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校级联考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领军考试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079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8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校级联考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领军考试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校级联考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领军考试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校级联考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领军考试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校级联考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领军考试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校级联考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领军考试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校级联考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领军考试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校级联考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领军考试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校级联考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领军考试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校级联考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领军考试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校级联考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领军考试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下期八市重点高中联盟

“领军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家集,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汇辑了家族历代成员著述的特殊学集。

科名累世的家族,会将其先辈的制艺、朱卷等搜辑成集以彰显荣耀,还可“用诏后人”,起到示范、教育的功用:

有的家族整理家集不限于采选诗文,而是将一族的文学及学术成果辑为丛书,内容丰赡,体现家族积淀:

有的则在家集中专收某一特定文体,这种集中性地创作与搜集,突出了家族的诗文创作理念。

这些不同的家集形态,令家族文学传承的可能性变得多样。

家集的文献材料虽是采于家族历代成员,但要纂成一集,自然要有一人或几人来谋定体例。

因此,家集虽然是一个家族的文学创作结晶,但同时也会受到个人意志的影响。

正是在家族整体与整理者个人的双重影响下,清代家集才表现出如此的多样性。

清代家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对于窑族文学与地域文学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清代家集在地域分布上不平衡。

据统计,江浙两省仅占省数的lO%,但家集数量已超全国的半教。

在同一区域内,“声气相求”,家族之间或仿效、或竞争,很容易就形成了某种风气,这或许还能反映出家集的编纂与清代文学在地域上的发展不平衡有密切关联。

家兼并非为“仅一个家族可见的朋友圈”,家族与地方风气、地域流派有频繁的互动。

同一地域流派(如桐城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等)的搴族之间相互仿效,唱和、题跋,形成超越姻亲谱系的地缘与血缘、学缘交融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而影响到家族文学和地域文学的创作与传承。

故而在文学研究价值外.家榘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不仅可以反映出一段时间内的“战争与和平”,还可以揭示该背景之下家族成员如何推进文学的传承。

家集中所描绘的家族生活图景,或如“青灯伴子”“闺中唱和”“儿侄夜读”“兄弟酬唱”“卷轴自娱”等,常常会令人感到非常温馨、和谐,并对家族文学的一脉相承而感动。

就目前可得见的家集刻本而言,以道光至光绪年间数量为丰,尤以光绪朝为最,这并非说明战乱促进了家集的繁荣,而是从侧面反映出战乱后人们对家族文学传衍的断裂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因此大家纷纷搜文理稿,整理家集,以盼能保存旧籍、继往开来,将书香风雅传承下去。

(摘编自杨珂《清代家集与家族文学传承》,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集虽然收录一家文献,但并非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多样性有利于家族文学的传承。

B.虽然家集的文献资料来源于家族历代成员,但更为重要的是整理者个人的意志影响。

C.江浙地区家集最多,跟家族之间的仿效、竞争有关.也反映了当时当地文风之盛。

D.家集中一些诸如“青灯伴子”等温馨、和谐的家族生活图景,表达了对和平的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清代家集的多样性、地域特征、描绘内容及繁荣原因等依次展开了论述。

B.文章举江浙地区家集数量超过全国半数的例子,论证了清代家集的分布特点。

C.在论述家集具有史料价值时,文章列举了桐城派等同一地域流派间交融的事例。

D.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家集数量最多,证明了战乱是影响家集数量的最重要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续有成员为官的家族,其家集的功名目的明显,而其诗文方面就会弱于其他家族。

B.家族文学与地域文学之间互动频繁,会形成家学传衍与地域文学发展相互间的影响。

C.文学、教育价值是家集编撰之初的主要用意,但它是时代的反映而具有了史料价值。

D.和平时期,虽然没有文化传衍断裂的忧患意识,但传承书香风雅依然推动家集编撰。

【答案】1.C2.D3.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然后审读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并进行比对。

A项,“家集……多样性有利于家族文学的传承”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这些不同的家集形态,令家族文学传承的可能性变得多样”,并不是说“多样性有利于家族文学的传承”,选项曲解文意。

B项,“……但更为重要的是整理者个人的意志影响”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正是在家族整体与整理者个人的双重影响下”,并没有说哪个更重要,故选项中“更为重要的是……”错误。

