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241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86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经济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绿色经济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绿色经济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绿色经济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绿色经济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色经济DOC.docx

《绿色经济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经济DOC.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绿色经济DOC.docx

绿色经济DOC

绿色经济

评论:

低碳时代,我们淘汰什么?

  如果评选时下的经济流行词汇,“低碳经济”当之无愧。

  什么是低碳经济?

教科书没有现成答案,但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而且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用这个流行词汇来衡量,以水泥、玻璃为代表的中国建材业就很是落伍了,因为它是典型的“高碳”行业,一年要消耗1.95亿吨标煤。

其中水泥的高碳属性尤为突出,不仅耗能高,而且生产过程中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据不完全的统计,建材工业一年消耗的标煤中,水泥占到70%左右;去年全国二氧化碳排量51亿吨,建材是9亿吨,水泥在里面占7亿吨。

要知道,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只有260亿—270亿吨。

  在“低碳”流行的时代,“高碳”行业遭遇了产能过剩,这意味着什么?

  淘汰落后产能是不可不做的,而且历史证明,只要政府下决心,炸掉小水泥、关掉小玻璃,建材产业解决产能过剩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在人类社会已经如此重视能源高效利用、如此向往绿色GDP的时代,即便在淘汰过剩产能中生存下来,这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按照现有的发展模式又能走多远呢?

所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张人为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我们:

“结构调整不是单纯地讲水泥要发展新型干法,建材工业调整的任务和眼光,要看得更远!

”他甚至认为,这样的调整是无限的。

  要做到看得更远,水泥、玻璃这样的高碳行业就要跳出产量来思考结构调整,要为即将到来的低碳时代做好准备,寻找更适宜的发展和生存模式。

说得再直白些,就是要产能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以及发展思路,多管齐下共同调整。

其实,这样的理念已经有企业在践行。

在水泥行业,一些企业已经向下游制品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水泥高标号化、特种化、制品化,走减量化发展的道路。

在玻璃行业,一些企业早已把触角伸到了太阳能膜电池、风力发电机叶片等新能源产品领域。

  面对全球控制温室效应的实践和努力,面对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两型”社会的实践和努力,水泥、玻璃这样的高碳行业一定要居安思危。

也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多次提到碳税问题,“水泥是释放二氧化碳非常大的产业,如果中国收碳税,就算每吨加收10元人民币对我们水泥意味着什么?

靠涨价消化涨得起来吗?

” 虽然这是个离现实还有些距离的问题,但他觉得事关企业利益和未来的生存,所以感觉很迫切。

也许,只有站在建立“两型”社会的高度,正视高碳的现实,思考低碳的挑战,才能洞悉先机、抓住机遇,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才会有更长远的目标。

 

穿越长三角:

上海世博树立“低碳”新标杆

  创历史之最的群众性低碳运动、“世博绿色出行碳计算器”、精彩演绎低碳模式的展馆……“低碳”思维贯穿了上海世博会的每个细节

  上海世博会在展示一个未来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同时,让人们看到,中国历史文明的传承同样也是低碳和环保的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200天。

  下午两点,上海世博局,一张穿越长三角16个城市的“绿色出行游世博”巨幅地图灯箱,被上海、浙江、江苏三地环保部门负责人携手共同点亮。

“穿越长三角”车队一行即刻从上海世博局出发,走向南通、泰州、扬州、南京等16个城市,倡导绿色出行……

  今日开始的“穿越长三角”之旅,是今年5月5日启动的大型环保系列活动“世博绿色出行”的一部分。

该系列活动由上海市环保局、世博事务协调局和美国环保协会共同主办,主旨在于倡导实现“低碳世博”。

  低碳世博是上海雄心勃勃挑战全球难题的一部分:

上海要在“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这三大主题下,勾勒创新型新一代城市雏形,解答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困扰。

 

  尚不为人们熟知的低碳理念,也借世博之契机,悄然融入城市生活。

  创历史之最的低碳运动

  这将是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群众性低碳运动:

“世博绿色出行”项目由十个可参与性强、可关注度高的子活动组成,方式多样,整个项目自2009年5月开始,至2011年3月结束,历时近两年。

  具体项目紧扣低碳理念,设计时尚:

