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自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168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史自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近代史自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近代史自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近代史自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近代史自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史自考.docx

《近代史自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自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史自考.docx

近代史自考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简答)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单)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综上,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两方面特性:

一方面(长期性),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每当旧王朝被因社会主要矛盾激化而引发的农民战争摧毁之后,新的封建王朝便采取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盛世。

另一方面(周期性),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显现出来,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封建王朝,在其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国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史称“康乾盛世”

乾隆朝后期,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表现:

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各级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

经济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需要寻找新出路的流民不断增加。

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读书人动辄以片言只语获罪,整个社会万马齐喑,一片死寂。

军事上,军力衰退,军备废弛。

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19世纪初,英国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西贸易长期有利于中国的局面发生逆转,这不仅仅破坏了清政府财政收支平衡,而且导致银两兑铜钱的比价上升,这意味着事实上必须缴纳更多的地租、赋税。

清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由盛转衰,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了它的尽头。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论述)

1.,鸦片战争前已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有英美法国

2,商品生产的无线增长,需要开辟新的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寻求新的殖民地。

3,开辟新的市场和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促使西方列强发动新的侵略战争,他们把目标瞄向古老的中国。

1836年,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扬言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

(单选)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清政府先后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与美国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与俄国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归英属香港界内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1901年,《辛丑条约》,清政府赔款

1894年,日军旅顺大屠杀惨案

1900年,俄国人侵占东北时制造了江东十四屯惨案

1860年,英法联军圆明园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内政。

《天津条约》的一项要内容,就是中国政府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成了与外国列强打交道的部门。

2,把持中国海关。

英国人赫德自1863年任总税务司开始,掌握中国海关大全达40年之久。

3,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4,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1860年,《北京条约》又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单选)

2.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3对华倾销商品

4对华资本输出。

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5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一是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

二是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

三是在中国设立银行,使之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

四是控制中国近代的交通运输业。

五是给中国的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四)文化渗透

外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侵略有功论、”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

(多项)1.宗教渗透和侵略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3,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它们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并非要把落后的中国变成先进的中国,而是要强迫中国永远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国。

二、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单选)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之中,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后来,外国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在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

(单选)

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格:

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

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特点:

1,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其革命性最强。

2,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从地区上讲主要集中于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大城市,从行业上讲主要集中于纺织,面粉,采矿,铁路等行业,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3,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形成工农联盟。

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三,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简答)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名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1,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2,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3,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多项)

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人民抗英斗争三元里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人民闻知割台消息之后,表示与台湾共存亡。

台湾人民与总兵刘永福所率领的黑旗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吴彭年,杨泗洪指挥的黑旗军在新竹,彰化,嘉义,台南等地与日军激战,许多人牺牲。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炮台以身殉国,海龄在镇江战死疆场。

中法战争期间,冯子材镇南关大捷(单)

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在黄海战斗中英勇牺牲丁汝昌刘步蟾在威海战斗中为国捐躯。

(多)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一)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开始蚕食中国的边疆地区。

英国东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侵入云南,法国则从越南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台湾。

中国陷入了严重的“边疆危机中。

1898年3月,德国强租胶州湾,将山东划入自己势力范围。

1899年11月,法国强租广州湾,并要求清政府不得把云南,两广割让给他国,三省便成了法国的势力范围。

1898年,英国长江流域

日本福建,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二)义和团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

2,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三,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3年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9世纪7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马建忠王韬郑观应薛福成

1895年,严复《救亡绝论》喊出“救亡”口号《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一场伟大农民战争。

洪秀全写作了具有朴素平等观念的《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提供思想基础。

、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定都天津后的主要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简答1.《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单选)的方案2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内容:

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收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新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

《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二)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的失败

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衰部出走后败亡。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有盛到衰的转折点(单选),洪秀全提拔了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等一批年轻的将领,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

(多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一)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第三,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

第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二)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2,太平天国的失败还在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

 

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一)洋务派的形成

封建统治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主张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称为洋务派。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冯桂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洋务新政的兴办

一是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

李鸿章筹备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在南京设立的金陵机器局,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马尾船政局,张之洞在汉阳办的湖北枪炮厂。

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

最重要的官督商办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物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二是建立新式海陆军

到19世纪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一直由李鸿章管辖。

三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一是翻译学堂,二是工艺学堂,三是军事学堂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第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第三,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第四,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目的是要维持行将毁灭的清朝封建统治、

第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第四,清

朝统治集团中的封建势力又多加阻挠(封建性)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宣传变法维新主张:

第一,向皇帝上书“公车上书”康有为第二,著书立说。

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考制》和《人类公理》等著作;梁启超写了《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第三,介绍外国的变法。

第四,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二)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张之洞写了《劝学篇》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医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该科举和兴学堂。

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单)

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

在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

史称“百日维新”。

康有为,梁启超被迫流亡国外。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除京师大学堂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均被废弃。

二、戊戌维新运动意义及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维新派的弱点和局限: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第三,脱离人民群众。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

从1902年至1911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

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

清政府为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阶级基础:

中国资产阶级骨干力量: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宣传工作[简答、选择]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

《革命军》

陈天华:

《警世钟》、《猛回头》

2、组织工作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陆续建立:

主要有:

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以及科学补习所、岳王会等。

[多项选择]

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报为《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选择]

三、民主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一)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简答]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多项选择]

(1)民族主义。

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2)民权主义。

即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内容于意义[论述]

1905年至1907年,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

1、论战的主要问题[多项选择]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2、论战的意义

(1)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是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2)论战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3)论战的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论战的局限性[简答]

(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迪反迪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2)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起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3)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运动

1、广州起义。

1911年4月27日,在黄兴的率领下,120多明革命志士在广州举行起义。

起义失败后,遇难者有72人被葬在广州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

[选择]

2、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民众的强烈反对。

保路运动就此兴起。

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向请愿群众开枪,造成成都血案,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选择]

(二)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

1、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起义。

[多项选择]

2、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革命军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单项选择]

3、武昌起义引来了全国响应。

短短一个月,全国有13个省和上海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单项选择]

4、1912年2月12日,清迪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单项选择]

(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单项选择]

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简答]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单项选择]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

(2)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1912年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单项选择]

二、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论述]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单项选择]

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2、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3、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论述]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和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民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三、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简答]

1、在政治上,北洋军阀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1914年,袁世凯炮制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

1915年,袁世凯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单项选择]

2、在经济上,北洋军阀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1912年后,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而进行的斗争[简答]

这些斗争包括: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第一次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多项选择]

2、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通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选择]

3、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单项选择]

4、1915年12月,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

[单项选择]

5、1917年7月,孙中山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发动了第一次护法运动。

1920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单项选择]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

1、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