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基础》期末复习提纲题型及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4768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管理基础》期末复习提纲题型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物流管理基础》期末复习提纲题型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物流管理基础》期末复习提纲题型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物流管理基础》期末复习提纲题型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物流管理基础》期末复习提纲题型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流管理基础》期末复习提纲题型及答案.docx

《《物流管理基础》期末复习提纲题型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管理基础》期末复习提纲题型及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流管理基础》期末复习提纲题型及答案.docx

《物流管理基础》期末复习提纲题型及答案

《物流管理基础》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一、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2、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空,每空1分,共15分)

3、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8分,共24分)

5、论述题(本大题共1题,每题12分,共12分)

6、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题,每题14分,共14分)

二、复习范围

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1.“商流”:

对象物所有权转移的活动称为商流。

2.“物流”: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的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有机结合。

3.“商流与物流的关系”商流和物流都是流通的组成部分,二者结合才能有效的实现商品由供方向需方的转移过程。

4.生产与流通之间的关系是:

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对生产有反作用。

5.物流过程创造时间和空间效益。

6.在生产领域中“物料”和“物品”的关系:

“物品”不进入产品实体,只有“物料”才进入产品实体。

7.商物分离模式的特点:

(1)仓储环节。

取消总公司仓库和营业仓库分散保管方式而代之以配送中心集中保管的方式。

(2)运输环节。

原先是从工厂仓库运至总公司仓库,再到批发站仓库,最后到零售店,是商物合一的三段、乃至多段输送。

而在商物分离模式中是由工厂仓库至配送中心,然后直接送至零售店的两段输送。

(3)配送环节。

原先是总公司仓库分别向不同方向的销售渠道的各级批发站、零售商店送货。

现改由配送中心向各销售终端进行回路配送。

(4)信息系统。

不再由总公司、批发站和工厂分头处理,而是以信息中心集中处理方式,用现代化通讯系统进行各环节的集中控制。

避免信息传递过程出现失真的情况,产生所谓的“牛鞭效应”。

8.商物分离模式的优点:

商物分离的优点就是节约仓储、运输成本,提高配送效率,提高物流效率,改善客户服务。

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节约仓储成本:

为了营业方便,公司批发部门一般都设在都市的繁华地区,而配送中心可以设在郊外,工厂之间的大批货物输送较为便利,可以缓和市内交通拥挤的现象,同时可以更好的控制仓储成本。

(2)提高配送效率:

配送中心的仓库规模大,物流作业集中。

同一地点处理的物流量大,便于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的保管设施和装卸机械,大幅度地提高了物流活动生产率,同时也可以降低装卸、配送环节的物流成本。

(3)降低运输成本:

配送中心实行回路配送,提高了运输设备利用率,降低了运输费用和成本,同时对用户的服务质量也可得到改善。

(4)提高物流效率:

商物分离使各部门的职能更加专业化,从而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乃至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

为了实现“商”、“物”分离就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如商品标准化,商品处理流程标准化等,此外,还应该建设完善的信息系统,保证总公司、工厂、配送中心以及批发站乃至各个销售门店和商场之间的信息交换协调统一。

9.物流管理:

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10.物流的分类:

按照空间范围来划分,物流可以分为区域物流、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

按照层次来分,物流可以分为:

社会物流、行业物流和企业物流。

物流活动覆盖范围分类,物流可以分为:

国际物流、国内物流和地区物流。

11.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导引小车是现代物流业的三大标志。

12.物流业整合包括物流功能的整合和物流资源和市场的整合。

13.物流黑大陆说:

著名的管理学权威P.F.德鲁克曾经讲过:

“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

黑大陆说也是对物流本身的正确评价:

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还很多,理论和实践皆不成熟。

14.物流冰山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其含义是说人们对物流费用的总体内容并不掌握,提起物流费用大家只看到露出海水上面的冰山的一角,而潜藏在海水里的整个冰山却看不见,海水中的冰山才是物流费的主体部分。

一般情况下,企业会计科目中,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库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实际这些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确实犹如冰山的一角。

因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费和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装卸等等费用都没列入物流费用科目内。

一般来说,企业向外部支付的物流费是很小的一部分。

真正的大头是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

第二章主要知识点:

1.系统的三要素:

(1)输入

(2)处理(3)输出。

2.物流系统化的目标是系统整体最优。

3.物流合理化的最高要求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高水平的服务。

4.物流系统中的相互制约问题(背反效应):

(1)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间存在制约关系

服务水平越高,投入的成本越大。

例如:

为了加快物流速度,提高服务水平而改变运输方式(陆运转空运),必然会增加成本。

(2)构成物流服务子系统功能之间存在制约关系

各个物流子系统的能力不匹配,会影响物流系统整体的功能输出。

例如:

运输能力与仓储能力不同步,存在着制约关系。

运输能力与装卸能力不匹配,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3)构成物流的各个环节费用之间存在制约关系