世博绿色出行公交IC卡设计大赛、“世博绿色出行100+”、“寻找绿色出行达人”等等计划,还有明年中秋夜璀璨的“降碳盛典”大型晚会。

 

  一切活动的目的,就是有效降低、妥善补偿世博参观者的交通出行碳排放。

  根据上海世博局预计,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展期间,将有大约7000万人次的国内外游客赴世博园区参观。

这些参观者乘坐各种交通工具而来,将产生大量的交通出行碳排放。

这就意味着,欲实现“低碳世博”,除了在世博园区的建设和布展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采取措施有效降低,并妥善补偿世博参观者因交通出行产生的碳排放。

  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负责人张建宇向记者展示了一张预计的世博参观者碳排放图:

分别列国际飞机、国内非上海地区、上海三大项,列举不同程度的碳补偿参与带来的效果。

比如,350万人乘国际航班的碳排放量大约365.23万吨,如果其中有60%的人自愿参加碳补偿,将能够补偿219万吨。

  从《指南》到“碳计算器”

  《世博绿色出行指南》10月13日发布,世博会期间,上海市民和外来参观者如何高效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合理规划参观出行线路,将有所参照。

同时,《指南》还讲述计算出行碳排放量,如何购买碳信用额度抵消自己的碳排放等信息。

  2010上海世博召开之前,“世博绿色出行”系列活动主办方和承办方将与同济大学合作,推出“世博绿色出行碳计算器”。

用户只需输入出行起点、终点、方式、人数等基本信息,该碳计算器就可以直接为用户计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减排量。

此外,该碳计算器还设有碳补偿平台的链接。

如用户希望对自己出行产生的碳排放进行补偿,可直接点击链接,通过网上或手机支付平台购买碳信用额度,补偿自己的出行碳排放。

  “世博绿色出行碳计算器”这一工具有效量化了个人和企业的环保贡献。

我们有理由期待,“碳计算器”不仅为世博所用,还能推广碳中和、碳补偿等概念,激发更多人和企业参与环保事业的热情。

  多方探寻低碳路径

  策划世博伊始,上海牢牢抓住3个主题——可持续发展、和谐、低碳。

低碳是展示中国科技进步的重中之重。

对此,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曾评论:

“世博会有句名言,即一切始于世博会。

我们希望上海的世博会能点亮未来。

在展示一个未来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同时,让人们看到,中国历史文明的传承同样也是低碳和环保的。

” 上海将创造世博会史上的能耗新标杆,成为人均参观耗电量下降的拐点。

  上海世博会已经多方探寻低碳路径。

建筑世博园时巧借中国古代园林的精髓,利用自然风组建风道,减少空调的使用;世博园的主题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光伏建筑,巨大的闲置屋上敷设了太阳能光伏组件;唯一代表上海参展的实物“沪上·生态家”,更是低碳经济的代表作,集中了浅层地热、热湿独立空调等生态节能环保技术,将比同类建筑节能达75%。

  上海世博会的展馆,也都将是低碳模式的典范:

中国国家馆中式斗拱的系列独特设计,能耗比传统模式降低25%以上;伦敦零碳馆,则为参观者提供最低能耗的舒适体验……

  上海已承诺,将有超过1000辆的新能源汽车服务于世博,其中约300辆车为超级电容车、纯电动车,200辆为燃料电池车,它们将在园区内服务,实现零碳排放;其余500辆车为包括混合动力车在内的低碳排放车,将在世博园区周边服务。

 

低碳世博,点亮未来。

上海世博会,开启了推进低碳时代的起点,远非终点。

 

“低碳热潮”来袭 北京人开始“算计”碳排放

  正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掀起了一股民间环保热潮。

各个环保网站推出的“碳排放计算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热捧,北京人不仅开始“算计”自己的碳排放,还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减碳行动”。

  “用笔记本三个半小时,排碳0.05千克;开车三公里,排碳0.57千克;买2件衣服,排碳11.4千克;看电视一小时,排碳0.096千克……”每晚临睡前,张琳都要上网做一次“全面扫描”,计算自己一天的排碳量。

  自从用上“碳排放计算器”,张琳开始严格自律:

如无特殊情况,绝不开车;尽量爬楼梯;随时切断电器的电源;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带环保购物袋进超市;少吃肉,少买衣服。

