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361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

教学目标

 

(一)学习明清思想领域的成就的原因,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二)通过分析明清时期经济文化出现的新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期世界的变化,在世界中看中国,分析中外共时性问题。

(三)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史料,了解多种历史的呈现方式,并根据史料印证历史结论。

(四)引导学生读懂图片、文献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问题,形成理解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

(五)通过学习明清时期中国在文学和科技上的成就,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激发学习本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六)通过学习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输入中国、西学东渐,培养学生从世界文明的角度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局限。

(二)难点: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局限;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经济的发展和局限

(一)经济发展

1、农业发展的表现

(1)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2)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3)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和相关副业,商品化趋势增强。

2、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1)纺织业、印染业等行业生产工具革新、技术提高、规模扩大。

(2)出现新的经营手段——开设工场

3、商业发展的表现

(1)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2)区域间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3)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的形成

(4)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学习明清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表现,结合教材所给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二)经济的局限

(1)表现: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2)原因:

日益僵化的封建统治。

经济:

重农抑商;

政治: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社会走向没落;

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对外:

海禁和闭关锁国。

(3)后果:

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埋下了落后挨打的伏笔。

(鸦片战争)

学习明清经济的局限,并分析局限的原因,并对比此时西方国家的发展,得出经济发展局限造成的后果,培养学生分析中外共时性问题的能力——历史时空观。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一)变化:

1、陆王心学:

“致良知”

2、李贽: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3、黄宗羲:

抨击君主专制;工商皆本。

4、顾炎武:

经世致用

5、王夫之:

提出唯物主义

(二)变化的特点

1、政治上:

反对专制权威,提倡自由民主;

2、经济上:

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3、治学上:

反对空谈教条,提倡经世致用。

(三)变化的原因:

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商品经济发展,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3、市民工商业阶层的壮大

学习明清时期思想领域发生的新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思想领域变化的原因是基于国家经济政治出现了新变化。

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三.小说和戏曲

(一)小说

(二)戏曲

学习明清小说与戏曲,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四、科技

(一)科技著作

科技呈现特点:

1.从内容看:

总结性巨著,集大成之作;

2.从价值和影响看:

虽无突破、创新,但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3.从部分内容看:

体现出西方文化的传入。

如《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

(二)西学东渐

学习明清科技著作,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并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呈现的特点与封建国家的发展特点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课后反思

1、本节课经济思想部分内容较难,在讲解是需要辅之大量史实进行讲解佐证。

2、本节课课容量大,在上课时注意把握重点。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情况(一大至七大)

会议

时间

地点

介绍

一大

1921年

上海

嘉兴

建党;通过党纲、宣言;强调与第三国际的联系。

二大

1922年

上海

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大

1923年

广州

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四大

1925年

上海

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五大

1927年

武汉

批评了陈独秀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及建立革命武装未能作出回答。

六大

1928年

莫斯科

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

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与革命性质问题,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七大

1945年

延安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综合分析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会议,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

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历程的曲折

论述:

1、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

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前两次大会都在上海举行。

2、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随着北伐胜利进军,革命中心转移到广州、上海和武汉。

3、国共合作破裂后,情况危急,六大在莫斯科举行。

4、随着长征的胜利,延安成为革命中心;5、解放战争胜利后,建立新中国,北京成为首都,故八大以后均在北京举行。

6、历次全国大会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的艰难和曲折历程。

观点: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灵魂

论述:

中国共产党注重实事求是。

1、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二大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2、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重心,遭受重大挫折,中共四大、五大及时调整,提出了建立工农联盟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主张。

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伟大成果的法宝。

【解析】

【详解】

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部分或者整体相互关联的信息确定一个主题,本题可从历次代表大会得出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历程的曲折,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按照逻辑论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

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

清末

同治时期

留学美国

官费

1872-1875年间120名(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东1名)。

代表人物有詹天佑,唐绍仪等

清末光绪年间

留学日本

官费自费各半

1896年到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

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

民初五四前后

留美、留法、留苏

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

代表人物有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国勤工俭学,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

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

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人来华留学。

代表人物有李彦宏,张朝阳等。

——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评述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这一现象。

【答案】

阶段

信息

分析

 

第一阶段

官费,留学美国,主要是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

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学的传播,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的兴起。

影响:

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海军的中坚力量。

促进了工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

 

