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883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docx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docx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永昌县委党校秦丽雯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胜利大会闭幕了,这次大会是一个历史的大会,顺利地进行了新老交替;是一个团结鼓劲的大会,统一了全党思想,继续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更是一个着眼长远部署未来的大会,对党对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制定了一个总体的发展规划。

●文化建设从“两手抓”、“两个文明”开始,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始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文化建设布署和安排在历届党代会中必不可少,这次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更是把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确立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和目标,对怎样建设文化强国,对文化建设的道路、原则、方向,文化发展的关键及具体要求等方面做了一个系统完善的的规划和部署。

●今天我就根据自己的学习理解,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主题,从五个问题入手,与大家做简单交流。

我们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想更深刻地学习和理解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必须要知道什么是文化,它有什么重大作用?

也只有真正明白了,才能更好地去推进文化的建设,所以

●第一个大问题我们要讲一下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重大作用。

那什么是文化呢?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比较复杂。

文化究竟是什么?

这似乎是一个谁都知道,但谁也说不清楚的问题。

有人说,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也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许多名人学者都说过文化,好像都有点道理,但似乎都没说明白。

文化的概念实在是太广泛了,不是哪个人能随便说清楚的。

这里用大家通常较认可的观点给大家做一个解释。

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就广义而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全部成果都可以说是文化,包括物质文明又包括精神文明,即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又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包含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宗教、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仰韶文化”等等。

广义的“文化”是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讲的,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即前面所说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包括心理特征在内的复杂整体”,特指精神财富”。

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还有一种文化是最通俗的用法了,说这个人文化水平太低,没文化,泛指的是自然科学知识,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比如说学习文化知识都是指的这方面的内容,是文化概念的一个方面。

关于文化的作用,我非常认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这样一段的论述,怎么说的呢?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以这段话为基础我从从四个方面归纳一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一定完全,与大家做一个交流。

●第一个作用,凝聚整合作用。

人是一种群体动物,在整个进化过程中都如此,人们聚居在一起,形成村庄、进而形成部落、民族和国家。

绝大多数的人都喜欢和自己的同伴生活在一起。

人是如何认同自己的同伴的?

用什么来区分同在一个地球的人们?

用血缘、用皮肤、用人种、用地理?

这些都无法从根本上区分清楚,到底我们怎样区分某某国家的人,是文化。

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节日、历史等等。

这些方面相似越多,人们的认同感就越强。

没有文化的凝聚,就没有办法形成一个民族,文化是全民族的精神支柱,精神寄托,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所”。

曾经有人说: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

”一个民族,只要文化延续,精神不垮,便是守住了自强之根基。

纵观人类历史,大凡侵略者要消灭一个民族,必先消灭这个民族的文化,抹除这个民族的记忆,把它的历史割裂开,把它的文化消灭掉,当这个民族的文化消失时,这个民族也随之荡然无存。

●比如,我国的蒙元朝代(这图是当时蒙古帝国的地图,很大很大!

)、西方的罗马帝国,都曾经疆域辽阔、强盛一时。

但是它们基本上都是依靠强大的军力维持统治的,文化是落后的,一旦军力稍弱,便迅速四分五裂、灰飞烟灭,化作历史的尘埃。

而另一方面,中国能够历经数千年的天灾人祸、征伐战乱后基本上保持统一,这和中华各民族对国家的文化认同感较强不无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除了改朝换代的特殊时期,绝大多数的时候,中国都无需借助强大的军力去维持国家统一。

中国有一个成语很能说明问题,这个成语叫“落叶归根”。

“落叶归根”表面上是回归故乡,实质上是文化的回归,文化凝聚。

对于一个人,文化是他的根;对于一个国家,文化就是它的凝聚力,决定了这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只有国民对国家有较强认同感的时候,才可能自觉地去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因此,看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仅看他国库中有多少黄金、拥有多少军队或先进武器,更重要的是看这个国家的文化是否使国民对这个国家有认同感。

