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127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docx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docx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

阅读时间2016年2月17日——2016年3月7日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师生平等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状态,尽量的姿态、高高在上的架势、教训的口吻、不屑的眼神全都将无法在这样的校园里藏身,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九孩子们对话、沟通、合作、交流,共同成长。

P4

教育不是万能的钥匙,教育不能包治百病,教育需要学会等。

其实,只要我们把心态调整好,就会发现校园里的孩子们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教育需要小火慢炖,成长必须慢慢拔节,只有把心态调整好,我们才能够回归駤教育规律的康庄大道上,走得顺畅自如。

P5

当我们手里挥舞着警察的大棒时,布道的牧师形象就会丧失殆尽。

在威武的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保全自己。

于是,孩子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

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孩子送出了校门,而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

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

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教育可以 回到真正的起点;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教育可以在第一份耕耘里有着相应的收获,即使这份真实的耕耘远比过去辛劳,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方能锻打出教育智慧的利剑。

尊重、包容、倾听弥漫在课堂里,爱、帮助、欣赏在校园内灿烂,能最少的管理和最小的行政权力推动着教育的巨轮,平等的师生关系才会姗姗现身,真实的学生才会驻足校园。

P7

在传统的教室里,所有的学科教学都面对同样空洞、苍白的教学环境,大量的教学资源无法进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天壤之别的学科却用着完全相同的教学模式。

这样,违背规律必然成为常态,单调、无聊、低效、枯燥也一定是这种学习生态必然的基本特征。

P9

一个孩子即使在最慈爱的父母那里长大,他的内心也会留下许多创伤。

——弗洛伊德

一个人只有敢于也能够在云谲波诡的人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了,他的人生才是安全的,也才有可能是丰富多彩的。

P14

生活在社会里,不是仅靠知识就行的,甚至仅有能力也是不够的,因为其中一个一直被我们教育者忽视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志趣相投、鼎力相助的同伴,这样,他们在社会的沧海横流中才会有搏击风浪的同行者。

P15

经验告诉我们,最容易在为一个人终生朋友的人,往往出现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就是中学时期。

P16

团队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

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高效率的运转。

P18

 

不要希望儿童有大量的美德,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失败了。

——斯宾塞

 

我们应该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先退让在一边,把“教”战暂时先剥离出来。

设身处地弄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起承转合,何处山重水复,何时柳暗花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当所有这些都成竹在胸,在设计教师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一个灯火阑珊处。

这时候的教已经变为崭新的教;这时候的教师也变为智慧的教师;这时候的教学组织方式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一学生学习为左延点的教学。

p67

    激励不是教学工作的附庸,更不是课堂里的奢侈,他应该充溢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普照在每个学生的身上。

  评价不仅要关注过程,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予以扫描和透视,还要将评价工作前置,在学习过程开始之前就要与学生共同商定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尤其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评价。

p68

  

时代变化了,课程变化了,学生变化了,如果管理者不去改变自己,要想改变就是改变学生改变教学也不过是一件一厢情愿的事。

p72

 

(学校管理)一定要慎重啊,切不可以用一个脑袋想出来的东西填塞那么多脑袋,一位管理者也万不可习惯于把别人的脑袋执意地当做自己思想的跑马场。

p75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尚未成熟的、懵懵懂懂的孩子,如果他们不喜欢你,就不会相信你;如果他们不相信你,任何崇高的使命和宏大的目标都是子虚乌有。

学习过程必须亲历亲为,谁也无法替代。

每一个学生正是在接收、判断、筛选整合信息的过程中,最终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

尤其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里,他才能够真正学会学习,如果我们出于好心,连咀嚼教材的过程也由辛勤的园丁们代劳,孩子们其实是失去了最基本的学习机会。

p76

   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都是有限的,即使你有条件行万里路,也仍然无法代替阅读万卷书带给自己的另一份收获。