张琳说,她很享受现在的低碳生活,“每天都算一算自己的碳排放,特有成就感。

  在天涯、豆瓣等知名论坛上,网友们不仅争“晒”低碳日记,还大秀各自的“减碳心经”。

网友“以小见大”说:

手机更换不要太勤,衣服买的不要太多,车不用天天开,衣食住行都“小气”点。

“人人爱环保”则分享了她的低碳秘笈:

多用电邮、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开车不要急行急停,浪费燃料;用淘米、洗菜的水浇花;洗澡水冲厕所;每次洗衣,都尽量把洗衣机塞满,不要空转。

  环保专家表示,人们平常用电、驾车、乘电梯、过度使用空调、浪费纸张等行为,都会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

而“低碳生活”提倡大家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将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至最小。

  专家同时指出,“低碳生活”并不是让大家降低现有的生活水平,而是选择科学合理的绿色生活方式。

比如:

每天减少3分钟的冰箱开门时间,一年下来约可省下30度电,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千克;及时给冰箱除霜,每年可以节电184度,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7千克。

此外,减少吸烟也能减排,1天少抽1支烟,每人每年可节能约0.14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37千克。

“低碳生活”就在身边。

(党晓晖)

国际社会低碳经济开始步入我们的生活 森林最大的有机碳库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二氧化碳”。

因为其浓度的不断攀升,全球变暖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生,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如今,与之较量的名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逐渐热了起来。

  二氧化碳浓度正逼近极限

  地表气温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

而温度的升高,使得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大面积土地被淹。

海平面每上升一米,就有海拔4米的陆地受威胁。

我国13亿人口,有8亿居住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包括沿海的富裕城市。

气候的变化,还易引起洪涝、干旱、饥饿、疾病等灾难。

  联合国早在1992年就制订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目的是要把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上,防止气候系统产生威胁人类的干扰,使生态系统有足够的时间,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不受威胁,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欧盟有科学家认为,不能让地球有超过两摄氏度的升温。

为此,需要把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百万分之四百五十以上,而现在距这个浓度已经咫尺之遥了。

  全球开始向低碳经济迈进

  正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带头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同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不能只讲减排、不讲固碳

  较为流行的“低碳经济”概念是: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

  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这一观点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

在前不久北京林业大学召开的“森林与低碳经济”高端论坛上,专家们提出,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森林的碳汇作用不容忽视。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库。

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陆地碳库总量的56%。

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

这就是森林的碳汇作用。

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坤民教授认为,森林具有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潜力。

  森林有重要的碳汇和碳源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中重要的碳汇和碳源,在这个系统中,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了碳素而成为碳汇,森林以及森林中微生物、动物、土壤等的呼吸、分解释放碳素到大气中成为碳源。

如果森林固定的碳大于释放的碳就成为碳汇,反之成为碳源。

在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森林是一个大的碳汇,但随着森林破坏、退化的加剧以及一些干扰因素(如火灾)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就可能成为碳源,这将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

北京大学教授徐晋涛说,因森林破坏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五分之一。

如果能够把破坏森林遏制住,温室气体减排就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扩大森林资源,是一种成本非常低的政策工具。

  科学研究表明,森林蓄积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

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于减排。

人工林的固碳作用更加显著,如人工桉树林生产力相当于天然林(针叶林)的20至30倍,5至7年就可以成材,生物量相当于原始林在自然情况下100至150年的产量。

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人工林可达158万平方千米。

若人工林平均蓄积量提高一倍,将使人工林固碳总量达到88.4亿吨。

  提倡零碳,保持低碳,走向活碳

  低碳经济模式核心在于低排放、高吸收和碳持续。

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技术经济委员会主任陈建成教授提出了零碳、低碳和活碳的观点。

他说,尽管“零碳”即零排放,是不现实的,但作为人类的理念和目标却有积极、现实的意义。

  保持低碳,即意味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降低碳的净排放量,对高碳单位实行碳税调节、指标减排、制度约束,同时保护森林,增加绿地面积,发挥森林的固碳作用。

  走向活碳的含义则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等统一到可持续发展上,建立碳信用、发行碳股票、促进碳交易、推进碳贸易、实现碳致富。

  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低碳经济

  离开房间时把灯关了吗?