●第二个作用,方向导引作用。

文化对社会有较强的辐射功能,具有导向作用。

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借助文学艺术、广播、电视、电影、杂志等媒介工具,其所包含的精神理念、价值观、道德准则,就会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成为社会主旋律,鼓舞和激励人心,可以提升思想境界,指导人们的行为。

比如日本则有较强的民族忧患文化,在中小学课本里就开始树立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灾害多,战后打击大,贫困等意识。

忧患文化融进了日本国民的文化血脉。

以此引导激励起全民族的敬业、奋斗、忠诚、勤恳的精神,以至于如今日本人总是对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有充分的认识,并且埋头苦干、奋发图强、不甘落后、不断进取。

●再比如我们有一首抗战歌曲叫《松花江上》,唱尽东北血泪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那里我有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大家听后有什么感觉,它如诉如泣、壮烈低回的情韵,通过对家乡的爱,唤起对鬼子的仇恨,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只要是男人听了一定去当兵打鬼子,是吧!

还有在我国的建设时期,“石油工人一声吼声,地球也要抖一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听了就深受震撼,力量倍增,这是我们党成功使用文化方向导引作用的范例。

●第三个作用,规范支撑作用。

文化不是强制的规范,是在于把一种理性的、系统的、有意识的思想通过文化的浸润,各种各样的暗示,各种各样的符号,使之变成一种行为习惯、一种下意识。

久而久之人们无处接触的不是这些东西,最后内化成一种行为,一种下意识,不需要再理性思考,思想就植根于人们的行为之中,到时候自觉就这样做了,这是文化在思想和行为之间伟大的作用。

文化法力无边,就如同如来佛的手掌一样,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但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也可以说,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法则无不在文化基因的控制之下。

●比如一部《论语》管了中国两千多年,“立德、立身、立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知道怎么样为人、处事,立世。

“礼、义、仁、智、信”这些精深的要义培养了无数的志士仁人。

弟子对待师长要供养、要恭敬,师长对弟子要尽心教导,要择明师善友;夫妻之间要敬爱、要忠实、要怜念……;上级对待下级要体恤,下级对上级要服从、要尽职;亲友之间要互相济助,赤诚相待,善言劝勉。

“齐家”思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敬”、“邻里和睦”等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前我们很困难,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饿死很多人,饿得吃野菜、树皮、老鼠、猪食,可那时治安非常好,家里开着大门不会丢东西,社会公德也很好,邻里关系也不错,同事关系也和谐,精神状态也很好,没有浇汽油,上访的,就是当时文化的规范作用,●比如我们号召工人学铁人,干部学焦玉碌,全民学雷锋,电影有英雄儿女,五朵金花,南京路上好八连。

上述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无穷,使人从粗野俗气到举止优雅,从放荡不羁到自我约束。

说明文化有利于家庭和睦,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补充血液。

●第四个作用,创造动力作用。

应该承认经济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经济的成就体现就是文化的成果,制造出神舟九号,没有文化的基础,就没有强大的应用研究,没有先进的工业技术,就不可能生产出这样的产品,不可能飞到太空。

文化不仅具有知识传承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造主观世界,来改造客观世界,文化通过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来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不是文化,当然是了,所以文化也是第一生产力,它是引擎是发动机,是创造的源泉。

创造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智力,必要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具备一些非智力因素。

比如说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一种习惯,一种背景,一种土壤。

社会文化发展了,社会才能进步,才能创造出先进的文明,促进经济的发展。

比如说近代欧美为什么强?

我们为什么弱?

是军事装备上的巨大落差吗?

