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6821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docx

《广东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docx

广东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课程代码:

00814考试大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第一章先秦文艺思想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尚书·尧典》

第三节《论语》

第四节墨子

第五节老子

第六节庄子

第七节孟子

第八节荀子

第二章两汉文论

第五章概述

第六章《史记·太史公自序》

第七章《毛诗序》

第八章《礼记·乐记》

第九章《法言·吾子》

第十章《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

第十一章《离骚经序》

第十二章《论衡》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曹丕

第三节陆机

第四节《抱朴子·钧世》

第五节《宋书·谢灵运传论》

第六节《文心雕龙》

第七节《诗品序》

第八节《文选序》

第九节《金楼子·立言》

第四章唐宋金元文论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王勃集序》

第三节《与东方左氏虬修竹篇序》

第四节《诗格》

第五节《戏为六绝句》

第六节《诗式》

第七节韩愈

第八节《董氏武陵集纪》

第九节《与元九书》

第十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第十一节司空图

第十二节欧阳修

第十三节苏轼

第十四节《词论》

第十五节《白石道人诗说》

第十六节《沧浪诗话·诗辨》

第十七节《心境记》

第十八节《论诗三十首》

第五章明清近代文论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诗集自序》

第三节《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第四节《四溟诗话》

第五节《童心说》

第六节《曲律》

第七节袁宏道

第八节《序山歌》

第九节《读第五才子书法》

第十节《读三国志法》

第十一节王夫之

第十二节《闲情偶寄·立主脑》

第十三节《原诗·内篇》

第十四节《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第十五节《复鲁絜非书》

第十六节《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第十七节《书汤海秋诗集后》

第十八节《人境庐诗草自序》

第十九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第二十节《人间词话》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附录1:

《古代文论名篇选读》精读篇目

附录2:

题型举例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除“绪论”外,根据时代先后分先秦文艺思想、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唐宋金元文论、明清近代文论五部分,其中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为重点,唐宋金元文论、明清近代文论为次重点,绪论和先秦文艺思想为一般章。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为大学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理论课程之一,与《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等构成互渗互补又互相推进的知识系统。

本课程的设置,将使学生在以往学过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了解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简要历史、发展概况,读懂古代文学理论原著,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文论家、代表性文论著作、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能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进行阅读、分析,理解其理论内涵,掌握其主要观点,评价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艺理论素养以及阅读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水平。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同步关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业性、宗法性对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范畴的特点;理解中国古代文论偏重抒情言志的文学观念;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

识记:

1.儒、道两大思想传统,均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2.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3.欧阳修《六一诗话》为最早的诗话;唐圭璋《词话丛编》是重要的词学文献;4.最早用评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是南宋末年刘辰翁;金圣叹把评点批评推向高峰毛宗岗《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金瓶梅》评点、脂砚斋《红楼梦》评点是最重要的小说评点。

简单应用: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综合应用: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1、先秦文艺思想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先秦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影响;了解先秦文论的中心内容及各家各派的基本文学观点;重点掌握分别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的基本文学思想及其联系与区别。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述

识记:

1.“文学”一词,最早约见于《论语·先进》,为孔门四教之一,泛指文章与学术;2.先秦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围绕着对礼乐制度的评价而展开;3.先秦政治、外交活动中往往通过诵《诗》表明自己的身份、志向和意图,这叫“赋诗言志”;4.《汉书·艺文志》载: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此即“采诗观风”说;5.先秦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各部门理论相通。

第二节《尚书·尧典》

识记:

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2.“诗言志”最早对诗歌本质作出理论概括,被朱自清称为中国古典诗论的“开山纲领”。

领会:

诗言志

第三节《论语》

识记:

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2.《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4.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5.不学《诗》,无以言;

6.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领会:

1、兴观群怨;2、文质彬彬;3、尽善尽美;4、辞达;5、思无邪。

简单应用:

孔子论述文艺的社会功能。

综合应用:

孔子论述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第四节墨子

领会:

1.非乐;2.三表法。

第五节老子

识记:

1.《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第一部经典著作;2.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4.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六节庄子

识记:

1.庄子否定礼乐,崇尚自然,追求个体精神自由,是老子之后的先秦道家代表人物;2.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领会:

1.解衣般礴;2.心斋、坐忘;3.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第七节孟子

领会:

1.知言、养气;2.以意逆志;3.知人论世。

第八节荀子

识记:

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领会:

从《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理解其文学思想。

简单应用:

《荀子·乐论》所体现的文艺思想。

第二章两汉文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两汉文论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影响;了解两汉文论的主要内容及各文论家的基本文学观点;重点掌握《毛诗序》所体现的汉儒文学思想及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提出的“发愤著书说”。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述

识记:

1.汉人开始区分“文”与“学”,把讲究词章的作品称“文章”,把学术著作称“文学”;2.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3.《毛诗序》是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提出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4.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5.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提出“发愤著书”说;

6.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

研究的总结者,其《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7.扬雄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汉大赋的特点是“劝百讽一”,并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

之赋丽以淫”;8.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和独创性的是东汉王充,是在其著作《论衡》中提出的。

第二节《史记·太史公自序》

识记:

1.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司马迁撰《史记》的目的是“考之行事,以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背诵“昔西伯拘”至“述往事,思来者”。

领会:

发愤著书。

综合应用: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第三节《毛诗序》

识记:

背诵“诗者,志之所之也”至“美教化,移风俗”。

领会:

1.诗大序;2.六义;3.发乎情,止乎礼义;4.变风变雅;5.主文而谲谏。

简单应用:

1.《毛诗序》所述诗歌的本质特征;2.《毛诗序》关于诗歌社会作用的看法。

综合应用:

从对“诗六义”的阐发看《毛诗序》对诗歌体裁和表现手法的认识。

第四节《礼记·乐记》

领会:

1.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2.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第五节《法言·吾子》

识记:

作者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辞赋家。

领会:

1.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2.雕虫篆刻。

第六节《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

识记:

作者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领会: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第七节《离骚经序》

识记:

作者王逸,东汉人,著有《楚辞章句》。

领会: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第八节《论衡》

识记:

作者王充,东汉思想家,其《论衡》思想核心是“疾虚妄”。

领会:

1.王充对于文章和学术著作“真美”的推崇;2.王充对“文为世用”的看法;

3.王充的复古与创新观。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原因,了解这一时期文学批评在作家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文体论、声律论等方面的成就;理解曹丕的“文气说”;理解陆机关于文学创作过程以及想象、灵感的论述;了解“四声八病”说;掌握

刘勰关于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心物关系、情理与文采及文学鉴赏和批评等问题的看法;理解钟嵘关于诗歌的本质特征、诗歌批评的标准等论述及“滋味说”的内涵。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述

识记:

1.魏晋是文学独立和自觉的时代;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彼此影响的产物;品评才性的风气,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对作家的品评;2.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文体论、流变论、声律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3.曹丕《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提出了“文气说”,其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才性和作品的风格等;4.陆机《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过程的专论,其写作目的是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文赋》中分析了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提出了应、和、悲、雅、妍五种审美标准;5.挚虞《文章流别集》选录战国至汉魏文章,分体纂辑,并附评论,论及各体文章源流演变;后人将所附评论结集单行,题为《文章流别论》;6.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立言者贵于助教”的观点;7.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声律论和四声八病说;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以“宫商”来类比声律中的“清”与“浊”;8.刘勰《文心雕龙》是文论史上最为体大思精的著作;其中《神思》篇论艺术想象,《情采》篇论情理与文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物色》篇论文学与自然的关系,《知音》篇论文学批评与鉴赏;9.钟嵘《诗品》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品评了自汉魏至齐梁的122位五言诗作家,章学诚称“《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

第二节曹丕

识记:

背诵“夫文本同而末异”至“不能以移子弟”。

领会:

1.四科八体;2.诗赋欲丽;3.文以气为主;4.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简单应用:

试论《典论·论文》的主要文学思想。

第三节陆机

识记:

1.字士衡,吴郡华亭人,官至平原內史,世称陆平原;2.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3.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4.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领会:

1.诗缘情而绮靡;2.精骛八极,心游万仞;3.应感;4.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综合应用:

《文赋》对古代文论建设的突出贡献。

第四节《抱朴子·钧世》

识记:

1.作者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2.《抱朴子》分《内篇》、《外篇》,其文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外篇》的《钧世》、《尚博》、《广譬》、《辞义》等篇中。

领会:

葛洪“今胜于古”的文学观。

第五节《宋书·谢灵运传论》

识记:

作者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著有《宋书》、《四声谱》等。

领会:

1.以情纬文,以文被质;2.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第六节《文心雕龙》

识记:

1.作者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2.《文心雕龙》五十篇,分上下两部分:

前二十五篇是总纲和文体论,后二十五篇除《序志》总序全书外,余皆“剖情析采”,即创作论。

领会:

1.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2.神思;3.六观;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5.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6.情采。

简单应用:

1.《文心雕龙·情采》中“情”与“采”的关系;2.《文心雕龙·物色》所述心物交融。

综合应用:

1.刘勰的神思(即“艺术想象”的特点;2.刘勰认为应该培养艺术想像力;3.文学批评与鉴赏中努力达到“知音”。

第七节《诗品序》

识记:

1.作者钟嵘,字仲伟,颖川长社人,曾任梁衡阳王、晋安王记室,世称“钟记室”;2.背诵“若乃春风春鸟”至“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领会:

1.建安风力;2.宏斯三义,酌而用之;3.直寻;4.滋味。

简单应用:

《诗品序》中的“物感说”的特点。

综合应用:

钟嵘的诗歌批评标准包含的内容。

第八节《文选序》

识记:

1.作者萧统,字徳施,南兰陵人,梁武帝子,卒于太子位,世称昭明太子;纂《文选》三十卷,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2.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3.事出于沉思,意归乎翰藻。

简单应用:

《文选》的选录范围和编撰体例。

第九节《金楼子·立言》

识记:

1.作者萧绎,字世诚,南兰陵人,梁武帝子,自号金楼子;初封湘东王,后平定侯景之乱,即位于江陵,称梁元帝;2.吟咏风谣,留连哀思者,谓之文;3.至于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综合应用:

试论萧绎的文笔观。

第四章唐宋金元文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唐宋金元文学理论的特点,重教化和重审美的文学理论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意境理论的形成、成熟及其理论内容;唐宋古文理论的主要内容;重点理解和掌握陈子昂诗文革新理论、皎然“取境”说、白居易“讽喻”说、司空图“韵味”说、严羽“兴趣”说的诗歌理论要点,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古文理论的要点,李清照的词学观。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述

识记:

1.陈子昂在《与东方左氏虬修竹篇序》中提出“风骨”、“兴寄”说,成为唐代诗文革新的旗帜;2.殷璠《河岳英灵集》代表了唐开元、天宝年间的诗学水平,其序文指出盛唐诗已融合南北,“声律风骨始备矣”;3.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明确提出“意境”的概念,成为审美意境论的先声,并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提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构思境界;皎然提倡“假象见意”、“诗情缘境发”,并在《诗式》中论及诗歌取境,发展了意境说;4.日本和尚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保存了我国初唐至中唐丰富的诗学理论资料;5.韩愈在《争臣论》中提出“文以明道”,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在《荆潭唱和诗序》中提出“穷苦之言易好”,在《答李翊书》中比较系统地提出古文运动理论;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明确提出“文以明道”,并将“辅时及物”作为文章的根本任务;6.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论诗以“讽喻”说为核心,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又提出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在《寄唐生》中提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7.欧阳修是宋代诗文革新的领袖,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自至”的散文创作纲领和“诗穷而后工”的诗学观点;8.苏轼是文学思想非常活跃的一代大家,提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等重要美学思想;9.诗话是宋代兴起的一种全新的诗歌批评文体,欧阳修《六一诗话》发其端,蔡梦弼《草堂诗话》、张戒《岁寒

堂诗话》、严羽《沧浪诗话》、陈师道《后山诗话》等是宋代著名的诗话著作;10.李清照《词论》、张炎《词源》、沈义父《乐府指迷》等是宋代著名词学专著;11.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热心于建构“诗法”理论,以“宗杜”、“学杜”为旗帜,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其理论核心,后来陈师道提出“巧悟”、吕本中提出“活法”加以补充和发展。

第二节《王勃集序》

识记:

1.作者杨炯,陕西华阴人,“初唐四杰”之一;2.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3.影带以侚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第三节《与东方左氏虬修竹篇序》

识记:

1.作者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2.背诵“东方公足下”至“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领会:

1.风骨;2.兴寄。

简单应用:

试析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

第四节《诗格》

识记:

1.作者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人,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2.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3.诗有三格:

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

简单应用:

试析《诗格》的诗境论。

第五节《戏为六绝句》

识记:

1.作者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2.《戏为六绝句》为最早的论诗诗(论诗绝句;3.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4.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5.别材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简单应用:

试析《戏为六绝句》所体现的文学思想。

第六节《诗式》

识记:

1.作者皎然,唐诗僧,本名谢清昼,谢灵运十世孙;2.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3.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领会:

1.皎然的“取境”理论;2.皎然的“自然”观;3.真于性情,尚于作用。

综合应用:

皎然关于意境的本质及其审美特征的看法。

第七节韩愈

识记:

1.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人,自称祖籍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卒谥文,因又称韩文公;2.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其文学理论主要见于《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进学解》、《荆潭唱和诗序》等文中。