  一位清洁工对刚刚讨论完可持续发展的专家说,你们离开房间时把灯关了,行吗?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周用这个故事说明,发展低碳经济不能只是夸夸其谈,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比比皆是:

  一辆每年行程2万公里的汽车释放二氧化碳2吨。

发动机每燃烧1升燃料,释放二氧化碳2.5公斤;电脑使用一年间接排放10.5公斤二氧化碳;洗衣机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7.75公斤;用飞机运输1吨进口水果,飞行里程为1万公里,排放二氧化碳量为3.2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所以减排人人有责,低碳生活方式应该成为时尚。

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带水杯、随手关灯、尽量步行等,都能减少碳的排放。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碳补偿的方法:

捐资给专门机构,用以植树或其他减排项目,来抵消自己二氧化碳排放量。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区亲善大使周迅,曾购买238棵树苗,来抵消她2008年的航空飞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积极评价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2009年11月30日07:

35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11月29日电  中国政府26日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国际社会对此给予积极评价。

  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日前就中国宣布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目标一事作出评价,称赞中国“提出了相当不一般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发表联合声明,肯定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认为中国提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目标是积极的。

  “中国提出了一个具有宏大抱负的减排目标。

”英国《独立报》对中国政府公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给予极大关注。

其他英国媒体对此也积极评价。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中国决定到2020年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出席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上述决定彰显出中国政府在对待气候变化谈判上的认真态度”。

承诺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表明中国政府正在出台有力的政策。

路透社播发的分析文章表示,中国提出具体的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广受欢迎,这是中国努力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信号。

  巴西总统府官员科斯·辛特拉表示,中国政府宣布节能减排的重大承诺,将推动发达国家承担更积极的责任,推动世界向节能低碳经济方向发展。

  印度前财政部长经济顾问、政策选择方案研究中心负责人莫汉·古鲁斯瓦米表示,中国政府公布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考虑到了很多因素,是较为现实的。

他指出,中国政府实际上在多年前就开始采取节能减排行动,最为明显的就是陆续关停了许多小型火电厂,这使得中国政府对进一步减排更具信心。

他说,中国政府展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负责任的姿态。

  国际能源机构对中国公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表示欢迎。

该组织在声明中表示,美国和中国双双宣布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全球性重要协议的“关键步骤”,同时与国际能源机构所倡导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目标是一致的。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行动项目负责人卡斯藤森认为,考虑到中国经济的规模和发展阶段,做到经济增长与减排并重,殊为不易,意义重大。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表示,中国提出自主行动、自愿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必将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行动使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景看好。

  (综合本报驻日本记者于青、驻德国记者刘华新、驻英国记者王如君、驻印度记者王磊、驻巴西记者吴志华和新华社报道)

访谈:

从我国第一家环保NGO看民间环保力量的发展

时间:

3月31日9:

30—10:

30

嘉宾:

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传播与公关部主管易懿敏

嘉宾简介:

李波 自然之友总干事,2008-2010  美国纽约新校中印研究院学者计划五名中国学者之一;2006 – 至今 国际保护联盟(IUCN) 环境经济和社会政策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委员 (CEESP) ;2005-至今 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院亚洲办公室,曼谷-湄公河可持续发项目;12/2001 - 至今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滇西北生态旅游与社区可持续生计项目负责人;2003-2004, 民间组织的项目顾问,培训者和协助组织者;3/2003 - 6/2004 关键生态系统合作基金/保护国际, 云南项目协调人。

易懿敏  自然之友传播与公关部主管 2004年,加入自然之友,初负责《自然之友通讯》、《中国环境绿皮书》等出版物内容的策划与组织。

对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现状、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式,以及中国环境问题都有较深入了解。

曾于1998年参加“可可西里志愿建站科考活动”,见证藏羚羊保护活动的始末。

从我国第一家环保民间NGO看民间环保力量的发展

[刷新]

[人民网环保频道]:

今年是环保民间NGO成立15周年,我们特邀请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与传播与公关部主管易懿敏,于31日上午9:

30做客人民网环保论坛,与大家畅谈这15年来民间环保力量的发展,敬请关注!

 [08:

44]

[主持人]:

人民网的网友们大家好!

