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725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心理学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心理学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心理学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心理学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下.docx

《心理学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下.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下.docx

心理学下

第六章认知、语言与智力

第一节认知

一、什么是认知

1.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⑴广义:

与认识是同一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⑵狭义:

是指记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又叫再认,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当前出现时仍能认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结构的意义,认为认知系以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讷新知识,新知识为旧知识结构所吸收;旧知识结构又从中得到改造与发展。

2.认知与回忆的区别

回忆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能在头脑中重现出来;认知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后而能再认出来。

一般来说,认知要比回忆容易一些,认知过程的速度与准确性同主客观的条件有关。

如对熟悉的。

认识的难易也与感知过的事物在当前呈现的环境有关。

不熟悉的人在特定环境中容易认出,在另一个环境中就不容易认出。

 

二、问题与问题解决

1.问题的概念及其构成

⑴是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⑵问题=给定+目标+障碍

2.问题解决

⑴定义:

任何受目标指引的认知操作序列。

*目标指引性→认知性操作→操作序列

⑵分类:

①创造性问题解决:

需要开发出新步骤的问题解决

②常规性问题解决:

使用现成步骤的问题解决

⑶问题空间:

①问题解决是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的过程

②问题解决可看成是在状态空间进行的搜索活动。

*河内塔问题:

初始状态→目标状态

3.问题解决过程

⑴过程(IDEAL):

明确问题(identifytheproblem)

定义和表征问题(defineandrepresentproblem)

搜索可行的策略(explorepossiblestrategies)

按照策略行事(actonthestrategies)

复查和评价活动效果(lookbackandevaluatetheeffectsofyouractivities)

*采用什么样的策略与方法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

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⑵策略与方法

①试误说(桑代克)

*桑代克迷箱:

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尝试错误的渐进过程

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设计了“桑代克迷箱”,将饿猫关入此箱中,箱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箱门去吃箱外的鱼,但是要想打开箱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

首先要提起两个门闩,然后是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最后是把横于门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

经观察,刚放入箱中的饿猫以抓、咬、钻、挤等各种方式想逃出迷箱,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可能无意中一下子抓到门闩或踩到台板或触及横条,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入迷箱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打开门。

A.观点:

问题解决过程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盲目的操作,不断地尝试错误,发现一种问题解决的方法,即形成刺激情景与反应的联络,然后再不断重复巩固这种联结,直到能立即解决问题。

B.过程:

盲目的操作→尝试错误→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

②顿悟说(苛勒):

认为人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景的当前结构,以弥补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顿悟即对问题情景的突然领悟

*“大猩猩”:

大猩猩为了取得香蕉,起初用那根较短的竹竿去够香蕉,但竹竿太短,够不到。

猩猩常常将竹竿扔向香蕉,连竹竿也丢了。

在用一只取名为“苏丹”的大猩猩做实验时,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

苏丹为了取得香蕉,用较短的竹竿拨到了另一根竹竿。

当它玩弄这两根竹竿时,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然后将两根竹竿接起来(用较细的竹竿插入较粗的竹竿),用这根接起来的竹竿够到了香蕉。

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起初把两根竹竿放在一起,苏丹一看到两根竹竿处于这种关系,就能够突然地发现这种关系,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把一根竹竿插入另一根竹竿,从而移到远处的香蕉。

4.问题解决的策略

⑴算法:

算法策略就是指将达到目标的各种可能的方法都列出来,具体化,逐一加以尝试。

*理论上讲它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但需要大量的尝试,费时费力。

例如,要打开保险箱的密码转锁,设有10个转盘,每个转盘有10个数字,用算法策略解决问题需尝试1010次。

⑴启发法:

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

*小资料:

人们对问题解决的研究经历了这样几个趋势:

从研究途径和内容上,经历了研究动物——研究人——研究计算机——再研究人类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从研究方法上,从实验研究、描述现象、理论思辨、计算机模拟、一直到理论思辨加实验验证;从研究的角度上,从一般的外部现象描述与解释、到内部认知过程如问题表征、图式激活,直到更微观的信息接收、转换、加工、存储、提取的层次上;从研究的目的上,开始是为了增长人类的知识、揭示一般的解决问题的规律,现在人们越来越强调为实际的培养和教学服务。

总的来说,人们对问题解决过程模式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与循环,并且每一种模式强调的侧面和角度又有所不同。

*讨论: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问题的解决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或者说有哪些因素妨碍了问题的解决?

