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工作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要求规范.docx
《中医科工作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要求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科工作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要求规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科工作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要求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中医应以健康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提高中医诊疗工作。
三、中医病员的诊断、治疗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突出中医的特点,按中医的理论辨症施治。
四、对特殊的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或饮食禁忌)医师要向患者功家属交代清楚,并在处方上注明,处方签全名。
五、需要中医治疗的住院病人,是否需要随诊,由会诊医师确定,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随诊。
六、在弘扬中医特长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和西医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思路。
七、院外处方原则上不能转抄,只能供参考,医师未见患者,一律不得开处方和抄方。
八、承担中医和西医学中的教学工作,认真带好实习进修人员。
九、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进行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十、积极弘扬中医特长,如针灸、推拿、正骨、男科、妇科、皮肤科等。
中医科人员岗位职责
一、中医科主任
(一)管理职责:
1.在行政、业务对外工作中全权代表科室。
做好科内、科间各种关系的协调。
2.参加医院规定的相关会议,负责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并督促落实。
3.认真贯彻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操作规程,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反馈。
4.制订本科室工作计划和业务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5.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对本科人员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
6.负责科室的考勤和假期审批。
统一安排安生出诊、会诊、值班工作和进修、轮转、实习生的工作。
7.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靠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8.对科室新药使用、仪器设施添置等提出申请。
9.支配使用科室基金。
(二)业务职责:
1.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
2.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3.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4.重视医疗文书资料管理,定期督察科内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质量,及时签阅。
5.积极开展营销工作,拓展外部市场,主动宣传本科室的医疗新技术新项目,服务新举措以及其他感动人心的好人好事,提升本科室在群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扩大医疗市场份额。
(三)教研职责:
1.定期组织全科进行病例讨论、业务学习、继续教育、临床教学,并在日常工作和教学中起模范作用。
2.组织协调科研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展与应用。
3.组织科研实施,审查科内人员论文投稿。
4.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并担任临床教学。
二、中医科副主任
(一)管理职责:
1.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操作规程,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反馈。
2.参与本科室主诊医生常规工作会议,讨论本科室计划及有效管理科室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事项。
(二)业务职责:
1.定期参加门诊和科室值班任务,定期查房并亲自参加指导急、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处理与特殊疑难和死亡病例的讨论会诊。
2.负责本组患者的日常诊断、治疗和处理,观察并及时听取本组下级医师关于患者每日的病情和体征变化,了解所管患者的医疗、护理记录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3.签署住院病历首页、大病历、首次病程录、重要的专科操作记录、病程记录等。
(三)教研职责:
1.指导全科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在日常工作和教学中起模范作用。
2.指导本科下级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的开展基本功训练。
3.根据学院教学工作的需要,会利用各种机会如查房、上课和各类操作对下级医师和进修、实习人员进行教学和培训。
三、中医科主治医师
(一)管理职责:
1.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经常检查本病房的医疗护理质量,严防差错事故;协助护士长搞好病房管理。
2.协助科主任加强对住院、进修、实习医师的培训和日常管理工作。
(二)业务职责:
1.按时查房。
具体参加和指导住院医师进行诊断、治疗及特殊诊疗工作。
2.对所管病员全面负责,掌握病员的病情变化。
病员发生病危、死亡、医疗事故或其他重要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
3.参加值班工作。
在下班以前,作好交班工作。
对需要特殊观察的重症病员,用口头方式向值班医师交班。
4.主持病房的临床病例讨论、会诊,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件,决定病员出院,审签出(转)院病历。
(三)教研职责:
1.担任适量的临床教学,指导进修、实习医师工作。
2.主持病房的临床病历讨论及会诊,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件。
3.组织本组医师学习和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技术,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及时总结经验。
四、中医科医师
(一)管理职责:
1.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亲自操作或指导护士进行各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2.随时了解病员的思想、生活情况,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意见,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
(二)业务职责:
1.对病员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开写医嘱并检查起执行情况。
2.书写病历。
新入院病员的病历,一般应在病员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
并负责病员住院期间的病程记录,及时完成出院病员病案小结。
3.参加科内查房。
对所管病员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开写医嘱并检查执行情况,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
科主任、上级医师查房(巡诊)时,应详细汇报病员的病情和诊疗意见。
4.对所管病员全面负责,在下班以前,作好交班工作。
对需要特殊观察的重症病员,用口头方式向值班医师交班。
5.向上级医师及时报告诊断、治疗上的困难以及病员病情的变化,提出需要转科、转院或出院的意见。
6.新毕业的医师实行3年24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实行12小时留院制。
(三)教研职责:
1.检查和改正实习医师的病历记录,指导护士对各种重要的检查治疗进行护理,严防差错事故。
2.根据教学需要,承担适量相当于助教的教学工作。
3.认真学习,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参加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
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
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
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
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
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1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2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
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
而现代医学认为:
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
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
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
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
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1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2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3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
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
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
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1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2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
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
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
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
足三里
4.治疗方法:
消渴肠病腹痛:
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
消渴痹症:
甲钻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
1有晕针史者;
2精神障碍者;
3有出血性疾病者;
五、中药贴敷
1.适应症:
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
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
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
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
腹泻者:
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
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
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六、刮痧
适应症: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禁忌症:
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cm。
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七、艾灸
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cm,炷底直径约0.8cm,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