 [09:

55]

[李波]:

人民网的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能在这个地方和大家分享一下自然之友15年的经历。

 [09:

56]

[主持人]:

我先来介绍一下到场的嘉宾,这位是李波,他是自然之友的总干事,在环保事业里有很丰富的经验,他是美国纽约新校中印研究院学者计划五名中国学者之一,是国际保护联盟环境经济和社会政策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的委员。

我是自然之友传播与公关部的主管易懿敏。

今天我在这里客串一次主持人,来主持一次今天的谈话。

今天我们的主题就是从我国第一家环保NGO来看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发展。

 [09:

58]

[主持人]:

为什么选在今天呢?

今天其实是3月31号,可能很多的网友都不知道今天这个日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实际上,在15年前,就是在3月31号,我国第一家正式在民政部注册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就是在15年前的今天正式成立的。

 [09:

59]

[主持人]:

李波,自然之友在15年前的这一天正式成立,你觉得它有什么样的意义?

 [10:

01]

[李波]:

我觉得它的意义实际上可以从今天说起,人民日报》作为中国社会一个主流的媒体,它今天能够关注到15年前成立的一个还非常小的民间组织,而且我们特别有幸能够做到人民网的访谈节目里头,我觉得本身就说明了这个意义。

就是说中国的环保问题,大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达成了共识,对环保这个领域里面面临的很多问题,大家都感到了这个问题的紧迫性。

15年前成立的历程,实际上正好就反应了中国社会对环保问题的认识。

 [10:

02]

[主持人]:

这个历程一会儿你可以再详细的介绍一下。

但是我很好奇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怎么会到自然之友来的,就是一个个人的选择,其实也可以反应到社会层面的情况。

 [10:

03]

[李波]:

我们可以简单聊一聊,我是91年大学毕业,然后在一个大学里面任教两年以后,就决定下海,加入到一个民间组织里头,当时主要是做辅佐工作。

我是在云南四川,就是在西南地区做扶贫工作,特别是在山西少数民族地区,当时我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中国西部山区的一个贫困人口,他们的贫困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当时一个被忽视的原因就是他们和自然的关系,和环境的关系,他们使用自然资源的方法,这个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忽视的,当时我觉得贫困问题最多的就是要有多少钱和多少粮,但是在西部的山区,很多老百姓他们居住的环境,和不好的环境,都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如果去过西南的人,去过山地看这些少数民族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他们和北方的贫困有很大的不一样。

我当时就慢慢认识到,环境和贫困的关系,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恰恰在95年的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美国开会的时候,就遇到了梁从诫先生。

 [10:

05]

[主持人]:

我们要大概介绍一下,梁从诫先生是自然之友的创始人之一。

 [10:

05]

[李波]:

梁从诫先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中国社会里头对环境问题特别有感召力的一个领袖人物,当时我其实并不认识他,但是我们在同一个会场上见到以后,我们就谈得特别投机,而且当时在那个时候他就告诉我,就是自然之友刚刚2岁还是3岁的时候,他告诉我有自然之友这件事情。

 [10:

06]

[李波]:

最重要的是他告诉了一件和我的家乡有关系的事情,就是当时在云南西北部的一个金丝猴的栖息地里面,要发生一次大规模的商业采伐,会威胁到这个物种的生存。

同时他也告诉我的一个老乡,就是野性中国的奚志农,于是奚志农在云南和北京奔走,呼唤大家关注这个事情,当时自然之友介入了这件事情。

这是我第一次跟自然之友接触。

回国以后,就开始关注自然之友做的事情,特别是金丝猴这件事情,恰好我工作的地方也有滇西北的地方。

 [10:

06]

[李波]:

我工作的时候,我觉得那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让大家开始认识到中国的环境问题都有哪些,因为实际上我们的环保部门成立的时候,最主要关注的是城市的污染问题,和工业的污染问题。

而中国广大的农村,还有自然相对好一些的地方,当时大家可能并没有发现那里面有环境问题,通过金丝猴的这个事件大家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多么的重要,它是和发展与保护紧密相关的。

所以我觉得从那个事件以后,中国社会就开始长期的在争论这个问题,就是发展是不是一定要和保护冲突,保护是不是一定要以牺牲发展为代价,这两者是不是完全不可调和的矛盾。

 [10:

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