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届高三下学期高中毕业班诊断性测试一诊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653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届高三下学期高中毕业班诊断性测试一诊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省届高三下学期高中毕业班诊断性测试一诊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省届高三下学期高中毕业班诊断性测试一诊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省届高三下学期高中毕业班诊断性测试一诊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省届高三下学期高中毕业班诊断性测试一诊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届高三下学期高中毕业班诊断性测试一诊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四川省届高三下学期高中毕业班诊断性测试一诊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届高三下学期高中毕业班诊断性测试一诊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届高三下学期高中毕业班诊断性测试一诊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四川省届高三下学期高中毕业班诊断性测试一诊语文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中毕业班诊断性测试(一诊)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仅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中国伦理学》一书的出版是对新时代伦理需求的积极回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研究的有益探索。

首先,该书着眼于社会主义伦理思想和伦理精神的时代表达与时代发展,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底色。

在经济全球化的助推下,文化的交汇、碰撞已成常态。

异质文化的频繁交往既为文化整合敞开了大门,也加剧了文化的冲突。

植根于不同土壤的文化理念在全球化浪潮中正面交锋的几率急剧增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得不应对更深层次的共同问题。

异质文化曾一废有着自己清晰的地域边界,而全球化则从根本上打破了文化的空间限制,让文化空间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这就意味着,不同文化共处同一语境的现象已成为常态。

伦理冲突则是文化冲突的集中体现。

面对多元文化的时代,打牢伦理价值基础,是防止不良伦理文化侵蚀的必然选择。

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这就决定了新时代的伦理建构必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

《当代中国伦理学》牢牢把握了社会主义道德方向,从基本原则的提炼到伦理秩序的构筑,无不彰显社会主义伦理本质。

其次,该书立足民族伦理传统,注重民族伦理文化与伦理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与社会特质,这就决定了引导中华文明道德生活的理念必须源于民族自己的道德体验和智慧。

外来的理论属于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但并不能为解决中国伦理问题提供完备的答案。

民族独有的伦理文化与伦理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已然散发出夺目光彩。

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对民族伦理道德的重大检验。

我国疫情防范及时有效,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这与中华民族“重义轻利”“捐躯赴国难”的家国情怀密不可分。

对此,该书有着深刻的洞见,对当代中国伦理学的源流予以了细致的梳理,提出当代中国伦理学虽然需要西方伦理理论的参照,但本质上源自民族道德生活以及所积淀的民族伦理文化与伦理精神。

最后,该书直面国家与社会现实,表现出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时代担当。

学术研究必须对接国家与社会重大需求。

迈向新时代的进程中,也产生了新的伦理期待、伦理问题。

该书没有寓于理论的象牙塔,而是展现了解决问题的担当与勇气。

该书系统建构了涵盖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伦理体系框架,旨在为各领域的道德建设提供完备方案。

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通讯、网络支付等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网络诈骗、网络信息失真等道德失范现象也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该书从道德原则、机制等层面对网络伦理问题予以了积极的回应。

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兼顾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成为该书的显著特,点,这也让该书散发出时代的生命力。

时代的进步,注定会产生新的伦理话语,这也决定了当代中国伦理学必然是开放和动态的体系。

《当代中国伦理学》一书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学术视野,有助于我们迎接新的道德生活。

(节选自张宵《<当代中国伦理学>展现新时代伦理学研究的中国特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这也决定了《当代中国伦理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

B.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打破了不同文化间原本清晰的边界,使得不同文化理念的交汇、碰撞成为常态。

C.“重义轻利”“捐躯赴国难”等家国情怀属于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在新冠防疫中展现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D.网络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该书以解决问题的精神积极回应网络伦理问题。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分别从“凸显社会主义伦理底色”“立足民族伦理传统”“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三个方面由表及里论述了该著作的特点。

B.第二段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论及伦理冲突,再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进行伦理建构的必要性,逻辑严密。

C.文章在评述《当代中国伦理学》的过程中,既有相关理论的阐释,也有实例进行印证,二者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除介绍《当代中国伦理学》一书的特色外,还在首尾两段分别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了该书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的交汇、碰撞已成常态,为此我们有必要打牢伦理价值基础,防止不良伦理文化对我们的侵蚀。

