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脉诊概论及六病脉之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823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脉诊概论及六病脉之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实用脉诊概论及六病脉之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实用脉诊概论及六病脉之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实用脉诊概论及六病脉之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实用脉诊概论及六病脉之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脉诊概论及六病脉之研究.docx

《实用脉诊概论及六病脉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脉诊概论及六病脉之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脉诊概论及六病脉之研究.docx

实用脉诊概论及六病脉之研究

实用脉诊概论及六病脉之研究(有一定的实用性)

中医传统之诊断法则,皆以「八纲」为主,将病者所表现之症状,归纳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基本分类,以为病理分析之依据。

临床时,着眼於症状之变化,故称「八纲辨证法」。

然如前文所言,病者口述之证状,以及求诊时之形色,仅为片段主观之感觉,只可供参考之用,如全以为处方之重要资料,则必不够充实。

故辨证法实不足以研判现代社会所生复杂万端之疾病。

况且,病家求诊时,未必具备书中所条列之理想化证状,供医者诊断。

因之误诊之失在所难免。

再者传统之辨证法,内容极端繁杂,条文充斥,不仅学习费时费力,且必然限制后世学者之思考能力,而陷入背诵之窠臼。

临床时,不易随证应变。

因之为求更精密,更深入,更灵活之断证之法,唯有以脉法为主。

临床实用之切脉诊法,依笔者多年之研究,应以下列三组脉象为主,此三组之间各有错综复杂之网状连络,彼此互相配合以成一完整之体系:

第一组:

六病脉:

「大、小、缓、急、滑、涩」,此六脉为入门之基本脉法,用以研究中医传统之「八纲」诊断。

脉法精要而准确,远较传统之辨证法迅速而实在。

第二组:

五脏脉:

即「心、肝、肺、脾、肾」,研究五脏之根本,正邪之病理变化。

脉法深入而实用,并能配合现代医学之病证分析,临床价值极大,为中医脉诊之核心。

第三组:

六气脉:

即「三阴三阳」之病脉,其中三阴脉与前段五脏脉略右重覆,而三阳脉即为六腑之病脉。

此六脉亦研究人体生理与「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之关系,脉法颇为特殊,亦能与现代社会之常见疾病相应。

此三组脉象并非独立存在,应用时须彼此配合应用。

医者必须融会贯通,方可全面掌握病者全身正邪进退之变化,其精奥之处亦在於斯。

现将此三组脉象之诊法略述如下:

第一阶段为六病脉,即为「大、小、缓、急、滑、涩」。

此六脉名称源自内经,研究之目的为求能以最迅速最精确之法,而为八纲之辨证,其应用目标着眼於全身性,整体性之病理变化,故初着手时,不必细分於寸关尺。

第一「大脉」:

指下满盛有力:

言左右三指之下,脉管皆粗大,强硬,博动有力,其至皆较数。

为「实热」之证,主全身气血皆处於兴奋亢进之状,邪气热盛。

常见於高血压、中风、脑溢血等病发作之前,情况危急。

汤药,粉剂均缓不济急,必以针刺指尖放血,使邪随血去,庶几能保命於万一。

此乃言其极热之状,平日病者有感受风热外邪,亦可传入脏腑产生「实热之证」,可於寸关尺局部求之,亦可适合针刺治疗。

二「小脉」:

指下细弱无力:

言左右手三指之下皆细如丝线,而博动无力,常需中、沉取方得。

此为「虚寒」之证,主五脏生理功能减退。

如出现於右手,则为脾肺所主之消化,呼吸系统功能不足,即为「气虚」,如现於左手,则主心之血液循环,新陈代谢之能力及肝之解毒,贮藏能量之功能,肾之生殖排泄功能减弱:

为「血虚」。

如左右两手同时出现则主「气血两虚」,不但机体之活力不足,且易受外邪之侵害,此脉常见於先天体质不佳,或长期卧病,气血严重损耗之人。

指下如见小脉,则知其人本源已亏,不论何证,均不宜针刺治疗,以免血气再伤,而应以「温补扶正」之法为主,长期调养,使气血由衰而旺,自能抗病而祛邪!

