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城盐官志最新最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6939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9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卤城盐官志最新最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卤城盐官志最新最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卤城盐官志最新最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卤城盐官志最新最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卤城盐官志最新最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卤城盐官志最新最全.docx

《卤城盐官志最新最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卤城盐官志最新最全.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卤城盐官志最新最全.docx

卤城盐官志最新最全

卤城(盐官)简史

卤城,三国古地名(今甘肃陇南市礼县盐官),中国地图地理几何中心位置,地处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是一方有着古老文明的神奇土地。

在这里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西域文化水乳交融,秦文化、商文化、盐文化、马文化、乞巧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古道文化交相辉映,儒-释-道-伊斯兰-基督文明,三教九流和谐共处,这里就是陇右历史文化名城卤城--盐官。

 

这里曾是北线丝绸之路和南线茶马古道的交汇点之一,处于关陇古道和陇蜀古道连接部,闻名国内的盐官骡马交易市场就是这种文化遗存的体现和映证,回首历史,对于当下建设一带一路和西部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沿革

周朝时期,周孝王“邑非子于秦”之前,秦人的发祥地在西垂(西犬丘)一带,史称“非子邑秦”,“居西犬丘”。

中经襄公,直至文公时秦都才由西垂迁到湃渭之会。

秦昭襄王时置此地设陇西郡西县。

秦朝时,为西县治所,西南部仍为氏羌人所居,尚未置郡县。

西汉时,为凉州刺史部陇西郡西县,西南部有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陇西郡羌道,王莽时期改西县为西治。

东汉时,地属凉州刺史部汉阳郡西县,西南部有武都郡武县及羌道。

三国时,称之卤城,为魏蜀交战界地,双方互相争夺,各有怀属。

晋时,属秦州天水郡始昌县(晋改西县日始昌)。

仇池国(296一322)时期,全部地域属仇池国。

前赵(304一329)、后赵(31争一351)、前凉(314一376)、前秦(351一394)、后秦(384一417)时期,这几个地方割据政权或全部或部分,或较长时间或短暂地占据过本地域。

唐时,先属山南西道,后属陇右道秦州。

盐官城曾为党项马邑州州治所,隶于秦州都督府。

五代的岐、唐、晋、周时,属陇右道秦州天雄、雄武节度使所辖,西南部没于吐蕃。

五代汉时全地域没于吐蕃。

盐官属天水军辖治。

清朝雍正六年(1727)改属秦州。

中华民国时,民国2年(1913)袁世凯令各州府改道,改渭川道。

民国16年(1927)道废,县直属于省。

民国25年(1936)蒋介石令甘肃全省设七个行政专员公署,属第四区(天水)专署领辖。

1949年8月在解放军一野七军彭绍辉将军带领下,经盐官解放战役全城解放,在当地乡贤首领独五爷的带领下举城开门迎新,解放军初期的开明政策,任用社会贤达安抚战乱情绪,凝聚社会力量,稳定发展了建国初期的当地经济民生。

初隶武都专区,1955年10月划归天水专区,1985年7月又划归陇南地区。

地理要冲

得陇望蜀,北接渭水,南通川蜀,地理上处于丝绸之路渭水线复线和茶马古道交汇处。

已有学者关注到“蜀道”不单指秦巴蜀道,还应包含自陇入川的“陇蜀道”。

“由上邽(今天水)南下汉中入蜀,称‘陇蜀道’。

陇蜀道从上邽至汉中区间也有两条路可走。

其西道经陇南市礼县、略阳至汉中;东道经麦积山、两当、凤县至汉中”。

显而易见,与四川广元、陕西汉中接壤的甘肃陇南地区则成为了“陇蜀道”自陇入川的必经地域。

“陇蜀道”在陇南境内是由走向不同的线路连接或组合形成的,如阴平道(由文县入川)、覆津道(成县至武都)、青泥河道(成县经徽县至略阳)、祁山道(天水经陇南市礼县至成县或武都入川)等。