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⑴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

①定势与功能固着

A.定势:

心理的一种暂时准备状态。

是指由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B.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指人们总是倾向将某一物体的常见功能看成是该物体的特定的功能,从而妨碍了发现物体的其他功能而影响了问题的解决。

*案例:

一个聋哑人到一家商店去买锤子,他先用左手作持钉状,捏着两个手指放在柜台上,右手作锤钉状。

售货员拿给了他一把锤子。

这时候又来了一位盲人,他想要买一把剪刀……同学们,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盲人要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买到剪刀呢?

C.两者都是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

定势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定势的作用突出的表现在“功能固着”上

D.克服思维定势的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②知识知识

A.经验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知识经验越多,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B.知识经验的质量:

是否是活的知识,专家知识。

*专家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按照层次分门别类的组织。

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格拉泽和齐,R.Glaser&T.H.Chi):

a.知觉模式的差异:

专家能够知觉到大量的有意义模式

b.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差异:

拥有高超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c.执行技能速度的差异:

技能执行的速度更快,很少出错。

d.表征问题时间的差异:

表征问题的相对时间较长。

e.自我监控的差异:

问题表征的层次更深,能理解问题的深层次含义以及所蕴藏的原理。

f.表征深度的差异:

有较强的自我监控技能。

问题:

专家更杰出的问题解决能力,其实质是什么?

答:

领域知识起重要作用:

陈述性知识-知识结构;程序性知识-自动化基本技能;程序性知识-特殊领域的策略

③动机:

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呈倒U的关系。

*耶基斯-多德森法则或定律: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任务较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倒U型曲线:

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各种学习。

④情绪:

负性情绪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如学生考试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会使其思路阻塞,有时甚至面对容易的问题而束手无策。

如果学生能以积极的情绪迎接考试,就将有利于思考,找到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

⑤人际关系(如从众)

⑵影响问题解决的客观因素

①知识的表征方式:

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呈现和记载的方式

*问题的呈现与个人的认知结构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

当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易于知觉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也就越容易。

②知觉的特点

*九点连线:

要求笔不离纸,用不多于四条直线连在一起。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也许感到有点困难。

其原因是思维活动受到知觉整体性的影响:

这九个点子很容易被组织起来,看成一个正方形,从而限制了你的铅笔划出正方形的边界。

事实上,这个问题的条件并没有限制你的铅笔划出边界,只要你克服了这种先入为主的知觉,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③原型启发

A.内涵:

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自然现象、日常用品、机器、动物、声乐等等都可以成为原型,并可能对问题解决产生启发作用,这就是原型启发。

*例如,鲁班从茅草割破手受到启发而发明了锯;瓦特从壶盖被蒸汽顶起,发明了蒸汽机;贝尔发明电话等等。

B.作用:

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6.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⑴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和记忆大量的知识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⑵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⑶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⑷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第二节语言

一、什么是语言?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用于交际的一种符号系统。

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有声语言-音、义结合;手势语-手势、义结合。

⑵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基本作用是用于交际。

2.语言是人脑的一种高级认知功能

⑴语言是动物界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

它和人脑新皮层的发育有关。

⑵儿童语言的发展晚于其他基本认知功能的发展。

⑶语言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语言的功能

1.交际功能-交流思想情感,达到互相了解。

2.学习功能-学习历史经验,发展个人才智,形成健全人格。

3.调节功能-确定目标,制订计划,调节个人行为。

4.思维功能-进行逻辑推理和决策。

三、语言的特点

1.创造性:

人们利用有限的语音可以产生大量的词语,然后利用这些词语便能产生和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

*在各种语言中,语音的数量是有限的;词汇的数量是巨大的;句子的数量是无限的。

2.结构性:

任何语言符号都不是离散、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存在的。

*语言受到一定规则的制约。

只有符合一定规则的语言,才是可以接受的语言。

利用这些规则,我们能区分真、假词、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句子。

*句子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指句子的形式;深层结构-指句子传递的意义。

例如Theboyplaystheball.与Theballwasplayedbytheboy.就是两种结构互相转化。

表层结构指人们听到或看到的语句形式,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以及书写时所采用的书面形式;而深层结构是指说话者试图表达的句子的意思。

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形式,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义。

同一个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体现,即表达同一意义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一个表层结构也可包含两个或更多的深层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语句就出现歧义。

例如,“Theyareflyingplanes”既可理解为“他们正在驾驶飞机”,也可理解为“它们是正在飞行的飞机”。

转换规则是说明句子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转换关系的规则。

例如,我们可以把句子“Theboyhittheball”转换成“Theballwashitbytheboy”。

这种转换关系可用被动的转换规则来描写:

NP1+V+NP2→NP2+Was+V+by+NP1。

通过转换,相同的深层结构就可用不同的表层结构表达出来了。

乔姆斯基的理论不仅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3.意义性:

语言中的每个词都有一定的含义,通过语言交际就是要把这种意义传达给他人。

语言的意义不仅决定于单个词的意义,而且决定于词与词的关系,即句子中词的组合关系。

这种意义性使人们能借助语言互相理解和互相交流。

*语义约定俗成的。

4.指代性:

语言中的词和句子都是有所指的,人们只有知道它们所指代的事物,才能顺利进行语言交际。

*指代性问题:

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5.社会性和个体性

⑴社会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于社会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当一个人生下来,它就要接受社会上已形成的语言。

⑵个体性:

语言又是一种个体行为。

我们把个体的语言行为叫“言语”,带有个人的特色。

四、思维同语言的关系

1.从语言的产生来看,先有思维后有语言,说明人类最初的思惟并没有以语言作为工具;

2.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思维在先,语言于后。

3.从个体语言发生上讲,掌握思维在先,语言于后

4.从先天聋哑的人来说,谁都不否认他们从小就能思维,但他们并不一定从小就有相应的语言,可见没有语言的思维是存在的。

*有些民族的语言,如苏丹语,比较落后,同一个单音节词,可以指某一事物,也可以指某一性质,还可以指某一动作,正如手势语中"打"一词,可指打的动作,也可以当成名词"打击"一样。

他们用"太阳坐的地方"表示西方这一概念。

用"给他烟草"表示别人对他的友好。

不说白人虐待他,而说"他打他"、他们总是用个别的东西代替一般的东西,用具体的、有形象的东西代表抽象的东西。

他们对所要表达的思想是清楚的,但却缺乏恰如其分的语言外衣,语言比之于他们的思想落后得多。

5.注意

⑴在认识思维同语言的关系时,应当注意爱因斯坦的一段话:

如果一个人构成或者可能构成他的概念时可以不用语言来指导,(爱因斯坦认为思维可以不靠语言。

)那么我们就可能倾向于认为思维的作用是同语言完全无关的。

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生长起来地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会是非常贫乏的。

⑵语言的发生、发展受制约于思维,思维的发生、发展受制约于人的社会实践。

过去、现在、将来都存在没有语言思维。

但是,掌握了语言可以更好地交际、表达思想、传授或学习知识、经验。

⑶许多科学家宣称他们不用词来思考,而是用科学记号。

爱因斯坦说他自己:

思维不用符号(词)绝大部分也都能进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地进行的。

数学家彭加勒也有类似的表述。

科技人员中有的是技术型的思维,即凭具体的映象、动作思维。

他们认为,图形、科学记号等形式、形象的“语言”是对科学术语系统的代码化和再次抽象,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表达、交流的体系。

这说明较高级的思维也不单单依赖于语言。

第七章情绪、压力与健康

第一节情绪概述

一、情绪的概念

1.情绪的界定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

2.情绪的成分:

生理唤醒;情感体验;情绪认知;情绪行为;社会环境刺激

二、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1.情绪与情感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强弱的区别,是同一过程、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

2.情绪是指与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一种体验;而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