B.《当代中国伦理学》立足于民族伦理传统建构伦理体系,可见本土伦理理论同西方伦理理论难以相容。

C.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伦理期待、伦理问题会产生,伦理学研究如不能与时俱进,将可能失去生命力。

D.解决当下“共享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道德失范问题,我们可以从《当代中国伦理学》中获得一些启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如期开讲。

本次太空授课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南宁、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航天员可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

在授课中,航天员介绍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本次太空授课“硬件设施”有很大升级。

天宫一号的内部活动空间只有约15立方米,而现在空间站仅核心舱就达50立方米,“教室”更加敞亮,也说明我国航天事业近年来的发展之快和进步之大。

本次太空授课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航天员可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柔性展示了中国航天实力。

长达几十分钟跨越多半个地球的太空追踪技术,如果应用到军事领域,威慑性不容小觑,如果应用到导航领域,实用性有目共睹。

简单说,太空授课投入高、周期长、回报慢,但只要坚持,我们所收获的要比现在的投入要多得多。

(摘编自人民网《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圆满完成》)

材料二:

太空授课最重要的意义当然是未来!

为了技术的未来,为了中国航天的未来。

在同学们心中播下航天梦的种子,便是意义所在。

如今,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我国首次太空授课的孩子已经长大,他们中不少人正上演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

张舒琪就是其中一位。

8年前,她从电视里看到太空授课,对航天的热爱一发不可收。

今年,她成为一名空间站任务飞控试验队员,守护着天上的航天员英雄。

前不久,一群大学生上了热搜,他们研发的“宇宙八音盒”卫星乐器装置,将收集外太空的波形数据,聆听宇宙八荒的声音。

其创作灵感,正是来自8年前的那堂太空授课……

本次“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由航天领域的专家、教育专家及一线物理老师等组成,所呈现的授课内容,都是经过他们多次讨论论证精挑细选的,目的是接续“播种”,让孩子们拥抱未来。

从世界范围看,太空教育已成为连接青少年学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重要桥梁,绝大多数国家都在广泛开展太空课堂项目。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太空授课播下的“种子”发芽了》)

材料三:

美国对航天科普的重视由来已久。

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是航天人的使命所在。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制定太空授课计划。

1986年1月28日,美国小学教师克丽斯塔·麦考利夫走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计划为她的学生上一堂太空课,尽管“挑战者”号的失事让麦考利夫带着她的梦想逝去,但她的后继者、同为教师的芭芭拉·摩根于2007年随“奋进”号航天飞机登上国际空间站,变国际空间站为课堂,是迄今唯一一位进行过太空授课的美国教师,圆了一代人的“太空授课”梦。

除了太空授课,其他航天科普也很丰富,美国航天航空博物馆常年免费开放,展品囊括了从莱特兄弟建造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到二战各式战斗机;从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舱到苏联“联盟”号飞船的整个人类航空航天史。

这里没有“请勿触摸”“请勿拍照”的警示,有的是给予孩子们足够大的体验空间、足够多的动手操作项目。

(摘编自环球时报《美国学生的“太空课”》)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21年12月9日的太空授课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等神奇现象,重点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B.从15立方米,到50立方米,太空授课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升级,从侧面说明了我国航天事业近年来的进步。

C.本次“天宫课堂”采取了天地互动方式进行,航天员可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D.美国计划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太空授课,但受到“挑战者”号失事的影响,直到后来芭芭拉·摩根才完成了太空授课。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把长达几十分钟跨越多半个地球的太空追踪技术应用到军事或者是导航领域,将有利于实现该技术的转化利用。

B.“宇宙八音盒”卫星乐器装置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大学生们八年前参与的太空授课,这是该装置引发广泛关注的原因。

C.“天宫课堂”授课活动离不开授课专家组中专家、老师们的默默付出,他们经过多次论证,确定了本次的授课内容。

D.在博物馆给予孩子们足够大的体验空间、足够多的动手操作项目,将有助于激发青少年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热情。

6.现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为什么重视太空教育?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压碎的心

