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怖症康复的关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566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交恐怖症康复的关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交恐怖症康复的关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交恐怖症康复的关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社交恐怖症康复的关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社交恐怖症康复的关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交恐怖症康复的关键.docx

《社交恐怖症康复的关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交恐怖症康复的关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交恐怖症康复的关键.docx

社交恐怖症康复的关键

社交恐怖症康复的关键:

一切都是无法消除的

    黑溪先生曾经历过十余年的社交恐惧症与强迫症,最近他把其十余年的康复经验和盘托出,以下是节选文章,贴出仅供大家自救参考。

(以下是黑溪老师06年12月最新系列治疗文章连载,仅供参考,为同时提高论坛人气,每

周发贴一期,大家每周可以过来此贴子来参考.)

            

社交恐怖症康复的关键:

一切都是无法消除的

社恐乃是单纯的强迫,神经症的一切症状:

紧张,斜视,羞怯,脸红,不好的表情,空间恐怖,口吃等等,强迫,焦虑,怕,心因性失眠,疑病,饮食障碍,观念和行为,一切的症状,.....这些都是无法消除的,当你开始理解了这些道理并开始学会适应它,带着它,内心里开始真正的接受了它,从而不再拼命排斥它的时候,它就会经过一段缓慢的时期,从而渐渐的消融去的。

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

    佛学说过:

烦恼即菩提。

道家也做过一个比喻:

一缸纯净的水,它很完美,但它是毒药,它无法养鱼虾,它是一缸死水,现在,在这缸水里扔进一些垃圾,泥土等脏东西,表面上这缸水不再完美,它比较浑一些,看起来让人觉得不太舒服,但这缸水从此具有了营养,它可以养鱼虾了!

它变成了一缸活水,它从此具有了生命力。

所以,不完美才是真完美。

    而我们的神经症的一切症状确实都是如此!

紧张,斜视,羞怯,脸红,不好的表情,空间恐怖,口吃等等,强迫,焦虑,怕,心因性失眠,疑病,饮食障碍,观念和行为,一切的症状,.....这些就是那些垃圾,泥土等脏东西,它们看起来让我们这缸水变的很浑,很不完美。

其实它们的核心都是正常的,只不过被我们持续的推动从而大大夸大了而已。

所以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无法消除的,如果真消除了它们,那我们一定就真的变的不正常了。

而所谓的正常人从来一直就都是那缸富有活力的浑水,所有的症状他们其实都有,只不过他们从来就不在乎它们,从而未曾推动并变大它们而已。

 

    而我们对它们却是如此的敏感。

想想你第一次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它们在当时其实是如此的正常,很多正常人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也会出现。

但他们大大咧咧,可能因为事情太忙或性格的原因,很快就忘过去了,根本就没有太当一回事。

而我们则不同,可能是因为我们太敏感,自卑或者是完美主义用错了地方,我们太认真仔细,或者是我们书呆子的环境使我们太过于关注思考,我们从此揪住它不放,认为它不正常,拼命的想抹杀掉它,拼命的想消除掉这种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东西,结果当然抹杀不掉,这就是冲突和对抗的原始根源和本质。

于是这事就从此变成了一块心病。

经过一次次的排斥和关注,我们从此对它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关注,而它们在我们大脑中的兴奋点和印象也因此变的越来越顽固和变大了。

几年之后,那个正常人早已忘记此事,他头脑中对此的兴奋点早已归于沉寂。

而我们,经过我们这么多年对它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的持续推动,它在我们大脑皮层中业已形成了一个类似烟瘾和毒瘾的非常顽固的兴奋点。

别忘了,人的脑力劳动消耗的能量比体力劳动还要大很多,人的精神是可以转化力量的,而这么多年所消耗的能量不会平白消失,其实他们全部都转化成这些兴奋点和成了维持这些兴奋点这么多年持续动态平衡保持不消褪的唯一能量源泉了。