人和动物都有情绪,而情感则是人所独有的。

但即使是情绪,人和动物也是有区别的。

3.情绪带有情境性,它往往由当时的情境所引起,一旦情境改变,就会很快消失,一般是不稳定的。

而情感则是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长期性,也可能不为情境所左右。

4.情绪比情感强烈,具有较多的冲动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体验一般较弱,很少有冲动性。

5.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生较晚。

6.情感与情绪的以上的区别是相对的,很难把它们绝对地分开。

所以,有人把二者合称为“感情”。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信号功能:

通过表情来实现。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表现对他人施加影响,以实现自己的某种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个体可以通过他人的情绪情感,了解他人的体验、愿望和要求,并据以采取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有道理吗?

在异性面前,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情绪都容易调动起来,都有表达和表现的欲望。

生物学家从人体异味作用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

人类的异性有不同的气味,这种气味来自于人体的汗腺,汗腺分泌出一种带有特别物质的男女不同的蛋白质,这种不同的蛋白质在细菌的作用下产生出人体的异味,这种异味容易被异性感知,异性嗅到这种气味就有一种安全感、舒适的感觉,并能驱除在单一性别工作的环境里,男人或女人容易出现的不适症状(即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不高,精神不容易集中,时常呈现出一种没精打采的状态)。

1.情绪、情感与学习的关系:

适中情绪唤醒水平有利于取得最佳学习效率。

2.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及个性的健康发展。

2.情绪、情感与同身心健康的关系

*许多研究表明,精神愉快,思想开朗,乐观豁达,家庭和睦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

而情绪冲突、压抑与高血压;情绪急躁、激动、好与人半与冠心病;情绪过度抑郁与癌症等等,都有明显的相关。

⑴情绪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紧张、悲哀、抑郁等不良情绪,会激活体内有害物质,击溃集体保护机制,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因此致病。

愉快的情绪是治病良方。

情绪利于人类的生物保存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的实验:

人在生气时,将分泌出许多毒性物质。

心平气和——气水澄清透明;悲痛——气水有白色沉淀;生气——生气水有紫色沉淀

⑵情绪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

例如依恋(信任感、安全感)。

不良情绪会相互传染,这即不利于人际交往,也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⑶情绪、情感调节的具体方法:

寻找苦恼根源;换个角度看问题;适当宣泄;调换环境;睡觉休息

⑷情商与造就高EQ的现代人

我国学者有关情感智商的研究一般认同EQ的主要因素有五个部分:

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情商又称情绪或情感商数,用EQ表示,它是EmotionalQuotient缩写。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取决于天资如何而取决于性格和情感因素。

*1955年美国作家戈尔曼出版了《情感智商》一书,并迅速成为世界性的畅销书。

戈尔曼在其书中声称情感智商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即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四、情绪的三种取向

1.生理取向

情绪主要是生理反应,它涉及神经系统的特定部分活动。

也就是说,该理论把情绪看成是“天生的求生机制”。

由此,该理论认为情绪具有两个功能:

一是为特定活动而激活身体;二是抑制生理反应,从而使身体得以休整。

2.心理取向

⑴该理论强调情绪的心理意义,即个体对于刺激的体验。

⑵心理学取向的情绪理论存在着许多主张

①有的关注主观体验在情绪中的作用:

他们使用心境、激情、情感、愉快与不愉快等术语来描述与情绪有关的内部体验。

②有的则关注认知层面在情绪中的作用:

他们使用“对经验的认知评估”或者“价值判断”等术语来解释情绪。

同时,许多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对情境的知觉使人们既产生了生理唤醒,又产生了主观体验。

3.社会—行为取向

⑴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⑵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情绪是表达性的反应,如对老鼠恐惧的实验。

五、情绪的状态

1.心境(mood)

⑴含义:

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⑵心境的特点:

缓和而又微弱;持续时间较长;具有弥散性。

2.激情(intenseemotion)

⑴含义:

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⑵激情的特点:

激情具有激动性和冲动性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力量;发作短促,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发作通常有特定的对象引起,明显有指向性。

3.应激(stress)