三「缓脉」:

(此缓字为「纵缓不收」之缓,非内经所言脾之平脉「和缓」之缓。

):

指下软散无力:

言三指之下皆粗宽而散,脉管之边缘不清,博动无力,应指而扁,混浊一片。

此为「虚热」之症,主全身血流缓慢,阻滞而无力,新陈代谢不佳,废物浊气宣泄不畅,日久则邪热渐生。

如局部出现,则常为慢性之炎症。

此脉亦见於气血受伤之后:

如跌打损伤、骨折、手术、妇女人工流产后等等……如流行感冒、支气管感染发生卡他性炎证时,则右寸常见沉而缓之脉。

(沉主湿、后详)妇女之下焦内生殖系统或泌尿道感染时,左尺则必有缓脉。

如见此脉则宜清热行血、通经破瘀,则肿热、疼痛可消,诸症尽退。

此为斧底抽薪之法,不论病者见证如何复杂,对「脉」下药,无不见效。

此脉指下无力,但万不可以「弱脉」视之,如施以补剂,则邪势益张,不可收拾。

四「急」脉:

指下细如琴弦,紧张有力。

言指下所觉如张紧之细纲丝,博动顶手有力,此为「寒实」之证,主脏腑之机能退化,生机减弱,神经、内分泌系统之功能,皆被抑制而不能正常工作,如万物至多日,生理机能之降低。

此脉主病邪深重,常为局部出现,左右寸关尺皆有可能。

治法应以「温散」为主,以辛热之药,驱寒外出,否则寒邪攻心,久之而成胸痹之证,即今所谓「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死生在反掌之间!

此外诊脉时常以手指之取脉轻重而决定疾病之部位,即以「浮沉」定「表里」之分,此乃医家之常识,不待多言。

唯取脉之手法关系诊断之结果甚巨,故详述於文末,以供参考。

以上所论四脉皆简明易行,临床时医者不必烦絮多问,而患者之病情莫不了然於胸,万无一失。

兹将此「大、小、缓、急四脉」与八纲之类比,与两者闾之关系归纳如下表,则更易明了。

表证

  寒

  虚:

浮取细弱无力,脉管细如丝而软(小)。

  右手:

主气分病>以下均同

  左手:

主血分病

实:

浮取细紧有力,脉管细而硬如钢丝(急)。

  虚:

浮取,软弱无力,脉管不细,重取即散(缓)。

实:

浮取即博指下有力,脉管粗而硬(大)。

浮脉表证均与「肺」有直接连系,故脉当见於右寸。

里证

虚:

沉取细弱无力,脉管细软,应指而停(小),

实:

寒实之脉为细紧,但脉管之粗细如常,仅中取之时,脉管内,现出一细如钢丝之脉,应指有力(急)。

虚:

中取或重取具缓脉,脉管塌陷无力(缓)。

实:

重取见大盛有力之脉(大)。

此外尚有「滑」「涩」二脉,略述如下:

「滑脉」者:

指下往来流利:

言指下感到脉博波之前行,速度极快,与血液之流动无关。

主气血皆盛,微热实之证,常与大脉同见。

「涩脉」:

指下濇滞不行:

言三指之下无法感到脉波之前往,三指同时,垂直往上跳动。

主气滞血瘀,常与缓脉及小脉等气血不畅之脉同见,此滑涩之脉。

临床之价值不甚重要,仅与其他之病脉相合,以为诊断之参考,并非处方之主要南针。

综合以上所述之「大、小、缓、急、滑、涩」六者实为入门工作?

医者手法熟练之后,下指便知一切「表、里、虚、实、寒、热」之变化,不必斤斤计较於表面之见证如何。

笔者曾治疗,一家四位儿童之感冒,其表面证状均同:

咳嗽、流涕、头痛、嗜睡、胃口不佳。

但经笔者略诊其四人右手寸部之脉,则见其中两位右寸中取见细紧之脉,知系风寒入内,必有寒饮,另二位之右寸则浮而微燥,知是风热在表,则分别施以小青龙汤及防风通圣散加银翘散,不久即全愈,再诊其右寸之脉,则彼此无甚大之差异矣!

由此实例则可知外表症状之不尽可靠,唯有「脉诊」之法方能深入掌握病情!