欧美国家的强大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他们的制度和文化。

明末清初正是思想界启蒙的时代,一些有识之士正在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正如同西方社会经历的文艺复兴前夜一样,但是满清杀进中原了,用铁血建立起大清,为了千秋万代家天下,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愚民政策,由先进、文明的民族堕落为落后、愚昧、半开化的民族,彻底中断了这一进程,从这时起我们的文化就落后了。

农民被彻底郅固在土地上,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此失去活力和交流,战战兢兢从事考据,从此远离科学。

人们普遍愚昧、麻木、懦弱。

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源于英国?

通常的解释是:

得益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打破了封建神学的黑暗,人民普遍追求民主、科学、解放、自由。

有一句话说得好,强国先强民,强民要先强魂,没有文化哪来的创造力。

这是文化四个方面的作用。

●知道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下面第二个大问题,我们看一下我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发展过程。

我们党一直非常重视文化建设。

所以我们党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没有先进的文化指引那是不行的。

同样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背后伴随着的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没有文化建设的进步也不会有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系列的辉煌成就,所以我们要梳理一下我党对文化建设认识和深化的过程。

首先,可以说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吸收了人类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掌握了最有力的精神武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引入的产物,我们的党就来自于“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1919年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蓬勃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脱胎于马克思主义这样一种新文化,所以她诞生之初,就鲜明提出了必须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引入和建设,形成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纲领和指引,我们中国的革命才有了崭新的局面,取得了新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关于文化的地位作用,●毛泽东有很多名言。

诸如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我们要有拿枪的武化大军,也要有拿笔的文化大军;文艺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等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又预言: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这个目标中,毛泽东的本意也是有一条“文化科学”的现代化。

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后,文化建设得到了重新认识和深化。

我们改革的开始也是从文化开始的,号召什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后来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

所谓精神文明建设,事实上就是先进文化建设。

●邓小平不仅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与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强调,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甚至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由此,把改革时期的先进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作用非常明确地突出出来了。

此外,邓小平还进而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

“两个文明”以后,90年代,江泽民同志对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又进了一步,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纲领。

提出文化建设的强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对内来讲,建设先进文化,可以“为发展经济、发展先进生产力指引正确的方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这些,都是对文化建设地位作用的新认识。

我们还知道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一个代表就是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把先进文化的建设纳入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的范畴。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胡锦涛同志关于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的论述,又有了新的发展。

比如,他提出“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这一重大课题,认为它的作用是“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

他还强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精神文化需要更加旺盛,文化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

●从党代会报告中更是可以清晰的看到文化建设发展的脉胳,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党对文化建设体系逐渐清晰完善,从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文化软实力”写入大会报告;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我们看文化建设体系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方法更加稳健,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文化的地位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日益凸显。

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全面、系统,越来越深刻。

十八大更是将文化建设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

一方面,●这次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将文化上升到血脉和人民家园的高度,把这句话放到党代会报告中是第一次,这体现了我们党对于文化建设的一个尊重和高度认可,因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是没有底气的,是没有根源的,也不是可长久的。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性,●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告别20世纪、进入21世纪的讲话中曾向美国人民、全世界宣称,美国在20世纪的伟大胜利不在于它的航天飞机,导弹和高科技,而在于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的输出。

●与之相似,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说,西方世界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只能输出火柴、祙子、打火机、电视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

”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拿来的,没有自己的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就断了血脉,实际上就是名存实亡,十八大将文化上升到了“血脉”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崭新高度。

没有文化这个民族就是瞎子、聋子和傀儡,这个民族它看不到长远,听不到民众的需求,更是不懂怎么去发展。

我们中华文化五千年薪火相传,逐渐形成了一套价值体系,铸就了我们的精神支柱,构建了我们的文化依归和文化认同,而如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中华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传统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精神信念、思想道德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恶性事件,引发了许多问题,人们感到现实中空虚,人心叵测,感觉到不知所措迷茫孤独没有归属感。

人们有精神文化方面需求,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也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