世界的本质就是运动,如果不是这么多年我们持续的通过这种方式一直给这些兴奋点不断间歇的提供能量,那么,这些动态平衡的兴奋点早就烟消云散了。

所以,这些兴奋点之所以这么多年好不了,说实话,确实是我们自己所造成的。

而这些足够强大的兴奋点一旦形成,根据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它们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外在的言行举止。

所以如此恶性循环,这种原本无比正常的现象,就被我们如今通过以上原理,反复错误的无限扩大了。

我姑且称其为放大镜原理。

也就是说,它们这些症状的核心其实都是正常的,只不过我们通过放大镜现象从而把其真实的扩大了。

这就有点类似于佛学所说的真实的梦。

 

    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错了。

老子说: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可以拿来说明这种现象。

原来一切都是空。

原来我们一直想去除的一切都是正常的。

恰恰是因为我们想去除掉这种原来很正常的它-所付出的能量才使它被无限扩大从而慢慢变的增大到超常的范围的。

这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就如哲学的语言:

问题是因为解决而存在的。

所以,也可以这么说:

一切神经症都是因“治疗”而存在的。

烦恼原来在本质上都是菩提。

我想,所以,金刚经才会说没有方法可以成佛。

如果专门针对症状来解决,一切有为法都须舍弃,因为你本来就是佛,一切都是你的执着心所导致的。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它们原来都是正常的,那还用得着勤勤拂拭吗!

确实。

-所以,佛说越想成佛的人越成不了佛,不想成佛的人反而到成了佛。

所以我想这是否就是道家所说的:

有为则败,无为却无不为。

    到此事情应当是很清楚了。

原来所谓的一切症状原来都很正常!

所以,我们这么多年来应当清醒了:

一切都是无法消除的。

任何方法也没用,不要再去拼命的一再排斥它了。

因为,你这样做,才是它一直有了能量供应从而无法消除的真正原因。

所以,当你开始理解了这些道理并开始学会适应它,带着它,内心里开始真正的接受了它,从而不再拼命排斥它的时候,它就会经过一段缓慢的时期,从而渐渐的消融去的。

当你确实明白了这些道理,我想你的神经症就已好了一半了。

 

    原来一切都是正常的,而正常的事物用得着使用方法消除吗!

而以前事情的真相恰恰就是因为我们一直想着甚至于着手去消除它才使得这些兴奋点迟迟无法消退的!

--我想,这应当就是伟大的森田所告诫我们“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原因。

 

注:

(近来,我力图抛开懒惰,将我对神经症的理解比较系统些的整理出来,用以抛砖引玉,希望借此可以引出国内更多心理老师的批评与指正,亦希望能够借此文章对广大依然沉睡于神经症的朋友们自救时给予一些启示与帮助吧。

首先,需要感谢的是那些众多的先行者,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康复,也就不太可能会有今天的这篇文章,我所有的这些小小经验,只不过是众人的累积而已。

文章只能表达一些共性东西,无法取代真正的治疗,文章中所提及的一些观点仅仅为本中心的一些小小的建议,贴出仅供大家自救参考.)

社交恐惧症的康复经验

我曾经是名心理障碍患者,曾经历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性心理障碍、婚恋挫折障碍等一系列复杂心理障碍,当时很多心理症状纠结在一起。

为了拯救自我,经过十年不间断的自我分析和体验,深入的研究心理治疗,一点点的清理自己的心灵创伤,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这个过程有失望,有反复,有放弃。

庆幸的是自己在无望中也一直坚持着自我拯救,对自己经年的修修补补终于换来改头换面,修通了过去的情结,明晰了自我的人生定位。

现在的我恬适而安详,已经完全、彻底的康复。

如果你想汇入茫茫人海,心态上就要学会调适。

不管世人多么浮躁,你只要看清楚了你自己就不会盲目自大和自卑。

现在的我除了心理治疗,其他的都不擅长。

因为青春岁月都耗费在与心理障碍的拉锯战中,无意间熟悉了各种复杂心理障碍。

由于对心理障碍的治疗体验良久,积累了经验,并且坚持不懈的自学和参加各种正规的心理学培训,接受心理教授的督导,逐步的成长为一位心理咨询师。

心理障碍患者的痛我也曾切身的感受过。

也曾深深体会到痛彻身心,生不如死,而又不被周围的朋友、家人理解的绝望心境。

在这个过程中一直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努力!

