常客”。

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等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不少文章的标题与中心思想、作者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章标题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指引申义、比喻义、象征意义等。

文章标题的主要作用有:

1.表明写作对象。

比如,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济南的冬天》,题目就是写作对象,全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等都属于此类型。

2.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比如,萧乾所作《枣核》一文,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文中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介绍枣核的用途来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3.关联主要情节。

比如,鲁迅先生的《风筝》一文,作为回忆性散文,作者以“风筝”为引线,对“我”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小弟这样的人的不觉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

文中每个情节都与风筝有关。

4.象征、比喻。

比如,高尔基的《海燕》,“海燕”不仅是写作对象,还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象征了革命的先行者。

5.透露情感主旨。

比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白杨树具有象征意义,“礼赞”就是崇敬赞美,传达了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此外,标题的作用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人物形象,使表达更形象生动等。

考点与题型

中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目中,理解分析标题类试题的常见题型有:

1.给文章拟写标题。

2.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3.说明换成另一个标题好或不好及其理由。

4.分析标题设计的理由。

方法指导

1.对于拟写标题类试题,解题万法是紧扣文章内容,围绕记叙、描写的对象,以及文章线索、情感、观点等要素,运用恰当的词语、短语或短句等,力求准确、贴切、生动,让人有耳目一新、意味悠长之感。

2.对于理解标题含义类试题的解答,要结合文章内容,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先说标题的表面意思,然后再讲它隐藏着的象征意义、比喻义、引申义等,力求全面准确。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从标题和文章主题的关系人手,如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所谓标题即主题,有的文章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

(2)善于抓住点题句子。

一般出现在文章结尾,用这些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事半功倍。

(3)分析标题的修辞等手运,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

(4)分析标题的遣词造句。

看标题是什么词性、什么词语结构、什么句型等,由表及里,透过表面看本质。

3.对于分析标题作用类试题,方法是先由句型句式说明文题的特征,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一下标题与文章之间的联系,最后点明其作用。

标题的作用可以从内容上、主题上、线索上、设置悬念上等方面作答,如拟题巧妙新颖,一语双关,耐人寻味,吸引读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等。

4.对于解答“为什么以此为标题““换标题好不好”之类的试题,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作答。

可以采用“通过标题,我们了解到文章写的是(或说明了)……表现了……揭示了(突出了)………‘标题揭示了……起到了……的作用……如果换成……则没有这样的效果”等的格式来回答。

总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联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充当全文线索的作用。

只要走进文本,细细揣摩,看清要求,相信一定能正确解答理解分析标题类试题。

第27课时评析写作方法

知识梳理

小说、散文的写作方法涉及多个方面,有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

(一)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它们的作用大致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

(1)生动形象(适用于比喻、拟人);

(2)加强语气(适用于反问、排比、反复);(3)引人思考(适用于设问);(4)音韵和谐(适用于对偶);(5)突出特点(适用于夸张)。

相关内容已在第7课时展开,这里不再赘述。

(二)表达方式

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五种:

1.叙述(记叙),指作者对人、事、物的发展、变化所作的介绍和交代。

2.描写,是对人物、景物所进行的具体而生动的描摹、刻画。

3.抒情,即抒发感情,是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愫的文字表露。

4.议论,即说理,是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及逻辑推理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的一种文字表述。

5.说明,交代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功用等。

(三)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

(1)着眼于文章开头的有开门见山、铺垫等;

(2)着眼于中间段落的有过渡、埋伏笔等;(3)着眼于结尾的有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等;(4)着眼于全文的有首尾照应、渲染、联想想象、情景交融、叙议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对比烘托、象征等。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

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

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

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把对立的几个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充分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柒力。

4.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学作品更讲究波澜。

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

的目的,从而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5.细节描写。

指对人物、环境、物件等所作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其特征是细微之处见精神。

如《变色龙》中脱大衣、穿大衣的细节描写,就暗示人物具有变色龙的特色,揭示了人物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典型性格;外表的变化同卑鄙的心理相映衬,足见作者匠心独运。

6.衬托。

即用甲事物去陪衬乙事物,乙事物从而显得更鲜明,更突出,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又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是用相反或相

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四)人称叙述

1.第一人称叙述,作用是亲切而有真实感,便于抒发真情实感,袒露心路历程。

2.第二人称叙述,作用是亲切自然,如同面对面的交流和诉说,,便于抒发真挚的情感。

3.第三人称叙述,作用是更客观、更全面。

考点与题型

中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目中,评析写作方法类试题的常见题型有:

1.指出句段使用的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分析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

3.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方法指导

1.乎时要注意对写作方法相关知识的积累。

如在平时学习中,必须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是比喻句,什么样的句子是拟人句,怎样写是对比,怎样写是欲扬先抑。

同时还要清楚比喻等修辞方法通常有什么表达效果,对比等写法通常有什么作用,等等。

具体而言,常用表现手法的作用为:

(1)象征的作用:

使主题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托物言志的作用,含蓄、富有哲理和有暗示性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

(3)借物抒情的作用,通过对物体或景物的描写,衬托作者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4)欲扬先抑的作用:

引发好奇,感情铺垫,突出强调人物的个性。

(5)虚实结合的作用:

更鲜明地刻画人物性格,突出特点,更集中地揭示文章主题。

(6)动静结合的作用:

以动衬静、化静为动等,可以赋予景物以生机和活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7)以小见大的作用: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8)伏笔和悬念的作用:

使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