“陇蜀道”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路,它还是一条承载着丰富、厚重历史文化信息的文化线路,“陇蜀道”沿线的栈道、石门、关隘、驿馆、摩崖石刻、古镇(古村落)等都集聚着有待后人解码的文化底语。

由此可见,只有包含“陇蜀道”的“蜀道”之概念才是完整的。

  一、秦汉时期:

祁山道卤城成为陕-甘-川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线路与支点

  卤城(今陇南市礼县盐官镇)是陇南重镇,系西、礼两县的东大门,地处关陇古道和陇蜀通道的结合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自陇右秦州(今天水市)经卤城、祁山至略阳或接覆津道至武都、文县再入川的“祁山道”可谓是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四川与北方丝绸之路有效连接的便捷通道。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祁山道”及卤城对陕甘川三省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秦西垂陵园的发现与考古发掘,陇南市礼县(古称西垂)已被确定为秦人发祥地,卤城则地处西垂腹地。

早秦时期,秦人之所以在此崛起,应该与卤城盛产井盐有着紧密的联系。

甘肃省仅有两口盐井(定西漳县的盐井和陇南陇南市礼县卤城的盐井)。

在漫长的盐铁专营的历史时期,卤城成为了陇右、陇南,甚至陕甘川毗邻地区食盐的供应地。

  以四川自贡为代表的区域是我国盐井最为集中的地区。

早秦时期,煮盐的器皿主要是陶鬲,但陶鬲本身容积小、导热性差等缺陷决定了井盐产量相当低,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一种新的生产工具替代陶鬲,铁器的出现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早秦时期生产力发达的地区当属关中地区,而西垂因是秦人发祥地,先进生产力很快就会传至西垂,铁器也不例外。

据樊志民《早秦农业历史初探》中引述:

在秦襄公初入关中的活动地域“北起灵台,西至陇西,南至宝鸡,东及长武”秦国初期墓葬都曾出土过较多的铁器。

这说明“襄公始国”时关中地区已有铁器使用。

1994年甘肃省文物局考古所对陇南市礼县大堡子山西垂陵园进行抢救性挖掘时发现,有生锈的铁剑等铁器。

目前,考古界普遍认为,西垂陵园(陇南市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埋葬的就是襄公夫妇。

这些都表明,在春秋初期,铁器已传入西垂地区。

秦穆公时期由于征服了羌戎并扩大了秦地,秦与周边诸侯国的往来进一步加强,这为西垂地区与巴蜀地区煮盐技术的交流提供了更加充实的现实条件。

《史记·秦本纪》载:

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

  说的是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伐蜀并灭之初设蜀郡。

秦襄公比秦惠文王要早400多年,所以,四川的铁锅煮盐技术并不排除从西垂地区经祁山道传过去的可能性,因为陇南与四川一衣带水,地理位置相对较近,又有着相同的重要物资———井盐,而且,因受关中文明的直接影响,秦早期西垂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比川蜀地区要发达得多。

  卤城盐井祠内矗立的重立《明嘉靖盐井碑记序》载:

其盐西南通徽成阶文陇南市礼县汉中,东道秦陇,凡舟车所至,人力所通,靡远弗济。

可见,卤城与汉中、川蜀地区有着紧密的经贸及文化往来,而这种往来主要是通过陆路连接线———祁山道,水路连接线———西汉水(流经陇南市礼县、西和、成县、略阳、汉中再进入四川)来实现的。

  近年,陇南市礼县罗坝乡崖湾村出土了秦国蜀郡中心武库的“成都”铭铜矛,1998年陇南市礼县马河乡吴宋河村也曾出土了三国时期带有“蜀郡”铭的钺形铁铲。

这些出土文物都铁证般地表明:

陇南市礼县地处蜀陇要冲,确为“秦陇锁钥、巴蜀咽喉”,同时也印证了西垂地区与巴蜀地区存在着极为久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高大伦先生认为:

在雅安汉源的大渡河边,茂县、汶川的岷江河畔都发现了来自北方的四五千年前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甚至进入了成都平原,但这些遗址中的外来因素都来自西北的甘、青一带的文化。

由此说明,甘川经济文化交流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而这种经贸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则是必经卤城的祁山道。

  相传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驻兵于汉中。

萧何建议说,欲取天下者,须占据陇上的西垂故地,方可取关中,攻长安。

因为西垂故地为蜀陇要冲,进可以翻越陇山,直逼长安,退可以据守陇上或退回汉中入川,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基于这种考虑,刘邦派樊哙占领了古西垂,即当时的西县(卤城系其腹地)。

然后择机派兵攻打陈仓,袭击项羽所封的雍王章邯。

  可见,在秦晚期楚汉之争过程中,据有“扼陇蜀之要,控攻守要冲”的祁山道、卤城成为了汉高祖刘邦北上抗楚图强的理想线路及战略支点,地处西垂腹地的卤城物产丰饶、盛产粮食、尤为重要的是能提供人体及马匹必需的食盐,这在食盐资源极为短缺的秦汉时期成为了独特的战略物资,占据卤城,进可攻取秦州,冀望陈仓与长安,祁山道卤城的战略意义显而易见。

  二、三国时期:

祁山道卤城成为蜀魏争夺交锋的前沿堡垒

  卤城位于天水故城顺西汉水西南15公里处,由卤城西行6公里便至祁山堡,由此可见,卤城与祁山近在咫尺,而西汉水则将卤城、祁山河谷地带连为一体,卤城当为祁山道之要冲,“据《三国志》卷25《杨阜传》记载,建安十七年(214年),杨阜在冀城(今甘肃甘谷西)抵抗马超失败后,先至历城(今甘肃西和县城北),后‘与(姜)叙起兵于卤城’继续抵抗马超。

  《三国志》载:

十九年(214年),赵衢,尹奉等谋讨(马)超,姜叙起兵卤城以应之。

衢等谲说超,使出击叙,於后尽杀超妻子。

超奔汉中,还围祁山。

叙等急求救……渊到,诸县皆已降。

卤城沿祁山道进可取陇右天水,退可守汉中、巴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食盐资源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诸葛亮首次北伐路线图完全是出于现实考量而做出的选择,因为蜀欲出兵陇右,要么选择地势险要的关陇通道(陇山道和陈仓渭水道),要么选择路途相对遥远的陇蜀通道(祁山道),但“陇山道”(自天水经秦安或清水抵张川县,然后翻陇山至陕西陇县入关中,称之为“陇山道”)和“陈仓渭水道”(东起陕西宝鸡,西至甘肃天水,全长200多公里)均掌握在魏军手中,供诸葛亮选择的交通线中仅有陇蜀通道(祁山道)一条线。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选择的路线是从汉中出发,经阳平关、武都、祁山、至天水,道路虽远,但地势相对秦巴蜀道显得较为平坦,而且魏军防守力量也较为薄弱。

三月,从汉中出发的“蜀军在陇右占领了武都、祁山、西县、天水之后,便受阻于郭淮据守的上邽(今天水)和游楚坚守的陇西郡”。

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曾两次占据卤城,当地还盛传着“卤水洗尘”的故事:

“三国时期,诸葛亮亲率大军两次出师祁山,两次占据了卤城,两次发布了三个相同的命令。

第一个命令是挑选三百名精壮士兵,去盐井协同盐工煮盐,所产盐全部为蜀军补充军需。

第二个命令是蜀军轮换进驻卤城,稍作休整。

第三个命令为所有进驻卤城的蜀军将士都要用烧温的卤水洗头、洗脚或洗澡。

当时许多将士对这三个命令有些纳闷,不了解其意,后来很快明白了。

蜀军从蜀地远道而来,长途跋涉,非常艰辛,一路天气炎热,蚊蝇叮咬,有的士兵满身臭汗,有的脚底磨成了血泡,有的还不服水土,疲劳不堪。

卤水洗后有奇效,满身的臭汗、脚底的血泡、蚊蝇叮咬的痕印很快除去,蜀军体力得到迅速恢复。

同时将烧开的卤水晾冷后为伤员清洗伤口换药,伤口很快愈合。

卤水洗尘将过,蜀魏大战就开始了,蜀军将士们个个精神焕发,大家都称赞诸葛丞相卤水洗尘的命令真好真及时。

  从“卤水洗尘”的故事可知,卤城独特的井盐资源不仅能有效地补充了蜀军军需,而且疗治了蜀军将士的疾病,使得蜀军士气高涨,为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治通鉴》载:

若趣祁山,熟麦千顷。

  由此可见,卤城一带除盛产井盐和良马外,还盛产小麦,这就为远道而来的蜀军有效补充军粮提供了可能性。

祁山向东可图陇右天水,向西可退靠长道峡谷或陇南市礼县盆地,是用武的最佳战略要地,祁山也就自然地成为了诸葛亮实现据陇右窥关中宏图伟业的前沿堡垒。

卤城与祁山一衣带水,同处宽阔的西汉水河谷地带,著名的抢割陇上小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陇南市礼县盐官镇盐井祠圣母殿楹联“诸葛北伐卤城屯粮千古颂、杜甫西行盐井留诗万世吟”便是有力的佐证。

  由此可见,卤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饶的物产成为了祁山古道上一处具有战略意义的咽喉要塞。

  三、宋金时期:

祁山道卤城成为宋金对峙争夺的战略要地

  宋金之际,秦州(今甘肃天水)曾多次被金人所占领,他们依据秦州承东启西、接北望南的优越地理位置,屡屡突破祁山防线上的皂郊堡、祁山堡,进犯西和州和成州,意欲长驱进入汉中,再入川蜀,而这一战略路线必经祁山道卤城,这就使得与秦州近在咫尺的卤城成为了宋金对峙争夺的前沿阵地。

“绍兴初年,金人占领秦州,又在今天水市内置天水县。

这样,就存在南北两个天水县,北天水县属于金,南天水县属于宋……宋禧、嘉定时期,金人循铁堂峡支道进攻南天水县。

  众所周知,南天水县(今天水镇,也称小天水)距离卤城不过三四十里路,而卤城当时属于西和州管辖范围,由此推知,在漫长的宋金对峙、冲突时期,卤城曾一度成为了宋金交锋的一线阵地。

卤城钟楼寺内至今仍矗立着国内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南宋·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金大定12年)的碑刻———“盐官镇重修真武殿记”。

  盐官重修真武殿功毕太守王公光祖,字景先,谓下客米居纯曰,予扵乾道乙酉岁捍御敌人至此……若是中前敌人叛盟,意欲长驱而下蜀,至此而为官军所败……落款为:

武功大夫兴州驻剳御前右军统制军马知西和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边都巡检使弹压军马王光祖立石。

  南宋设阶州(今甘肃武都东)、成州(今甘肃成县)、西和州(今西和县西)、凤州(今陕西凤县东)等州作为川蜀的外围藩屏。

吴璘、吴挺率领的南宋军队在河池(今陇南徽县)、成州、西和州卤城这一带构筑了坚不可摧的防线,多次粉碎了金军南下入川的战略企图。

因此,四川在漫长的宋金对峙、冲突中免受战火的威胁。

西和州卤城则成为南宋抗金的一线战略支点,有效抵御了金军南下的步伐。

  “盐官镇重修真武殿记”碑刻不仅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而且说明了以下几点历史事实:

一是兴州(今陕西略阳)、阶州、成州、西和州因山水相连,历史文化的交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是金军攻打卤城发生在乾道乙酉年(1165年),“若是中前敌人叛盟,意欲长驱而下蜀,至此而为官军所败”的表述说明金单方面撕毁了与南宋签订的盟约———《隆兴和议》(又名《乾道和议》),再次侵袭南宋边地。

因1164年12月签订的《隆兴和议》中将秦州割予金,所以,次年(1165年)金人毁盟,由秦州经皂郊堡、南天水县进攻卤城应该是存在可能性的;三是金军南下入蜀的路线可有两条:

一条由秦州———西和州(卤城)———阶州———文州,即邓艾灭蜀的路线;一条由秦州———西和州———成州,直抵兴州。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诗圣杜甫自秦州循祁山道抵卤城,在卤城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盐井》一诗,可以说,杜甫自陇右入川的路线也是陇蜀文化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在秦汉三国时期,还是唐代及宋金时期,祁山道都成为了陕甘川经济文化互动的交通要道,而卤城也因其重要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盐业资源成为了“陇蜀道”文化线路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名镇。

  综上,以“祁山道”为代表的“陇蜀道”支道在甘肃陇南地区境内纵横交织,首尾连接,组合形成了一条条便捷的甘川通道网络。

毋庸置疑,“祁山道”已然成为了陇蜀经济、文化、军事等互动关系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交通要道,从而也凸显出“蜀道”理应包含“陇蜀道”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秦人的发祥地

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说: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秦人之兴起,验证的正是这个中国历史宿命论。

西汉水上游是秦人的发祥地,根据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埋葬规律,一般帝王陵墓都跟都城间隔或一段距离,安排在帝王都城附近。

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发现的秦第一陵园-西垂宫正好位于盐官以西约15公里大堡子山位置,今盐官一带的西犬丘地区,曾是秦人早期的都邑所在,盐官正好处在西垂河川“聚宝盆”中央,大有星拱月之势。

  西汉水源头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宜农宜牧,是天然的农牧场所。

盐和铁是古代中国立国的战略性经济资源,盐官有盐井可熬盐,盐卤资源得天独厚,秦人先祖正是以这宽广富饶的河谷盆地起家,经过与周围西戎族进行艰苦的武力攻伐和辛勤的农牧经营,为开创后来的煌煌伟业莫定了基础。

盐官古镇,这里自古以来就盛产水盐。

在科技欠缺、交通闭塞的年代,食盐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兴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盐官原名卤城,这里有高浓度的卤水自地下涌出。

早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经因盐而兴。

  盐官丰富的盐卤资源为秦人的兴旺提供了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一,与秦人相邻的其他民族或部落,绝大多数都不掌握食盐资源,但食盐又是生活的必需品,因而得用粮食或其他东西交换,秦人因此致富。

其二,盐官有大量从地下涌出的卤水,像人一样,骡马也是需要食盐的,从这养出的骡马才膘肥体壮。

历史上,盐官骡马就以个头高、力气大、性情温和而著称。

  兵车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武力装备,是国家军事实力的象征。

秦人以养马立身,最利车战。

  直到上世纪90年代,盐官都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骡马交易市场,骡马交易者除甘肃本地人外,更有从四川、陕西、宁夏、青海等十几个省远道而来的。

  至此,我们大体可以归纳出一条西汉水流域的秦人由弱到强的发展脉胳:

  西汉水流域丰茂的水草、盐官镇丰富的食盐利于畜牧——有良马而能远行——由陇南一隅走向关中平原——虎狼之秦最终问鼎中原。

(本文选编于《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02月)

西垂宫

 

《史记·秦本纪》载,周孝王命秦的先世非子在沂渭之间养马,马大蕃息,分土为附庸,邑于秦。

非子生秦侯,秦侯生公伯,公伯生秦仲,秦仲在周厉王时。

周宜王即位,以秦仲为大夫,伐西戎,死难。

秦仲在位共23年,“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

周宜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

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庄公是秦第一位称公之君,《史记·年表》说他名其。

李学勤曾经指出,不其篮的器主不其就是庄公(《新出青铜器研究》第272-274,285-286页)。

秦仲被西戎所杀,《年表》记于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后汉书·西羌传)说在宣王四年,公元前824年,后者当本于古本(竹书纪年》。