下面是我经过十多年的治疗经验的逐步积累,小结的非常笼统和粗糙的框架性理念的一部分,给大家一些鼓励和希望:

1.      只要是合适的方法都是可以采纳的

2.      每个人有自己的特点,别人采纳过的成功方法不一定适合你

3.      心理咨询与治疗是针对每个人,治疗方案是非常个性化的。

即使是完全相同的症状,但是背后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完全不相同的。

所以只讲究治疗流派和治疗技巧、方法,而没有考虑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是非常大的错误

4.      没有千篇一律的心理治疗模式。

即使有很大的共性,肯定同时也有很大的差异。

5.      但是一些成功的模式是可以被借鉴、复制的

6.      一般说来,采取综合治疗方案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不能制约于心理治疗的流派和门户之见

7.      心理治疗的效果取决于治疗师的能力而不是表面的治疗技术和流派。

8.      所有的心理治疗理论流派和技术都是可能需要采用的:

行为治疗技术,认知治疗,精神分析,婚姻家庭治疗,人本主义治疗,存在主义治疗,现实疗法,格式塔疗法,音乐治疗,心理剧治疗等

9.      可能会有用的其他方面:

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医学,精神病学,音乐,电影,人生经历,历史学,文学,艺术,宗教文化,政治,法律,文化,自然科学,新的生活本身

10.    一般心理问题可以做心理咨询,心理障碍则需心理治疗。

要有好的治疗效果,必须做系统治疗。

11.    倾注的心血来与投入的精力直接影响心理矫正的效果。

12.    开始的时候不要谈具体的方法,因为针对不同的病症,不同的人,必须采用针对性的方法。

心理治疗方法很多,治疗技术,方案有很多。

只有针对具体的人的具体问题的时候才选择合适的方法,采取某种适合当前问题的技术。

13.    应该包容任何心理治疗流派,综合所有流派。

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家庭治疗学派等,等等。

每一流派都能有针对性的主要解决某些类型的问题。

但没有完美的理论。

没有包治百病的理论。

所以针对性的治疗非常重要。

14.    在治疗技术上,整合技术取向,即拿来主义具有实用性,一切以来访者康复的利益为咨询师的最高利益。

每种治疗技术经历了时间的检验能够被认可,被流传,一定有其具有治疗价值的地方。

关键是治疗师的技术是否掌握到位,有没有把该技术的治疗效果充分发挥出来,治疗技术是否适合这个来访者。

15.    心理问题的去除,需要生活中其他事件的配合。

只有当生活中其他事件都比较顺畅了,心理疾病才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康复环境。

所以鼓励自己积极生活,适应生存。

16.    没有迈不过去的心坎,只要你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17.    人是需要爱的。

需要被别人肯定,需要与人联结。

18.    你必定有擅长的能力,只是你没有挖掘出来而已,发现你的潜能,从而提升你的人生品质。

19.    爱自己。

爱自己是一种能力,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爱他人

20.    助己者天助,同时请你的家人协助会更好

21.    助人者自助,爱人者爱返

22.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同,每个人的感情趋向都有所偏差,那是正常的。

23.    不要怕犯错误,如果你不断犯错误,说明你在不断进步

24.    其实失败哪有那么可怕,继续做下去,经验足够了,自然就成功了。

任何事情,做多了就熟练了。

失败的最大敌人就是重复!

停止,既不会失败,也不会前进。

失败着并快乐着!

因为在大方向上你是前进的。

因为,每次失败的经验都可以被你总结。

25.    坚持下去就可能是成功,别放弃!