然此「六病脉」之主要诊断范围不过表里虚实八纲之变化,至於五脏六腑之生尅病理,尚未述及,实不够完备,必需进一步推求「五脏六腑」之各种脉理变化,方能掌握全身之病理情况!

五脏脉理分论

此「五脏脉」包含三部:

即「心、肝、脾、肺、肾」之「平脉」「病脉」「死脉」:

其病脉又分邪气有余之「实证」脉及正气不足之「虚证」脉,变化多端,兹分脏叙述如下:

(一)「肝」—肝者,应春木生发之气,主「动能」,为全身能量之大贮库。

其气欣欣向荣,生生不息,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其无病之脉曰「微弦」:

弦者言脉管之状「直而长」,但粗细软硬适中,博动柔和,无太过不及之情,故曰「微弦」,主肝气正常而旺,多见于发育期之青年体质瘦型之人。

经曰:

「土遇木而达」,肝气平和则胃土之功能亦强,故平和时此脉两手均应见之。

肝之生理功能,各医家均了如指掌,故不再赘言,此谨就其病理及脉象之变化,略作研讨。

病者,脏腑阴阳之气失其平和也。

临床上应分为「有余」及「不及」二种变化;「有余」者,邪气太过,「不及」者,人身之正气减弱。

临床所见之脉象及证状均与前节所述之六病脉有关,换言之,五脏六腑之病理状况必须研究其虚实寒热之变化,方能全面掌握病情。

现就常见之证候及脉象,分析如下

(1)脉见左手「弦,中取顶手有力而濇」。

主肝气滞而不通,此为「肝气郁结」,可见于神经官能症,胆囊病,月经不调等病。

常见两胁胀满作痛,胸背或右上腹胀痛拒按,胸闷不舒,急燥易怒,月经疼痛,量少色黑。

多因情志不舒,恼怒伤肝所致。

如此脉见于右手,则为「肝木犯胃」,必有呕逆反胃,食欲不振,腹痛便血等症,主十二指肠溃疡。

治法宜舒肝理气,使肝气畅达,则郁结可清,胃气可复。

(2)脉见「弦大,粗盛有力。

」此为「肝经实火」,可见于高血压,上消化道出血,急性结膜炎,眩晕等病。

证见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急燥易怒,面目红赤充血、胁肋痛、口干、尿黄便干,其势甚凶。

宜急清肝火。

如施治失宜,病势更炽,则见「肝阳上亢」之象:

证见头痛剧烈,眩晕眼黑,面热口干、头重脚轻。

脉见「弦浮大而长,燥盛有力」。

此亦为「少阳」相火之脉(见下节六气脉象),病邪至此,肝胆之相火已合而为一,有燎原之势,宜急用泻火滋阴之剂救之。

如再治之不当,则热极必生内风,风火交煽,上升巅顶,或横窜脉络,则见昏迷、抽搐、偏瘫、肢体麻木、挛急等症,常造成永久性之损害,预后不良。

医者临床之际,早应自脉象预先了解病情之转化,及早施治,而不必坐待症状之发生而后再来「辨证」下药。

此亦古曰「上工治未病」之最高境界。

如医者不明脉理,坐失施治之良机,使病者终身偏废,岂非医之过也?

(3)脉见左手「微沉而弦,细弱无力」,即「小脉」。

主「肝血不足」,见于肝炎、贫血、眼科疾患、月经不调等病,证见眼干目涩、视力减退、手足麻木、头晕耳鸣、爪甲干枯、急燥易怒、月经量少色淡?

甚则闭而不行。

皆血不养荣之故。

阴血久虚,亦足以生热,其证则兼见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盗汗、痿黄等。

其脉左手「浮取弦细燥有力,重取全无。

」法当滋阴养血而柔肝,万不可用苦寒退火之剂。

(4)脉见左手「关尺细紧有力」,此主「寒滞肝经」,可见睾丸疾患、疝气等病而有下列证候者:

少腹痛引睾丸,阴囊等胀肿硬而痛、喜暖畏寒。

主下焦有寒实之邪,法当温肝散寒,以除其阴寒内盛之象,寒邪主收引,故此脉亦主肝之机能败坏,生长之能减退,如不及早治疗,其终必变成细紧如刀刃之死脉,生机绝灭,死不旋踵!