第二阶段

留学日本,主要是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

自费留学人数大增。

留学逐渐成为风尚。

背景。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剧。

清末新政。

科举制度被废除,民间求学风气转变。

距离日本近,费用低,文化风俗习惯相似。

影响。

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第三阶段

主要是到美国,法国,俄国留学。

留学资金来源多样化,浓厚政治色彩(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背景:

新文化运动提升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

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

影响,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中坚力量。

 

第四阶段

以留学欧美经济文化发达国家为主。

自费留学逐渐占主流。

规模空前,双向。

背景:

改革开放(政策因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

思想解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全球化潮流。

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影响:

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友谊的桥梁,增强国际了解和沟通。

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

总论

 

【解析】

【详解】

分析结合每一个阶段特点,从经济、政治以及思想角度分析回答。

比如:

第一个阶段可从“官费,留学美国,主要是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

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

”分析,背景从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等角度分析,影响从近代教育、工业、国防等角度分析。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

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美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观点:

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阐述:

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示例二

观点:

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阐述:

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综上所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示例三

观点:

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阐述:

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不利于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杜会的进步。

【解析】

评分要求:

所提炼观点合理、明确,必须源于材料;(3分)

史实引用合理、准确;阐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9分)

4.下面四幅漫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支付手段也从传统的现金到现代的刷卡、移动支付、刷脸支付等多种方式。

朱慧卿漫画

请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两张或两张以如图片,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释。

(要求:

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

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

(选择图一,图二)

论述:

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质供应的紧张局面,城乡居民只有持票证到供销社才能买到日用生活品。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对外开放的发展,生产力得到解放,物资供应逐步丰富,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百货商场逐渐取代供销社成为人们新的购物场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购物方式也了巨大变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示例二:

论题:

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选择图一、二,四)

论述:

上世纪70年代,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可以去商场自由购物。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快速崛起,网络购物拓宽了人们的购物渠道,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综上,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购物方式。

若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等角度拟定论题,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从图一购物到供销社到图二购物到商场,可得出论题:

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

论述:

可从“一五”计划后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物质匮乏,说明图一城乡居民只有持票证到供销社才能买到日用生活品。

可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力解放、物资供应逐步丰富、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说明百货商场成为人们新的购物场所。

最后,进行总结:

人们购物方式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5.论述题

材料在反对了儒学的纲常伦理和一味仿古的旧文学之后,他们又提倡科学方法,回过头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

鲁迅写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胡适写了《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进行古典小说的考证,就是要用现代的观点、科学的方法重新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

这就证明他们是要革新传统文化,而不是要抛弃传统文化,不是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严家炎《“五四”“全盘反传统”问题之考辨》

结合材料与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新文化运动和传统文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

(要求: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

观点明确,使用两个史实或事例,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二等:

观点较明确,使用一个史实或事例,史论结合较好,条理较清晰。

三等:

观点不明确,史实或事例不清,条理不清晰。

【示例】论题:

新文化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或新文化运动是革新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或其他表述,但一定要围绕“新文化运动”和“传统文化”。

论述: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尊孔复古,妄图复辟帝制,鲁迅发表《狂人日记》等文章痛斥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批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伦理纲常。

儒家思想并非传统文化的唯一代表,陈独秀、胡适、鲁迅等领袖人物也并非全盘反对传统文化。

在反对儒家纲常伦理和一味仿古的旧文学的同时,鲁迅写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胡适写了《白话文学史》等,重新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也说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综上,新文化运动只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中维护专制统治的腐朽思想,其倡导者还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构建新文化,所以,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

【详解】

本题的解答首先是分析概括材料信息,从“在反对了儒学的纲常伦理和一味仿古的旧文学之后,他们又提倡科学方法,回过头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和“这就证明他们是要革新传统文化,而不是要抛弃传统文化,不是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等,可以得出材料主题,即“新文化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史实,从新文化运动一方面猛烈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另一方面重新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说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最后得出结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题的解答必须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秦朝形势图

图二唐朝前期疆域(669年)

图三元朝形势图(1330年)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一、图二、图三,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信息合理,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说明:

⑴论题明确,与所给材料有关联,能说明材料相关信息,语句通顺。

⑵史实叙述清晰,能反映材料信息,能进行多角度分析。

⑶能对论述进行总结,升华

【解析】

【详解】

本题的重点在于读图,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找到三幅图有所关联的地方,三幅图分别为秦、唐、元三个朝代的疆域图,纵向来看,可以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拟定论题,结合三朝政治方面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即可。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的要求较高,从其它方面加以阐述也可,但必须做到言之有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