查不其篮铭云“惟九月乙巳朔”,戊申为初四日。

《史记)(后汉书)的记载都嫌略晚。

秦庄公在位甚久,《秦本纪》云共44年,其子襄公继位,已到周幽王时。

因此,形制酷似颂壶的秦公壶的器主,应该就是庄公。

壶作于他即位之后,比不其篮要晚一些,称号也不同了。

不其篮铭的字体,和一般西周晚期金文没有差别,秦公壶的字体则已向

  后来秦器趋请以壶铭和1978年宝鸡太公庙出土的秦公憧、镈寻(器为秦武公)铭文比较,便可明白。

这一点是很值得注意的。

秦公壶这样的成对器物,很可能出于器主的墓葬。

庄公墓何在,史无明文,但其后襄公、文公,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均“葬西垂”,‘作为西垂大夫的庄公应该也葬于该地。

西垂即西,在今甘肃天水西南(盐官附近)。

1919年天水西南乡曾发现秦公簋,见冯国瑞(天水出土秦器汇考》,篮上刻有“西”这一地名。

秦公壶以及近时出现的一些有关器物,是否可能来自该地,千古之谜有待探讨 ,直到西垂陵园的发现。

 

据史料记载,秦人属于赢姓,源于山东,殷商末年,赢人首领一路进攻,进至渭水中游一带,守卫商王朝的边疆。

随着周王朝灭掉商纣,赢人守卫的地区也被周人攻占,在其首领大骆的带领下,沿渭水西进,继续寻找生存之地,最后迁移至渭河以南、远离周人中心的西汉水上游地区,即今陇南市礼县东部一带,从而保持了相对的独立,为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在这里他们战胜了力量相对弱小的氐人,修建了城邑。

周王朝建立后,他们归顺了周王朝,周天子认可他们占据"西犬丘",确认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秦人先祖非子善于养马,受到周孝王的赏识,封为附庸,邑之秦,此后非子后代秦仲被封为大夫,秦仲在对戎作战中死后,其子庄公继承遗志对戎作战,收复失地,被宣王封为西垂大夫。

庄公次子襄公在平定叛乱中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因功被封诸侯,正式立国。

庄公死后文公继承王位,继续对戎作战,占领了陕西歧山地区,完全结束了游牧生活,开始了农耕生活,社会制度也随之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秦人的发展壮大始终都未摆脱"西垂"这一中心和根据地。

根据专家学者研究证实,秦人有四大陵区。

秦人陵区中的二、三、四陵园即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和始皇陵园均相继在陕西发现,但秦人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却一直未被发现,成了千古之谜。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村民不经意间在大堡子山挖掘出了文物,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甘肃省文物考古所开始在大堡子山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共探明有"中"字型大墓四座,"瓦刀"形车马坑三座,中小型墓葬200座以上,重点清理发掘了三座大型墓葬和九座小型墓葬,共清理各类文物100余件。

眼前这些起伏不平的几块麦田就是被发掘的秦公1、2、3号墓遗址。

1998年春,在大堡子山对面,西汉水南岸的赵坪村圆顶山又发现了一片墓葬区。

文物部门及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了三座贵族墓和一座车马坑,共出土各类文物162件。

该墓葬的发现不仅为证实大堡子山古墓葬就是秦西垂陵园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其类似的墓葬形制和地理特征也说明:

这里就是千百年来人们苦苦探寻的秦人第一陵园--西垂陵园。

西垂博物馆共收藏历代文物3000余件,分15种类型,即化石、石器、骨器。

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玉器、金银器、古钱币、砖刻、木雕、书画、史料,是一处研究仰韶、先秦、三国等文化的文物宝库。

青铜器专题展厅陈列秦公墓、秦贵族墓出土文物300多件,其中一组九件套的秦编钟,造型精美,完好无损,它是中国发现的唯一一件九件套的秦编钟。

盐官骡马市场

盐官,地处陇东南的河谷地带,汉阳川中枢位置。

顾名思义——盐官因产盐而得名。

盐之利用其来远矣!