如果不读书即使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游客)。

(话反过来说,如果不行万里路,书读的再多也是个会动的两脚书橱。

可见,读书与游学二者不可或缺。

)p78

一个孩子犯错误了,他往往需要时间反思,甚至需要一些经历和体验帮助他认识自己。

可是,在我们教育的词典里却只有“趁热打铁“而没有“文火慢炖“。

于是,教育常常在“针尖对麦芒”的状态下进行,成长中多了一些不该有的火药味道。

p81

当老师不是“警察”的时候,他们开始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告诉老师,也乐于听从老师给出的建议。

P86

今天的校园里应该少一些说服,多一些对话。

在师生对话中,老师把自己和学生都看作平等的一方,自己的想法和学生的想法放在同一个天平上权衡,自己的道理和学生的道理用同一种眼光去审视,自己的逻辑和学生的逻辑也用同一个标准去判断。

这样一来,教育也就变得理性了,教师可以淡定从容,学生也可以气和心平。

这样做,可能耗时费力,但教育效益却大大增加,其持续性,持久力也非同寻常。

P87

在教育工作者传统的词典里,我们赋予了“教育”太多的责任和压力。

于是,压力一旦过度,我们就全然忘记了目标,说教成了我们全力以赴的常态,而“培育”却受到了空前的冷落。

当我们不去发现孩子们身上那些充满希望的幼芽时,“育”也就没了对象。

P88

校园里的师生平等绝不是喊出来的,必须一件一件地把平等做出来。

正如人们说的,必须有看得见的平等,包括礼貌在内。

如果我们对防除产不讲究以礼相待,而又希冀他们对别人毕恭毕敬,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礼貌肯定是威权之一的怪胎,不过是被强权管理出来的假象罢了,万不可抱有太大的期望。

P90

斯宾塞说:

“不要希望儿童有大量的美德,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行实际上就已经结束了。

如果再说严重一点,如果你对学生既不讨厌也不喜欢,你的可能也要结束了。

P91

尽管师生关系构建的主导方是教师,但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判定师生关系质量的权力却学生手上。

我们当老师的尽管一厢情愿地为学生想了许多,做了许多,可是,只要我们没有把教育的种子,种入学生的心田,那教育的园地里很可能就会颗粒无收;我们付出了许多苦心,但只要学生还没有发自肺腑地愿意接纳,这许许多多的良苦用心也就常常会付诸东流。

换句话说,只有学生认为他和你关系好的时候,这才是真实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如此的状态下,真正的教育才会发生。

P93

关于“是否热爱学生”的问卷调查,90%的老师认为自己很热爱学生,应该说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据;但是,同样的调查,他们从学生那里得到的数据,却只有10%,差别之大,令研究人员异常为难。

学生的感受,才是需要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

P93

孩子们可以一眼看到我们的心底。

P94

教育其实很简单,教育其实很有意思,教育其实很有力量。

P95

每个人只有喜欢一个职业,他才会发自内心地为之倾力付出;反之,对他自己尚未喜欢甚或有些厌倦的岗位,仅靠外界约束和规范,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对某一个职业或某一个岗位是不是喜欢,更多的其实不一定是道德问题。

如果我们教师队伍建设中一味地拿师德说事。

很难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p97

    一所学校只有一大批优秀老师以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态和教育家的智慧影响学生成长、推动学校发展的时候,这样的学校才真正实现了教育家办学。

也就是说,除了一头狮子王之外,还应该有更多的狮子,实在没有狮子了,也应该有一些拥有类似狮子的心胸、气质和状态的羊们。

p101

高度关注课堂里那些优秀教师的成长,让他们走向卓越,形成校园里一个又一个教育家群体,我们教育才真正有希望。

p101

   校长在一所学校中对孩子的影响力还是不可低估的。

校长的爱憎好恶很容易影响到孩子们的爱憎好恶,校长的言行举止也肯定会影响到孩子们的言行举止。

p107

学会选择最大的挑战就是敢于放弃,当一个人学会放弃了,他才真正走向了成熟。

p112

只有我们把自己放在一个组织的各个岗位之中,认定自己是诸多同事中的一员,我们才可以心平气和、从容淡定,我们才可以去做能够做的和必须做的,而避免去涉足那些本该由专业人士去做和那些需要本事比自己大的人去做的事情。

p116

   

