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全国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68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全国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课标全国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课标全国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课标全国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课标全国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全国卷.docx

《新课标全国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全国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全国卷.docx

新课标全国卷

2011·全国卷(理综化学)

                 

6.H2[2011·全国卷]等浓度的下列稀溶液:

①乙酸、②苯酚、③碳酸、④乙醇,它们的pH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

A.④②③①B.③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②④

6.H2 【解析】D 在浓度相同的条件下,根据醋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事实判断醋酸的酸性大于碳酸,而苯酚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说明苯酚的酸性很弱;乙醇是中性溶液。

所以四种物质pH的大小顺序为①<③<②<④,故选D。

7.J2 C1

[2011·全国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用金属钠可区分乙醇和乙醚

B.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可区分己烷和3-己烯

C.用水可区分苯和溴苯

D.用新制的银氨溶液可区分甲酸甲酯和乙醛

7.J2 C1

【解析】D 甲酸甲酯和乙醛中都含有醛基,可以与银氨溶液反应得到银单质,D项错误。

乙醇中含有羟基,可以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气体,而乙醚则不能,因此可以鉴别,A项正确,高锰酸钾可以氧化含有碳碳双键的3-己烯,而不能氧化烷烃,B项正确。

苯和溴苯均不溶于水,而苯的密度小于水,溴苯的密度大于水,因此可以用水鉴别,C项正确。

8.G4[2011·全国卷]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2molN2和8mol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达到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25%,则平衡时氮气的体积分数接近于(  )

A.5%B.10%C.15%D.20%

8.G4

【解析】C 根据题意可知,发生反应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为8mol×25%=2mol,因此可得下列“三段式”:

   N2 + 3H2  2NH3

初始/mol:

280

转化/mol:

2

平衡/mol:

6

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因此平衡时氮气的体积分数等于其物质的量分数,即为×100%≈15%。

9.H3H6[2011·全国卷]室温时,将浓度和体积分别为c1、V1的NaOH溶液和c2、V2的CH3COOH溶液相混合,下列关于该混合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pH>7,则一定是c1V1=c2V2

B.在任何情况下都是c(Na+)+c(H+)=c(CH3COO-)+c(OH-)

C.当pH=7时,若V1=V2,则一定是c2>c1

D.若V1=V2,c1=c2,则c(CH3COO-)+c(CH3COOH)=c(Na+)

9.H3H6

【解析】A 当NaOH和CH3COOH按一定比例混合发生反应有三种情况:

①若恰好完全反应,即c1V1=c2V2,生成物CH3COONa是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

②若酸过量,则反应后得到CH3COONa和CH3COOH的混合物,此时溶液可能为中性或酸性,也可能为碱性(醋酸过量较少)。

③若碱过量,则溶液为CH3COONa与NaOH的混合物,溶液显碱性。

因此A项错误。

B项符合电荷守恒,即无论溶液以何种比例混合,溶液均呈电中性。

溶液为中性时,酸一定过量,因此C项正确。

D项则符合物料守恒。

10.F4[2011·全国卷]用石墨作电极电解CuSO4溶液。

通电一段时间后,欲使电解液恢复到起始状态,应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

A.CuSO4       B.H2O

C.CuOD.CuSO4·5H2O

10.F4

【解析】C 电解CuSO4溶液的方程式为:

2CuSO4+2H2O2Cu+O2↑+2H2SO4,离开溶液的物质为Cu和O2,其中铜和氧的原子个数比为1∶1,因此需要加入CuO。

11.B1D1[2011·全国卷]将足量CO2通入下列各溶液中,所含离子还能大量共存的是(  )

A.K+、SiO、Cl-、NO

B.H+、NH、Al3+、SO

C.Na+、S2-、OH-、SO

D.Na+、C6H5O-、CH3COO-、HCO

11.B1D1

【解析】B 二氧化碳为酸性氧化物,因此碱性溶液不能继续存在,C项中的OH-会参与反应。

酸性小于碳酸的弱酸根离子也会参加反应,因此A项中的SiO和D项中的C6H5O-(苯酚根离子)不能继续存在。

12.A1C1E4

[2011·全国卷]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0NA

B.12g金刚石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4NA

C.46g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总数为3NA

D.1mol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钠失去NA个电子

12.A1C1E4

【解析】B 金刚石中一个碳原子形成4条共价键,而每条共价键被两个碳原子拥有,因此一个碳原子对每条共价键的“拥有权”为0.5,因此一个碳原子有两条共价键,12g金刚石为1mol,因此含有共价键为2mol。

一个水分子中有10个质子,18g水是1mol,所以A项正确。

NO2和N2O4的最简式相同,因此只要质量相同,其所含原子个数也相同,C项正确。

钠与氧气反应时,无论生成物是Na2O还是Na2O2,Na均为+1价,因此1molNa参加反应时失去的电子数为1NA,D项正确。

13.B3[2011·全国卷]某含铬(Cr2O)废水用硫酸亚铁铵[FeSO4·(NH4)2SO4·6H2O]处理,反应中铁元素和铬元素完全转化为沉淀。

该沉淀经干燥后得到nmolFeO·FeyCrxO3。

不考虑处理过程中的实际损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耗硫酸亚铁铵的物质的量为n(2-x)mol