D项,“……表达了对和平的追求”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些家族生活图景“常常会令人感到非常温馨、和谐,并对家族文学的一脉相承而感动”,实际上反映的是对美好的耕读生活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和平。

故选C。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

D项,“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家集数量最多,证明了战乱是影响家集数量的最重要原因”错误,从文中来看,战乱对家集有影响,但并不能证明是“最重要原因”,相反根据前文江浙地区家集最多,可以判断应该还是文化氛围等是最重要原因。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连续有成员为官的家族,……而其诗文方面就会弱于其他家族”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只是说“科名累世的家族,会将其先辈的制艺、朱卷等搜辑成集以彰显荣耀……”,但并没有说家集中就没有诗文的内容,或者诗文的内容就弱于其他家族,选项属于妄加猜测。

故选A。

【点睛】判断选项信息是否符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九爷

杨桦

融城郊外枫林村,村前碧水环绕,村后山高林密。

九爷的家在村尾那棵高大的枫树下。

九爷是个孤寡老头。

但九爷似乎并不孤独。

晚上,低矮的泥房里,孤灯残烛。

一碗红薯饭,几条煎鱼仔,舀一碗自酿的酒,九爷眯缝着眼,悠悠地喝着。

一条瘦瘦的小黄狗蹲在一旁,瞪着圆溜溜的眼睛,伸出舌头,流着口水。

小黄狗是九爷的伴,酒是九爷的命。

村前良田千亩,却无九爷一亩三分,他靠酿酒卖酒为生。

肚子都填不饱的穷人,没有谁舍得用稻米来酿酒。

九爷就租两亩山地,种上红薯木薯,收成除交租和糊口外,就拿来酿酒。

量虽然不多,但九爷有办法,走山中有的是各色野果。

夏天的杨梅,秋天的酸枣子、野柿子,冬天的野栗子都是酿酒的材料。

他时常背着竹篓,带着小黄狗,钻到大山里采野果。

回来后,九爷把野果捣碎、蒸熟,放凉后撒上秘制的酒饼,倒入清冽的山泉发酵几日后,就能酿出醇香的酒。

甲午年秋,日本鬼子进犯融城,在城里烧杀抢掠。

村人担心鬼子侵扰,纷纷拉牛赶猪,拖儿带女,跑到山上躲了起来。

但九爷不走。

晚上,两个侄儿上门劝说,他正喝得兴起,瞪着发红的眼睛说:

“怕他个卵,来了请他们喝酒!

两侄儿知道,他是舍不得满屋的酒,只好摇着头走了。

九月初九的早上,九爷从门前的枫树下拉了一把深绿色叶子,用石碓捣碎,再用块粗布包起,加少许水挤出半碗浓绿的叶汁,放在了灶台上。

中午,九爷装锅酿酒。

厨房里水气弥漫,酒香四溢。

从酒井槽流出的热酒,滴滴答答地注入酒坛。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唔哩哇啦”的说话声,小黄狗警觉地抬起头,“嗖”地一声冲出门去,汪汪地狂吠着。

蹲在灶前的九爷像没事般,平静地站起身,伸手在木制酒井上的天锅里搅了搅水,喃喃地说:

“又该换水了啰。

”便拿走葫芦瓜瓢,把热水舀起,哗哗地泼到灶台后通往屋外的水沟里。

忽然,传来“砰”的一声枪响,小黄猗惨叫两声便无声息。

像触电般,九爷身子一抖,水瓢“啪”地一声掉到地上。

愣了片刻,九爷的目光落在那碗叶汁上,便伸手端了过来,倒入了那坛酒里。

刚用碗搅了两下,本门就被“哐啷”一声撞开了,三把晃眼的刺刀一下就伸到了九爷面前。

“哟西!