把自己变得”平庸”一些不再是一种领导态度和领导策略,而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领导原则。

p116

在学校这个知识型组织里,每一个细胞都有着如此不同的基因,每一次成长的理由都如此多样,包容这些不同,呵护这种多样,就必须躲开那些行政的力量。

正如是光敏夫所言:

“权力是把传家宝刀,轻易不要拔刀出鞘。

”p121

   一般的管理者,都在用绝大部分时间研究如何管理别人,而聪明的领导者,往往会拿出相当的精力谋划管理自我。

事实一再证明,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只有领导改变,一个组织才有可能改变。

那种自我感觉良好、固步自封、不再改变自己的管理责者,任呵希望改变别人、改变组织的期待必然落空。

因而,任何一位校长只有从改变自己开始,才能真正找到一所学校的转型之路。

p121

 

自1987年以来,美国著名的领导力研究专家库泽斯和波斯纳,在20多年时间里针对追随者对领导者的期望进行了4次调查,其中一个关键指标是:

在他们愿意追随的领导者身上他们最想看到的7种品质是什么。

尽管20多年来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汇总的结果表明:

追随者对领导者的期望却表现出出奇的稳定,排在前7位的一直是忠诚、有前瞻性、有激情、有能力、聪明、公平、正直。

研究者通过若干案例证明这些正是受人尊敬的领导者的品质,也当然成为产生领导力的源泉。

P119

真正的领导力恰恰产生于服务,因为当你的服务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成为你的追随者,在你身上才会产生领导力。

这时候你才真正可以成为领导者,而不是一般的管理者。

p124

   管理到底为了什么?

说的时髦一点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说得朴素一点,管理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p126

   管理是什么?

管理就是发现每一个人可以、可能伟大的地方,并帮助他行走在一条通往伟大的道路上。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都必须有诸多客观条件和许多同侪甚至局外人的帮助和支持,如果我们希望继续成长与成功,就应该潜心研究那些助力我们的各种因素,发现那些曾经和正在帮助我们的朋友。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未来的事业里进一步调动各种力量,调配各种资源,我们也才会知道哪些资源和力量是可以继续为我们所用的。

最可怕的是,一旦成功,即忘乎所以地离开过去助力于己的力量,最后只剩一个孤家寡人,断送了本来可以延续的光明的未来。

p131

   表面上看,嘴上说“我”还是“我们”似乎并不重要,但可怕的是,一旦推延到每个人的内心甚至行动,却是了不起的大事。

任何一个组织,不要说离开集体的力量,即使没有把集体的力量发掘充分,甚至发掘充分了但尚未有效的整合都不可能成功。

如果一整天只看见“我”而想不起“我们”,想起来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p132

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不能让受教育者的一方真正进入角色,没有他们的自己的体验、感悟和内化,教育里就没有成长;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责任的压力下,始终把学生裹在手上,一切自己习惯的方式呼前喝后,校园里就不可能萌发成长的活力。

P134

当选择成为校园里的主题词的时候,思考便成为常态,每一名学生都无法回避对自己、对社会的追问,自我潜能、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像孪生兄弟一样一并问世,他们当然也从中找到自己的尊严,抵制外来的诱惑的免疫力也在为增强。

P134

著名成功学家柯维指出,如果学校能能让孩子们每天都有成就感,那么其他能够提供孩子们成就感的方式就会取得胜利。

教育永远不可能让所有孩子在同一个舞台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机会让不一样的孩子赢得同样的成功,我们能够具有竞争优势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造就一个充满选择的校园。

P134

一个真正的领导型组织,肯定是一个员工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的场所。

创造性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之后,如何在每一个专业性组织、每一个创造性单元里,都能够让大家找到方向和榜样,就成为领导者的重要任务。

p135

 

管理者还需要具有社会责任心和民族使命感,努力让教师的影响力扩大到校外去影响别人,影响教育的未来,为改善明天的教育添砖加瓦。

这样,我们培养和激发的能量才有更大的效益。

p136

p146

一个聪明的校长应该尽可能淡化行政的力量,让更多的事情在协商、协调和协作中解决。

正如日本著名管理大师上光敏夫所言:

“权力是把传家宝刀,最好不要拔刀出鞘。

”147

当有的老师真的对我们的指挥,对我的要求还没有想清楚,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时,我们应该允许他们暂时落后,给他们时间去思考,给他们机会去体验。

一旦他们自己想清楚了,真正科学切实有效的执行力,就会在他们身上生长,这样的执行力才是学校真正需要的。

p147

 

 

苏霍姆林斯基说: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领导,然后才是行政的领导。

”其实,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淡化行政的力量,避免一些不太靠谱的过于强大的行政执行力,让协商发挥更大的作用。

p148

 

只有这样,(放弃追求百分之百的满意率)大家才会始终将目光瞄准真正的目标,追求应该追求的,放弃可以放弃的,让大家的心灵从容淡定,也许这样就不会迷失我们本来的追求。

p150

 

任何一位干部,不可追求百分之百的满意率。

如果我们当干部做事情时时事事都想的是百分之百的满意率,我们就不可能做好工作。

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追求的价值,就已背离了我们的真正使命。

再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事情,从常理上说也不应该有百分之百的满意率。

如果有谁刻意追求,那只能是扭曲别的什么东西或者付出超常的代价,甚至包括损害那些我们本来想要的东西。

p150

 

 

教育有点类似农业,每一位老师面对着千差万别、富有个性的学生和教育情境,每门学科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有十分独特而不可重复。

身处第一线的老师,当然也包括领导干部们,每时每刻都面对着全新的挑战,他们应对挑战的决策不仅会因为挑战本身不同而有所不同,还会因为他们自身的素质、经历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

P146

 

 

所有的管理行为中,评价是一项需要每一位管理者特别小心的事情,因为它本身的高利害,也因为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在管理工作中,需要慎用,在实施评价中要慎重。

不然的话,不仅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p还极有可能伤害组织内部的元气。

p175

   非正式表扬也不可因为其非正式性的特性而随意为之,它的出发点必须是真诚是与人为善是激励、鼓舞,它本身有着自身的规律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审慎探讨,以求发挥其最大效应。

非正式表扬还要以事实为依据,尽管我们主张表扬可抓起一点,不必面面俱到,但表扬所涉及的方面必须真实可信,唯此才有力量。

p176

变革对于被变革者来说,许多时候就像收到一个亲人的病危通知书,需要一个情感接收期,理智上他们也知道需要改变,但情感上往往难以割舍。

因而,一开始同样需要雷声大雨一点,雨点小一些。

p193

   变革必然带来的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在任何变革中,一些人会心满意足,同时,也必然让其他人丧失既有利益,(牢骚满腹)这是无法避免的。

p192

尽管人们对(改革)失败可以列出海量的原因,但其中有一项却屡屡出现在大家的共识里,就是当改革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习惯于回到改革前的老路上,而不是选择用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去应对改革的挑战,解决改革的难题。

p198

 

一些校长对自己和自己学校的认识基本上是社会各界对他们那些当面嘉许的汇集,对这些溢美之辞,他们竟然幼稚地信以为真了。

  可是当与他们讨论起学生、老师们在校园的感受时,这些校长朋友常常无言以对,或者不屑,或者不愿,或者认为不必谈及,他们更加在乎的是校园外的人民如何评价学校。

他们常常以为有了年年攀高的升学率数据便可以抵挡一切,至于孩子们和长年累月甚至终生都待在校园里的老师们是不是幸福,却常常被忽略了。

p215

升学率高的学校往往是家长们推崇的地方,却不见得是孩子们向往的去处。

所谓优质学校的桂冠,也常常由校园以外的人们编织,而真正理想的学校,应该取决于孩子们和老师是不是嘉许。

p216

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科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

我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苏霍姆林斯基p217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的消费者锁定为家长,办家长满意的学校成为我们不少学习的至高追求。

于是,我们常常忽略学生的需求,把学生仅仅当做可供加工没有生命的“产品”或“零件”,结果学校优质了,家长满意了,学校名声也出去了,但就是苦了学生,甚至许多学校,竟因此被“誉”为当地的“文明监狱”而沾沾自喜。

p217

 

如果教师只爱事业,以他会成为一个好老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