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948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x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x

自然辩证法总结

自然辩证法

一、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通过对已有的全部科学技术成果进行概括和总结而形成的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在反思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抽象提炼出来的哲学学说,是随着人类的实践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以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科学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为研究领域。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方法、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策、管理等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和影响等,均为其研究的范围。

概括为:

1)自然界存在发展的一般规律

2)科学技术活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3)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互动的一般规律

研究方法: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发展史、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思维科学、科学社会学、科学方法学、科学伦理学、技术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因此,研究自然辩证法必须采用:

1)思辨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2)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

3)借鉴与探索相结合的方法

包含的科学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反思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存在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的一般规律。

因此,它的科学内容包括: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方法论

3)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总之,自然辩证法不是一个凝固的、已最终完成的学科,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它必然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方式,丰富自己的内容,这正是这门学科的生命力之所在。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提高科技工作者理论思维能力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架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

4)提高人的全面素质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学科,其学习的方法很多,而且因人而异,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着重领会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力求把这些原理、观点、方法和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兴趣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导向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重视原典和经典的研读

4)注重相关学科的知识

总之,自然辨证作为一门开放性的、探索性的学科,其学习的方法并不是死板、僵硬的套路。

每个学习者都可以由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和兴趣爱好出发,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相信每个学习者都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不同的、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将有助于自己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例题:

1、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学习过后有何好处?

二、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产生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

18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许多国家相继进行了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由简单的手工业生产向机器大生产过渡。

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事实材料,这就为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丰富的自然科学基础。

近代科学革命促使整个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自然科学从分门别类“搜集材料的科学”逐步转变为“整理材料的科学”,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一个又一个缺口。

首先是康德的“星云说”,第一个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生动地论证了宇宙间的空间联系和天体演化过程。

接着英国地质学家C.赖尔的《地质学原理》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二个缺口,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地球低层渐变的理论。

紧接着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

1)细胞学说,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揭示了动植物结构的统一性,阐明了有机体分化发展的规律

2)生物进化论——达尔文,以丰富的事实论证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迈尔、焦耳和赫尔姆霍兹等,找到了物质各种运动形式之间联系和转化规律,为哲学上运动不灭原理以及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原理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正是由于自然科学的上述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这三大发现,使机械、形而上学自然观得以成立的那些前提条件土崩瓦解了,

为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前期工作

从马克思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比鸩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到《资本论》的写作,再到后期伴随着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通信,都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有益探索,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准备了丰富的理论材料,到1873年恩格斯开始写作《自然辩证法》,这些都是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前期工作。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标志——《自然辩证法》

19世纪70年代,为解决自然科学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领域的理论成果,恩格斯开始创作《自然辩证法》。

虽然直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自然辨证法》一书仍未能完成、出版,但恩格斯留下的10篇论文、169篇札记和片段及2个计划草案仍然体现了应有的价值——由这些内容构筑的《自然辩证法》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正是确立。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明确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确定了自然界历史整体的演化历程和方向,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基本矛盾和一般规律,分析了一系列自然观的范畴。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基本思想:

自然界是有层次的无限物质结构,是在量上和质上都不灭的运动物质,物质在时空中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人类只能按客观规律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概括为: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是一切存在物的总和,是物质实在,是客观世界。

一切对象是存在的、实有的,也就是说“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的运动性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运动是绝对的,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没有什么事物是不运动的。

B、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本身是以空间和时间这两种物质存在的形式为前提。

3)运动的规律性

自然界每一个领域的现象、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但都有他们相对巩固和持久的东西,这种巩固和持久的特性就是自然界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A.规律是恒有的。

自然界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

B.规律是历史的。

自然规律是恒有的,但我们对某一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必然也随着条件的变更逐渐成为历史的认识,真正永恒的规律只能在无限的渐进的进步过程中实现。

4)规律的可认识性

世界及其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规律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可认识性是由其特点决定的。

A、规律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是实物本身所具有的,它的存在和作用不随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B、规律具有稳定性与重复性。

因为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所以是稳定的。

规律的稳定性还表现在其重复性上,即只要某一规律存在的条件具备了,这一规律就必定出现和起作用。

C、规律具有普遍性

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

1)有机整体论。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和其他自然存在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彼此互为存在的条件,形成了生态系统自身的整体性。