B.处理废水中Cr2O的物质的量为mol

C.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mol

D.在FeO·FeyCrxO3中,3x=y

13.B3

【解析】A Cr2O中Cr的化合价为+6价,具有强氧化性,被+2价铁还原为+3价,根据生成物的化学式可判断部分铁被氧化,被氧化的铁的化合价升高为+3价,因此根据得失电子守恒D项正确。

铬元素的化合价由+6价降低为+3价,即1molCr得到3mol电子,因此C项正确。

由质量守恒判断B项也正确。

27.C5[2011·全国卷]

图1-9中,A、B、C、D、E是单质,G、H、I、F是B、C、D、E分别和A形成的二元化合物。

已知:

图1-9

①反应C+GB+H能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曾应用于铁轨的焊接;

②I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它和E可以发生反应:

2E+I2F+D,F中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

回答问题:

(1)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合物Ⅰ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它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____;

(3)1.6gG溶于盐酸,得到的溶液与铜粉完全反应,计算至少所需铜粉的质量(写出离子方程式和计算过程);

(4)C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反应后溶液与过量化合物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5)E在I中燃烧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C5 

(1)2Al+Fe2O3Fe+Al2O3

(2)O,∶∶C∶∶O, 直线形

(3)Fe2O3+6H+===2Fe3++3H2O 2Fe3++Cu===2Fe2++Cu2+

n(Cu)=n(Fe2O3)==0.010mol

铜粉的质量=64g·mol-1×0.010mol=0.64g

(4)2Al+2OH-+2H2O===2AlO+3H2↑

AlO+CO2+2H2O===Al(OH)3↓+HCO

(注:

不要求写OH-+CO2=HCO)

(5)镁条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粉末,反应器内壁附着有黑色的碳

【解析】根据反应①的用途可判断此反应为铝热反应,2Al+Fe2O32Fe+Al2O3,因此反应物中的单质C为铝,单质B为铁,生成物中的化合物H为Al2O3。

而G则为另一种氧化物Fe2O3。

由G和H的组成可判断A为氧气。

含氧元素的温室气体为CO2,常见的有CO2参与的置换反应为镁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生成物是碳单质和氧化镁,即I为CO2,E为Mg,D为碳,F为MgO,其中MgO中Mg的质量分数为60%。

(2)CO2为直线形分子。

(3)Fe2O3与盐酸反应生成Fe3+,Fe3+与Cu反应时,物质的量之比为2∶1。

(4)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生成偏铝酸钠溶液,然后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得到氢氧化铝与碳酸氢根离子(容易错误),这是因为碳酸为弱酸,不能与两性氢氧化物氢氧化铝反应。

(5)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得到两种固体物质,其颜色可以用来描述实验现象。

28.G3[2011·全国卷]反应aA(g)+bB(g)cC(g) (ΔH<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

改变其他反应条件,在Ⅰ、Ⅱ、Ⅲ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图1-10

回答问题: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为________;

(2)A的平均反应速率vⅠ(A)、vⅡ(A)、vⅢ(A)从大到小排列次序为________;

(3)B的平衡转化率αⅠ(B)、αⅡ(B)、αⅢ(B)中最小的是________,其值是________;

(4)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

(5)比较第Ⅱ阶段反应温度(T2)和第Ⅲ阶段反应温度(T3)的高低:

T2________T3(填“>”“<”“=”),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达到第三次平衡后,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一倍,假定10min后达到新的平衡,请在下图中用曲线表示第Ⅳ阶段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上必须标出A、B、C)

图1-11

28.G3 

(1)1∶3∶2

(2)vⅠ(A)、vⅡ(A)、vⅢ(A)

(3)αⅢ(B) 0.19(19%)

(4)向正反应方向 从反应体系中移出产物C

(5)> 此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6)

(注:

只要曲线能表示出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及各物质浓度的相对变化比例即可)

【解析】

(1)第Ⅰ阶段A、B、C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值分别为(减少)1.0mol/L、(减少)3.0mol/L、(增加)2.0mol/L,方程式中各物质浓度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因此计算得a∶b∶c=1∶3∶2。

(2)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为单位时间浓度的变化值,可计算三个阶段用A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分别为:

=0.05mol/(L·min)、=0.025mol/(L·min)、=0.012mol/(L·min)。

(3)转化率是物质的减少量与初始量的比值,因此三个阶段B的转化率分别为×100%=50%、×100%=38%、×100%=19%。

(4)第Ⅱ阶段C是从0开始的,因此可以确定第一次平衡后从体系中移出了C,即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5)第Ⅲ阶段的开始与第Ⅱ阶段的平衡各物质的量均相等,根据A、B的量减少,C的量增加可判断平衡是正向移动的,根据平衡开始时浓度确定此平衡移动不可能是由浓度的变化引起的,另外题目所给条件容器的体积不变,则改变压强也不可能,因此一定为温度的影响,此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可以推测为降低温度,另外结合A的速率在三个阶段的情况,确定改变的条件一定为降低温度。

(6)首先应该考虑到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为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容器体积的比值,因此容器扩大一倍,则各物质的浓度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另外考虑容器体积增大,平衡向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9.J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