”看见酒,三个鬼子兴奋得手舞足蹈。

九爷不理他们,不慌不忙地拾起水瓢,从水缸里舀起冷水,哗哗地倒进天锅里。

水添满后,九爷又舀起一碗酒,坐到地上,从灶中执出几个煨熟的红薯,抓了个捧在手中,用嘴吹吹,剥去焦皮,咬了一口,再“噬”地喝了口酒,眯缝着眼,一脸陶醉之色。

三个鬼子站立在那里,眼露贪婪之色,凸起的喉结像抽了筋般抖动着。

忽然,一个鬼子冲上去,抢过九爷手中的碗,张开臭烘烘的嘴,“咕咚咕咚”,把半碗酒倒进肚里,竖起拇指冲看九爷乱叫。

另两鬼子瞧见,也一人抓起个碗,抢着从酒坛里舀起了酒。

九爷倚坐在灶台边,冷冷地看着。

黄昏时分,三个鬼子躺在地上,口吐白沫,表情扭曲,肚子胀得像蛤蟆。

这时,九爷艰难地站起身,跌跌撞撞地走出房门,弯腰吃力地抱起早已僵硬的小黄狗,然后靠着枫树坐下,慢慢地闭上了双眼。

他怀中的小黄狗,此时就像个熟睡的孩子。

秋风乍起,金黄的枫叶像起舞的蝴蝶,悠悠落在九爷身上。

不远处,长着几簇叶子深绿的藤蔓植物,叫断肠草,剧毒。

(摘编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04期,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九爷生活的小山村静谧的环境特点,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与日寇进犯使这里变得鸡犬不宁形成对比。

B.小说开头及中间都交代了枫树之下生长的断肠草,使情节的发展处处有伏笔,从而使情节跌宕起伏,增添了小说的可读性。

C.小说故事简单明了,在叙述故事时不蔓不枝,即使只有不多的笔墨来写日本鬼子,也通过动作细节和神态描写,显露出凶神恶煞的画面。

D.小说选取抗战时期偏僻山村中的普通村民,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可歌可泣的事迹,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5.小说中

九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小说中“小黄狗是九爷的伴,酒是九爷的命”这一句话如何理解?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B5.①热爱生活,贫乏的物质条件,简单的生活就能自得其乐。

②有着精湛的手艺,用野果子就能酿出醇香的酒。

③勇敢反抗,抗击侵略者,面对日本鬼子的侵略,他不肯通村人一起躲避,用毒酒杀死日本鬼子。

6.①这句话写出了九爷的生活状况:

他酿酒卖酒为生,是一个孤寡老人,与小黄狗相依为命。

②这句话起到了串联情节的作用:

小说情节的发展由小黄狗和酒串起来,小黄狗与九爷为伴儿,而被日本鬼子枪杀,九爷要毒死鬼子为小黄狗报酬,九爷杀鬼子的武器就是酒。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理解内容、概括作品主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中,B项,“小说开头及中间都交代了枫树之下生长的断肠草,使情节的发展处处有伏笔,从而使情节跌宕起伏”错误,从文中来看,小说开头只写了九爷家边的枫树,并没有写断肠草,而且伏笔的作用是使情节紧密相连,并不能达到跌宕起伏的效果。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的九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结合情节,根据小说中直接描写该人物的内容来把握形象特点,也可以结合作者或他人的评价来推测人物形象,还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的表现和态度,来推测人物的性格。

从九爷的生活态度来看,“九爷就租两亩山地,种上红薯木薯,收成除交租和糊口外,就拿来酿酒。

……他时常背着竹篓,带着小黄狗,钻到大山里采野果。

回来后,九爷把野果捣碎、蒸熟,放凉后撒上秘制的酒饼,倒入清冽的山泉发酵几日后,就能酿出醇香的酒”,这些内容说明九爷是一个热爱生活并有一定的生活情趣的人;从九爷的酿酒技术来看,“九爷把野果捣碎、蒸熟,放凉后撒上秘制的酒饼,倒入清冽的山泉发酵几日后,就能酿出醇香的酒”“厨房里水气弥漫,酒香四溢”“把半碗酒倒进肚里,竖起拇指冲看九爷乱叫”,这些内容说明九爷的酿酒技艺非常高超;从九爷对待日本入侵的态度来看,“但九爷不走。

晚上,两个侄儿上门劝说,他正喝得兴起,瞪着发红的眼睛说:

‘怕他个卵,来了请他们喝酒’”,九爷不但没走,而且用断肠草杀死了入侵者,这表现出九爷的勇敢无畏。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把握句子作用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知道题干问的是什么,如本题“小说中‘小黄狗是九爷的伴,酒是九爷的命’这一句话如何理解?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找到这句话,看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有没有使用什么技巧,与上下文的内容有何关联,有没有突出中心。

从文中来看,“小黄狗是九爷的伴,酒是九爷的命”处于第二段,是对九爷生活状况的一种鲜明的描绘,九爷一生孤独,无依无靠,只有与小黄狗一起相依为命,这是一个孤寡老人的鲜明写照;九爷具有酿酒的技术与本领,他以酿酒卖酒为生,这也是他生活的一种技能。

这句话极其鲜明的串联起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这句话处于文章第二段,分析其结构上的作用,就要看这句话与下文的关联,小黄狗是九爷的伴,所以下文日本鬼子枪杀小黄狗,九爷毒死鬼子,这些情节就变得顺理成章;酒是九爷的命,九爷的酿酒技艺非常高超,所以九爷才能用酒毒杀日本鬼子,替小黄狗报仇,小说借助“小黄狗”和“酒”串联起小说的情节,非常巧妙。

【点睛】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

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

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

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个总榜,是指2017年城市阅读指数总排行,对内地36个主要城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的阅读指数进行排行,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重庆、武汉、西安、天津、杭州位列前十。

通过比较不同品类图书的数量和比重,从阅读倾向对应城市气质,报告还形成5个分项榜单:

喜欢阅读文史哲、音乐、绘画、书法类图书,“最具人文气息”的城市前五名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偏爱旅行、美食、养生、居家类书籍,“最注重生活品质”的城市前五名是上海、杭州、北京、大连、成都。

倾向阅读科技、设计、人工智能类图书,“最具创新潜力”的城市是北京、杭州、深圳、上海、南京等。

喜欢阅读经济、金融、投资类图书,“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有深圳、杭州、上海、北京、郑州等。

喜欢购买教辅、考试、工具书,“最重视教育”的城市前五位是北京、上海、济南、南昌、贵阳。

(摘编自张玉玲、孙小婷《文化赋予数据以思想和灵魂》,《光明日报》2018年04月24日)

材料二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大学生的阅读情况如何?

一项针对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显示,近九成学生喜欢阅读,然而超五成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较低,近八成学生认为“沉迷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导致阅读量缺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的重要性无须赘述。

然而时下大学生读书时间短、读书数量少已成一种普遍现象。

很多人对读书的热情,远远不及鼓捣电脑、划拉手机。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较低,“沉迷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导致阅读量缺乏,有自我反思、自我敦促的积极意义。

同样是电子产品消费大国,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年轻人的整体阅读量比我们高得多,各种时兴的电子产品并没有消解他们的阅读热情。

问题关键在于如何避免沉迷于电子产品,影响阅读时间。

(摘编自李思辉《阅读本该比刷手机更有诱惑力》,《中国青年报)2018年04月24习)

材料三

“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

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

65.2%的成年农村居民认为当地有关部门应该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高于城镇居民的比例(63.4%)。

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4.8%,与2016年的85.0%基本持平,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增长不明显,0~8周岁儿童略有下降。

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i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

图书阅读率为59.1%,较2016年的58.8%上升了0.3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37.6%,较2016年的39.7%下降了2.1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25.3%,较2016年的26.3%下降了1.0个百分点。

(摘编自孙山、杜园春《成年人接触报刊图书时长不及手机一半》,《中国青年报》2018年04月24日)

材料四

今年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对912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受访者中47.04%来自理工类学料,52.96%来自文史类学科。

调查结果显示,54.82%的受访大学生阅读仍以纸质图书为主,38.27%的受访者选择使用电子阅读器,52.85%的受访大学生选择使用手机进行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13.38%的受访大学生偏爱有声阅读,具体方式包括收听录音带讲书、微信语音推送、使用语音读书机或有声类App。

在挑选阅读内容时,54.17%的受访者选择考试辅导等实用性强的书籍,而文学书籍和经典书籍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分别是23.25%和19.74%:

42.11%的受访者希望所选择的书籍可以拓展个人知识面,37.5%的受访者因备考需求而选择阅读内容。

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杜骏飞看来,为了解决当前所需进行功利阅读,书单最短、短期内最有效,但更多时候还应“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好奇,沿着那明灭闪烁的方向一路追寻,直到求真辨疑”。

(摘编自孔德淇、陈喜润、崔崾《54.82%的受访大学生阅读仍以纸质图书为主》,《中国青年报》2018年04月23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7年城市阅读指数的总排行情况以及从阅读倾向对应城市气质的分项榜单来看,一线城市的阅读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B.从2017年图书综台排名来看,人们阅读较多的是文学类、励志类和童书类的图书;而从增长较快的图书阅读情况来看,绘画类图书增长最快。

C.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成年国民阅读的情况是数字化阅读方式呈上升趋势,而报刊阅读率呈现下降趋势。

D.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文史类学科学生阅读仍以纸质图书为主,还有不少学生偏爱有声阅读。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城市阅读情况的榜单分别从人文气息、生活品质、创新潜力、经济活力以及重视教育几个方面,反映了内地三十多个主要城市的阅读情况。

B.电子产品并不会影响年轻人的阅读热情,一样是电子产品消费大国的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年轻人的整体阅读量都是很高的。

C.由2017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可知,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是差强人意的,可是未成年国民的阅读量没有明显的提升。

D.根据自己所需进行功利阅读,是无可厚非的,只是还需要“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好奇,沿着那明灭闪烁的方向一路追寻,直到求真辨疑”。

9.现在我国大学生阅读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D8.B

9.①读书时间短,读书数量少。

②整体看仍以纸质图书的阅读为主。

③阅读内容多选择考试辅导等实用性较强的书籍。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或“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本题中,D项,“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文史类学科学生阅读仍以纸质图书为主”错误,从文中来看,材料四中说的是“今年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对912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受访者中47.04%来自理工类学料,52.96%来自文史类学科。

调查结果显示,54.82%的受访大学生阅读仍以纸质图书为主……”,由此可知,“52.96%来自文史类学科”指的是参加调查的人员组成,而“54.82%的受访大学生阅读仍以纸质图书为主”是不同类学生调查的结果,选项将两处信息杂糅到一起。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电子产品并不会影响年轻人的阅读热情,……”错误,选项以偏概全,材料二中说的是“同样是电子产品消费大国,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年轻人的整体阅读量比我们高得多,各种时兴的电子产品并没有消解他们的阅读热情”,由此可知,文中指的是韩国、日本、法国年轻人,而我国则不是,故不能一概而论。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的是“现在我国大学生阅读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然后浏览几则材料,确定答题的区间,接着就要勾画出介绍我国大学生阅读情况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如材料二中“然而时下大学生读书时间短、读书数量少已成一种普遍现象”“一项针对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显示,近九成学生喜欢阅读,然而超五成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较低”,如材料四“调查结果显示,54.82%的受访大学生阅读仍以纸质图书为主,38.27%的受访者选择使用电子阅读器,52.85%的受访大学生选择使用手机进行阅读……”“在挑选阅读内容时,54.17%的受访者选择考试辅导等实用性强的书籍,而文学书籍和经典书籍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分别是23.25%和19.74%……”,考生根据这些内容就可以概括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

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

父宗政时为赵方将,以兵御之。

珙料其必窥樊城,献策宗政由罗家渡济河,宗政然之。

越翼日,诸军临渡布阵,金人果至,半渡伏发,歼其半。

以功补进勇副尉。

理宗即位,特授忠翊郎。

绍定三年,丁母忧。

明年,起复京西兵马钤辖。

制置司檄珙问边事,珙曰:

“金人若向吕堰,则八千人不为少,然须腾云、吕堰等寨受节制乃可济。

”有顷,金人犯吕堰,珙喜曰:

“吾计得矣。

”亟命诸军追击吕堰,进逼大河,退逼山险,寨军四合,佥人弃辎重走,斩首三千。

移刺瑗遣其部曲马天章奉书请降,得县五。

珙入城,瑗伏阶下请死,珙为之易衣冠,以宾礼见。

端平二年,知光州,又兼知黄州。

三年,珙至黄,增埤浚隍,搜访军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