26.    如果你没有翅膀,请享受平凡。

27.    没有什么是绝对矛盾的。

28.    新东方的校训——“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29.    自信来源于自我的准确定位。

30.    有所获得必有所失去,有所失去必有所获得。

不必为得失踯躅什么,只需大步前进。

31.    改变能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

32.    对某些人来说,理智是最不可靠的,感觉是最可靠的,正是因为理智禁锢我们自由的思想,而感觉的指向是理智不断压抑却真正的需要。

33.    每个人都有快乐的权利!

34.    成功与快乐的基石是健康的人格!

健康人格的培养是系统工程,需要正确的方向和极大的耐心。

这才是真正的彻底根治!

35.    。

  。

  。

  。

《疑难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困扰彻底治疗的几点简述》

1,积累的量变要足够引起质变:

辅导时间,辅导深度都要达到一定的程度

2,灵活运用和选择正确的方法:

心理治疗的效果不佳,往往不是方法本身的错误,而是没有因人而异的灵活运用方法和选择合适的方法。

3,看实际效果而不局限于方法:

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思维僵化于某种固定方法的模式之下是最不可取的。

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

4,广度和深度:

心理治疗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及对人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作为职业心理医生,无疑掌握的方法越多越好。

这点毫不质疑。

掌握的方法越多越是能综合、灵活的运用。

掌握的方法越少,越是容易在知识结构和经验上局限于自己知道的,形成僵化和机械的操作。

一般,患者和某些心理医生对心理治疗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难以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容易偏激和狭隘的认同和不认同。

也就是并没有真的理解,而是局限于自己的已知经验,并没有从另外一种经验多角度的的体验问题。

也就是人们对某种经验的认识需要从此经验之外的角度客观的看待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们往往说跳出来从局外的角度看局内会更客观。

没有多角度的经验和体验,所谓的认同和不认同其实都是盲目的,陷入绝对化真理的趋向。

以上是从心理医生的角度谈到的几点对疑难症、重症心理障碍和心灵困扰的治疗需注意的地方。

如果从患者的角度,往往局限于自己体验和经历过的一种或几种治疗方法,所以对上面几点的认识就缺少一定的阅历和知识、经验、背景,对此的真正正确的理解和认同就有一定的难度。

患者的经验往往是经历了几次效果不好的治疗就悲观(盲目不认同),没有信心再继续尝试;或者对自己有一定治疗效果的方法就极力的推崇(盲目认同),却不考虑对别人是否合适。

作为患者可能不需要熟悉很多治疗方法和技术,因为只要能治疗好他的问题,就足够了。

但是作为心理医生,面对不同内心经历和外在生活环境的来访者,必须要有足够的储备。

也就是要倒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须是有一桶水。

或者最好是具有生命力的源源不断的甘泉。

“爱”是最为重要的心理“营养素”

  人们生活在社会的大家庭中,因为个性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学习工作成就等等。

纭纭众生,难免千差万别,但有一点可以说是一致的,那就是人人都需要“爱”。

  

  一个人儿时得到父母之爱;少年之际赢得伙伴、师长之爱;步入青年行列,得到情侣夫妻之爱;到了中年阶段,享受同事、亲朋、子女之爱。

如此,输出了爱,得到了爱,诚然则是人生中的一大健康乐事。

就是现代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界也都一致认为,爱的甜蜜是决定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旦谁失去了“爱”,谁一准会造成心灵上的创伤,有可能导致生理患上疾病,小至牙疼、头疼、胃疼,大到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等。

一个人幼年缺乏母爱,就容易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

失去配偶又没有子女的独身老人,即使物质生活条件再充裕,也会因为长期缺乏亲人之爱而产生心理障碍。

长期独身生活的单身汉和夫妻感情破裂缺乏夫妻之爱的人,也会比一般人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相反,感情深厚的夫妻,子女孝顺的老人,以及生活在充满情爱的家庭中的人们,大多是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和快乐幸福的人。

  

  至于一个工作单位,大体也是如此。

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能够充满爱,就会使单位气氛和谐融洽,从而就会使某项事业兴旺发达起来。