李乔苹《中国化学史》载:

“盐与谷同为人类生活之要素,则咸食与粒食当必始于同时”。

盐官之盐属于井盐,盐官地区至今流传着盐井与胶鬲有关的传说。

胶鬲何许人也?

明书《山堂肆考》记载《举胶鬲》这一典故,其文曰:

“胶鬲,遭纣之乱,隠居卖盐为业,文王闻其贤,举以为相,故孟子曰: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百九十四《饮食》),在民众的口吻中提到古籍当中生僻如胶鬲的名字,唯一的解释是:

传说与信史之间并非势同水火绝不相容,实际上,一些重大考古挖掘和古文字研究表明,某些神话和传说中确实包含着历史的真实。

  那么,谁又能否定流传在盐官民间的传说与胶鬲无关呢?

  盐官产盐到底始于何时?

据《西和县志》载:

“按汉初已设盐官,盐井之发现想在周、秦时代。

”县志中还记载:

“盐官城内卤池,光阔十余丈,池水浩瀚,色碧味咸,四时不涸,饮马于此,立见肥壮。

”地方志中明确提到了盐官之卤池咸水与官营骡马畜牧业得天独厚的的优势。

  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在秉笔直书之前亲自遍览名山大川实地踏察,因此他笔下的记载大都信而可征——“非子居犬及畜,好马及畜,善养息之。

”(《史记·秦本纪》)以太史公用笔之精细深思,“善养息之”之“善”绝非无意之笔。

“马大蕃息”的秘密正在于此!

非子是秦人的先祖,非子牧马之地正是盐官川富含盐分的河谷地带!

因此可以推断,盐官盐业的发达为秦人早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作为嬴姓东夷族一支的秦人,在部落迁移的过程中西迁至地势开阔水草茂美的盐官地区。

盐官地处西河水与西汉水交汇之地,宜农宜牧,形成水草丰美的河谷盆地,所育骡马膘肥体壮。

最晚在秦先祖中潏时,已“在西戎,保西垂。

”,先秦乃至汉魏以来,这一地区一直是东进关中,北襟河渭,南控巴蜀,西联诸戎的咽喉要冲,亦是秦人的祖城邑邦基。

(《陇南市礼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史记》载:

“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

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

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史记·货殖列传》) 换言之,秦人之后所以能够“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关东诸国一统天下,与其早期根据地的地理物产必然有着莫大的关系 。

《史记·秦本记》记载:

“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

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马于沂渭之间,马大蕃息”。

非子善养马,得到了周孝王赏识,让他继承了祖先伯益的赢姓,号称秦赢,邑之秦。

作为周朝的“附庸”,为周养马。

记载中的西犬丘即西垂,后又叫西县。

《清一统志》记载西县故城在今天水市西南百里(即盐官)。

《晋书》地道记记载:

“始昌城故西县城也”。

《水经注》记载:

“西汉水又西南合杨廉川水。

水出西谷,众川泻流,合成一川,东南流迳西县故城北”。

三种说法有一点可以肯定,所指地方为盐官,盐官在西县的腹地,西垂是秦初的都邑,可以说非子牧马的中心必在盐官。

此地,古代养马的条件非常优越,除西汉水两岸牧草丰盛外,还有一个其它地方难觅的优势,即这里有盐。

人类生存不能离盐,马的生长也需要盐。

这地方地下藏有盐,地表有盐泉,土壤中也含盐。

朱绣梓《西和县志》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