民生不仅仅只看到物质方面的需求,也需要看到文化方面的需求,这也叫文化民生,这些都要通过文化建设来解决。

另一方面,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在党的代表大会中首次将文化建设与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用了一个词是“必须的”,确定了文化建设的必要与不可替代性,这是有远见卓识的。

小康社会是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所以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而且要求社会明显进步,人们生活、工作环境有较大改善,社会秩序安定,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社会风尚、道德意识提高,精神生活更丰富。

况且没有文化的支撑,如果人的文化素养降低了,人的精神境界堕落了,整个社会的文化腐败了,那不但标志精神文明建设的失败,也必然严重影响到物质文明的建设。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有助于国家硬实力的提升,文化、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没有思想文化的革命、制度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那都是局部的、有限的。

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亦是归功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政策就是文化啊,邓小平提的“解放思想”那也是文化!

发展文化建设可以激活硬实力的发展,并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未必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水平;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它的文化也可能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古往今来历来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都是,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同步发展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和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源泉”。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过一句话很有道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不容置疑的,一定要这么去做的,这是十八大对文化认识两个方面的新高度。

●有了认识,那么文化建设怎么搞?

下面讲第三个大问题:

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思路。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思路,怎么说的呢?

●报告中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报告中的这一部分,实际上是对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发展道路、发展方向、发展方针和发展原则的描述。

在现在,在将来,我们怎么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呢?

怎么发展新时期的各项文化事业呢?

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呢?

如何才能真正地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呢?

●显然,大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的服务方向。

这“一条道路,两个服务”是文化强国文化发展的根本,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国家的道路就是坚定不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然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服务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服务人民,才能真正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更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离开了人民群众,文化就像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很快就会凋谢枯萎。

离开了社会主义道路,文化就会偏离航行,走向邪路,遗祸无穷。

●而在发展文化的基本政策导向上,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这是文化强国文化发展的保障。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我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早在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就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文化发展也要讲民主的,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研究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仅打破了艺术流派和学术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更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不断进步。

有这样民主性、开放性的方针,文化发展才有活力,才能激发大众的文化创造性,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发展中,才能真正地兴起文化发展的热潮,也才能使文化更新颖,更丰富,更具生命的活力。

当然,发展文化还必须贴近实际,只有贴近实际的文化才是最真实的文化,只有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思想文化才具有现实价值,贴近实际就是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贴近生活,文化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文化才具有当代性,只有贴近生活的文化,才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才具有发展的真正源泉和动力;必须贴近群众,贴近群众是文化深入人心、深得民心的关键所在,当文化离开了大众,大众也就不需要所谓的“文化”了,人民群众是文化直接服务的对象,要针对不同群众,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

比如针对农村文化建设,应多开展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文艺活动。

在城市发展文化,就要与城市生活的特点相结合。

在这里,●我想举个例子,湖南卫视为什么收视率那么高,因为里面有一些娱乐节目,青年老少都爱看,最重要的是有许多有名气的明星上节目,很精彩,很时尚,不老套能赶上潮流,总看也不会觉得腻。

只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

“三个贴近”是文化强国文化发展的原则。

文化建设所建的是大众的文化,●同时,也是民族的文化。

大众的、民族的,这是我们的文化特色,而在国际化信息化趋势越来越强的今天,我们的文化建设当然也必须面向现代化,让所发展的文化具有现代气息;必须面向世界,大国的文化建设,既要勇于敢于吸纳世界的先进文化,也要有勇气有气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广泛而深入地与各国进行文化交流。

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关注和不安,如果中国文化能真正走出去,宣传中国,使中国既具有吸引力,又和平友好,外国人可能对这个正在崛起的国家就不会感动紧张了,日本有的媒休认为,虽然我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蒸蒸日上,但在文化上却受国际流行文化压制,仍处于文化赤字状态,我们面向世界的目的也是在未来培育文化的过程中,打造出独特的社会主义文化,提升民众爱国情怀,尽可能阻止欧美文化渗入,面向未来,营造文化主导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