  

  爱,确是一种心理“营养素”。

当人们被爱或爱他人之时,“营养素”会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免疫能力,不生或少生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

“多年来,医学界忽视了爱情是防治疾病、长寿与健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非常遗憾的。

”  

  美国芝加哥大学亨德教授曾说:

“爱能使皮肤组织变得更有弹性,使眼角和嘴边的皱纹真正舒展开来。

”这就是说,人们的爱还能使人变得年轻,变得貌美,变得健康。

  

  为此,我们就不要动不动就“恨”,恨这恨那,难免会恨得太累了。

如果想活得潇洒一些,还是爱为好。

当然了,不是要人们不分好坏不讲原则地乱“爱”。

人间的丑恶、不公正,以强凌弱等等,那诚然不能爱了。

  

  人们输出爱,之后才能得到爱,这都不难理解,关键是爱的行动。

人生中,善于爱,敢于爱,并在把握爱的技巧上不断提高水平,才会凝成有价值的真正的爱。

  

  如果谁感到缺乏爱了,不妨先试着从输出爱开始,一定会享受到爱的乐趣。

自卑还是自负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有许多人一边对别人表现出颐指气使的姿态另一边却又常常为自己比不上某一个人,哪怕是一点点,而苦恼万分;有些人既觉得自己比谁都优越但又十分在乎周围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常常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人哪怕是一点不好的评论而垂头丧气。

那么究竟他们是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卑者,又或者说怎样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有自卑情结?

一个人是否具有自卑感并不是通过什么硬性的指标可以作为量化和评价的。

事实上每一个神经病患者都有自卑情结。

想要以自卑情结的有无来将某一个神经病患者和其他病患者分开,是绝对做不到的。

因此我们只能从使他觉得无法继续生活面临的情境种类,以及他的努力和活动的限制,来将他和其他病患者分开。

如果我们只告诉他:

“你正遭受着自卑情结之害”,这样根本无法帮助他增加勇气,因为这就等于告诉一个患头痛的人:

“我能说出你有什么毛病。

你患着头痛病!

更加与常理相佐的是,有许多神经病患者如果被问到他们是否觉得自卑时,他们会摇头说:

“否”,有些甚至会说:

“正好完全相反。

我很清楚:

我比我四周的人都高出一筹!

”所以,我们不必问,我们只需注意个人的行为。

在他的行为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采用什么诡计,来向他自己保证他的重要性。

  

例如,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傲慢自大的人,我们能猜测他的感觉是:

“别人老是瞧不起我,我必须表现一下:

我是何等人物!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在说话时手势表情过多的人,我们也能猜出他的感觉:

“如果我不加以强调的话,我说的东西就显得太没有分量了!

在举止间处处故意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我们也会怀疑:

在他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抵消的自卑感。

这就象是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总要踮起脚尖走路,以使自己显得高一点一样。

两个小孩子在比身高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行为。

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会挺直身子并紧张地保持这种姿势,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高度要高一点。

如果我们问他:

“你是否觉得自己太矮小了?

”我们就很难期望他会承认这件事实。

自卑感表现的方式有千万种,或许我能够用三个孩子第一次被带到动物园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当他们站在狮子笼前面时,一个孩子躲在他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

“我要回家。

”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颤抖的声音说:

“我一点都不怕。

”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

“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

”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却都按他的生活风格,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他的感觉。

长期的人格压抑导致了心理疾病

  这种长期的压抑是与生俱来的,就是说你的成长环境里面(主要是家庭和学校)有一种与生惧来的压抑因素,直接导致你得了心理疾病为止,这种因素永不能消除或不能完全消除。

  简单地说:

你有忧郁症,肯定有一种东西使你长期忧虑,不可解脱;

            你有焦虑症,也会是有一种东西使你长时间感觉焦虑,无法解脱;

            你有强迫症。

则有一种力量使你长期强迫着自己干这干那,直到出现强迫为止;

            你有恐惧症,则是有一件事情使你感到恐惧,长期便形成了症状。

  这几种情况的出现都是因为你的人格没有得到正常发展,如果你的人格能得到一种基本的肯定和发展,有了基本的尊重和关怀,谁也不可能得心理疾病的。

  在有些人得和有些人没有得之间,可以做一个基本的分析。

就是人生下来不可能没有毛病,人有强弱(包括生理和心理),性格有差异,能力有多方面等差别,但是谁都会有些毛病。

如果从遗传基因角度上看,人生下来就会象父亲和母亲,但是人的基因会不会有天生毛病呢?