(5)脉见左手关部「沉缓散,无力」沉为湿,(见下章六气脉)缓散无力为虚热,此为肝胆湿热,可见黄胆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病有下列证候者:

眼睛巩膜外营水平处及皮肤见黄色,胁痛、尿少而赤、恶心呕吐、食少腹胀、倦怠无力。

法当清热渗湿,利胆退黄。

(二)「心」—心者人之君主也,应夏火至旺之气,主「热能」。

其气洪盛至极,全身各脏腑器官之机能是否能正常发动,全赖此「心气」。

其平脉曰微「钩」:

钩者,言脉管之状,寸部较尺部浮,应指有力而不燥,故曰「微钩」,主心气强旺。

多见于体健肢短或性急好动之人。

心气平和则肺金之气亦无伤,故常两手俱见之。

临床常见之病理及脉象如下:

(1)脉见左寸「沉细而小,鼓动无力」。

可见于某些神经衰弱症,或贫血具有下列之症者,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多疑多惊等。

长期阴虚不足,亦足以生邪热,兼具低热、盗汗、颧红,主心烦热等,脉见左寸「浮细燥有力,重取则无」。

治法应养心血,补心阴,安心神。

(2)左寸脉,「浮沉皆无力,重取则散,尺部之脉高于寸部」。

名曰「倒钩」脉。

甚至至数不定,或结或代,主心脏衰竭心律不整。

常见心气无力,心悸、心空、气短自汗、动则加重、胸口蹙闷之证。

治法宜大补心气,以免君主之火衰微。

(3)左寸脉「中取见弦细紧有力之脉」,此为胸阳不振、心脉瘀阻。

主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

临床见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绞痛。

其痛势剧烈或散至肩背至手少阴心经向左上肢尺侧放散。

重者唇甲青紫、四肢冰冷。

细紧之脉主大寒之邪,已如前述,今现于左寸为「寒害心火」,实为大凶之脉,生死常在旦夕之间,医者不可不知。

病者平日可能并无明显症状出现,多因诱发因素,如天气骤寒,大量吸烟,暴饮暴食,等而发作,来热凶猛,常抢救不及。

然其左寸之脉早有预警,惜医者不知尔。

若医者能洞悉脉理,则此致命之疾搭手便知,必能及早治疗,则何患不可安养天年乎?

(4)左寸脉「极旺,轻重皆有力,寸部尤甚于尺部」。

此乃钩之甚也。

此为心火上炎之脉,可是于舌炎,舌体溃疡等症而有下述证候者:

舌尖红、舌体或舌边癀烂或溃疡、心烦、夜卧不安、口渴思饮。

如心移热于小肠,则左寸「浮大而长」,为太阳脉(见下节天气脉象),兼见小便黄赤,淋沥不断、尿道赤痛,甚则尿血等症,皆因心火内炽之故,治法当宜清心,降火利尿。

(5)左寸「顶手而燥数,中取见脉滑而有力」。

滑主痰火,此为「痰火扰心」。

可见于疮病、癫痫、精神分裂、燥狂性精神病有下列症候者:

精神错乱、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燥妄动,甚意识朦胧、呕吐痰涎、或昏迷不醒人事等,此乃痰火炽盛,上蒙清窍,内扰心神之故也,治法多宜镇心,涤痰、泻火。

肥胖之人如见此脉,应多加小心,以免引起脑出血之意外。

(三)「肺」—肺者,心之匡佐也,应秋金收敛之性,其气自夏令盛极而衰,洪盛渐敛,故其平脉曰「浮」:

浮者,轻取之不若钩之燥盛,指下较柔,但仍应有力。

又肺者手太阴,其用为燥金之性,本体之性则为湿土,湿脉当沉,故肺之平脉,右寸当见「浮沉皆和而有力」,方为肺气之常脉。

临床常见之脉及病理如下:

(1)脉见右寸「轻取即燥有力,重取则较无力。

」浮燥之脉多为津液不足,此为「肺燥」,可见感冒初期、支气管炎等有下列症候者:

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喀出,鼻燥涸干,咳甚则胸痛,或见畏寒身热之表证,此为风热燥火伤金,津液灼伤之故,法常清肺润燥,不可妄用苦燥之药。

(2)脉见右寸「浮取或中取见一小细紧之脉,博手有力。

」细紧为寒,此为「风寒入肺」,可见于肺气肿,喘息性支气管炎、哮喘等,有下列证候者:

咳嗽痰多、稀白、形寒怕冷、口不渴,重则咳喘胸闷,呼吸急促。

或兼见表邪未除之证: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寒流涕,此为寒邪犯肺,肺气不宣而束紧之故。

法当温肺化痰,散寒解表。

(3)脉见右寸「顶手而燥数,浮沉皆有力。

」数者主实热,亦主内有痈疽。

此为「实火犯肺」。

多见于急性支气管感染,发炎、肺脓疡、哮喘等。

常见下列证候:

咳嗽、咳喘、痰黄粘稠,甚则咳吐脓血、痰味腥臭、发热、胸痛等,此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之故也。

治法为清热化痰,排脓化瘀。

此症来势颇速,如治疗不当或反复感染,则热邪易转、为慢性炎症,其脉则转为「右寸沉而缓散」,沉主湿,缓散为虚热:

亦主瘀血不化,常见于渗出性之炎症。

痰涎必多,阻滞气机,以致呼吸不畅,咳喘剧烈,治法应清热,利湿、行水。

(4)脉见右寸「轻取细燥有力,重取则无。

」重取无脉主阴虚,可见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具有下列证候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偶带血丝,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午后颧红,咽干声哑等,皆为肺阴亏虚,阴火内炽之故。

治应大补肺阴,清热凉血,不可用苦寒之剂退火,否则必伤人之正气。

(5)脉见右寸「细弱,鼓动无力,亦即小脉也。

」多见肺气虚弱之病,常见咳嗽无力,咳声低微,痰多而清稀,喘促气短,面白自汗,倦怠无力。

皆因气虚津液不得输布之故,其人卫气不固,则必易受邪攻,亦常转为慢性之炎症。

治应补气固表。

正气强旺,则诸般外邪不得而入矣!

(四)「脾」—脾者中宫之主也,经曰「万物皆生于土,土为万物之母也。

」脾主运化输布营养之精气,为营血化生之源。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主益气、统血、肌肉等,为「后天之本」。

其气四季常在,和缓而从容,故其平脉来「和缓而微滑」指下柔和不躁,其博动均匀稳定,无太过不及之偏也。

右手见之主卫气充盛,左手见之则血气旺盛,皆无病常生之脉也。

如脾失其正,则百病生焉;常见之病脉如下:

(1)右关「重取弦而濇」,弦为木脉,此为「肝木犯胃」可见于癀疡病,慢性胃炎、肠炎等,常见之证候为食欲不振,嗳气吞酸,思心呕吐,空腹则脘痛,食后则痛减,均为运化失职之故。

久之则水谷生化之精微减少,营养不足,则兼见面色痿黄,倦怠无力,肌肉消瘦之症。

治法多为和肝理脾,补中益气。

(2)脉见右关「中取细而微紧。

」此为脾胃阳虚,临床所见除脾胃虚弱之症候外又兼见寒象,腹脘疼痛,喜热喜按,口泛清水,呃逆呕吐,食欲不振,食后胀满,甚则久泻不止,倦怠无力。

此皆因寒邪凝滞中焦,睥阳衰微,水谷之精微不能运化所致。

治法当以温补脾胃为主。

(3)脉见右关「沉陷而弱,应手无力」,此为中气下陷之兆,可见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脱肛、小便淋沥不禁、胃下垂、子宫脱垂等症。

常见气短懒言、气不衔接、下腹胀痛,甚则久泻、脱肛、肾下垂、子宫脱垂等症。

多因脾气极虚,清阳不升反陷所致。

治法多以升补中气为主。

(4)脉见右手或关部「沉濡而缓散。

」此为「脾虚湿困」。

可见于慢性肠胃发炎、下利、浮肿、女子白带过多等病。

临床必见头重如裹,口粘苔厚,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嗯心欲吐、腹泻、肢脓、白带清稀量多等症。