丁玲

平平听过火车的故事,在画上也见过火车,太原商务印书馆的橱窗里,就陈设过一个模型。

平平跟爸爸上街的时候,有机会就贴在那玻璃窗上瞧。

他不敢梦想有一辆火车,有那小模型就很好了。

然而,这天一早,平平从梦中醒来,又梦见火车,火车却变得非常可怕,那上边坐满了日本人,日本人从车上跳下来,要抓他,妈妈不能保护他,倒在地上哭;很多中国人,外祖母也好,哥哥也好,隔壁的叔叔也好,大家都怕得缩到一团,他伤心地哭着,哭着哭着就醒了。

唉,难道这么多爱他的人就没有一个不怕日本人的么?

……

不久他恢复了知觉,房子里静悄悄的,他清楚了一些,从手指缝里看见了妈妈,妈妈靠在他身旁,衰弱地摊着手,呆呆望着块地方,泪水无声地从眼里泉水似的流下来。

他忽然了解了妈妈,原谅她一切,他一头撞到她怀里,听见妈妈的心的跳动,当妈妈扶起他的头来时,他的眼被泪水糊着,已经看不清她的面目了。

一九三八年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平平的恶梦开头,既能凸显主人公对日本人的恐惧和憎恶,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

B.妈妈收拾东西时候的谨慎小心让平平感到自己受到忽视,这也影响了平平的心情和对妈妈的态度。

C.小说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反复等手法,表现了陈旅长送别平平的情景,突出了他对平平的关爱和不舍。

D.小说以小见大,以平平这个孩子的视角展开叙述,讲述了抗战这宏大背景下一个小家庭的悲欢故事。

8.小说标题“压碎的心”内涵丰富。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9.小说在塑造“平平”这一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太和)四年十二月,吴主扬声欲至合肥,(魏)征东将军满宠表召兖、豫诸军,皆集。

吴寻退还,诏罢召兵。

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

后十余日,吴果更来到合肥城,不克而还。

六年十二月,吴陆逊引兵向庐江,论者以为宜速救之。

满宠曰:

“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时。

又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绝。

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

”乃整军趋杨宜口。

吴人闻之,夜遁。

是时吴人岁有来计。

满宠上疏曰:

“合肥城南临江、湖,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

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乃得解。

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宜移城内之兵。

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以固守。

”将军蒋济议以为:

“既示天下以弱,且望贼烟火而坏城,此为未攻而自拔。

一至于此,劫略无限。

”帝未许。

宠重表曰:

“孙子言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骄之以利,此为形实不必相应也。

”尚书赵咨以宠策为长,诏遂报听。

(青龙)二年五月,吴主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众号十万,又遣陆逊等将万余人向襄阳,将军孙韶等向广陵、淮阴。

散骑常侍广平刘邵议以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先军前发,扬声进道。

骑到合肥,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

贼闻大军来,骑断其后,必震怖遁走,不战自破矣。

”帝从之。

帝曰:

“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地有所必争也。

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

”秋七月壬寅,帝御龙舟东征。

满宠募壮士焚吴攻具。

又吴吏士多疾病。

帝未至数百里,疑兵先至,吴主始谓帝不能出,闻大军至,遂遁。

(摘自《通鉴纪事本末·吴侵淮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

B.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

C.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

D.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疏,臣子向帝王进呈奏章,专用于谏议君王纠正为政过失。

B.尚书,初为宫中掌管文书的官员,隋唐以后多为六部的长官。

C.襄阳,是汉江流域的重要城市,为古代兵家常争的军事要地。

D.壬寅,古人用干支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此处为纪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主孙权扬言攻打合肥,却在魏集结兵力之时退兵而还。

魏帝中计下诏停止调集军队,后听从满宠建议才得以破除吴军的诡诈计谋。

B.陆逊率吴军进攻庐江,满宠反对火速救援,认为庐江有精兵强将,正好借机将敌军一网打尽。

吴军听闻这一消息后,连夜撤军逃走。

C.满宠以为合肥易攻难救,主张在城西借助险要地势另立新城。

然而,此计因为可能引来敌军的大肆侵略,所以最初并未被魏帝采纳。

D.吴军大举来犯,魏国先派疑兵迷惑敌军,后魏帝御驾亲征,稳定军心,加之满宠募壮士毁坏吴军攻城器械,多方合力迫使吴国撤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故能而示之不能,骄之以利,此为形实不必相应也。