2)自然价值论。

人不是唯一的价值和目的中心,自然界具有与人平等的内在价值,不是只有对人的工具价值。

所谓自然界的价值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工具价值或外在价值,也就是自然界中的每一存在物对人和其他生命存在都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能够满足人和其他存在物生存的工具、手段。

二是内在价值,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界中的每一存在,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都对自然生态系统整体的完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自然观的特征

1)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

从生态学的意义上看,自然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存在的。

任何一个微小的局部变化在整体中都可能引起一系列相应的变化,而且在整体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2)强调人的能动性和人的主导地位

人不是以自然形态存在,而是以能动的主体形态存在。

人类所及一切自然领域都有人活动的印记。

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在与自然协调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因,人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有组织的活动控制自然,发展科学,从人的需要出发改造自然。

3)强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性

人在对自然的关系中,人的能动性只是其中一个有条件的方面,就是只有当人按照自然界固有规律行动时才能显现出来。

否则,人就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和惩罚。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不协调关系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人对自然规律认识不够和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社会生产力超过自然生产力,即在一定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超过自然界承受能力的原因。

但从根本上将,还是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无视自然界的内存限度,过度信任主体能动性而酿成的苦果。

所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在于:

1)重树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概念

2)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从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3)调整社会关系,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制度。

因为任何社会之间、人和人之间的不协调,必然会阻碍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

可持续发展观的要点是:

1)发展应该是全面的

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只有建立唉良性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2)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3)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

只有把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限制在其再生速率的限度内,才能保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4)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5)控制人口增长、消除贫困是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前提

例题:

1、党的十八大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它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是?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在人类环境会议上并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明确提出社会发展应与环境,生态协调这一重大课题。

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进一步提出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则。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人类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球性规划,这次大会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从概念,理论推向实践。

要求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与要点

可持续发展观的完整内涵应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在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下,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保证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强调任何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特别是要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求。

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观既要体现未来的代际平等,又要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本质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的要点主要包括:

1.发展应该是全面的。

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只有建立在良好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2.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才是高质量、可持续的;3.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

只有把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限制在其再生速率的限度内,才能维持地球的生命支撑体系,保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4.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5.控制人口增长与消除贫困是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前提。

发展中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与生存、发展压力,要求对全球不合理的经济、政治格局实行彻底变革,要求发达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与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事业中,承担应用的经济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的议程》即《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他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战略出发,提出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四个方面,它将成为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计划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并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的制定中,作为重要目标和内容得以体现。

同时具体体现了中国政府认真履行《21世纪议程》的实际行动和原则立场。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是一个生态环境大国,全面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对世界的一项特殊贡献。

《中国21世纪的议程》的编制与实施,代表了中国走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这不仅树立了中国政府关切全球环境的形象,更在于使中国整个经济和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会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科学问题、科研选题

科学始于问题

科学研究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发现、选择和分析科学问题是展开科学研究的前提,也是衡量科研人员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正如爱因斯坦说的:

“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科学始于问题,并不意味着否认在提出一个科学问题之前要有一个先行学习过程。

一般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作为感性认识的观察和实验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是理性认识的经验前提,但不能因此说,它就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这是因为,科学问题的产生虽然与观察事实有关,但是如果但村观察记录了某种现象,而没有从中引出科学问题,那么这种现象,即使是从未见到过的现象,也会如过眼云烟,萧然而逝,不会把人引向真正的科学研究。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一定的求解目标和解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科学问题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1)疑问项,是科学问题的主体,指出了科学研究的对象

2)解答域,是指在问题的论述中所确定的域限,并假定所提出的问题的解必定在这个域限之中

科学问题的特征:

1)科学问题的历史性

只有依据当时的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水平,才能提出真正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脱离当时的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水平,所提出的问题则很可能是无意义的,不能成为科学问题。

2)科学问题的发展性。

同一问题,在不同理论背景下内涵深度是不同的,而且是发展的。

3)科学问题的可解性

科学问题必须是可解的,即有一定的求解目标和方向,没有求解目标和方向的问题尽管还是问题,但不会成为科学问题。

4)科学问题的可变异性

不尽科学问题的应答域是可变的,而且科学问题本身也是可变的,从而可以引出另一个科学问题。

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课题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所需要研究的一个或一组科学问题。

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活动取得重大成果的一个关键因素。

科研选题的重要性在于:

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

科研选题的步骤

1)文献调研,科学分析

在选题开始时,首先要了解前人的工作,进行文献调研。

选题调研中要保持清醒的批判头脑,科学分析他人的工作,博采各家之长。

2)提出选题,初步论证

调研后经过分析、筛选,提出研究课题,然后还要对课题进行可行性分析。

例如:

1.建立模型初步计算,或设计一些必要的实验,若有备选课题应将计算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和筛选。

2.估计所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是否属于学科理论或生产技术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考察科学研究能否顺利进行的其他因素如经费来源、科研力量,实验设备条件等

3)评议和确定课题

在初步论证基础上写出选题报告,然后经过评议,选出最佳课题。

在评议和确定课题时,可以提出“三问”:

问专家、问同伴、问自己

问专家:

了解在该研究领域中,最有意义的尚待解决的问题或难题都是什么?

问同伴:

请教那些正在做研究工作的人,向他们说明自己正准备研究什么问题,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问自己:

对解决这些问题最可能作出贡献的独特背景知识和经验到底是什么?

整理出以上“三问”,并将之交集,就能够较好地抓住研究方向和重点。

综上所述,选题过程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和多次论证。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

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科学实践发展的需要,选择对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有实际推动作用的课题.。

2)创造性原则

决定的课题必须是有创造性,要是别人没提出,没解决或没完全解决的课题,这是科研价值的体现。

3)科学性原则

决定的课题必须有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为依据,课题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越丰富,课题的科学性越强。

4)可行性原则

必须根据现实的主,客观条件来选题,同时必须从实际出发,获取预期的科研成果。

上述选题原则既相互联系又彼此有别。

需要性原则规定者科研的根本方向,科学性原则体现了科研的内在根据,创造性原则反映了科研的本质特征,可行性原则是解决选题能否成功的关键。

选题时既要自觉遵循这些原则,还要结合实际,才能做到正确选题。

科学事实:

事实Ⅰ,指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的表征,如观测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像等;事实Ⅱ,指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科学文献上的科学事实多是这种含义。

科学事实发现的理论

1)古典经验主义的“纯观察说”

代表人物:

培根、洛克

认为科学观察是一种纯粹的感官反应活动,不受任何理论因素的影响,纯粹客观地进行观察。

认为观察和感觉是等同的,观察过程就是人们对客体的感觉过程。

局限性:

把观察过程等同于纯粹的生理反应过程,而看不到科学观察更重要的一面,即科学观察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有其复杂的认识论机制

2)逻辑实证主义的“中性观察说”

将科学语言分为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

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

观察语言对不同的理论保持中立,而理论必须而且只能从观察语言中获得经验内容,在未获得经验内容之前,它们是没有意义的。

局限性:

逻辑实证主义者对观察语言与理论预言关系的看法是与科学实践相悖的。

它这种关于观察过程和观察语言是纯粹客观的、对任何理论保持中立的基本观点,早已被科学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它完全忽略了观察主体的理论结构对观察活动的深刻影响

3)历史主义的“理论负荷论”

认为科学观察并非像逻辑实证主义所说的只是对物象“刺激”消极的机械反应,而是受到观察者理论的影响和支配,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可能对同一对象形成不同的观察结果,不存在“纯粹的中性”观察。

三点重要解释:

1、把观察的物理和心理过程加以区别

2、理论作用于观察

3、理论对观察的影响并非后加的,而是与观察者接收刺激而发生物理反应同时进行的,物理反应与理论影响是同时融成一体的

“理论负荷论”能说明科学认识中的许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观察是主体对于客体的作用,阐明了观察中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因而是重要而富有启发性的。

观察作为一种主体放映客体的认识活动,观察陈述的经验事实取决于观察对象本身的可观性质和观察主体中的理论结构。

每一观察主体都会因其理论结构的不同而导致观察同一客体时得出不同的观察结论。

但是,在肯定“观察渗透理论”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观点的片面性,即观察中主体与客体时存在相互关系的,而不仅仅是观察主体对客体的影响作用。

例题:

1、科研选题案例分析

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课题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所需要研究的一个或一组科学问题。

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活动取得重大成果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本科选择的课题是《6-bit实时延时数字移相器的设计》,而确定这个课题,也是经历了一个选题确定的过程。

首先,科学选题有一些基本原则,其一、需要性原则,就是科研选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发展的需要。

其二、创造性原则,就是所选课题要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银南问题,并从预期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

其三、科学性原则,就是选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根据,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其四、可行性原则,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