多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停中焦或四肢所引致。

治法必先利湿燥脾,则中宫之气方得运化。

(5)脉见「右关顶手而涌濇,浮沉皆有力。

」此为「胃火炽盛」,见于中消,牙周病,或急性胃炎、肠炎下利等。

多见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口臭嘈杂,口唇縻烂,牙龈肿痛,大便秘结或下利脓血不止,或胃脘绞痛,有烧灼感。

多因平素嗜食辛辣厚味,化热生火而上蒸,灼干津液之故,法当滋阴降火。

(6)脉见右关「短而突起,应手濇而不燥。

」此为「食滞胃脘」。

多见消化不良,停食等症;如胃脘胀满,呕吐酸腐,不思饮食、大便秘结、便下恶臭等。

皆因饮食积滞,中焦气机受阻,食积化热之故。

法当消食导滞,则脾胃气畅,短脉可平。

(五)「肾」—肾为藏积之脏,为发育生殖之源,并主五液,以维体内水液代谢之平衡。

此皆「肾阳」所主之功能,肾阳者,命门之火也。

古人论脉皆云左尺主命门之火,右尺为肾。

殊不知命火者,乃今之所谓肾上腺皮质贺尔蒙之功能,岂有左右之分乎?

但脉诊之法,左右手尺部确有不同,其相异之处为:

右尺主「先天肾气」,受之于父母,及三焦主水液平衡之机转。

左尺主「后天肾气」,即人身肾气后天之消耗状况,以及肾脏本体及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而言。

肾气宜收,不宜泄,故左右手尺部之脉均应较寸部微沉,但「博手需有力,无粗细软硬之偏」,始为肾气强旺之平脉也。

其临床之病理变化及脉证主要为「阴虚」及「阳虚」二类,兹分述如下:

(1)脉见左尺「浮而细燥有力,重取则无。

」此为「肾阴虚」,亦即贺尔蒙失调。

可见于慢性肾炎、结核、不孕、更年经障碍等症,临床多见腰酸腿软、头晕目眩、潮热、颧红、虚汗、视力减退、耳鸣、遗精、女子经闭不孕,男子精少不育。

皆因肾阴不足,虚火妄动之故。

法当大补肾阴,引火归元。

(2)脉见左尺「沉细而弦紧」,皆为阳虚阴盛之脉。

临床见证则分以下五种:

(1)「肾阳不足」:

多见久病不愈,年老体弱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神经衰弱等病,具下列症候者:

腰酸背痛、腿膝发凉、不耐久立、性欲减退、阳痿早泄等,皆因命火衰弱所致。

理当温补肾阳。

(2)「肾虚水泛」:

可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证,心力衰竭等病具下列证候;除一般肾阳不足之见证外,兼见周身水肿,腰下尤甚,尿少腹胀,甚者可见腹水,阴囊水肿,或见心悸气促,咳喘痰鸣,不得平卧。

皆因肾阳不能运化水液,水湿停滞所致。

治则应为温肾利水。

(3)「肾虚泄泻」:

可见于慢性肠炎、下利等病,常见完谷不化,久泻不止,俗称「五更泻」。

泻前腹痛肠鸣,泻后则缓,下腹畏冷,遇寒加重等症,此皆因命门火衰,不能暖脾以助运化之故,法当温补肾阳,亦即补火生土之法也。

(4)「肾不纳气」:

可见于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见证以呼吸困难之喘息为主,动则加重,气不衔接,汗出肢冷,咳则尿失禁,皆因肾火不足纳气及固摄使然。

治则以补肾纳气为主。

(5)「肾气不固」:

可见性神经衰弱、尿失禁、尿崩,遗尿等病,临床见证多为精与尿不能固涩,故见早泄,滑精,小便频数,尿后余沥,夜尿多,甚则遗尿不禁。

多因房事不节,阳虚阴盛致使肾气不固。

法当温补肾阳,固涩肾气。

「肾阴」为人之真阴,滋养全身,「肾阳」为人之真阳,温煦机体,为全身各脏腑之动力,阴阳失调则必百病丛生。

医者施治之际必仔细推敲其脉理变化,方不致误补其有余而攻其不足也。

[推荐]脉诊学的宝藏

作者:

萧熙

一、关于脉学应有的认识

   祖国医学的宝库,无论是在哪一个部门,都值得我们去发掘。

拿脉学来说,这里面也蕴有着无尽的丰富的宝藏。

脉学的文献资料,有必要进行深入地学习,特别是应该而且需要向老年中医前辈们学习活的经验。

   脉学的祖师除内经外,便是扁鹊。

也就是太史公所讲的:

“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后来仓公传黄帝扁鹊之脉书,脉学在世界医学中成为一门独特的学问。

仓公是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的。

仓公在脉学上做了很多工夫,仓公说:

淳于意诊齐王太后病,一看脉,便说是风瘅客于胞。

因为他切脉发现太阴之口,现出湿然风气的脉形,于是他参照脉法所提示的:

“沉之而大坚,浮之而大紧者,病主在肾。

”而现在出现的这种近似的而实际有所不同的脉象,是脉大而躁。

大是膀胱气,躁是里面热,因此患者尿赤,因此知道他的风热客于胞的病情,从而能够断定他的生死了。

脉学在史上已有明文记载。

而我国脉学流传到了张仲景,那已经更进一步。

仲景的伤寒金匮,凡是论病,几乎要先讲脉。

而伤寒论区别伤寒与中风的,主要还是根据脉象。

晋人王叔和脉经,是论脉学的专书。

宋人许叔微的本事方,完全依据脉象断定用药。

古来许多大医生,没有不是曾经在脉诊上做过功夫的。

脉书很多,不暇列举。

同时脉学也不是一种“一蹴即就”的学问,所谓“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这是形容脉学并非只凭浅尝就可以成功,必须深入体会才能逐步掌握其精神与实质的。

以仓公为例,仓公说:

“问臣意:

‘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

’臣意对曰:

‘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

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

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

当然一个人所能知道和掌握的,究竟是有限的。

今天我们发掘祖国医学的脉学遗产,通过集体研究,或把个人的点滴心得和经验,交流彙合起来,所谓集腋成裘,成效必然是可观的。

   脉学的内容,虽然说是很深奥但如果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虚心地去钻研,也可以说是易学易懂的。

徐洄溪说得好:

“夫证之不齐,莫可端倪而尽,欲以三指洞其机,则戞戞乎难之矣。

语云:

‘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此深心体悉,不肯自欺之言。

然脉虽变化无定,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应于指下者,又自有确乎不易之理。

思之思之,鬼神将通之耳”。

所谓“鬼神将通之”是指的深而且透的体会。

所以徐氏在这篇脉论的尾端水“况有象可求,学者精勤,则熟能生巧,三指多回春之德矣”。

随后又说:

“夫脉理渊微,须心领神会,未可以言求”。

这都是他在讲脉学之中的“审象论”里的说话。

可见真的对脉学有造诣的,不但是胸中了了,指下也应该是了了的。

二、看脉知病

   因此,由于指下能够了了,那么脉诊也就成为一种辨识病证的规尺了。

许多病症,一经切脉,往往不必通过病人的自诉,而病人所有的苦楚,医者是不待烦言而解的;然而这必是“学者精勤,熟能生巧”,才能够达到这样的境域。

现在先举一些看脉知病的例子:

   我在江西看见三位老中医前辈,能够一看脉便知道是什么病证,他不用人家讲,便知道十九了。

一位是九江的蒋以莊老先生,生平看病,很少需要人讲;群众的威信很高。

在抗日战争期间,逃难到大后方,当地有位名医听见病家不断反映,说他看脉知病,觉得很怀疑,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开业术”,曾两次叫自己的染病的亲戚去他那里就诊,试试他的脉诊本领。

结果,病情症候都是未经自诉而被一一写在方笺的脉案上。

这位名医于是备办了礼物亲自去拜候他,老先生也賫礼回看,成了学术上的朋友。

另一位是南昌的姚国美先生,也常是不必要病人自己述说症候,而疗效却很高。

有的老先生连起因和病的传变,都能给你全部说出,恍如他亲眼所见。

我所见到的这几位老先生,都已经死了。

十余年来,群众们还传说着他们的神奇的技术。

我来到广东,也遇见过几位这样的老中医。

记得在1955年的时候,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