这恐怕不是一时谁能回答得了的问题。

  如果我们善待一个人,就是说一个人从生下来到成人就受到了自始至终的关怀,这个人决计是不会得什么心理疾病的,如果一个人受到是一些(有些甚至是长期)的不利于心理成长的东西,这个人想不得也难。

  关怀人本身,关怀人的成长恐怕是所有心理疾病患者应该发出的心声。

心理学认为,自卑是一种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其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猜疑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自卑心理可能产生在任何年龄段和各种各样的人身上,比如说,德才平平,生命仍未闪现出“辉煌”与“亮丽”,往往容易产生“看破红尘”的感叹和“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以至把悲观失望当成了人生的主调;经过奋力拼搏,工作有了成绩,事业上创造了“辉煌”,但总担心“风光”不再,容易产生前途渺茫、“四大皆空”的哀叹;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一去不回头,往往容易哀怨岁月的无情和生发出红日偏西的无奈……这种自卑心理是压抑自我的沉重精神枷锁,是一种消极、不良的心境。

它消磨人的意志,软化人的信念,淡化人的追求,使人锐气钝化,畏缩不前,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开始,以自我埋没自我消沉告终,使人陷入悲观哀怨的深渊不能自拔,真是害莫大焉!

  自卑的对立面是自信,自信就是自己信得过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

别人看得起自己,不如自己看得起自己。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又说:

“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

”人们常常把自信比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闸门,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这是很有道理的。

确立自信心,就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能力。

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明”,既表现为如实看到自己短处,也表现为如实分析自己的长处。

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似乎是谦虚,实际上是自卑心理在作怪。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如果我们能客观地估价自己,在认识缺点和短处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就能激发自信心。

要学会欣赏自己,表扬自己,把自己的优点、长处、成绩、满意的事情,统统找出来,在心中“炫耀”一番,反复刺激和暗示自己“我可以”、“我能行”、“我真行”,就能逐步摆脱“事事不如人,处处难为己”阴影的困扰,就会感到生命有活力,生活有盼头,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从而保持奋发向上的劲头。

“天生我才必有用”。

自己给自己鼓掌,自己给自己加油,自己给自己戴朵花,自己给自己发锦旗,便能撞击出生命的火花,培养出像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的那种豪迈的自信来!

  自信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夜郎自大,更不是得意忘形,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而是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是以高昂的斗志、充沛的干劲、迎接生活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是战胜自己、告别自卑、摆脱烦恼的一种灵丹妙药。

自信,并非意味着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成功,而是说战略上要藐视困难,战术上要重视困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动手,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奋斗拼搏,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战胜每一个困难,从一次次胜利和成功的喜悦中肯定自己,不断地突破自卑的羁绊,从而创造生命的亮点,成就事业的辉煌。

什么是自信,如何自信!

什么是自信,如何自信!

首先要喜欢自己。

这不是自恋,而是必要的自我肯定,也是心理健康的需要。

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人会真心喜欢别人吗?

你不喜欢别人,自然别人也不会喜欢你。

你会感到被人忽略,甚至歧视,会因而变得更加自卑。

  其次要相信自己具有某种能力或优势。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无是处之人。

周舟是一个无论从外貌、举止,还是智商检测方面看,都属于“弱智”的智障少年,然而,他却具有音乐指挥的天赋,曾多次指挥大型乐队演奏。

2000年,周舟随中国残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