(2)骑到合肥,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五十初度时在昌平

顾炎武

居然濩落念无成,隙驷流萍度此生。

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

常随黄鹄翔山影,惯听青骢别塞声。

举目陵京犹旧国,可能钟鼎一扬名。

【注】初度:

此处解释作“生日”。

顾炎武为明朝遗老,去昌平拜谒明陵,表达故国之思。

濩落:

沦落失意。

河清:

古人以“河清”为升平祥瑞的象征,这里暗指恢复明朝统治。

14.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技巧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写作于诗人半百之时,他拜谒明陵,俯仰世事,抒发了复杂的思想情感。

B.首联诗人回顾过往,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自己却像漂荡浮萍一般度过此生。

C.颈联写诗人常随黄鹄、青骢奔走于山河、边塞,暗示自己为理想而奋斗不已。

D.尾联中诗人抬眼长望,仿佛觉得故国还在眼前,其复国扬名的愿望终能实现。

15.本诗颔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屈原为理想至死不渝的精神,他即使被肢解也绝不会改变志向。

(2)《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选择老师时不应看其年龄大小,地位高低,“___________”,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富有理趣,既表达了诗人的登山体会,又展示了诗人崇高的理想抱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淀粉是食物中最重要的营养成分,其重要性________。

上亿年来人类唯有依赖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方式获得有限的粮食淀粉。

________目前,全球仍有超过1亿人处于严重饥饿状态,粮食安全仍是未来重大挑战之一。

近年来,科学家产生了大胆的科学设想:

如果人类不再靠天吃饭,粮食由土地种植转向工厂制造,粮食危机还存在吗?

如今,这颇具科幻色彩的梦想,在科学家们________地研究下,有望变成现实。

前不久,通过天津工业生物所运用化学与生物催化相耦合的方法,在实验室中实现了首次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人工合成淀粉的生产效率高,如果能够大规模生产,可以实现不依赖农耕就产出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有望______更多贫困国家的民众解决吃饱饭的问题。

但是目前来看,由于成本较高,人工合成淀粉只能停留在实验阶段,()。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言而喻截止殚精竭虑助推

B.有目共睹截至处心积虑助推

C.不言而喻截至殚精竭虑助力

D.有目共睹截止处心积虑助力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还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才能实现产业化B.我们要实现产业化还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

C.要实现产业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D.还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就能实现产业化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不久,天津工业生物所通过运用化学与生物催化相耦合的方法,在实验室中实现了首次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B.前不久,天津工业生物所运用化学与生物催化相耦合的方法,首次在实验室中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C.前不久,通过天津工业生物所运用化学与生物催化相耦合的方法,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D.前不久,通过运用化学与生物催化相耦合的方法,天津工业生物所在实验室中实现了首次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我们以前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情绪是一种自发的、被动的反应,它不受自己控制。

现在我们发现,情绪其实是理智的一种反映, 。

人人都有情绪,这很正常。

但情绪就像水,宜疏不宜堵。

生闷气会带来诸多危害,“气死人”可不是开玩笑的。

其实,我们有很多调节情绪的方法。

 ,“气呼呼”一词常用来形容生气的状态,因为人在生气时,呼气会浅且重,此时进行深呼吸,可以有效调节情绪。

研究还发现,一些抚摸的动作也可舒缓情绪,如拍胸、拍手、摸肚子等。

还有闻香法,中国古代讲“君子佩香”,英语中也有个表述叫“闻一闻玫瑰的芬芳”,这说明香气 。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21.文中划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涌动着机遇与挑战,影响着未来的走向。

前路漫漫,到底怎么前行?