领会:

1.气盛言宜;2.文以明道;3.陈言务去;4.不平则鸣。

简单应用:

韩愈“不平则鸣”说在文论史上的意义。

综合应用:

从《答李翊书》看韩愈的文学理论。

第八节《董氏武陵集纪》

识记:

1.作者刘禹锡,字孟得,洛阳人,与柳宗元、白居易等齐名,时称“刘柳”或“刘白”;曾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称刘宾客;2.文中提出“片言可以明百意,坐

驰可以役万景”,“义得而言丧”,“境生于象外”等观点,发展了传统的言意之辩和意境论。

第九节《与元九书》

识记:

1.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深交并齐名,世称“元白”;

2.此书作于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时,题目中“元九”指元稹,字微之。

领会: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3.救济人病,裨补时阙;4.美刺比兴。

简单应用:

试析《与元九书》提出的诗歌理论。

第十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识记:

1.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古文运动领袖,与韩愈并称“韩柳”;2.柳宗元也强调文与道的关系,但与韩愈强调儒家之道不同,更重文章的现实内容,把“辅时及物”作为文章的根本任务。

综合应用:

从《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看柳宗元的文章写作理论。

第十一节司空图

识记:

1.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尝任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黄巢兵入长安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2.《与生论诗书》中提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3.《诗品》分二十四品描绘诗境或风格,有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绮丽、自然、含蓄等目;4.背诵《纤秾·采采流水》、《典雅·玉壶买春》、《自然·俯拾即是》、《含蓄·不着一字》四首。

领会:

韵外之致。

简单应用:

试析司空图“滋味说”的理论内涵。

第十二节欧阳修

识记:

1.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2.欧阳修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3.在《答吴充秀才书》中提出“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诗穷而后工”。

领会:

1.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2.诗穷而后工。

第十三节苏轼

识记:

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官至吏部尚书;2.在《答王庠书》中对孔子提出的“辞达”说作了调整和发挥,在《答谢民师书》中提出“文理自然”的观点,并把“自然”作为艺术最高境界,在《评韩柳集》中论陶渊明、柳宗元的诗风为“枯淡”,即“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在《书黄子思诗集后》论韦应物、柳宗元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领会:

文理自然。

简单应用:

试析苏轼的“辞达”说。

第十四节《词论》

识记:

1.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2.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说,评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评晏殊、欧阳修、苏轼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者”。

简单应用:

试析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

第十五节《白石道人诗说》

识记:

1.作者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饶州鄱阳人;2.在《白石道人诗说》中,姜夔提出“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又提出四种高妙:

理高妙、意高妙、想高妙、自然高妙,而以自然高妙为极致。

第十六节《沧浪诗话·诗辨》

识记:

1.作者严羽,字仪卿,一字丹邱,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人;2.《沧浪诗话》是宋代最有系统和理论价值的诗话著作,包括《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其中《诗辨》是全书宗旨所在,“以禅喻诗”是其主要论述特征;

3.在《沧浪诗话·诗辨》中,严羽提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道亦在妙悟”,“学诗者以识为主”等诗学观点,倡导学诗“以盛唐为法”。

领会:

1.妙悟;2.别材别趣;3.气象;4.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简单应用:

1.严羽倡导“以盛唐为法”的缘由;2.严羽倡导学诗“以识为主”的理论意义。

综合应用:

1.严羽“妙悟说”的主要内容;2.评价严羽的诗歌理论。

第十七节《心境记》

识记:

1.作者方回,字万里,号虚谷,又号紫阳居士,歙州人,活动于宋末元初;编选评点五七言律体诗《瀛奎律髓》,广为流传;2.《心境记》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论述意境的完整专论。

简单应用:

试析方回“意境说”的内涵及其在文论史上的影响。

第十八节《论诗三十首》

识记:

1.作者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人,金元时期著名诗人;2.《论诗三十首》是杜甫《戏为六绝句》以来最全面系统的论诗绝句,评述了汉魏以降至宋末一千余年间的作家作品、诗派诗风,集中体现了元好问的文学史观和审美观;3.曹刘坐

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4.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5.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6.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刺勒川。

简单应用:

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的文学思想。

第五章明清近代文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明清近代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了解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思想;掌握李贽“童心说”、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文学思想要点;王夫之关于诗歌情景关系的论述;叶燮关于诗歌创作主客关系的论述;袁枚“性灵说”的理论要点;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要点;清代词论的基本观点;明清小说理论的主要形态和基本内容;明清戏曲理论的主要形态和基本内容;重点理解与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