⑴含义:

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⑵应激的特点:

应激状态最重要的特点是广泛而强烈的生理反应。

六、不良的情绪反应

*对不良情绪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焦虑和抑郁等问题上。

1.焦虑

⑴含义:

焦虑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⑵分类

①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是由客观上对自尊心的威胁引起的。

②神经过敏性焦虑,即不仅对特殊的事物或情境发生焦虑反应,而且对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焦虑反应。

③道德性焦虑,由于违背社会道德标准,在社会要求和自我表现发生冲突时,引起的内疚感所产生的情绪反应。

2.抑郁

抑郁症的基本症状表现:

烦躁不安(感觉不适)或者冷漠的情绪;回避刺激;长期没有体验快乐的能力或者缺乏快感;停止与别人接触;反复思考自杀或者死亡;睡眠不安特别是早醒。

精神运动不安或者迟钝;食欲减少或遭到破坏;自责;无价值感;没有理由的内疚感;缺乏决定能力;思想迟钝;缺乏专注力;饮酒或用药增多;没来由的哭叫。

第二节情绪的生理基础

生理取向的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情绪是机体对某些生理或心理事件所作的反应。

生理反应往往是反射性的,从而超出了个体所能控制的范围。

这样,情绪就被看做是“动物的本能”或“原始的激情”,人类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应当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有其对应的生理机制,其中神经系统的边缘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调节情绪反应的两大部分。

一、边缘系统

1.皮层与边缘系统

大脑皮层主要控制着由边缘系统引发的“情绪反应”,没有大脑皮层的控制,人的情绪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同样,切除边缘系统后,情绪也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2.刺激杏仁核——发怒、攻击、恐惧

3.脑损伤与暴力行为

二、自主神经系统

边缘系统并没有直接刺激个体的情绪反应,它是通过提高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而参与情绪过程的。

自主神经系统与许多腺体和肌肉相联结,分为交感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兴奋活动)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抑制机体的功能)。

三、肾上腺

肾上腺通过产生“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进入血液,使人产生非常强烈的情绪反应。

肾上腺的“唤醒”激素的释放处于与活动相似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说,在机体上存在两个独立的唤醒系统。

一般来说,自主神经系统只是按响了立即使机体激活的“紧急警告”,但还需要通过肾上腺素的方式来保持唤醒的状态。

四、情绪的生理理论

1.詹姆士——兰格的情绪理论

⑴含义

  詹姆士于1884年、兰格于1885年分别提出有关情绪生理机制的理论,由于他们的观点相似,所以合称为詹姆士——兰格的情绪理论。

他们都把产生情绪的原因归为外周性的变化,把情绪归结为机体的感觉。

①詹姆士:

情绪是身体变化的结果,而不是身体变化的原因。

他说“我们因为哭,所以愁;因为动手打人,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怕冷。

并不是我们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冷才发抖”。

②兰格:

情绪是对有机体内部和外部生理变化的意识。

他说“情感,假如没有身体的属性,就不存在了”,“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与此同时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动的真正的最初的原因”。

所以,他认为冷水浇身能减弱忿怒和暴躁的情绪。

⑵评价:

詹姆士——兰格的情绪理论指出了生理变化对情绪的反作用,促进了关于情绪的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特别是对生理变化与情绪的关系的研究。

但是,詹姆士——兰格的情绪理论把情绪的产生的原因只归结为机体内、外部的生理变化的被意识,与事实是不相符的。

许多实验证明,人为地打算引起一些情绪状态,并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如当人们出现恐惧、害怕的情绪体验时,血液中的肾上腺素会增加,但人为地给被试服用一些肾上腺素,尽管血液中的肾上腺素的确增加了,但并不出现恐惧现象。

2.坎农-巴德学说

第三节情绪的心理基础

情绪的心理基础是指个体的情绪往往是神经中枢活动、自主神经系统的生理唤醒与个体对情境的解释或评价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也就是说,个体要体验到情绪,就必须在生理上达到唤醒,在认知上对自己的唤醒进行解释。

一、生物反馈—意识自我调节的新方法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自主神经系统活动不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