有人主动破局,果断前行,在革新中抢占先机,捷足先登;有人静观其变,追本溯源,在坚守中不忘初心,后来居上。

请结合材料,以“革新与坚守”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中毕业班诊断性测试(一诊)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3分)B(“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打破了不同文化间原本清晰的边界”理解有误,“边界”缺少限定,从原文来看应为“地域边界”)

2.(3分)A(“由表及里论述了该著作的特点”分析错误,文章并非“由表及里”进行论述)

3.(3分)B(“可见本土伦理理论同西方伦理理论难以相容”推断有误)

4.(3分)A(“重点讲解了……”无中生有)

5.(3分)B(“这是该装置引发广泛关注的原因”强加因果)

6.(6分)

太空授课有助于航天未来发展。

太空授课需要较高的航天技术,这些技术虽然投入高、周期长、回报慢,但总体来说,收获比投入更多。

太空授课是连接青少年学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重要桥梁,它能激发青少年的航天兴趣,为航天未来接续“播种”,培养航天人才。

7.(3分)C(“突出了他……不舍”分析错误,画线句不能表现陈旅长对平平的不舍)

8.(6分)

压碎的心,主要指小说中母亲、平平等人渴望幸福的心愿被战争压碎,以此折射出侵略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和对百姓心灵的刺激。

对平平而言,他向往火车的童心因梦中日本人的凶残而被摧残;他渴望与陈旅长一起生活的愿望因对方出征而破灭;对母亲而言,她渴望一家团圆、一心关爱平平的心愿,因战争而破碎。

9.(6分)

运用了较多的符合孩子的身份和心理的细节描写,使得形象真实可信。

如平平“对火车模型的向往”“大声地哭泣”“公然反抗妈妈”“不穿衣服往外跑”等细节;借助其他人对平平的关爱来进行衬托,妈妈、陈旅长等人是以大人关爱小孩的心态来关爱平平的,增加了“平平”这一形象的真实感。

如“妈妈非常爱惜的去抚摸他,把他抱在怀里”“陈旅长从不禁止他顽皮,带着他去参加会议”等。

10.(3分)C

11.(3分)A(“上疏”并非专用于谏议君王纠正为政过失,古文中常见“上疏乞骸骨”可证。

12.(3分)B(“吴军听闻这一消息后”中的“这一消息”指的是“满宠带兵赶往杨宜口的消息”,而不是满宠的计谋。

13.(10分)

(1)所以有能力却要向敌人显示没有能力,用(获得)小利来使敌人骄傲,这就是说表面现象和实际情况不必完全对应一致。

(2)骑兵到达合肥之后,增多他们的旌旗和战鼓,并在城下炫耀兵力,引出敌军后,再切断他们的退路。

参考译文:

魏明帝太和四年十二月,吴王孙权扬言要攻合肥,征东将军满宠上表请求调集兖州、豫州的军队,将他们全部集中起来。

不久,吴军就退兵,魏明帝下诏停止调集军队。

满宠认为:

“现在敌人大规模进兵,不战而还,这并不是他们的本意,一定是先假装退兵,迷惑我们也罢兵,然后乘虚再来,攻我于不备。

”上表请求不要停止备战。

十几天后,吴军果然再次来到合肥城下,未能攻克城池,引兵而退。

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十二月,吴国大将陆逊率军进攻庐江,有人认为应该火速去救援。

满宠说:

“庐江虽然小,但有精兵良将,防守的话可以坚持较长时间。

而吴军下船登陆,行军二百里来攻庐江,后方空虚。

现在应该听其冒进,怕的是他们想撤走我们来不及追。

”于是整顿军队,赶往杨宜口。

吴军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夜撤军。

吴国每年都有进犯魏国的计划,满宠上书魏明帝说:

“合肥城南临长江、巢湖,敌人如果围攻合肥,能够占据水路,发挥水战优势;我军援救时,则必须先攻破大部分敌军,然后才能解围。

敌人来去都很容易,而我军去救援很困难,应该调出城内的军队,在城西三十里的地方,有十分险要之地可以依托,另建新城固守。

”将军蒋济却认为:

“这样做,既是向天下人显弱,又是看见敌人烟火就自毁城池,是不攻自破。

一旦如此,敌人会更加大肆掠夺。

”魏明帝没有采纳满宠的建议。

满宠又上书说:

“孙子说用兵必须诡诈,因此有能力要向敌人显示没能力。

用(获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