为了降低仓储费用,在仓储环节可能实施小批量、多批次订货,发货频率的增加,将导致运输成本增加,这样运费与仓储保管费用存在着背反现象。

(4)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和所耗费用存在制约关系

例如:

为了增强装卸环节的功能,提高装卸效率,缩短物流时间,就必须购买机械设备,这导致装卸成本的增加。

运输和仓储环节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因此,在建立物流系统时,要注意各个环节存在的相互制约、各个功能之间效益背反的特点,必须追求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

5.物流系统的三大要素:

(1)功能要素:

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

(2)支撑要素:

体制、制度、法律、规章、行政、命令和标准化。

(3)基础要素:

物流设施、物流设备、物流工具、信息技术及网络,组织及管理。

6.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要素构成的各个基本环节所组成的,这些环节也称为物流的子系统。

第三章主要知识点:

1.运输:

是指利用运输工具对货物实行空间位移,改变物品的空间状态

2.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各自的特点。

3.储存保管:

指对物品货物进行保存及对其“数量”、“质量”进行管理控制的活动。

4.“流通加工”具体是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包装、分割、计量、组装、价格贴付、商品检验等一系列简单作业的总称。

5.配送的定义:

在经济合理区域内,根据用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6.配送的要素包括:

集货、分拣、配货、配装、配送运输、送达服务、配送加工。

7.配送的分类。

P91

8.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采取零星集货、批量进货等种种资源搜集工作,并通过储存、保管、分拣、配货以及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作业后,将按需要者订货要求配齐的货物送交顾客。

配送中心实际上是集货中心、分货中心、加工中心功能之综合,并有了配与送的更高水平。

配送中心的建设是基于物流合理化和发展市场两个需要,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第四章主要知识点:

1.企业物流包括:

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

2.物资消耗定额:

是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为了制造单位产品或完成某项任务所规定的物资消耗标准。

包括“定质”和“定量”,即确定物资的消耗量。

3.企业采购流程的第一步是拟定采购计划。

4.库存的概念:

库存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现在和将来的耗用或者销售而储备的资源。

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半成品、在制品、成品等等。

5.库存的分类。

P111

6.库存管理的任务是用以最低的总体库存维持生产经营的连续性。

7.经济订货量(EconomicOrderQuantity,EOQ)是指通过平衡采购进货成本和保管成本核算,以实现总库存成本最低的最佳订货量。

8.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Planning,MRP)是指根据产品结构各层次物品的从属和数量关系,以每个物品为计划对象,以完工时期为时间基准倒排计划,按提前期长短区别各个物品下达计划时间的先后顺序,是一种工业制造企业内物资计划管理模式。

9.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MRPII),是以物料需求计划(MRP)为核心,将生产活动中的主要环节销售、财务、成本、工程技术等与MRP集成为一个系统,成为管理整个企业的一种综合性的制定计划的工具。

10.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提高企业资源效能为系统思想,为企业提供业务集成运行中的资源管理方案;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实现了企业内部资源和企业相关的外部资源的整合;ERP把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及相应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管理流、增值流等紧密地集成起来,实现资源优化和共享。

11.MRP的特点:

需求的相关性,需求的确定性,计划的复杂性。

12.MRP的优越性:

在完成生产计划的同时,合理的控制库存,节约各种费用,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13.准时制生产的目标:

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最终降到零库存;最大限度的消除废品,追求零缺陷;实现最大的节约。

14.配送需求计划(distributionrequirementplanning)简称DRP,是一种既保证有效地满足市场需要,又使得物流资源配置费用最少的计划方法,是MRP原理与方法在物品配送中的运用。

它是流通领域中的一种物流技术,是MRP在流通领域应用的直接结果。

15.配送需求计划的发展:

配送需求计划,仅仅是提出了需求计划而未考虑其执行计划的能力问题,配送需求计划增加物流能力计划后,形成一个集成、闭环的物资资源配置系统,使配送需求计划得到发展。

所以也就有了配送资源计划(DRPDistributionResourcePlanning,DRPII)。

第五章主要知识点:

1.国际贸易与物流的关系:

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国际贸易促进物流国际化,国际贸易对物流提出新的要求。

2.现代国际物流的特点:

物流环境存在差异,物流系统范围广,国际物流必须有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国际物流的标准化要求较高。

3.海洋运输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船舶、航线、港口。

4.国际物流运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是国际海洋货物运输。

5.海洋运输方式:

班轮运输,租船运输。

6.国际多式联运是按照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以上不同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的接货地点运送至另一国境内指定交付地点的货物运输方式。

7.国际多式联运的优越性

国际多式联运具有较高的组织形式,它集中了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点,扬长避短的融为一体,组成连贯运输,简化货运环节,加快国际货物周转,降低运输成本,实现合理化运输的目的。

具体表现在:

(1)责任统一、手续简便:

与单一运输方式的分段托运和多头负责相比,多式联运不仅手续简便而且责任明确。

(2)减少中间环节:

由一个承运人全权负责,它必须通过运输合理化,减少中间环节来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货损货差,提高货运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